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 [转贴怎样学好中医?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转贴怎样学好中医?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转贴怎样学好中医?

怎 样 学 好 中 医?
                赵洪钧讲稿
  
  按:这是2006年12月19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报告稿。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有这样一个机会,就怎样学好中医,和诸位交流,我深感荣幸。首先,感谢文献研究所的盛情邀请,以及诸位在百忙中光临。
我一向不喜欢隐瞒自己的见解,今天有这样很难得的机会和场合,更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很可能不少同好不赞成我的看法,但是,听听不同意见,总是可供参考。我也欢迎,持任何不同看法的同行和朋友就此赐教或交流。
一、我的简明看法和初步答疑
1、我对如何学好中医的简明看法
我对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医的总看法,在座的诸位大都已经知道。关于怎样学好中医,自然和我的总看法一致。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用一句话表达如下:
只有中西医结合地学习,才能学好中医!
稍微详细一点说,就是:先生应该中西医结合地教,学生要中西医结合地学,最好尽快编写出中西医结合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中医。对学生来说,就是学好了中医。
2、初步答疑
大家必然会问:这里是中医药大学,我们学的专业是中医。为什么只有中西医结合地学习,才能学好中医呢?那样学出来的不是中西结合医吗?中医药大学不是应该改名中西医结合医药大学吗?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之间,不是没有区别了吗?
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我多次说过:
中医界应该迅速摆脱一个明显的悖论:承认发扬中医必须借助现代科学,却回避中西医结合;中医教育是中西医兼授的,却认为西医课不利于学中医,于是教学过程中互不相谋;中医医院无不中西医兼用,却不提倡随时有机地取长补短;中医科研引进了几乎全部西医科研理论和手段,也不主张自觉地融会贯通。换言之,只有承认现行中医教育实质上就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目前的中医医院就是中西医结合医院,现有中医科研机构实际上是中西结合科研机构,才能不自相矛盾,讨论一切问题才能名正言顺。
长期不能正视这一点,就是长期自我限制。
这样看问题,不等于目前的中医教学、科研和医疗单位,不必、不能或不应该再挂中医牌子。继承并发扬中医,怎么能不挂中医牌子呢!况且,无论是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医,还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中医,都以这些单位和其中的人为载体。没有这些载体,就只有书本上的中医了。
我认为,只有这样看问题,中医的路才能越走越宽。中医行业和队伍才能越来越壮大,中医机构才能越来越多。也只有这样,继承和发扬才能保持活力。
对个人来说也是这样。学生们应该中西医结合地学。先生们应该中西医结合地教。医生们更要中西医结合地治病。掌握的西医手段越多,越能发挥中医之长。否则,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就会日趋萎缩,中医阵地越来越小。
我看不出,现行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之间有什么大区别。
中医药大学应该培养出,中西医兼通而且善于结合的医生,不但是现代社会对中医教育的要求,而且是中医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医的必经之路。
有的朋友可能还是不同意上述见解,那么,看看中医教育走过的路和各方面的评价如何。
自从进入中医界,我总是听到道中人对现状不满,其中对中医教育的不满大概最强烈。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普遍抱怨中医乏人、乏术。为什么乏术,先不讲。乏人是说老一辈中医大量过世,新一代中医培养得太少,于是中医队伍比解放初小了许多。三支力量的方针提出之后,普遍恢复或重建了中等和高等中医院校。然而,这个方针执行20年之后,至少有一位名老断言,那20年里,中医院校没有培养出中医。即这位名老或某些名老们完全否定了国家中医决策部门的工作,更完全否定了那20年的中医教育。这位名老被很多人视为中医的形象和代言人,我却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因为那等于说,20年中没有一个人在中医院校里学好中医。不过,中医教育很不能令人满意,大体属实。只是我看,这种不满意的现状,至少有一半是这种名老们的责任,因为正是他们左右着中医教育的决策,却不愿意自责和反省。
怎样评判中医教育的效果或成绩呢?
