»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投稿浏览区 -> 中医院为何难以成为中医医院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中医院为何难以成为中医医院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虎溪楼主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27
: 26
经方币: 246 元
: 0
好评度: 8 点
注册时间:2006-01-01
最后登录:2006-10-3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中医院为何难以成为中医医院

中医院为何难以成为中医医院
——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卜秋立处长之邀对国家卫生部报告
张 流 秀
二00五年十一月十日
全国各中医院起码有三个“难见”是早已为中医临床界和管理界上下内外都无争议的事实,即“难见中医特色、难见中医特长、难见中医人才”,总之中医院不姓中。其不姓中的程度,已经严重到了很多中医院惟以引进国外大型诊疗仪器设备为骄傲却把中医作为点缀性的象征而设成为一个不挣钱的不起眼的小科目任其生灭,以至于招聘人才时,宁肯要西医学院的本科生,也不要中医院校的研究生。这应否促使我们反思:我国这么多中医院为何难以成为中医医院?
一、中 医 院 标 准 与 特 色 问 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某领导曾在全国民营中医院工作委员会筹备座谈会上说:“我们曾经三令五申,要求大中型中医医疗机构突出中医特色,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什么虽经三令五申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大中型中医医疗机构仍是依然故我,始终坚持我行我素(小型中医医疗机构固不用说了),使未突出中医特色的状况“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某县级中医院一位医师曾写过一篇题为《必须破除的四个错误观念》的文章,其中两段不妨引录:
从全国医疗市场来看,由于西医的方便简切直观,占领70-80%市场,中医仅占20-30%市场。以贵阳中医学院为例,它是贵州省最高的中医学府,有两个附院,上千张病床,均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西医的收入约占其医疗业务收入的70-80%以上,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深知当代中医的发展离不开西医理论及先进仪器的支撑。对一个县级医疗机构来讲, 病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果片面强调以中医为主的话,将失去70-80%的服务对象,不利于医院生产力的发展。
从中医院性质讲,是一个相对独立,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法人,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生存发展,必须适应市场,提高技术,增添设备,扩大服务范围,满足病员需求,积累资金,自我发展,否则就是死路一条。病员的需求决定了中医院必须发展西医。
中医院坚持不姓中,其原因看来在于要吃饭要生存。那么努力突出中医特色是否就意味着吃饭生存成问题呢?很可能!因为光有中医特色而无中医特长,中医医疗机构肯定不会为病家所选择。那么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特长可有?当然众所周知。我曾经在呼吁“建立现代化的纯中医药诊所或医院”时揭露道:“当前各诊所,包括各中医院,实际上多是中西医结合并多以西医为主的医院,中医始终是个受歧视、排斥的附庸或点缀、象征。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忽然冒出来的众多县级中医院,都是作为上边下达的硬任务匆忙强行组建起来的,因而庙建好了,多半没有和尚,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拙著《中医,魂兮归来》第3页)
殊不知问题的关键,怕主要还不是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各县级中医院的匆忙强行组建,是中医界千古恩人崔月犁力争的结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可就将就下来,甚至决策层和管理界还树为典型,制定成后来审查批准新的中医医疗机构必须执行的标准。什么样的标准?
1989年1月1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标准:中医医院(含中医院校及中医研究机构的附属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中医康复医院必须具备下述基本条件:至少设病床30张(不足30张病床及相应条件者,不得称医院);医师5人,其中主治中医师以上1人、中医师不少于2人;护师、士不少于5人;有相应的药剂、放射、检验等医技人员和诊断、治疗等仪器设备。
1994年9月2日国家卫生部颁布《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一级中医医院标准”:住院床位总数20至79张;至少设有三个中医一级临床科室和药房、化验室、X光室;至少有3名中医师(至少有1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师),1名中药士,4名护士及相应的放射、检验人员;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意味着中医药人员只占微弱多数就可以);基本设备18种,除中药煎药设备与针麻仪两种外,其余16种全是开展西医必备的设备,计有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球囊、吸引器、必备的手术刀包、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高压灭菌设备、X光机、妇科检查台、给氧装置、紫外线灭菌灯、电冰箱、各类针具、蒸馏水装置,另还有病员服2套等病房每床单元设备。一级中医医院标准如此,二级、三级中医医院就更可推想。
