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 余国俊的文章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余国俊的文章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keke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37
: 37
经方币: 274 元
: 0
好评度: 36 点
注册时间:2005-06-03
最后登录:2007-05-1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余国俊的文章

方证对应 效验必彰.dB
©民间中医 -- 民间中医  *LUq`D
作者:余国俊RQ
©民间中医 -- 民间中医  &
  我临床使用经方,受当代经方名家江尔逊老中医的熏陶与启迪,遵循“方证对应”的原则。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江老强调,临床证候只要与仲景的描述相契合(有时“但见一证便是”),放胆使用而不必强求脉、舌、症面面俱备,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颇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而效验必彩。?c
  方证对应是准确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江老认为,初业医者慨叹经方难用,其实是不熟悉仲景的原文。他本人善用经方,其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熟背原文。如他曾治某患儿,麻疹后阵阵心烦,初认为疹后余热,予养阴清心之方罔效,烦躁益频。每见家人进餐即索食,甫入口,则烦躁顿作,须臾自动停止。江老玩味经文,忽然悟曰:此乃蛔厥,因《伤寒论》厥阴病篇描述蛔厥的特征是:“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遂按方证对应,予乌梅丸去辛温之品,加驱虫药。服一剂,大便下如污泥。便内挟虫,从此烦躁止矣。他所治愈的不少蛔厥,均是既不腹痛吐蛔,亦不厥逆,却与“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的描绘相合。故信手拈来乌梅丸,方证对应,敏收捷效。C).-e
  本人临症治愈过不少顽固性头痛。只要头痛伴恶心或呕吐涎沫及清水者,均投以吴茱萸汤原方,而能迅速止痛止呕,且较长时间不再复发;即使偶尔复发,病情亦较轻,投以原方,仍收捷效。投方依据见于《伤寒沦》厥阴病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值得玩味的是,不少患者并不具备肝胃寒凝、浊阴上逆的全身症征及舌脉,有的还伴见一些热象。若不走方证对应这一条捷径,断难毅然使用吴茱萸汤原方。.pol%
  方证对应有助于发掘运用高效经方,如《金匮要赂》“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后世罕有用之者。江老尝叹曰:是临床确无此证乎?非也。他初学医时,曾治唐某,男,年五旬,体丰。一日,忽然四肢瘫痪,但神志清楚。江老业师陈鼎三先生曰:“此《金匮》风痱证也,宜用古今录验续命扬。”投原方一剂,次日顿愈。江老亦曾用本方治愈过不少风痱。如—例风痱危证(“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患者雷某,男,18岁。突然手足麻木,不完全性瘫痪,同时出现严重的阵发性呼吸、吞咽困难,有气息将停之象,时而瞳孔反射消失,昏昏似睡,呼之不应。入院七天各科全力抢救,皆以为不可治矣,乃邀江老会诊,亦投以本方配合针刺。仅服药一剂,次日危象顿除,连服四剂,诸症渐愈。我近年亦曾用本方迅速治愈过二例“急性脊髓炎”。有—位西医惊讶本方之灵验,遂依样画葫芦,移治十余例“多发性神经炎”,亦奏速效。江老曾再三强调:本方药味平淡,但组合离奇,颇难诠解,更难按辨证论治选用。陈鼎三、江尔逊前辈之能独具慧眼,发掘运用这一埋没多年的救治疑难症的高效经方,得力于他们熟悉经文和方证对应的使用原则。^OH:
