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yongyun001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72
: 144
经方币: 557 元
: 0
好评度: 137 点
注册时间:2005-01-20
最后登录:2016-02-06
|
【转贴】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
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
张某,男,48岁,司机。有腰痛史近二十年。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心悸纳少,胃脘恶寒。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
炮附子10克 、 白芍15克、 茯苓30克、 苍术15克 、 生姜10克 、 阿胶10克、白术15克、 茜草10克
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只是劳动或久坐后,腰部仍然酸痛。自言过去常有遗精。经上次穿刺治疗后,对性生活毫无兴趣。继以上方加枸杞子、蛇床子、生龙牡填精益肾,加减服至月余,腰痛再未复发。
体会:肾下垂一病,中医没有记载。但久经中西医治疗,没能治愈,说明没有抓住本质。从中医角度来看,似属虚证,所以许多中医一开始就用了大量滋腻的补肾药,如熟地、首乌、黄精之属。不但无效,反因药味甘甜碍脾恋隔,致生他变。其实,本例病人证属虚实夹杂,先因脾肾阳虚,后有寒饮内停。从腰痛、腰部肿胀、足背麻木、心悸、脉沉弦等证来看,正是真武汤的方证。所以按证治疗,效如桴鼓。提到方证,冯世纶老师曾经跟我讲过他的经历,他说起初他也不懂什么叫方证。后来在老师胡希恕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渐渐知道辨方证是不同于一般辨证的。它源于《伤寒杂病论》,如书中所述的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皆属此类。它是一种朴素的、对应性很强的辨证方法,有一定的特征性。凡是疾病的表现与原文的记载相符和的,就可以选用原文所举的方剂进行治疗。这种通过审查、核对,以期找到更适于病情的方剂的过程,就是辨方证。而一般常用的脏腑五行,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是后世历代医家对中医药的补充,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臆断和揣测。至于如何辨好方证,冯世纶老师早有论述,详细情况可见于先生的著作--《经方传真》及《经方传灯》等书,这里不在赘述。
二、低血压
王某,女,42岁。因痔疮引起低血压已七年。服过许多中药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人参养荣丸等,效果都不明显。无奈病作时,只能静点葡萄糖以及能量合剂。对中医已无多大信心。这次是在儿女强力劝说下,抱着试试的态度前来诊病的。当时证见头晕心悸、面色萎黄、纳少胸满、身疲乏力、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并自言最近明显气短。用手抚按胃脘部,觉得心下痞硬,此刻患者更加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根据上述表现先生辨为胃弱血虚,水饮内停。 他说此时服用滋腻药以补气生血,反而会使脾胃失和,阻碍了气血的生成。先予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健脾利湿,养血祛饮。
茯苓20克、 白术15克、 党参15克、 陈皮20克、 生姜15克、 枳实10克、 当归15克、 泽泻15克、 白芍10克
