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引用第0楼温小文于2007-01-18 13:47发表的“请教haiwei老师”:
最近读了些赵洪均老师的文章,半懂不懂的,有些问题想向haiwei老师请教,先谢了!
1、“表证可以用几个症状限定”——我查了几本书,不能有满意答案。您认为有哪几个关键症状可以限定表证?
2、“表证状态是比较好的正邪斗争状态”——什么是表证状态?自中医、自西医应该如何来理解表证状态?
太客气了。
表是八纲之一,按说早就该有人说清楚了。
书上也有说法,但赵先生也不满意。他的《20讲》交稿时第9讲有“表证实质初探”一文,没有印出来。下面是其中的2个标题。如果您觉得其中把“表证”说清楚了。“表证状态”也应该大体清楚了。
3、表证外延的演变
古人所谓表证,原意即谓邪在人体表层。《内经》说:
“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灵枢·口问》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骨空论》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灵枢·刺节真邪》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灵枢·热病》
综合上述经文,已可得出《伤寒论》的表证概念。
仲景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太阳病纲领。但伤寒学家又说太阳病也有里证。于是这个纲领似乎又不能算表证纲领。笔者不想把这个问题弄复杂,故先放下太阳是否有里证之说。因为我们至少可以说太阳病纲领重在表证。
读者多知道,仲景又提出了太阳伤寒和中风两个代表证,即后人说的表实证和表虚证。下面列出《伤寒论》中的代表经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具紧者,名为伤寒。(3条)
上举三条经文中竟无项强。对此怎样解释呢?首先,笔者的临床经验和自身感受都可肯定,热病初起确有项强者,而且并非脑膜炎或破伤风等。不过,项强确实不如恶寒、头痛、身疼等常见。若说这是为行文顺口之故,虽非全无道理,仍有替仲景掩饰之嫌;若说古今疾病表现有别,同样不能完全服人。我们宁可存疑。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内经》和《伤寒论》所讲的表的范围已包括头项、四肢和躯壳。在《伤寒论》中,膈上属太阳,因而表还隐含着肺。
到温病理论形成,表证的概念又发生变化。
叶天士说;“伤寒之邪流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2)
吴塘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又说: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3)
总之,温病家径说温病起于肺,肺主气,属卫,合皮毛,故也有表证。这样一来,头项、四肢、躯壳不属于表。
于是,温病初起的头痛便不好用皮毛受邪来说通。至于微恶风寒,也不很通。既然是温邪致病,为什么还要恶风寒呢?莫非,温邪一犯人体先寒化吗?又说温邪化热最快,莫非温邪本属风寒吗?否则何必化而成热呢!
温病与伤寒之别,给后人限定表证带来了困难。我们不妨看看当代诊断学怎样说表证:
“表证是指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正邪相争于表的外感病初发阶段。 病程短,起病急。临床表现有发热与恶风寒齐作、头痛、鼻塞、咳嗽、脉浮、舌苔薄白等。凡是具有上述症状的即可称为表证。”(4)
这一限定同时照顾到伤寒、温病两家之说,虽然有待推敲,总算没有大错。同书中关于表里的发挥却容易造成混乱。如说:
“表里之区分并非绝对。如躯壳为表,脏腑为里。以躯壳而言,则皮肤为表,骨肉为里……又如经脉,太阳阳明为表,少阳为半表半里,三阴为里。其中又分表里,如太阳为表中之表,阳明为表中之里。里亦分表里,太阴为里之表,厥阴为里之里等。”(5)
此种发挥确有古今人提过,但表里之区分与表证里证完全是两回事。表里辨证的核心问题是辨清表证。因为除非紧急情况(急则治标时),外感病必须先治表。急则治标之后,仍然要再治表,凡是表不解,热病必不愈,不唯不愈,还会变证百端。上述关于表里的相对区分无助于认识表证,倒可能引起概念的混乱。
4.表证的诊断标准
大多数人不必学医就有过多次外感表证的切身体会,按说,认识表证是个很简单的问题。然而,生活经验并不直接导致理性认识。只有在理论上弄清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体会。学过中医的人常常忽视表证,可见理论不是很容易掌握好。为深入说明表证。我们试看一下怎样规定表证的诊断标准。
拙见以为,今诊断学教材综合伤寒、温病两家之说并非就算得出了表证诊断标准。
教材所列表证的临床表现有:①发热②恶风寒③头痛④鼻塞⑤咳嗽⑥脉浮⑦舌苔薄白(即舌苔正常)。我们不能说必需七者全备才能断为表证,也不能说它们的诊断价值一样大。此外,本文认为教材所列的表证临床表现不够全面。
据笔者的读书和临床体会,表证临床表现的诊断价值以次为:
①恶寒②头痛③身疼④发热⑤脉浮⑥舌苔薄白⑦病初起
以上七个表现没有列出教材所说的鼻塞和咳嗽,却多了身疼和病初起。为什么不取鼻塞呢?很多人都会说鼻塞和喷嚏是感冒(最常见的外感病)的最早信号。拙见以为,在鼻塞和喷嚏时还不能说已发生外感,况且鼻塞和喷嚏也不是外感特有。咳嗽没有列入的道理略同。
“病初起”是外感表证暗含的诊断标准,这一点似乎无人提出过,故把它明确列出。
为什么加上身疼?读者大概会同意这样做。外感初起出现头痛或身疼的机会大约差不多。有的人具其一,有的二者全备。不学医的人也有这种经验。
那么,是否一定排除鼻塞和咳嗽呢?也不是。它们应视作或见症。
是否笔者所列七个临床表现都是必见症呢?也不是。浅见以为,发热、脉浮和舌苔薄白也不是表证的必见症。如果再略去暗含的病初起,表证的必见症就是:
①恶寒②头痛和/或身疼
此外都是或见症。它们出现的愈多,愈有助于诊断表证。但必见症则缺一不可。而且但有必见症,没有任何或见症,也足以诊断表证。
读者很可能批评这个标准不重视脉象和舌象。回答是:脉象和舌象可能比鼻塞、咳嗽重要,却不如发热重要,不过,本文也不把发热看作表证的必见症。表证患者见典型脉浮、舌苔薄白者也许不到百分之六十。有些正常人(没有自觉症状)脉总见沉象,舌苔不正常(即不薄白)。这些人患外感初起脉不浮,舌苔不薄白。这时可以怀疑有旧病,做进一步诊断,却不能否定表证。总之,古人说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有一分头痛和或身痛便有一分表证是正确的。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外感病有一分恶寒、头痛和/或身疼,便有一分表证。
为什么不把发热作为表证的必备条件呢?因为,西医所说的发热就指体温高于正常,而中医所谓发热主要指患者自我感觉。自然,在外感病,这时必已体温升高。其实,恶寒时体温已在上升,即恶寒暗含了西医的发热。所以不一定把发热作为必备条件。
那么,若表证失治或误治可以持续多久呢?仲景所论有十日以上者。笔者经验所及,有持续(有其他兼变证)近一月者。所以,表证虽然多见于外感初起,但初起并非诊断表证的必备诊断条件。或者说,病程较久不能排除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