如此西化要求,使中医医疗机构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毫无选择地患上了“先天性心脏病”。结果,除了新增了一个机器或化验“查诊”,代表中医人“神、圣、工、巧”智慧的望、闻、问、切诊法就用进废退,只剩下了一个西医化的“问诊”了。疾病的西化处置和西药的竞相应用,遂普遍成了中医医疗机构的“特色”,而中医的特长理所当然寿终正寝。没有中医的特长,又哪来中医的特色呢(陈珞珈等《关于我国县级中医医院的现状、问题与建议》:2001年底,全国农村县级中医院业务收入99.93亿元,其中医疗收入占业务收入的41.13%,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53.76%,而中药又仅占药品收入的33.02%)?没有特长的特色如何能长时间硬撑?于是虽三令五申,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各中医医疗机构依然故我,仍然我行我素,懒得戴上“中医特色”的脸壳子。非不愿也,是不能矣!
中医医疗机构标准的西化要求,是否源于制定者的西化观念?由于民族自贱心理促使中华文化整体的失落,而懒得放下所知障来用心研究一下作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径直认为中医凭中医人智慧的诊疗方式落后粗俗不科学因而不可信,于是重视仪器设备却不重视人,从而导致了中医院对中医真正的形象和本质找不到北,不得已只得竭力向西医院靠拢,把中医院办成了以西医为主导的中西混成医院甚或三流西医医院。
二、中 医 院 技 术 与 设 备 问 题
提到“设备”,当然指的就是以B超、CT等为代表的洋设备了。洋设备也是各级中医医院设置的标准化要求之一,而各中医院由于对中医真正的形象和本质找不到北,为要炫耀门面,并藉以生财,当然都争先恐后地热衷于添置各种现代化的洋设备,似乎只有洋设备而且只有“大的、齐的、高价的、进口的”洋设备才是中医院办得优劣、高低、成败的标志。
中医需不需要设备?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下中医。中医是大医学,原本包括上医学和下医学两个部分。上医学治无法查诊的气质性疾病,下医学治能与查诊的形质性疾病。气质性疾病自古被称为未病,而形质性疾病被称为已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防患于未然地治未病者视为上医,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亡羊补牢地治已病者视为下医。上医治病必一见知病、出手即效,但往往给人以神乎玄乎的错觉。于是在实证科学昌明的今天,上医因似乎离现代化、离科学形式太远而在主流医界迅速走向衰落,下医代之而获得重视。中医只得随顺潮流,与时俱进地竭力摆脱 “三个指头、一个枕头、一支笔头 、一根针、两把草”的原始形象,不满足于“一碗苦水”的服药方式,更不再死死守拙于超前诊断的望、闻、问、切传统四诊之法。
中医需要设备看来是必然的了。那么中医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设备呢?是心电图机、X光机?还是B超、CT?显然首先都不是。众所周知,那些地地道道、大大小小的洋设备是顺应纯技术性的西医而产生的,适于西医,是西医必不可少的工具。甚至可以认为,它们就是西医的手与眼,离了它们,西医找不着北。换句话说,西医医院技术的高低主要不是取决于人,而是取决于洋设备。洋设备普通一般,则医院的诊疗技术平平,反之洋设备高、精、尖、贵,医院的诊疗技术相应也就高超。因此一个西医医院洋设备是否进口、高价、大与齐,便成为其级别水平的标志。这些洋设备当然也可以作为中医望诊的补充,但要作为中医的重点,那可真是把中医阉割了。中医人都热衷于仪器查诊,并以西医的数据为标准,对一旦查诊不出所以的疾病,所谓未病,也就茫然无措,无从施治,结果沦为了二流或三流西医,中医院于是丧失了中医医院的实质。
江苏干老(祖望)1994年在《蚁穴应在大好形势中找》的著文中揭露,他“经常出访各地第一流的中医院,常规接待仪式上负责人的介绍,就是突出拥有几百万美金、几十万美金的进口最新医疗器械。独独不敢说我院的某老擅治某病、某老专治某病,十拿九稳,居全国领先”。四年之后的1998年他又在大陆没人敢采用的《还我真面目》的著文中就同一问题再度揭露说,20年中他“跑遍了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参观了无法计数的大小、公私中医院。早已西化的台湾不谈。每当在进门第一事的迎宾座谈会或迎宾仪式上,书记或院长介绍院况时首先千篇一律(从来没有超越出‘一律’之外的)要介绍洋设备,要特别强调出大的、齐的、高价的、进口的,似乎只有洋设备才是中医院办得优劣、高低、成败的标准”。
其实中医并不需要强加于自身的洋设备,因为那实在不适于中医总的诊疗路子。《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等对各级中医医院基本设备的洋化要求,出发点或许真的在用心良苦地为了让中医摆脱原始而步入现代化,但其客观上却使中医迅速西化而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中医作为大医之终被干净、彻底、全部地消灭注定成为不可避免。于是中医院也就肯定不会成为中医医院。
中医要现代化是理所当然的,但中医现代化不应是西医化的现代化。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认为如果不想让中医被干净、彻底、全部地消灭,除了从学科内涵上要给以应有的尊重外,首先从设置上就不要要求一味盲目地置备各种洋设备,其次要鼓励大力研制和购置结合现代高新技术的现代化中医设备。结合现代高新技术的现代化中医设备似已有开发和运用,比如智能诊治专家系统,数码影像诊断系统,诸如此类。这些设备正是传统中医原理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既是真正现代化的,又是适于作为大医的中医的。各级中医院应当引入这些设备。此外,不可忘了中医在民间还有很多原创工具有待充分利用。但传统工具也好,现代设备也好,没有善于利用的人又有何益?何况真正的中医(人)不一定都需要用。还是干老(祖望)说得好:“中医院真正的财富是真正有本领的中医,绝对不是只要拿了钱谁都买得到的设备。”(《蚁穴应在大好形势中找》)