二诊,上方七剂后,头晕心悸减,大便转常,食纳增加,用手抚按胃脘,已不觉短气。详细询问得知,该患一直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痔疮发作就更加频繁。结合当前的脉沉细弦等症,先生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弱血虚,导致水饮内停,日久寒饮伤阳,水邪上犯,所以畏寒怕冷、头晕心悸诸证蜂起。当主以真武汤。
茯苓20克、 白术15克、 生姜15克、白芍15克、 党参20克、 黑附片15克、桂枝10克、 陈皮20克、 炙甘草10克
结果:一直以真武汤为基础方,并据证合用过苓桂术甘汤、当归芍药散、茯苓饮、桂枝茯苓丸等调血化饮的方剂。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最终获愈。
体会:低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同时也是一个症状。用中药治疗一定要辨方证。否则即使用了大量的补气、补血药,因不对“证”,也不会有效。这例病人的头晕心悸等证,不完全是气血虚衰,而是由于阳虚停饮、导致水邪上犯所引起的。初诊时根据纳少胸满、头晕心悸、心下痞硬、面黄气短等证,用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消痞化饮、调和气血。二诊时,因有阳虚畏寒、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舌淡、脉沉弦等证,所以辨为胃虚停水,寒饮上犯,予真武汤加党参、陈皮、桂枝、甘草,温阳建胃、下气化饮。因药与证符,故收效颇捷。先生常说:“治病,尤其是治疗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一定要落实到大经大法上,先分清病在六经中的哪一经。疾病是在表、在里、在阴、在阳,还是属热、属寒、属虚、属实。这样六经即定,八纲已明,才可以进一步辨该病是六经中哪一个方的方证。”比如本病最后辨为少阴虚寒症,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辨方证。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
三、偏头痛
姜某,女,32岁。头痛发作数月,偏于左颞侧。痛时欲以手击头部。自言今夏天气炎热,常常暴饮冰水后于背阴处纳凉,致使入秋之后便发生头痛。起初因病情较轻,并未在意,后来即使服用镇痛药也很难缓解。今日慕名求先生一诊。现证见:左头痛,伴眉棱骨疼痛,晨起有恶心感。手脚发凉,面色恍白,精神不振,容易气短。口干少饮,小便清频,有时腹痛,伴有腹泻。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弦。根据上证,先生辨为少阴寒虚,里饮内停。予真武汤温阳健脾,蠲痛除饮:
黑附片15克、 茯苓30克、 白术20克、 白芍药20克、 苍术15克、 生姜15克
结果:服药仅三剂头痛便止。因手足不温继以真武汤加当归、细辛、吴茱萸等又服了三包,诸病方痊。
四、高血压
周某,男,57岁,脑血栓后遗症三年多。现证头晕,走路不稳,呈“振振欲僻地”状。血压22.5/16.3千帕斯卡,一直服用尼群地平等西药维持。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弦。与柴胡龙骨牡蛎汤通达少阳,降逆除饮:
柴胡15克、 党参15克、 黄芩10克、 清夏10克、 生姜15克、 茯苓20克、 桂枝10克、 大枣5个、 龙骨20克、牡蛎20克、 大黄5克、 钩藤15克
上药服七剂,头晕减轻,但仍行路不稳,血压如前。追问得知其人平素常有畏寒怕冷,小便不利,但无鼻塞发热,脉浮身痛等表证。再结合舌淡脉沉弦,“振振欲僻地”诸症,先生认为本病不属肝风内动引起饮邪上犯,而是由于少阴虚寒,坐镇失权,导致水邪肆虐,上串下扰。此时当温阳化饮,与真武汤。
黑附片10克、 茯苓30克、 白术25克、 生龙骨20克、 白芍20克、 生姜15克、 生牡蛎20克
结果:服上方加减近四十剂,诸证皆平。
体会:高血压一病,临床用热药的机会很少。而这例病人却前后用附子近一公斤,未见不良反应。可见“有是证,用是药”,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先天性心脏病