  我在方证对应时尽量使用原方,有的经方药仅三、四味,甚至一二味,看似平谈无奇,实则底蕴无穷。若嫌药味少,或恐病人不相信而随意添加之,有时反而影响疗效。如一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经抢救脱险后,仍头痛不止,伴咽痛、频吐稀涎两个月。曾用苍耳散,升麻葛根汤、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20剂无显效。我诊时,证候如前,烦躁不安、口干、连连饮水不能解渴,纳差,大便偏稀,舌质红,边尖密布小红点,苔白微厚腻,脉弦滑略数。窃思头痛伴呕吐稀涎,乃投吴茱萸、生姜各15克,党参、大枣各30克。服一剂,头痛及咽痛大减,已不呕吐稀涎,口干、烦躁亦减轻;服完二剂,头痛基本消失。但腹微满闷,乃将党参、大枣各减至15克,加厚朴15克,法夏10克,续服三剂,疼痛消失,纳开,腹宽松,大便转正常。xq
  有些医者将经方混杂于庞大复方之中,扼腕掣肘,使其难以脱颖而出,任重力专以建功。由此可见,倘方证对应,使用原方便可获佳效时,何必画蛇添足呢?纵然添加之药不影响疗效,亦须虞虑刻下药材紧缺,浪费可惜!当然根据病情适当化裁,亦在所必需。但若加味太多,喧宾夺主,或加减得面目全非,还曰“经方化裁”,就不足为训了。近贤陈逊斋说:“经方以不加减为贵”。R9s
  我谓“方证对应,效验必彰”,决无丝毫贬低辨证论治之意。盖因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本有互补之妙,而无对峙之情;众所周知,辨证讲求理、法、方、药的连贯性,其中之‘理”居首位,而所谓“理’,便是阐明医理或揭示病机,庶几“理明法彰方出药随”,或“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至于方证对应,则要求药与证候——尤其是主证或待征性证候的针芥相投、丝丝入扣。因此,倘能在辨证论治时结合方证对应,便容易突出主证或抓住特征性证候,从而遣选高效经方,使辨证论治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倘能在方证对应时结合辨证论治,便容易准确地掌握病机,观往知来,穷理尽性,从而避免依样画葫芦似的机械死板的“方证对应”的流弊。\ LNI
-- 民间中医  &
  我临床使用经方,受当代经方名家江尔逊老中医的熏陶与启迪,遵循“方证对应”的原则。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江老强调,临床证候只要与仲景的描述相契合(有时“但见一证便是”),放胆使用而不必强求脉、舌、症面面俱备,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颇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而效验必彩。?c
  方证对应是准确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江老认为,初业医者慨叹经方难用,其实是不熟悉仲景的原文。他本人善用经方,其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熟背原文。如他曾治某患儿,麻疹后阵阵心烦,初认为疹后余热,予养阴清心之方罔效,烦躁益频。每见家人进餐即索食,甫入口,则烦躁顿作,须臾自动停止。江老玩味经文,忽然悟曰:此乃蛔厥,因《伤寒论》厥阴病篇描述蛔厥的特征是:“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遂按方证对应,予乌梅丸去辛温之品,加驱虫药。服一剂,大便下如污泥。便内挟虫,从此烦躁止矣。他所治愈的不少蛔厥,均是既不腹痛吐蛔,亦不厥逆,却与“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的描绘相合。故信手拈来乌梅丸,方证对应,敏收捷效。C).-e