三、中 医 院 医 师 与 急 救 问 题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焦老(树德)说:中医临床是不需要西医辅助检查的,看病只要凭望闻问切就可以,问题是是否真正掌握了望闻问切的真谛。中医院之所以难以成为中医医院,还因为很少有真正掌握了中医望闻问切真谛的医师,尤其是具有一见知病、出手即效功夫者都不在中医院而在广大的基层民间。
我认为,相不相信中医一见知病、出手即效的功夫,关系到对中医的认识高度。
中医古籍对四诊的诊断境界有个著名的概括,即: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巧,切而知之谓之工。一见知病好象不可思议,其实很有根据。根据何在?中医有个动态联系观,认为人体是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复杂整体,这个复杂整体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内外表里之间,都是非线性的联系关系,这种联系关系并不是机械地静止不动的,而是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是联系的,联系是动态的。依据动态联系观,人体里面脏系信息必然反映在体表,而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外征,因而通过体表特定的外征,便可以得知体内某一特定脏系的信息变化。这就形成了中医特有的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病特色。中医还有很多特色,比如此病治彼、未传先截的治病特色等等,都来自于动态联系观。
一见知病古已有之,最典型最有名的就是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这个故事不独在中医界内,在中医界外历来都深入人心。可是今天,主流中医界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有这个功夫了。江苏朱老(良春)曾对此表达过忧虑:当前对中医望诊有真实功夫者,已属寥寥。
诊断如此,治疗呢?山西李可老中医在其著作《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反问:“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老中医的一个弟子分析原因:一是回天乏术,现代中医甘当“慢郎中”,把自己锁定在治疗慢性病范围之内,面对垂危病人确实束手无策;二是怕承担责任与风险,因为西医抢救无效,则病人死是应该的,而中医抢救若有闪失,就难免招来诸多非议甚或官司,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直至丢了饭碗。
我曾在1998年初写过一篇题为《中医的急救为什么落后了》的文章,说:“在一般人的意识中,都承认中医治病很好,就是效果太慢,治慢性病还真行,治急性病就不如西医。真是西医阳亢,中医阳痿。一旦病家大病一来,多半是送往西医院,或只是求助西医救治。其实,中医原本也是从治疗急症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丸、散、膏、丹以及汤剂等,对某些急症历来也确实行之有效,有的在临床急救中至今仍不可或缺。但是,由于传统剂型的局限,中医的急救范围注定要大打折扣,在病多病杂病怪的今天显得太力不从心。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亏得一些有志之士在西医剂型的启示下,研制成功了中药注射剂、气雾剂和口服安瓿剂等大量新制剂,为中医抢救急症提供了强大而有力的武器。但是,可能是由于中医界的保守和业医者的孤陋,这些新制剂一直没能在中医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其相应的急救作用自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倒是多数制剂被购进了西药房,成了不是西药的西医制剂。造成此一情况,真是令人痛心!”
当今各中医院中医急救水平的萎缩有很多原因,但归根到底的原因还在于中医师自己。急救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中医从业者不行。据我所知,广大的基层民间能真正代表中医急诊救治水平的中医人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出手即效,活人无数,名著一方,只不过懒得或不屑著述而不为整个医界所知。近些年来,学术界颇出版了几部《中医急诊学》,动辄数十万数百万字,想是为了填补中医急救的空白,用心可谓良苦,可惜几乎都是一些文抄公你抄我摘粘贴而成,不是“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成果,并没有真正代表中医本有的急救水平,对于中医临床急救的指点事实上也无补于事。临床急救需要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快刀斩乱麻,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容有那些琐碎无用的过场。可惜这样的中医人只在民间,虽广为病家所认可,却未免成为非法行医的整治对象。中医院没有这样的中医师,哪能成为真正的中医医院。
我正在申办“渝东南新中医医院”。办这所医院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从基础到临床足可改变现行整个中医停滞落后理论体系的“新中医理论”来公开和大规模地实践“恻隐仁心术体现,出手即效快救人”的志愿。关于新中医理论,适当时候我愿意在全国范围内汇报。我希望这所新中医医院能获准办成示范行性的真正的中医医院,并特准我不拘一格招人和用人的自由。
特此汇报,并请求指示!
重庆市秀山县平凯镇南桥湾路3号(409902)
电话:023-76655877 E-mail:zhangliuxiu2004@163.com