王某,女,46岁。有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性心脏病。曾做过两次大手术,但仍不能根本解决病痛。在旁人的介绍下,找我诊治。现证见:浮肿,心悸,每日需服用利尿、强心药来维持。畏寒怕冷,纳食较差,精神萎靡,言语低微,睡眠不佳,面色黎黑,口唇紫绀,舌上有淤点,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脉沉细,按之无力。根据老师的教导。这正是真武汤证,所以先予真武汤一试。
制附片15克、 党参20克、 茯苓25克、 炙甘草15克、 白术25克、 陈皮30克、 木防己15克、 白芍20克、 生姜10克
七剂后,仍然浮肿,但已不需要西药双氢克尿塞等品。纳食增加,小便畅利,精神转佳,但心悸气短、畏寒怕冷如前。继以真武汤与服。
结果:这例病人一直以真武汤为主,前后服用近一年。虽然没有达到根治的效果,但却因为服用中药,而停服了所有的利尿、强心类西药。至今仍然保持比较良好的健康状态。
总结:真武汤主要的作用是温阳健脾,利水除饮。它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在诊治疾病的时候,只要符合虚寒停饮的病因病机,就可以按证应用真武汤。例如姜某的偏头痛,根据病史,有过热天贪凉暴饮的经历,再结合秋天病作、手脚发凉、面色恍白、溲清气短、腹痛腹泻、口干少饮、舌淡脉沉等证,辨为脾弱阳虚、寒饮中停。由于病因、方证、药证想吻合,所以只服了三包药,偏头痛就再没有发作。因手足不温,测知其素体阳虚,又与原方三剂加当归、吴茱萸等味温阳调血,防其复发。本文所指的素体,就是素来的体质、平素的体质,他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或者后天由于大病、久病等原因造成的特有的体格类型。比如病例二、三、四、五都具有久治不愈,耗伤阳气(阳气,指人体细胞的活力。由于病久不愈,势必耗伤这种“活力”)的病机病势存在。所以从体质上讲,应该属于阳虚体质。这样体质的病人,大多适应于服用附子类配方。但要权衡主次,比如这几位病人在体质虚寒没被改善的情况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饮内停。所以选用真武汤散寒除湿,温阳化饮是此时最好不过的治剂。但亦应结合仲景原书对真武汤方证的记载: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或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等。我在临床上也曾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如慢性胃炎、肠炎、腹膜炎、肾炎、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脑血栓后遗症等,都收到过满意的疗效。
2、当归散
当归散原是一张调和妇女妊娠期气血的好方子。全方由当归、川芎、芍药、黄芩、白术五味药组成,具有养血安胎、健脾清热的作用。本方也可以看作当归芍药散的变局。临床可以加减用来治疗许多疾病。
一、胎动下血
刘某,女,26岁。结婚二年曾流产三胎。现在又怀孕近七十天,昨天抱柴禾,因脚踩石块险些跌倒。当夜就发现阴道中有少量流血,伴腰酸、气短。今晨上证加重,前来诊治。现证见:面色萎黄、乏力气短、腰酸、腹部隐痛、大便偏干、小便略黄、舌淡苔薄白、脉弦、阴道流血呈淡红色,夹有小血块。根据方证主治,先生与当归散加味。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川芎5克、 白术20克、 黄芩10克、 阿胶10克、 杜仲10克
二诊,上药只服一剂,流血就止住了。先生为巩固疗效,又与丸方如下,嘱其服完。
当归50克、 白芍80克、 川芎15克、 黄芩25克、 白术80克、 阿胶50克、 红糖150克、 糯米200克(炒黄)
结果:足月顺产一健康女孩。
