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仲景美食园 -> 转贴【烹鱼、养育及其他】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转贴【烹鱼、养育及其他】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小土豆



特殊贡献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426
: 263
经方币: 2258 元
: 0
好评度: 195 点
注册时间:2005-01-02
最后登录:2017-01-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转贴【烹鱼、养育及其他】

作者:xiyang
近来虽然放暑假了,但还时不时去学校为下个学年做些准备。
学校人少了,没了往日按部就班铃声的催促,中午吃饭时大家聚在一起就有了说不完的话。一个满怀希望做着优生梦的准妈妈老师向我讨教起育儿的经验来。咳!学过“教育”的人向没学过“教育”的人请教,我竟有些受之若惊,一时语塞,好在突然之间闻到“仲景美食园”的鱼香味,想起了一段和小鲫鱼有关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有这样一个女性,在生活上总是比同龄人慢一拍。当她的女友们开始纯纯的花前月下的时候,她不知在忙些什么;当她的同伴们开始置备锅碗瓢勺的时候,她却在茫茫人海里晕。当她缓缓迈进围墙之时,尚不能麻利的为自己做一顿像样的饭菜果腹。
一日,有高兴的事儿惊动她慈祥而又威严的婆母,竟拎着一兜鲫鱼来看她了。婆母将鲫鱼洗净后,抹干,拌匀调味料,涂在鱼身上,将砂仁洗净、捣碎,放进鱼肚子里并撒在鱼身上,隔水蒸熟。然后,边看她吃边对她说了一段往事:
“我生我大儿子,也就是你丈夫的那一年,发大水,没什么吃的,只有鲫鱼啊,每天两条,或煲汤或红烧,吃不下也要吃。鱼对大人孩子都是十分有益的,不仅补脑健脑,还能增加孩子出生时的体重。因为,大人吃鱼越多,怀孕足月的可能性就越大,孩子自然长的好。我儿出生后哭声特别响亮,比其他婴儿都健康、聪明,还精神。他读书后更是从来没叫我操心过,一放学就做作业,那真是乖啊。如果不是那年全家下放耽误了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我儿,还不定这么样了呢。后来,我们全家返城,只把他一人丢在了乡下,他在那个茅草屋里复习迎考,没人烧饭给他吃,有一个农家小弟每天下塘摸条鲫鱼熬汤给他喝,没盐没油、清汤寡水的,却是那个年代最好的营养品。靠着它,我儿考上了大学,重新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她望着陶醉在幸福之中的婆母,惴惴的吃着鱼,百感交集。心里想:吃了那么多鲫鱼的人也不过混得尔尔,自己先天不足、智力平平,再不吃鱼,我的儿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
自此,她扎着围裙在厨房杀鱼,是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当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婴儿来到人间之时,母亲已练得一手烹鱼好功夫,只见她:手起刀落、开膛剖肚、刮鳞挖鳃,敲碎鱼头,让汁流出,然后用武火煮、文火炖,转眼之间,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就会变成一碗雪白的浓汤。
……
                  (未完待续)
几个月以后,当母亲把雪白的溶了鱼脑汁的汤灌入奶瓶后,小婴儿就会拼命吸吮……
日子在一天一天中过去,吃了鱼的孩子并不如期望中那样出色,所有母亲引以为自豪的特征也没有在孩子身上体现,是很平常很平常的那种小姑娘。母亲去幼儿园接孩子,淹没在一群孩子中间玩耍的女儿,总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那一个。只是,吃多了鱼的孩儿,常常把自己当小猫咪,悄悄躲在角落里,然后突然“喵——喵——”的抱住母亲大腿,把她吓得一惊一跳的。而且,小姑娘吃鱼极有耐心,能找出母亲没有剔干净的小小鱼刺。后来,竟吃出超级水平,用不着母亲帮忙,一条完整的红烧鲫鱼,转瞬即会变成一个连着鱼头的骨架子。以至于母亲在工作中经常会画出鱼刺图来分类分层复杂的因果关系,其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每每受到同行赞扬时,总谦虚地说:灵感来自于女儿盘中的鱼骨头。
可不知从哪天起,母亲的心开始有了一点点沉重感,虽然女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很好,比如说:母亲站在阳台上,望着雨过天晴后院子里那棵茂密的桑树,看着吸满雨水不堪重负的绿叶,在一滴一滴往下淌着水珠,喃喃自语道:“树叶在流泪——”,依偎在怀里三岁不到的小不点儿竟接了后句:“小草在喝水!”,可是,女儿不识数呢!大家庭聚会,别的孩子都能把手中自己喜欢的食物均匀分配给在座的所有人之后,还给自己留很多。而自己的孩子,均匀分配给大家后,最后总是什么也没给自己留下,还捏着个空袋子,看着大家乐,也跟着傻傻的乐。
一天,开完家长会,班主任老师的话震动着她的心:这孩子就缺乏一种冲劲儿,别的孩子都想当第一名,这孩子怎么就没这个意识呢?
郁闷中,带着孩子去了公园,看到在蓝天碧水相应的池塘里,一群小鱼儿竞相争食游人投下的食物,那个游的最快的小鱼儿总能最先吃到美食,水面不时被漾起一圈圈泛着金光的涟漪,母亲很想重复被上万个母亲重复了无数次的话——“你还不够优秀,和别人比起来你还不够努力,你要每天对自己说:我要做第一名!”……但是,看着围着池塘快乐地跑着跳着的小姑娘,母亲想,难道现在的孩子还不够辛苦吗?难道这片刻的休闲也要说教吗?终于,母亲什么也没说。