[楼 主] | Posted: 2006-01-08 10:39 顶端
顾志君

优秀斑竹奖
头衔:困学人困学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811
: 495
经方币: 4902 元
: 0
好评度: 428 点
注册时间:2005-01-06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张老师给我的书,我也通读了一遍,的确是杜鹃啼血,拳拳赤子之心,也希望张老师能多提供一些临床经验和病案让我们学习,您的新中医理论可以少两部分的提示一下。
[1 楼] | Posted: 2006-01-08 11:39 顶端
woyun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1
: 1
经方币: 1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6-01-08
最后登录:2006-01-08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见解精辟志向高远 可敬可佩
[2 楼] | Posted: 2006-01-08 18:59 顶端
虎溪楼主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27
: 26
经方币: 246 元
: 0
好评度: 8 点
注册时间:2006-01-01
最后登录:2006-10-3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QUOTE:
下面是引用顾志君于2006-01-08 11:39发表的:
张老师给我的书,我也通读了一遍,的确是杜鹃啼血,拳拳赤子之心,也希望张老师能多提供一些临床经验和病案让我们学习,您的新中医理论可以少两部分的提示一下。


新中医理论已经在成都让高层次的弟子们(都是很有身份和品位并不以医为业者)听过一天课见识了冰山之一角,若无其他意外,则将于开年在成都举行过新中医师承06拜师仪式后,为弟子们闭关讲课一个月,让他们出关就能运用新中医理论初步看病开方.