中医院校的毕业生,最有发言权。
如果,他们大都感到受欢迎——就业无困难,在校期间学的专业知识都很有用,业务上很快就得心应手,个体开业很快就能打开局面,工资收入也不错,那么,中医教育就是成功的。
据我所知,情况不是这样。
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和在校生,很多人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他们感到困惑、悲观、失望,甚或愤慨。实际上,中医界普遍感到困惑。悲观失望的人也不少。经常到中医网站上看看的朋友,不难发现这一点。
这种现状说明,中医教育必须深刻反思,而后改弦易辙,走出困境。
这些年召开过许多次,全国性的中医发展战略讨论会。会上重点讨论的也是中医教育。最近争论的焦点,大概是中医院校的经典课是否砍掉。
我认为,有关讨论都没有切中要害。
要害是:中医教育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中西医关系。
据我所知,近代以来的中医学校教育,无不中西医兼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中西医关系,至今没有正确认识。近20多年来,反而在近代认识水平上倒退。
过去曾经争论过,中医院校的中西医课时比例是三七开、二八开还是四六开,以及应该先学中医还是先学西医。这样争论的人,都是把中西医看作两张皮,而且是互不相容的两张皮。
我看,如果认为,设西医课不利于学中医,那么,一九开也不要。干脆砍去全部西医课,就搞纯中医教育。再这样搞20年,看看结果如何。不过,我相信,在座的朋友多数不赞成那样的中医教育,尽管少数人试一试我也支持。
如果,西医课不能砍去,那么,就不必斤斤计较三七开、二八开还是四六开等等。最明智的做法是,让西医为中医服务,尽快编写出中西医结合教材。
尽管不是所有的专业课,都可以编出全面结合的教材,这种指导思想却应该贯彻始终。
于是,先生不难中西结合地教,学生不难中西结合地学。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但中西医兼通,而且中西医汇通。病人愿意找这样的医生看病,医院愿意雇用这样的大夫。让他们自己开业,业务上也会左右逢源。如果他们想发扬中医——做基础或临床研究——在校期间也打下了比较全面的基础。
我看应该这样教中医、学中医,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中医。
二、为什么必须中西医结合地学中医?
为什么必须中西医结合地学中医呢?
上面已经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下面再进一步说明。
1、重温毛主席的看法
首先,重温一下毛泽东主席的看法:他说:
“应该学外国的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这是当年提倡“西学中”的基本思路或依据。
注意!毛主席做上述讲话时(1956年),新中国还没有建立或刚刚建立国家办的中医学院。“西学中”是受当时条件限制做出的选择。现在,不能再把发扬中医的主要责任推到“西学中”那里去。
为什么要“西学中”呢?
显然是为了发扬中医。即发掘提高中医宝库,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
单靠纯中医不能发扬中医吗?
不能说完全不能,不过,我认为,毛主席的看法还是更可取。即“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
也许有的朋友坚决不承认这一点。不妨举一个和本大学密切相关,而且我在网上发过的例子。
《中药大辞典》是原南京中医学院在“文革”中编写的,1977年出版时,港台和海外的有关人士,看到她有些吃惊——动乱中居然有这样的成果!拿《中药大辞典》和《本草纲目》相比,其中包括的经验知识量和理论把握水平,都可以说有天壤之别。李时珍再世,至少需要脱产学习5年,才能读懂《中药大辞典》。至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华本草》,更是不可与《本草纲目》同日而语。
《中药大辞典》等难道不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吗?当代中医不需要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吗?纯中医能发扬出这样的成果吗?
诸位还可能问:可否提倡“中学西”呢?那样不是也能“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吗?
从逻辑上讲,当然可以。当年也提过。至今还有当年的“中学西”健在。只是,当时以“西学中”为主。原因很简单:那时没有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青年中医,让老中医(其实秦伯未、任应秋、董建华等人那时也不老)学西医,不容易被接受,也学不好。
目前,高等中医院校的在校生和毕业生,都在不断地 “中学西”。所以,目前的中医界、特别是中医教育应该尽快把当年“西学中”的历史使命接过来——“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也就是自觉地、中西医结合地办中医教育。
中西医结合主要是中医份内的事。
注意,这句话本来应该说成:中西医结合完全是中医份内的事。只是我怕万一有的人误解——不允许或不欢迎中医以外的人搞中西医结合。而我的本意是:中西医结合是中医份内的事,但应该欢迎全世界一切科学家研究中医,他们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中西医结合的。
2、重温近代名家的看法
认识问题,不能割断历史。讨论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医,有必要重温近代名家的看法。
旧作《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中说过:近代最有成就中医名家,无不主张中西医汇通。“近代中医发展之路即中西医汇通之路”。“近代中医教材不断改进,力求和近代中医教育宗旨一致,主流是沟通中西。”