母亲一如既往的做着她认为应该做的事,其中包括继续烹鱼,只是已不再仅仅是煮鲫鱼汤了。
她做熘鱼片:
先将去骨后的青鱼肉切成一寸左右的片,放入用鸡蛋清和湿淀粉调匀后的浆里,花生油烧至温热后,把浆好的鱼片一片一片地下入油锅中,搅动滑开,捞出沥净油; 然后将鸡汤、精盐、白糖等放入汤锅里烧开,再放入鱼片,汤微开后放入黄酒、勾芡,装盘摆放在用开水汆过的黑木耳上即可。这道菜黑白相间、香嫩爽口,放入孩子餐盘里,一会儿就吃光了。
她还做卤鱿鱼:
先烧开一锅水,切几片姜葱进去,然后把切成块的五花肉焯两下。把肉捞起,用凉水泡凉,再逐块洗尽腥沫,接下来就用它来卤汁:
用砂锅一只,葱白垫底,铺上五花肉,放几粒八角,倒入酱油,用中火慢烧,其间不时用筷子轻拨每块肉,使得每面都吸满酱汁,均匀着色。烧20分钟后,倒一碗清水,几粒冰糖,一匙黄酒,转大火把水烧开。之后盖上锅盖转小火,慢慢炖足一小时。整个过程,不要放一滴油一粒盐,有酱油的咸,冰糖的甜,料酒的鲜就足矣。肉香浸润其中,慢慢就卤成一锅喷香金黄的肉卤汁。
然后用鱿鱼一只,洗净去骨,改刀切块。入滚水焯两下,看到肉色变白卷起,捞起沥干,放进砂锅。再切两片姜、一把葱段铺在鱿鱼上面,倒入炖好的卤肉,盖上锅盖小火烧开。不用三分钟,一锅香飘四溢的卤汁焖鱿鱼就可上桌。平时孩子是不吃鱿鱼的,可这种烧法却是例外,吃的可真是多呵。
一转眼,孩子要读中学了,可是母亲开始渐渐没有力气也没有时间烧饭了,她开始写菜谱,贴在冰箱上,让放学回家后的孩子读给不识字的烧饭阿姨听。当然,小纸条上最后一段话,总是母亲留给她的悄悄话,她知道是不能读给阿姨听的。
                 
              (未完待续)
(喝一碗鱼汤,接着上上篇继续)