  本人临症治愈过不少顽固性头痛。只要头痛伴恶心或呕吐涎沫及清水者,均投以吴茱萸汤原方,而能迅速止痛止呕,且较长时间不再复发;即使偶尔复发,病情亦较轻,投以原方,仍收捷效。投方依据见于《伤寒沦》厥阴病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值得玩味的是,不少患者并不具备肝胃寒凝、浊阴上逆的全身症征及舌脉,有的还伴见一些热象。若不走方证对应这一条捷径,断难毅然使用吴茱萸汤原方。.pol%
  方证对应有助于发掘运用高效经方,如《金匮要赂》“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后世罕有用之者。江老尝叹曰:是临床确无此证乎?非也。他初学医时,曾治唐某,男,年五旬,体丰。一日,忽然四肢瘫痪,但神志清楚。江老业师陈鼎三先生曰:“此《金匮》风痱证也,宜用古今录验续命扬。”投原方一剂,次日顿愈。江老亦曾用本方治愈过不少风痱。如—例风痱危证(“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患者雷某,男,18岁。突然手足麻木,不完全性瘫痪,同时出现严重的阵发性呼吸、吞咽困难,有气息将停之象,时而瞳孔反射消失,昏昏似睡,呼之不应。入院七天各科全力抢救,皆以为不可治矣,乃邀江老会诊,亦投以本方配合针刺。仅服药一剂,次日危象顿除,连服四剂,诸症渐愈。我近年亦曾用本方迅速治愈过二例“急性脊髓炎”。有—位西医惊讶本方之灵验,遂依样画葫芦,移治十余例“多发性神经炎”,亦奏速效。江老曾再三强调:本方药味平淡,但组合离奇,颇难诠解,更难按辨证论治选用。陈鼎三、江尔逊前辈之能独具慧眼,发掘运用这一埋没多年的救治疑难症的高效经方,得力于他们熟悉经文和方证对应的使用原则。^OH:
  我在方证对应时尽量使用原方,有的经方药仅三、四味,甚至一二味,看似平谈无奇,实则底蕴无穷。若嫌药味少,或恐病人不相信而随意添加之,有时反而影响疗效。如一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经抢救脱险后,仍头痛不止,伴咽痛、频吐稀涎两个月。曾用苍耳散,升麻葛根汤、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20剂无显效。我诊时,证候如前,烦躁不安、口干、连连饮水不能解渴,纳差,大便偏稀,舌质红,边尖密布小红点,苔白微厚腻,脉弦滑略数。窃思头痛伴呕吐稀涎,乃投吴茱萸、生姜各15克,党参、大枣各30克。服一剂,头痛及咽痛大减,已不呕吐稀涎,口干、烦躁亦减轻;服完二剂,头痛基本消失。但腹微满闷,乃将党参、大枣各减至15克,加厚朴15克,法夏10克,续服三剂,疼痛消失,纳开,腹宽松,大便转正常。xq
  有些医者将经方混杂于庞大复方之中,扼腕掣肘,使其难以脱颖而出,任重力专以建功。由此可见,倘方证对应,使用原方便可获佳效时,何必画蛇添足呢?纵然添加之药不影响疗效,亦须虞虑刻下药材紧缺,浪费可惜!当然根据病情适当化裁,亦在所必需。但若加味太多,喧宾夺主,或加减得面目全非,还曰“经方化裁”,就不足为训了。近贤陈逊斋说:“经方以不加减为贵”。R9s
  我谓“方证对应,效验必彰”,决无丝毫贬低辨证论治之意。盖因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本有互补之妙,而无对峙之情;众所周知,辨证讲求理、法、方、药的连贯性,其中之‘理”居首位,而所谓“理’,便是阐明医理或揭示病机,庶几“理明法彰方出药随”,或“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至于方证对应,则要求药与证候——尤其是主证或待征性证候的针芥相投、丝丝入扣。因此,倘能在辨证论治时结合方证对应,便容易突出主证或抓住特征性证候,从而遣选高效经方,使辨证论治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倘能在方证对应时结合辨证论治,便容易准确地掌握病机,观往知来,穷理尽性,从而避免依样画葫芦似的机械死板的“方证对应”的流弊。\ LNI

