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 伤寒两地书(第23条)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伤寒两地书(第23条)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赵红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89
: 190
经方币: 1588 元
: 0
好评度: 189 点
注册时间:2006-07-07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伤寒两地书(第23条)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此条论述太阳中风兼伤寒表郁证治, 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此条文是否与厥阴病篇有内在联系?太阳病八九日,正为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之时。因此阴阳相争,颇似厥阴之厥热盛复; 热多于寒,阳气来复,故而病愈。
      又“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因为虚不受攻,邪盛正虚,故不可汗下。但是医圣并没有言明当用何方治疗?是否可以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呢?

                                                                                              赵红军

[楼 主] | Posted: 2007-01-11 20:29 顶端
赵红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89
: 190
经方币: 1588 元
: 0
好评度: 189 点
注册时间:2006-07-07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你的理解有误。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太阳为中风证,本无传变。即使按照字面意义,既言“太阳病”,前提已限定,虽八九日,仍在太阳之域而已。成无己以为传经,其实无据。
        “如疟状,发热恶寒”,为风邪伏于皮下、肌腠之间。居之既浅,故可随寒热反复发作而发泄于外。“热多寒少”者,病机有向外趋势,尤其易于外泄。
        “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者,表明风阳无内陷之趋势。
        “脉微缓者”,为正虚,故不能汗出一战而胜之;然邪亦衰,故“为欲愈也。”    
在前证基础上,有两种变化:
        一是“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你认为可以用黄芪建中汤,允为确当。二是若同时“面色反有热色者”。因为正虚邪也衰,故麻黄、桂枝二方各取三分之一,小发其汗。
    凡面色赤者,均有可汗或自汗的向愈之机。其临床诊断、治疗的意义很广泛。如白虎汤证,常有颜面潮红汗出。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亦常见頰赤。虽然治法各异,总以汗出为邪解之途。甚至如通脉四逆汤,第317 条云:“其人面色赤,”方后注:“面色赤者,加葱九茎。”也是以葱茎通阳使微汗出而内外阴阳重新取得平衡的意思。第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故也。”此为自己微汗出而解之征。
                 
                                                                                            孙曼之

[1 楼] | Posted: 2007-01-11 20:32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7163(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13:2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