是啊,最后一段话会是什么呢?
写在冗长会议间隙、贴在冰箱菜单角落里的会有什么啊?不过是普普通通的问候、简简单单的提示而已,可那是母亲与孩子心与心的流动呢!
后来,母亲连冰箱上的菜单也没法贴了,在她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年,集聚了能量的孩子开始了冲刺,当她早早拿到别人羡慕的入学通知时,被一个学校请去谈谈“我的家庭教育”,面对台下数百名学弟学妹和他们的家长,孩子说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
有一次,我在学习时间到父母房间里上网,时间比较长了,妈妈在房间里拿东西、叠衣服,还像平时一样轻轻地走过来走过去,就像没看到我一样。后来我忍不住问:“妈妈,你怎么不让我停止呢?”妈妈半开玩笑说:“我想让你自己认识到错误啊!”……谢谢爸爸妈妈:给我一定程度的宽松,给我管理自己的机会。……
那时母亲还没有开始服经方汤药,尚无力气走进会场感受当时的情景,母亲是后来在网上发现了这篇文章的,看到有孩子跟贴说:每个妈妈都能这样多好啊!也有家长跟贴说:很受启发,但我很难做到。……
能不能做到和愿不愿做到或许都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重要的是有机会养育一个孩子,其实真的是很幸福呢!
如今,孩子早已不做父母期望的那游在池塘里最前面的小鱼儿了,她要做小鸟儿飞向天空了,要向更远的地方飞去了。这些天,在办完一系列手续后,孩子与母亲还有机会可以手挽着手逛街、肩并着肩听音乐、面对着面说着说不完的话……

故事说得太长了,其实我真的没学过“教育”,但还是想起了不知在哪里看到过的一段话,当作结束语吧: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和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

[楼 主] | Posted: 2006-12-16 11:32 顶端
xiyang



特殊贡献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89
: 59
经方币: 489 元
: 0
好评度: 44 点
注册时间:2005-03-10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我的孩子读中学时,是学校一个文学期刊的主编,自己也不时写点儿小作品。那时我喜欢收藏她的文章,还经常独自欣赏,虽然胃痛,却也快乐着。今天打扫书橱灰尘,翻出一篇小文:


                诗 和 歌 曲
              作者:MR(写于高中)

随着生活的变化,大概读诗的人越来越少,而听歌的人越来越多了。诗集(如果有的话)多半在书架上睡着觉,可是谁的硬盘上没有一点歌曲收藏呢?
其实诗和歌曲颇有相似的地方。诗要押韵,歌词也大多韵脚整齐。诗要吟哦,反反复复地诵读才能层层揭开词句之美,而一首歌也是听多了就更显得动人。诗和歌曲都很直观简练,很少的字数能包含很多的意思。李白写人的失意,“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写尽愤懑、埋怨、郁闷之情,看到这两句,失意原因不同的人都能生出同样的共鸣。而通俗歌曲中“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阳光总在风雨后”等等也是同样的言简意长。
大概诗和歌历来就没分开过,诗经里有采集来的各地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全可以演唱,而戏词、歌词也常是化用诗句。有一次beyond乐队歌中的“千杯酒已喝下去,都不醉”,不禁联想起初中时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的先生诵读的“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金叵罗,颠倒淋漓,千杯未醉”。当然歌词不见得是看了这句“千杯未醉”才写得出,但是对照着来听歌手们铿锵的粤语演唱,也别有趣味。
有的诗是很适合谱成歌曲的,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接着是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每段用相同的句式写一个并列的意象,一唱三叹,回味无穷。作为诗它已经十分隽永了,歌坛才子罗大佑又把它谱成了曲,同样的一段旋律反复四遍,和着吉他的弹拨低低唱来,把诗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堪称诗歌谱曲的经典。
歌手蔡琴有一首《出塞曲》,旋律沉缓悠扬,歌词很美,在她优美浑厚的嗓音演绎下让人听而难忘。后来我才偶然地发现这歌词是女作家席慕容的诗作。内蒙是她未曾谋面的家乡,大约这就是诗句充满忧伤的原因:“请为我唱一曲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也不是所有诗都能谱成曲,很难想象那些抽象的诗能找到合适的旋律。当然,也说不定哪天一个天才的音乐人横空出世,懂得怎样谱出“晦涩深奥”的曲子,来配那些玄机重重的诗。
还有一些歌词自己就是诗。有一次在阅览室翻书,看到人们收集的常熟白茆地区的山歌,很有意思:
“山歌毋唱忘记多,大路毋走草成窝。快刀毋磨黄绣起,胸膛毋挺背要驼。”
或者:
“小小一只七弦琴,琴声胜过凤凰鸣。文声相爱来招亲,武声战胜百万兵。”
虽然难称典雅,可是它们押韵整齐,明快简洁,有的还富于幽默,让人读了还想再读一遍,这不能说不是好诗。白茆地区有赛山歌的习俗,想象山民们用他们未经修饰的嗓音纵声唱起这些歌的情景,不知那该有多么清亮。就像明朝一个诗人写的:“东村群唱西村和,南陇余音北陇闻。”