[楼 主] | Posted: 2006-12-18 11:48 顶端
塞外后学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8
: 9
经方币: 80 元
: 0
好评度: 8 点
注册时间:2006-12-18
最后登录:2007-01-3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正在看余国俊的中医师承实录,很有味道,非常值得阅读。
[1 楼] | Posted: 2006-12-18 23:28 顶端
王海峰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87
: 80
经方币: 780 元
: 0
好评度: 65 点
注册时间:2005-08-30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一个网友说:
余先生医术是人不如书,看书惊为天人,实际上在乐山都排不上号,门诊非常清淡,但不之近来出书以后是否好些,老汤、刘方柏都比他强得多,余先生倒是比刘盛斯强点。

[2 楼] | Posted: 2006-12-19 18:10 顶端
王海峰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87
: 80
经方币: 780 元
: 0
好评度: 65 点
注册时间:2005-08-30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另一网友说:

每个人的经历都有限,不可能遍访名医,切实可行的还是读书。前提是写书的人要实事求是,我们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讨论。否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当然,我们也希望了解作者的人能提供一些真实的信息给读者参考。这也是网络的好处。


老汤、刘方柏、刘盛斯都是谁?能否介绍一下。

[3 楼] | Posted: 2006-12-19 18:11 顶端
王海峰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87
: 80
经方币: 780 元
: 0
好评度: 65 点
注册时间:2005-08-30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汤一新 汉族,1951年10月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现任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乐山市科协常委,乐山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他还是中医脾阴虚理论体系的创建者,“疗效是检验医学医术的根本标准” 行医理念的提出者,首届乐山市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共四川省八大党代表。

他还曾被评为乐山市拔尖人才,四川省首届优秀青年中医;曾任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
汤教授长期扎根临床一线从事中医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用精心的辨证论治和自创的系列专方专药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和内科疑难病,使许多患者重获健康,临床疗效享誉远近。

领导创建“中医脾阴理论体系”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被称为“汤氏理论”。载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收载日本《现代东洋医学》和《THE KAMPO》以及Medeline、CMCC等权威系统,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录自国务院所发《专家证书》)。原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评价说:“这样的中医只要有100个,中国的中医就能继续兴旺发达。” (《月犁》第一版221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北京)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为他题词:“杏林增辉”。1992年,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教授亲自为汤一新教授主持的“乐山市中医院脾胃病专科”题名。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原国家卫生部中医司司长、中医泰斗吕炳奎说:“汤一新的成就使我相信,新一代还是出了些踏踏实实的临床专家,中国还会名医辈出,中国人有能力把中医科学传下去。”(见《美国中华医药杂志》(U.S.Chinese Journsl of Medicine) 2002,(2):1)。

曾应邀出访日本,为东京中医学研究会会长永谷义文等知名人士诊治疾病,被日本友人誉为岐黄仲景传人,日中友谊使者”。

2002年,汤一新教授荣获“乐山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2003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获四川省最优秀科技读物奖,还先后获中国中医研究院国际中医药学术著作奖、世界传统医药突出贡献国际优秀成果奖,1999年香港国际医学新进展大会国际医学成就奖,香港紫荆花医学发展成就奖,曾获两项国家专利。

曾出版专著《中医脾阴学说研究》,编译《いだいのいだいのとんでけ》,主编《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合编《中国方剂精华辞典》等著作24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9篇。 

[4 楼] | Posted: 2006-12-19 18:12 顶端
王海峰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87
: 80
经方币: 780 元
: 0
好评度: 65 点
注册时间:2005-08-30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六经研究的三个视角




关键词:《伤寒论》 六经 病位 病性

“六经”概念的确立,是《伤寒论》研究的重大成果。自晋人皇甫谧最先使用“六经”二字以统括伤寒后,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汪琥更说“仲景书止分六经”。自此以下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都是在以六经为纲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因六经概念是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等六个论述单元的基础上提出的,六单元除独立意义外,更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在联系。各家对于各个单元和它们间的复杂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对“六经”的不同理解。因而,古往今来,不但有“经界”、“经络”、“脏腑”、“气化”、“证候群”、“六病”、“阶段”、“层次”等认识,更有“体力亢奋与衰减”、“神经病理单位”、“非特异性的相对过程”、“多种概念的高度综合体”、“证候的抽象”等新观点。上述认识当然都有其特殊角度和一定意义,但似乎未揭示六经实质。而欲明其实质,当从六经的病位、病性、兼挟证三方面加以探析。