体会:当归散药性平和,为古时妇女产前产后常用之方。临床加减用治滑胎流产,一般疗效优于寿胎丸。如果有头晕目眩、小便不利、心下悸动等证也可加茯苓、泽泻利水消饮、健脾和志。笔者就曾经治疗一例妊娠尿频的病人伴起立性头晕,用当归散加茯苓、泽泻、桂枝改为汤剂,只用两付就好了。有趣的是先生曾用这个方治好了一位产后尿少淋漓的患者。可见当归散合五苓散对尿液的排出有时是有双向调节作用的。
二、血痹
齐某,女,67岁。曾经得过面神经麻痹,未痊愈。这半年来,经常觉得左手臂麻木,以晨起或压着时发生较多。服天麻丸、小活络丹等药无效。一月前针灸时微有疗效,因怕疼没有再继续治疗。来我处时麻木较前加重。证见体胖面黄、时有腰痛、心悸气短、下肢浮肿、胃脘疼痛、舌淡苔腻、脉沉细弱。辨为血虚停饮、痰阻经脉。与当归散化裁:
当归20克、 白芍15克、 川芎10克、 白术20克、 黄芪30克、 全蝎10克、 红花10克、 防风15克、 白芥子10克、 茯苓30克、 木香10克、 白僵蚕15克
以上药十付粉为细末,一日十克,分三次黄酒送服。
结果:一料服完,诸疾近平。
体会:血痹一证,先生临床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进行治疗。我也治过几例,效果不错。但其主治的病机是由于气虚血淤所引起的肌肤失养、麻木不仁。而本例病人所表现的症状却是因血虚停饮、痰阻经脉造成的。病机不同、病证不同,所以用药也不同。方用当归散养血除湿,加红花、僵蚕、全蝎、防风、木香等化淤通络,并助茯苓、白术、芥子驱除经脉间的顽痰死血。又考虑本病难以速愈,所以把药粉成细末服用,使其缓缓收功。
三、动脉硬化症
袁某,男,52岁。有头晕头痛史三年,西医诊为动脉硬化症。最近爱发脾气,睡眠也不好。白日则头晕脑胀,思维不集中。这两天更感觉视力模糊,耳中鸣响。下蹲后站起常使头晕目眩加重。舌质淡大,苔白滑腻,脉沉细弦,先生根据上证辨为,中州失权,痰饮上犯。仿《千金》温胆法,予方:
茯苓30克、 清夏10克、 陈皮20克、 白术20克、 黄芩10克、 黄连10克、 竹茹10克、 生姜15克、 泽泻25克
服上剂一周后诸证稍减,但仍有头晕、头重、眩冒等血虚停饮的症状。所以用当归散加味以养血除饮。
当归12克、 白芍15克、 川芎5克、 黄芩15克、 白术15克、 泽泻25克、 茯苓30克、 丹参15克、 天麻10克
以上药十天为一料,粉成散剂。一次五克,一日四次,白开水冲服。并要求少饮酒,注意生活等方面的调摄。
结果:服上药两料后症状就大大减轻。现在该方已成为袁先生的日常保健方。
体会:动脉硬化症,是一种衰老现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该患者初诊时证见一派痰热扰心的病态。所以先生用温胆汤化裁,清心除痰、化饮平眩。二诊时痰热已除,但是仍有头晕头重等症状。通过辨证先生认为当用加味当归散,健脾利湿、养血除饮(杜绝生痰之源)。从服药后的疗效来看,用本方进行长期的调理是正确的。
四、慢性关节炎
孙某,男,38岁。素有肝炎,一直未愈。最近两年发现双膝关节疼痛,与天气无多大关系。服了许多祛风湿类药,不但无效反而有日渐加重的趋势。现证见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腰酸膝痛、痛处发热、体倦身重、舌淡苔白、脉沉细软等。此属血虚湿停之象。故先生用当归散加味以养血柔肝、化湿通络。
当归15克、 白芍35克、 川芎5克、 黄芩12克、 苍术20克、 地龙20克、 木瓜15克
二诊:半月后,疼痛大减,痛处已不觉热。但仍酸重乏力。早晨口苦,胸肋发胀。仍宗前方化裁:
当归15克、 白芍25克、 川芎5克、 黄芩10克、 苍术15克、 地龙15克、 柴胡5克、 茯苓15克、 柏子仁20克
三诊:上方又服二十余剂,疼痛与肋胀皆有减。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制成粉末,慢慢调理。
当归10克 、 白芍20克 、 川芎5克、 黄芩10克 、 白术15克 、 柴胡10克、 桂枝5克 、 茯苓15克、 牡蛎15克、 干姜5克 、 桑枝20克
结果: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粉末剂,两个月后不但关节炎再没发作,而且经化验肝炎也好了。