这两年,我经常到沙龙来,看到网页里有高等中医教育存在“掏浆糊多,实技传授少”的问题讨论时,我也有同感。我也会含着泪水问:中国的高等教育怎么啦?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再写更好的作品?

[1 楼] | Posted: 2007-05-01 21:14 顶端
xiyang



特殊贡献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89
: 59
经方币: 489 元
: 0
好评度: 44 点
注册时间:2005-03-10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幸福”这个人生话题各有各的理解,但却众望所归。我的孩子在中学时是这样认识的:

                              听 莫 扎 特
                    作者:MR

  晚上,我常在房间里听莫扎特。
  曲调以美丽的姿态流泻出来,明朗,从容,典雅,亲切,像暖和的潮水向你涌来,像天上的阳光默默地照耀——温柔,然而坚定。仿佛从无穷远处而来,涌向不可知的某一点,又仿佛从某一点发散开来,流向不可知的无穷远处,它就这样悄悄地包围了整个宇宙,令星光和着旋律发出微颤,令远近的噪声不再嚣张,令房间里的空气带上了馨香。
  此刻,我被一种“物我交融”感觉所包围,好像灵魂与生命已无处不在,好像它们在音乐的契合下与世界万物融会成了一体。这种感觉,是听任何其他音乐家的任何作品所体会不到的。
  音乐家各有各的天才。肖邦有他的纤细、洗练和深情。贝多芬有他的真挚、奔放和英雄气概。相比之下,莫扎特的音乐里没有大喜大悲的激烈感情,甚至连所谓“带泪的微笑”也没有。他的音乐总是这么安详愉悦,永远洋溢着天堂与人世所共有的欢乐满足。听其中优美的旋转,轻快的跳跃和潇洒的踱步,不禁要联想起一切与富足美好相关的事物——孩童的圆胖的手,金色头发上的光泽,圆形餐桌上的烛光……
  如果用客观事物来比喻莫扎特的音乐,阳光和水这两者都是合适的。水,宛转奔流,和谐而自由,万变不离其宗(怎么变都还是H20);阳光,温馨而美好,照耀人世又高于人世,将种种色彩集合为一。这两样最平凡又最精妙的东西,是莫扎特音乐最好的喻体。
                          二
  有人说:幸福有三种,从优美的音乐中,欣赏者获得的是第三级的幸福,演奏者获得的是第二级的幸福,创作者才获得最高的幸福。我想这话是对的。
  在音乐上,原本我也有获得第二级幸福的机会。小时候,在父母的要求下学琴,学琴的日子像阴郁的天空。那时候我很讨厌练琴,讨厌我的钢琴老师用圆珠笔敲打我弹错音的手指,讨厌爸爸震耳欲聋的斥责。对那架立在房间里的黑色家伙,我怀有的几乎是仇恨的感情,更不用说对音乐有一丝好感了。琴,终于没有学下去。然而,这点残留的技艺后来却带给我无数欢乐和美好的享受。仿佛在成长路上,心中一扇门忽然打开,音乐就这样飞了进来。又好像忽然之间,我理解了爸爸和钢琴老师,他们都太爱音乐,却面对着—个有条件学音乐而不争气不珍惜的孩子。现在我也爱音乐了,在自欺欺人地用荒疏的指法弹一些小曲子来寻求“第二级幸福”的时候,在听着振奋的贝多芬,细腻的肖邦和最爱的莫扎特来享受“第三级幸福”的时候,我会想到,当时怎么就那么冥顽不灵呢?怎么就体会不到音乐有多美呢?怎么就丝毫也忍耐不下呢?如果手指能和心灵默契地配合起来,自由地在黑白键上表达心中的激情与希望,那该是怎样一种幸福啊。
  只是当时已惘然,只是当时已惘然。