[3 楼] | Posted: 2006-01-09 09:39 顶端
海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气质性疾病自古被称为未病,而形质性疾病被称为已病。
新见解!
20多年前,中医说“乏人、乏术”,现在不乏人了,却添了“乏特色”“乏名医”“乏真中医医院”。
我相信中医可以不用仪器就治病,而且可以出手见效。但不能说所有的病种都如此。
“新中医”是什么样子呢?
既真又新吗?
不拘一格召人才的我也见过,而且是在北京最高学府。但闯祸的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人多。于是那里曾经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出手就有效的人,大多不愿意再给别人打工。

[4 楼] | Posted: 2006-03-07 05:22 顶端
ydh



优秀斑竹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2
发帖: 441
: 234
经方币: 1939 元
: 0
好评度: 146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1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我相信中医可以不用仪器就治病,而且可以出手见效。但不能说所有的病种都如此。"

非常赞同海威先生的观点!这也提示大家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要有个选择的方向,不要全盘继承,什么都学,尤其是那些过时的没有现实应用价值的东西.发现"出手见效"的优势所在,要比埋头苦学更划算.学中医也该讲究一下成本效益.中医学的文献中,并非每一本都是等价的.海威先生能否为大家开一个读书的清单?

[5 楼] | Posted: 2006-03-07 21:30 顶端
ydh



优秀斑竹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2
发帖: 441
: 234
经方币: 1939 元
: 0
好评度: 146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1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据报载:中国中医研究院正筛选中医的优势病种.此举值得关注.优势病种即海威先生所说的"出手见效"的病种.中医应该明白自己的长与短.优势病种能增加信心,建立信仰人群,乃至构筑支柱产业.振兴中医,凭什么?应该凭优势病种!
[6 楼] | Posted: 2006-03-07 21:44 顶端
海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关于新形势下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制的构想
我国既有中医,也有西医,还有少数人专门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多数病人希望得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目前却得不到,显然是体制问题。欲改变这种现状,需要进行体制改革。以下是笔者对体制改革的看法。
  笔者认为,全部临床领域,都是应该而且可以实行中西医结合体制的。当今世界上,只有我国具备实行此种体制的条件,因而应该珍惜。
  提出这一总体设想的依据是:中西医分别单独治疗,对绝大多数疾病固然有效,但是,双方的治疗手段和机理在很多方面不同。以往积累的大量事实证明,这种差异是可以取长补短的,即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医和单纯中医治疗效果要好。得到更为全面的,即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服务,是中国公众的权力。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公众建立便于得到这种服务的医疗体制。
  尽管1960—1980年代的中西医临床结合,涉及了绝大部分临床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此后的事实也证明,中医疗法对艾滋病甚至“非典”这类新出现的疾病的治疗有效,而且具有优于西医的方面,可能还是有的人不大相信,中医在一切临床领域都可以补西医之短。换言之,有些人认为,某些临床领域或疾病只能靠西医。
  为纠正这种不全面的看法,有必要举两个过去中西医结合不太多的临床领域说明浅见。
  比如,现代社会很常见的车祸等造成的外伤,伤员就医一般首选西医医院。这是长时期来公众认为“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的结果。西医是否长于外科呢?实际上,西医长于外科主要指手术。于是,大出血、复杂骨折、胸腹部贯通伤、内脏破裂、严重脑外伤等情况,自然是首先需要西医紧急手术处理。不过,完成紧急处理还远远不等于伤员痊愈,而是无例外的要继续药物治疗。即便在紧急处理中,也同样在进行药物治疗,这方面的理论和原则与内科治疗是一致的。此外,不少伤员还需要康复治疗。笔者认为,在伤员的全部药物治疗过程中,中医疗法都可以补西医之短。紧急手术处理期间用药,就应该充分发扬中医在抗休克、止血、补血、补气、活血化瘀、预防胃肠道胀满等方面的长处。此后,自然更能发挥中医之长。如果没有上述需要手术紧急处理严重情况,外伤患者一开始就应该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再如,在外科领域,对手术依赖最强的是矫形外科,但是,即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手外科,术前和术后处理,也有发扬中医之长的余地。不属于矫形外科的眼外科,同样可以发扬中医之长。
  再如试管婴儿,是目前的尖端领域,中西医结合照样应该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上述举例大概足以说明,临床方面的中西医结合无往而不适。当然,这不等于说,某些患者和病种,单用西医或中医手段已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还非要同时或先后使用两套手段不可。
  问题是,目前的医疗体制限制了中西医结合的范围。特别是中西医分家之后,西医医院的多数临床科室没有中医,也没有中西医结合人员,因而想不到或排斥中医治疗。于是,患者得不到理想的专业服务。中医医院住院病人的病种受到限制,而且,由于近年认识上的偏差,不愿意提倡中西医结合,其中的患者也大多得不到充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怎样完善新体制呢?
  主要涉及两方面。
  一是逐步完善一切临床领域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常规;二是规定一切较大的临床单位都应该保证患者同时得到中西医双方治疗,最好是成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前一方面是专业技术上的要求,后一方面是人员配备上的规定。
  假如,现有纯西医医院和科室,都有在编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疗单位自然已有此类人员),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就不存在技术问题了。
  此前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很多病种已经有过此类常规。制定更全面的常规困难并不大,只是人员配备需要新的政策。
  这就是笔者关于新形势下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制的构想。这种体制,不但符合患者的利益,也有助于发展中西医,更有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