从病位角度研究,揭示六经内涵

六经病位,一般多从阴阳消长和表里层次两个侧面进行认识。如以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等。阴阳消长是古人对客观世界,特别是气候变化一般规律的概括性认识。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它被转用于说明人体生理病理时,能起宏观概括病情的作用,而对于纷繁复杂的临床证候来说,不能起具体指导辨证论治的作用。阴阳学说与表里概念结合后,可较好地体现各经证候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病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但它仍不能完满地解释《伤寒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少阳病位于太阳、阳明间,还是阳明、三阴间;条文出在某篇,而其病不属该经者,当归属何经等。同时,它除了能以治则层次(如太阳主表可汗,阳明主里可下)指导临床外,对于深入具体的辨证论治仍缺乏指导意义。而原书“辨××病脉证并治”却都在一定范围内讨论了对各种复杂证候的具体治疗。作为概括这种复杂情况的“六经”,其内涵显然不是表里层次所能代表的。因而,“经界”、“阶段层次”等过程论显然没有揭示六经的本质。那么,六经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这首先应明了“经”的涵义。六经中每经都有手足两经,并固定有两脏腑与之联系,所谓脏腑,除指实质脏器外,更多的是指其功能活动。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网络全身,运行气血,既有独立的功能,又从属于脏腑功能。气化则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脏腑经络是物质基础,气化是其表现形式。分而言之,脏腑为本,经络为标,气化为用。合而言之,三者的综合涵义即是六经。由于病邪侵犯人体未有不作用于某脏腑经络,扰乱其功能,并通过气化形式反映于外以成证候的。因此,抓住脏腑经络气化综合反映,也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质。这是仲景辨证方法的基本精神,也即后世从仲景这种辨证方法中概括出的“六经”的内涵和底蕴。正由于此,六经证候中一般均有其典型的脏腑病证,经络病证和气化病证,这首先从提纲证里即可得到体现。如太阳经包括膀胱和小肠。膀胱为津液之腑,小肠泌别清浊而渗入膀胱,二腑以水液为本,水之气寒,故太阳称为寒水之经。太阳主外,为人身之藩篱,外感风寒伤及肤表之阳,卫阳不能司卫外之职,外寒与本寒相合,表现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寒水之气为病”,故以“太阳之上,寒气治之”概括之,这是侧重从气化角度进行的概括。它如少阳经侧重从经络角度,而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则又是侧重于从脏腑角度确定的提纲证。在对疾病具体进行辨证论治时,更是如此。如“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是对过汗损伤心阳的辨治(按脏腑辨);“太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烦而满”,是郁火之邪循少阳经络上扰(按经络辨);“少阴病得之二三曰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是“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的体现(按气化辨)。当然,所谓综合涵义,绝不止于脏腑经络气化三者的孤立临床见证,而更多的是指其综合反映。如太阳经证不解,可循经入腑,出现蓄水证,这是从脏腑经络联系角度看,但其发病机理是,太阳寒水遇寒则凝而不能化气,邪与水结,致小便不利,这又是“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之故。这种或从脏腑,或从经络,或从气化,或从三者联系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辨证的精神,贯穿了《伤寒论》全书。显然,阴阳消长和表里层次病位说,仅是在浅表层次上对六经的一种相对性概括。

从病性角度研究,明了六经体系

六经作为脏腑经络气化的综合涵义,必然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经的病性,这种病性一般多以三阳为实热,三阴为虚寒加以概括。但这仅是从总体上就大概而言。如何才能较准确地概括各经的病性呢?笔者认为,气化学说中各经之“本”气,实即各经的病性。这便是“太阳之上,寒气治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太阴之上,湿气治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即是说寒燥火湿热风分别代表各经之病性。如“太阳之上,寒气治之”,“寒”为太阳之本气,则太阳病之病必来寒;“阳明之上,燥气治之”,“燥”为阳明之本气,则阳明之病必来燥……这就从原则上标明了各经的病理特性。在这个原则基础上,联系中见之气,从化关系,并同脏腑经络结合进行分析,就能对六经进行较深入的认识,明确六经各个体系的具体内容。兹以少阳病为例,简要说明。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目眩”,反映了其“火”气之本的病理特性。少阳包括手足少阳经络和它们所络属的三焦及胆腑。因手少阳三焦属相火主司化,足少阳胆属甲木主从化,故手少阳以手经三焦主令,足经从化。而三焦所赅者广,外而躯壳腠理,内而胸胁腹腔均属之,病时,除可见到本经络和胆腑病证外,邪客于腠理则偏表而往来寒热,客于胸胁则偏里而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且三焦主持诸气而通调水道,其气化失司,既可见无形之邪客于胁下而成胸胁苦满之小柴胡证,也可见有形之水饮停聚胁下而成胸胁苦痛之十枣汤(轻者即时方之香附旋复花汤)证。通过这样联系认识,少阳病证就清晰可辨了。可见,抓住脏腑经络气化,从病性入手,深入研究,每经的具体病证不仅会朗若列眉,而且会自然形成体系。这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正确认识六经,亦大有裨益。