张锡纯先生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书名就是“会通中西”的。他“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之外。” “1897年,他年近四旬,竟开始刻苦自学代数和几何,后又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为全面参考西医建立了较厚实的基础。”
100多年前的张先生,学习西方科学和西医,并努力会通是何等自觉、积极、热情,又是何等的困难。所以,我实在不明白,某些当代人,为什么主张,中医教育或学中医的人,涉及和掌握的西医和当代自然科学知识越少越好!也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看到“中西医结合”——中西医汇通的延续——就火冒三丈——实则恐惧。如果说,不学西医和西方科学,不搞中西医结合,才是对中医有感情,才是热爱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保持中医纯洁。那么我要问:且不说学外语,使用微机和手机,当代人从小学学习的1、2、3、4、5,到中学学习的数理化,没有一样是中国传统中就有的。学这些东西,不是也意味着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吗!反对学西医的和西方科学的卫道士,莫非不知道1、2、3、4、5,也不使用微机和手机吗!他们知道,网上(包括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通讯网)的每一个汉字和口语,必须依托或者结合多少现代科技吗!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大概很高,所以,这里的学子不但受过很好的中等教育,智商也很高。这个文化基础为他们学习西医铺平了道路。如果这里排斥西医,那么,他们已有的知识大都没有用处。中医院校何必招收这样的学生呢?如果,他们一进入中医院校,立即遇到知识断层——要学的东西和已有的知识毫无关系,不但是巨大的人力浪费,绝大多数人也会立即感到困惑。如果,这样的青年,在中医药大学里呆几年,变得非常保守——以捍卫中医的纯洁自居,不愿意接受任何非中医的知识和理论——就是令人痛心的教育悲剧。我感到极其遗憾的是,这样的青年不是很少。
中医先贤和这些人的看法完全不一样。
近代中医第一理论家恽铁樵说:
“中医而有演进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合化……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
从这一看法推论如何办中医教育,就是:中医教育要想发展、进步,必须做到吸取西医的长处,和它相结合。……今天讨论中医教育改革,除非处理好和西医的关系,根本没有第二条道路。
这两位近代名家,都办过中医教育,他们会认为设西医课不利于学中医吗!他们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中西医汇通吗!
我曾经在网上发过杨则民先贤论脉诊的帖子。因为文字太长,这里不具体介绍。近日将再次贴在沙龙上。请有兴趣的朋友看看,西医知识对他阐发中医脉诊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三、冷静地看待中医的地位和作用
讨论如何学好中医,还必须冷静地看待中医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自然科学,也需要某种程度的兴趣和感情。学习或研究中医,对兴趣和感情的要求可能更多一些。不过,科学的本质是理性,研习者的感情成分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形成顽固的思维定势。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自由地、理智地、清醒地、冷静地认识问题,不是陷入自大狂,就是在玄冥之中不能自拔。
总之,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待中医的地位和作用。
简言之,必须承认,即便在中国大陆,中医在国民卫生保健体系中,也已经是补充或替代医学。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地方,更是这样。
大体说来,中医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地位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合法、受保护、被提倡而且可以同时使用西医手段
这种情况只见于中国大陆,港台的中医都没有这样的地位。那里没有公立的中医教育、科研和医疗机构。行政机关和公立事业单位不雇用中医。中医不得称医师,没有出具出生、死亡、受伤害、传染病等证明的权力。使用西医手段是违法的。
②默许、不受保护,但可以以此为业
包括港台在内,目前有中医的国家和地区,大体都是这样。
③获得西医执业资格之后深造中医,而后可以同时使用中西医手段行医。类似中国的中西医结合医生,和中国的中医也差不多。
这种情况,目前仅见于日本。今后的港台和韩国等有可能如此。
④不合法、一旦发现立即被禁止
部分欧洲大陆国家,美国的某些州,部分阿拉伯国家等如此。
可见,中医在中国大陆的地位最高。特别是允许和规定中医同时学习西医,因而可以使用一切西医手段。
大家可能不很清楚,尽管控制不很严格,近代中国当局不允许中医使用西药和西医器械。所以,我认为,即便不考虑西医知识对继承和发扬中医的重要性,中国大陆的政策对中医也很有利。如果中医自己决定不学西医,那么,从法律角度看,中医就无权使用任何西医手段。假设如此,大家可以想一想,目前的中医教学、医疗和科研单位会立即变成什么样子。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子们,愿意毕业后被禁止使用西药和西医器械吗?