体会:本例关节炎,虽经多方治疗,终未痊愈。主要是用药没有对证。因素有肝炎,体质上表现肝郁血虚、湿热阻络等病态。所以初诊时,与当归散养血除湿热,并加地龙清热通络、木瓜柔肝强膝。二诊时,虽痛热俱减。但由于木瓜过于酸敛,促使湿热扰及肝胆出现口苦肋胀等证,所以在当归散养血除湿的基础上加柴胡、茯苓、柏子仁,柔肝理气、淡渗祛湿。三诊时,因余邪未清,所以使用了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的复合方,制成散剂。并去泽泻、甘草。加桑枝通络祛湿、柔肝除痹。
五、溃疡性结肠炎
艾某,女,47岁,湖南人。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已十余年。经上海、长沙等几家大医院均没治愈。现大便一日十八九次,有时混有粘液血便。体型瘦削、面色无华。经常自觉疲乏,纳食次数增多,小便量偏少。有时腹痛、肠鸣、失眠。舌质淡嫩,苔白根腻,脉细弦。辨为血虚停饮,与当归散加味:
当归10克、 白芍20克、 白术20克、 川芎10克、 黄芩10克、 桂枝10克、 茯苓20克、 诃子10克、 防风10克
二诊:七剂后,大便已减为每日七八次,质偏溏稀,偶而也排几次成形的大便。一周来没有发现血样大便。患者很高兴,言从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与上方稍作加减:
当归10克、 诃子10克、 白术20克、 白芍20克、 川芎10克、 黄芩10克、 桂枝10克、 茯苓20克、 五倍子10克
三诊:本周曾因饮酒,大便一度转坏。后又复常。现在每日三五次,尤其早饭后必须排一次大便,很有规律。根据当前症状,用原方粉成散剂,长服一段时间,可望除根。
结果:用二诊时的药物做成散剂。经服用,只半年即康复。
体会:本例收到这样好的疗效,临床很少见。先生认为主要是抓住了该病的病机和现有矛盾表现。所以基本上一方到底。
总结:可见当归散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方子。除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笔者曾据证加减治疗许多过一些慢性疾病。如失眠,肝郁血虚者合用酸枣仁汤;水饮凌心型合用苓桂术甘汤。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疗效。
3、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是治疗阴虚火燥、动血伤津的代表方。其中黄连黄芩同用,可清心除烦,可解火邪引起的心下痞闷。白芍、阿胶、鸡蛋黄可滋阴润燥、凉血解毒,配合黄连黄芩有清上滋下、交通心肾的作用。
先生总结本方的运用指证是:因为虚热内扰而表现心中烦悸、睡眠不安,或手足心发热、久痢脓血、失血等证者,皆可使用。
一、神经官能症
关某,男,45岁。素有神经官能症,每年都发作一两次,持续时日不等。这次发作已近七十天,日甚一日,家人及其本人都很苦恼。诊时证见:神清语乱,词不达意,舌质光红,舌面无苔,脉弦细数。问其所苦,不能说明。后由家人代述,方知近日由于家事不顺,病人情绪被扰,痼疾复发。又因治疗不当,病人更加烦躁,所以病情恶化。近几天,饮食减少,睡眠不安,甚至整夜不眠,白天做事则神不守舍,经常不能完成手中的工作。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坐不了几分钟。并自觉屋室狭小,欲奔走于外。结合上述症状,先生辨为火邪内扰、心肾不交,予黄连阿胶汤泻火除烦、交通心肾。
黄连10克、 黄芩15克、 白芍20克、 阿胶15克、 鸡蛋黄3个
冯老师根据仲景原书所载,嘱咐患者把阿胶烊化最后兑入。鸡蛋黄需待药液稍凉后搅匀倒入,目的是,不可使其过熟,以确保疗效。
结果:上药只服十剂就基本正常了。两个月后其病再次发作,转用甘草泻心汤而收功。