  看看享受着第一级幸福的莫扎特。4岁学琴,6岁开始旅行演出,功利心重的父亲展览着小儿子的天赋。初恋的姑娘成为歌唱家后便离开了他。没有固定的工作,饱受出版商和剧场经纪人的压榨和庸人的排挤。窗外的乞丐和儿童都在哼着他创作的乐曲,屋里的他却因无钱买柴禾而冻得脸色苍白,不得不搂着妻子疯狂地跳舞来取暖。幼小的孩子一个一个死去了,妻子重病在床。贫病交加令他精神恍惚,把前来定制一首《安魂曲》的匿名客人当作阴间的使者,这部感人至深的未写完的作品,是他怀着“为自己而写”的心情在死亡阴影下呕心沥血而成……他为人间奉献了音乐,人间赐给他痛苦。他对世界微笑,尘世的大风要吹得他满眼含泪才会罢休。
  然而我们今天听着他的音乐,仍然听不到一丝愤懑和抱怨。
  沉默的珠贝将痛苦的沙砾藏在怀中,用忍耐与包容把它变为比泪珠闪亮千倍的珍珠。
  莫扎特是把痛苦放在心里,而把欢乐与从容写进不朽的乐章了。
  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未经痛苦而取得的幸福是不完全的。每在夜深人静听莫扎特,感受着其中洋溢的饱满完全的幸福,心里就不由得浮现起这句话。
                    三
  再听莫扎特,又能悟到一点新的东西。
  莫扎特的音乐和他的真实生活实在太不相符了。他35年的短暂生命里痛苦与烦恼实在太多,用张爱玲的话讲就是一一他的生活“爬满了蚤子”。可是他的饱满的音乐是从哪儿来呢?通篇洋溢的安详喜乐是从哪儿来呢?答案只可能是一一他的灵魂。
  莫扎特的灵魂是儿童的灵魂。他保有了只属于儿童的天真,纯朴和欢乐。在现实生活的风吹雨淋下,这灵魂没有变得冷硬世故或者愤世嫉俗,而是一次次地深化了,他的欢乐纯朴更加完全,更加深刻,更加通达。
  莫扎特的灵魂中还仿佛有一种东方气质,因为他的音乐与中国的文化有微妙的契合。中国古人所寻求的“天人合一”,所寻求的人和宇宙、人和人世、宇宙和人世的和谐统一,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有完美的体现。中国人天性里那种温和、坚定、从不绝望、对痛苦的近似麻木的不敏感,也正是莫扎特音乐的特性。中国社会曾倡导的中庸、圆融、豁达,也仿佛是莫扎特人生态度的一部分。
  他的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K491)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第一乐章是坚忍从容的挣扎,第二乐章美丽而轻柔,是甜蜜安宁的理想境界,第三乐章蕴藉着悲伤,但是含而不露,在快节奏和坚定有力的推进中这悲伤并不显得消极,反而具有了更宏大、更美丽、更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
  恰似莫扎特短暂而伟大的生命。
  文字是表达不尽这一伟大的音乐家的!音乐,唯有听他的音乐,才能深深懂得他。我惟有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写下这个不朽的名字: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

[2 楼] | Posted: 2007-05-23 11:32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仲景美食园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5705(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04:19,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