四、中西医结合溯源与回归
至此,诸位已经看出,我对如何学好中医的看法,不是什么新见解,而是对近代以来来继承和发扬中医思想的溯源与回归。
前面已经提到:近代最有成就中医名家,无不主张中西医汇通。“近代中医发展之路即中西医汇通之路”。“近代中医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不断改进,力求和近代中医教育宗旨一致,主流是沟通中西。”
如果不是完全忘却历史,按说,当代中医发展之路,毫无疑问地应该回归中西医结合之路。当代中医教育也毫无疑问地要回归中西医结合教育。当代中医学子要学好中医,也应该而且必须中西医结合地学习。
但是,一些人莫名其妙地对“中西医结合”五个字,很敏感或很反感。看来,历史太容易被忘却了。
比如,有人曾经这样说:中西医结合是结合一点儿,中医就被消灭一点儿,完全结合就是中医完全被消灭。于是,绝对不能搞结合。
其实,即便按照这种逻辑,也毫不可怕。
试看,近代中医名家如下说:
“我们大量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来补充和研究中医学,同时也应研究中医之长。无论治学方法和临床成绩都应该拿去补充西医之短,开阔现代医学的心胸,提高现代医学的境界。这种工作十分重要。我们如果做得好,不怕世界学者不注意。从此渐进,不难成为世界上一种新型完美的医学。”(梁乃津语)
又说:
“窃谓中医将来的演进蜕变,必出之与现代科学同化之一途。但我人唯一愿望即在同化以后,以现代特效药的原因治疗外,更充分发挥国产药物及独特方剂作用,加强整体反应以提高抵抗疾病,保卫体力、改善民族体格的中国特有的医疗,而成为中华民族建设性的、独立自主的,不若现在西医只裨贩舶来的‘完全的中国医学’。”(叶橘泉语)
又说:
“不论中西医师共同携起手来,诚意共同合作,积极推进中医科学化运动,以求进展而自存,应与时代洪流一齐迈进,而入现代科学之境域,与世界医药汇成一流,建立一个适应时代,合乎理想之新中国医学!”(杨医亚语)
诸位认为,近代名家害怕中医“与现代科学同化”,“与世界医药汇成一流”吗?“新型的完美医学”、“完全的中国医学”不是分不清中西医了吗!
总之,害怕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小家子气的不良心态。这样的人,远远没有近代医家那样的远见和胸怀。
须知,中医的社会功能从来都是保护人民健康。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不是文物,不是纯哲学,也不是修炼秘方,更不是某些人保护既得利益的借口或护身符,而属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从来不是孤立的,中医的奠基和发展就是随时汲取古代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理论的结果——包括随时汲取来自域外的知识。中医要想成体系地作为社会实践的形态存在,必须以它的社会功能被公众接受为前提。如果不能解决保健问题,公众不会为了她的纯洁和传统,宁死不求助于西医。
可能还是有的人不知道,新中国为什么提倡中西医结合,为什说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汇通的延续。特别是,三支力量的方针提出之后,表面上她和中医成为两家人,有必要再就此多说几句。
中西医汇通的含义就是:中西医融会贯通,合为一体。上引近代名家的话足以证明此义。
中西医结合是怎么回事呢?
她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哪一个人突发异想提出来的。自从1850年代,西医比较系统地传入中国,就有人开始努力在中西医之间谋汇通,后来,逐渐形成近代中医的代表学派———汇通学派。近代中西医汇通,就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显而易见,只要中西医并存,互相交流并取长补短,就必不可免。提倡并促进结合,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更符合公众的利益,所以,这一持续150年的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的融汇贯通探究,必然还会延续下去。
汇通的内涵与结合完全一致。汇通医家的目的就是要“融汇贯通,合为一体”。他们相信,“合为一体”的医学不同于西医,也不同于中医,而是兼备两家之长。中西医结合的初衷也大体如此。
在现代世界史上,再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提出传统医学要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并且,为此在长时期内,耗费了极其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西医而不是为了发扬中医,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如果不顾及中医发展,只需提赶超西医先进水平即可。
新中国的中医政策有两个要点:一是保护中医;二是中西医结合。这一政策大体定型于1958年,实际上都是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
毛主席提倡“西学中”是为了发扬中医。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也是为了发掘、提高中医。主席的有关见解,集中表达了近代以来中医界的普遍要求。
我想,关于中西医结合是否中西医汇通的延续。它是否为了发扬中医,说得相当清楚了。更详细的拙见,请看旧作《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和最近可能问世的《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最后,再次表达我对如何学好中医的简明见解:
只有中西医结合地学习,才能学好中医!
稍微详细一点说,就是:先生应该中西医结合地教,学生要中西医结合地学,最好尽快编写出中西医结合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中医。对学生来说,就是学好了中医。
我坚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先生和同学们,必然会自觉地、中西医结合地教中医、学中医。中医的前途寄希望于青年学者,寄希望于目前和未来的中医学子们。如果这一通俗讲演,获得多数青年朋友的共识,则洪钧幸甚!中医教育幸甚!中医学术和中医事业幸甚!需要中医保健的中国和世界人民幸甚!
再次感谢诸位前来听讲,并希望听到诸位的批评和指正。
  谢谢!
  

[楼 主] | Posted: 2006-12-26 19:21 顶端
lvyongyun001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72
: 144
经方币: 557 元
: 0
好评度: 137 点
注册时间:2005-01-20
最后登录:2016-02-0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我的理解:
首先:思想上不能在中西医之间划出鸿沟。
其次:学习中主动进行中西医的结合。
再次:临床中积极的去探索和实践。

现代医学对中医的学习、继承和发扬提供了积极的支持手段。

[1 楼] | Posted: 2006-12-27 09:27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6599(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13:11,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