从兼证角度研究,凸现六经本证

识别各经兼夹证,辨识各经附录性质的条文,是明确各经本证的重要方法。仲景为了反映各经的病理联系,在论述该经本证时,总是插论常见的兼夹证(兼证与夹证不尽相同。兼证是与本经证候密切相关之证,治疗时可立足本经病机特点,从复方角度进行加减;夹证是与本经证候关系不大的单个症状,是单味药加减的根据。)或列出容易混淆和密切相关的他经证候,以作鉴别。因而,识别这些条文,明确其“附录”地位,也就可以删除枝蔓,凸现主干,更准确地认识六经。如少阴病在展示其本经证候的同时,将太阳阳虚不能主外,而露出少阴底板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阳明土胜,肾水干涸的“三急下”证等作兼证提出。为了防止与厥阴病混淆,又将与少阴“四逆”极易混淆的厥阴四逆散证;与少阴“吐利、烦躁、四逆”极易混淆的厥阴吴茱萸汤证等作为鉴别条文提出。仲景这种重视鉴别,提示兼夹的论述方法,在处于“枢机”病理要位的少阳病篇得到了充分体现。少阳篇在列出兼太阳之柴胡桂枝汤证,兼阳明之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的同时,列出了“伤寒六七曰,无大热,其人躁烦”的邪已入阴的鉴别条文。而由于少阳病与太阳病病理密切相关,因此,将少阳病主证主方(96条)在具总论性质的太阳病篇列出。这样,少阳病主证主方列于太阳病篇,而实为太阳、阳明,乃至三阴的表里不同证候,反在少阳病篇论述。若不明了仲景上述特殊论述法,在认识六经初始阶段——各经主证时即会误入门径。该条在小柴胡汤后连用七个“或”字,则又是对夹证治疗的具体举列。这种对照、举例、辨疑、论兼的“附录”性质条文,各经均有,只要抓住脏腑经络气化进行分析,就能识别。坚持运用这种正面认识与侧面旁求的方法进行剖析,散见于全书的各经本证自会如线贯珠,清晰而有序地集于一体,夹叙于各篇中之他经条文亦会得以剥离。这样,六经自会主证明确,兼证清楚,夹证昭然。

以上即本文所谓的:“三个视角,一个焦点”透视六经。


乐山市中医院(四川,614000) 刘方柏

[5 楼] | Posted: 2006-12-19 18:12 顶端
王海峰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87
: 80
经方币: 780 元
: 0
好评度: 65 点
注册时间:2005-08-30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网友又言:

刘方柏老师是余的师兄,余治疗疾病的确不能算是通家,原来病人很少,有时喜欢夸大疗效,据予观之属于中等水平,不过用药是有点特色,对张锡纯研究较深,经方一般。
至于刘盛斯乃是西医模式,总结过张景岳的八方水平或许都不如兄台。
汤先生日诊百十余人,效果较好。

[6 楼] | Posted: 2006-12-19 18:14 顶端
王海峰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87
: 80
经方币: 780 元
: 0
好评度: 65 点
注册时间:2005-08-30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又有网友言:

一般来说,有时候靠门诊量来衡量也有点问题,比如曹颖甫先生,曹先生在世时门庭算是比较冷清的。

不过在网络上混多了,也时不时能见到不少名医的方子,对名医的看法确实和以前不太同。在网上我见到被抱怨的有:关幼波,施小墨,裴永清,樊正伦,卢崇汉,李培生,何炎焱等人。说明不管名不名,大家都不能尽愈诸病。

[7 楼] | Posted: 2006-12-19 18:15 顶端
keke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37
: 37
经方币: 274 元
: 0
好评度: 36 点
注册时间:2005-06-03
最后登录:2007-05-1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有意思
[8 楼] | Posted: 2006-12-19 20:42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7008(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13:0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