[7 楼] | Posted: 2006-03-08 02:02 顶端
海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上面这段拙见,和楼上的原帖思路出入较大。却是我的真实思想。而且我时时努力这样做。如果非要坚持中西医分家,我想不到怎样才能全面发挥中医之长。
至于读什么书最好,以后再谈。

[8 楼] | Posted: 2006-03-08 02:26 顶端
hbxtchc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38
: 37
经方币: 327 元
: 0
好评度: 35 点
注册时间:2006-01-04
最后登录:2007-05-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海威之言,颇有些道理。
[9 楼] | Posted: 2006-04-21 11:16 顶端
快乐学生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8
: 9
经方币: 80 元
: 0
好评度: 8 点
注册时间:2006-05-08
最后登录:2006-05-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利益是阻止中医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钱不会有人给你看病,中医疗效再好,费用再低,医院能赚多少钱?西医疗效再差,费用再高,反正又不要自己掏钱,就是死了人,西医也赔得起,如果中医比西医赚钱多西医早滚出中国了。要发展中医只有大力发展个体诊所,让老百姓去感受中医的实惠和好处吧
[10 楼] | Posted: 2006-05-08 19:40 顶端
palala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4
: 5
经方币: 40 元
: 0
好评度: 4 点
注册时间:2006-05-10
最后登录:2006-11-2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可以让大众多了解中医,比如联合做个网站,放上各种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成功病例,这样患者搜索这些疾病知识的时候就有可能看的到。
同时有个问题,还是老问题,如果教育管理不改善,庸医多,恐留不住百姓对中医的信任。

中药费用低,可以提高门诊价格,跟国外一样,不靠卖药一样盈利。

[11 楼] | Posted: 2006-05-11 15:39 顶端
andy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457
: 397
经方币: 3655 元
: 0
好评度: 382 点
注册时间:2005-09-30
最后登录:2019-11-2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QUOTE:
引用第0楼虎溪楼主2006-01-08 10:39发表的“中医院为何难以成为中医医院”:
中医院为何难以成为中医医院
——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卜秋立处长之邀对国家卫生部报告
张 流 秀
二00五年十一月十日
全国各中医院起码有三个“难见”是早已为中医临床界和管理界上下内外都无争议的事实,即“难见中医特色、难见中医特长、难见中医人才”,总之中医院不姓中。

阅读全部,感觉楼主说话比较夸张、言过其实,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是中医院和西医院并存,如果连中医院都“难见中医特色、难见中医特长、难见中医人才”,难道西医院易见中医特色、易见中医特长、易见中医人才?中医院不姓中,难道西医院姓中?中医院发展为综合性医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语)。要知道,任何团体和个人都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试想,如果为了保持纯中医特色,那西医的急救就不要在中医院立足了。假如在中医院接收汤药治疗的患者突然心肺衰竭,你去熬独参汤急救,病人家属会没意见?
我们从医者,要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中医好就用中医,西医好就用西医,不能因为偏爱或憎恶,而损害病人的生命健康。
海威和ydh所言,的确是实际情况和社会的现实需要。


[ 此贴被andy在2006-08-10 08:45重新编辑 ]

[12 楼] | Posted: 2006-08-10 00:56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投稿浏览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6392(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09:20,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