体会:神经官能症,临床上颇为常见。病症表现千姿百态,很难有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法。这例病人能够收到良好的疗效,主要是方证辨的准。仲景方中与黄连阿胶汤作用相似的方剂还有栀子豆豉汤、猪苓汤、三黄泻心汤。四个方剂的共同点是:都可以用来治疗火邪内扰所引起的心烦、不眠、如狂等神经症状。但栀子豆豉汤主要治疗火邪郁于上焦、扰乱心胸而导致的“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一般并未伤及心肾津液,所以只用栀子、豆豉两味清清宣散胸间的郁热即可,如果加入阿胶等品,反添滋腻,不利于郁热的宣散。猪苓汤虽然也可以治疗虚烦不得眠,但因其病机是热与水结、伤及阴血,所以一定会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淋漓尿血等证。而三黄泻心汤是属于火邪充斥三焦、实热阻滞胃肠。它的烦扰不眠,一般较重。必须用大黄与芩、连相伍,导滞泻下、清心除烦。
在相同疾病的不同阶段,据“证”选用适宜的方剂,也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本例病人二次复发时并没用黄连阿胶汤,而是使用了甘草泻心汤收效。就充分反映了仲景“有是证,用是药”的灵活性、实用性。
二、糖尿病综合症
李某,女,73岁。曾得糖尿病近20年,中西药遍用一直未愈。今年有加重的趋势。两月前,因浮肿尿频、纳少、疲乏等证在某医院就诊。开始疗效不错,最近特别不适。遂来请我诊治。看其先前所服方中多巴戟天、肉桂及附子理中丸、济生肾气丸等温阳补肾之品。初服阴消阳长、气煦水行,所以病情有减,久用则因年高体弱,反而化燥伤阴,变证蜂起。现口苦口干、大便不爽、心烦胸热、睡眠不安、食少饮多、恶心欲呕、舌红苔燥、脉弦细数。辨其方证,当用黄连阿胶汤无疑。
黄连15克、 黄芩15克、 白芍30克、 阿胶10克、 芦根30克、 鸡蛋黄2个、 竹茹15克、 麦冬30克
结果:上方只服两剂,就烦减眠安。后来又加丹参、陈皮、茯苓调养月余,诸证告愈。
体会:糖尿病临床分型很多,一般常用滋阴清热、活血化淤等方法。当然,如果有阳虚症状,也可以用附子、肉桂这些温热的药物,但应中病即止。笔者认为,尤其一些年龄较高或久病体弱的患者,运用这些大辛大热以及大苦大寒的药品时更要慎重。本例病人就是使用温热剂过当造成的化燥伤阴证,所以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热、润燥除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并加芦根、竹茹、麦冬等,增强了清心止呕、生津除烦的作用。
三、皮肤病
宫某,女,43岁。去年曾得湿疹。半年前,全身又发牛皮癣。经中西治疗未愈。现在只能靠氟轻松等激素软膏来止痒。然而病变却越来越重。患处红赤,突出于皮肤,有脱屑,没有渗出,面色微红。尤以夜间瘙痒为重,怕热喜冷,遇热更觉瘙痒。以致睡眠也受其烦扰,现已三日没有好好的睡眠,白日则心悸。口干苔黄,脉弦细。我根据病人表现,认为是血燥生风,热扰心包,与桂枝茯苓丸合《千金》三黄汤加减治之。
黄芩15克、 生地30克、 苦参10克、 桂枝5克、 茯苓20克、 桃仁10克、 丹皮12克、 白芍20克、 连翘15克、 僵蚕10克、 赤小豆30克
可是上方加减服用近一个月。也没见明显疗效。患者及家属对我的治疗都很灰心。后来电话求教先生。先生认为看到心中烦悸,睡眠不安和口苦咽干等证就该用黄连阿胶汤试一试,先不要只盯着“牛皮癣”,因为中医最讲究辨证。所以我改用了黄连阿胶汤加连翘、栀子。
结果:三剂后睡眠转安,因仍有些心烦,继与黄连阿胶汤原方七剂。事出意料,四日后患者又来找我。开始以为病情又加重了,心中不禁一颤。后来患者说,这药不但使心烦失眠改善,而且癣处的瘙痒也大大减轻。有一次查看资料得知,日本矢数道明先生也曾有这方面的经验。看来临床还要多读书,以增广见识呀!
体会:临床运用黄连阿胶汤,不要拘其病名、病种。只要表现为邪火伤阴,津枯燥热,心胸烦悸,夜睡不宁,身痒面赤,舌红苔净,脉浮细数等证者即可用之。总结例二的经验,我常于阳虚病人在使用一段时间附子等温阳剂之后,待其要出现面热肢烦、渴喜冷饮、肤燥津亏等化火伤阴的“副作用”时,再予黄连阿胶汤育阴制阳,以收阴平阳密之功。最终疗效优于单纯补阳。这里提出,以供识者共鉴。
|
|
[楼 主]
|
Posted: 2007-02-09 23:4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