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 辩别表证不容易   娄绍昆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辩别表证不容易   娄绍昆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loushaokun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41
: 42
经方币: 410 元
: 0
好评度: 41 点
注册时间:2006-08-04
最后登录:2007-03-3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辩别表证不容易   娄绍昆

辩别表证不容易   娄绍昆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对一门学科耒讲,基本概念是重要的,最基本的概念是最最重要的”。那表证应该是中医临床诊治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吧,我们就从它讲起。辨别表证应当是每个中医师的基本功,但说一句得罪人的大实话,可以说,现代中医师中不能正确辨别表证的人不少。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啊!从中可见辩别表证不容易。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准备从一件亲身经历的事讲起;9GJ^TX
我们单位有一位老师,有一天特地来找我问一个问题。他说:“我家小孩最近经常感冒发烧,孩子一发烧,我们夫妻就会争吵。为什么呢?因为我妻子是医院的护士长,根据西医的常规处理.,孩子发烧,特别是超过39度的高热,就要把孩子的衣服解开,帮助他散热。而我坚决反对,我根据自身感冒发烧的经验,每次感冒发烧时,总觉得恶寒怕风,所以我都用被子把孩子盖得实实的。妻子和我的意见正好相反,我们又各执己见,所以就争吵起来了。你是怎样看的,到底是我对还是她对?”我对他说:“你提出了一个医学上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单位有一位老师,有一天特地来找我问一个问题。他说:“我家小孩最近经常感冒发烧,孩子一发烧,我们夫妻就会争吵。为什么呢?因为我妻子是医院的护士长,根据西医的常规处理.,孩子发烧,特别是超过39度的高热,就要把孩子的衣服解开,帮助他散热。而我坚决反对,我根据自身感冒发烧的经验,每次感冒发烧时,总觉得恶寒怕风,所以我都用被子把孩子盖得实实的。妻子和我的意见正好相反,我们又各执己见,所以就争吵起来了。你是怎样看的,到底是我对还是她对?”我对他说:“你提出了一个医学上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你与你的妻子的处理办法都有对的一面也有不恰当的地方。对孩子发烧这个症状,需要结合其他一些有关症状进行分析,也就是中医讲的需要辨证,分析辨证后,才可决定用谁的方法合适。而你妻子的办法是对症的物理疗法,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也是权宜之计。当然中医也可用这个办法配合针药治疗里热证。”我的同事听了一下子领悟不过耒,说:“你能否简单地讲一讲,什么情况下我是对的?什么情况下我妻子是对的?”我说:“孩子在发烧时,如果同时伴有恶寒,那你的作法是对的;假如孩子发烧时,如果没有伴有恶风、恶寒的话,你妻子的作法是对的。”他感到有点为难的样子,说:“我们怎么知道他有没有恶寒呢?”我说:“这个不难分别,你仔细地观察他的皮肤表面,有毛孔悚然、鸡皮疙瘩的就是恶风寒的反应。”他满意地点点头。我接着说:“有恶寒的情况下,不管发烧多少高,中医认为就是表寒证,要辛温解表,同时要保暖,促使他出汗。假如没有恶风寒的症状,只是发热,中医认为是里热证,要清热泻火,同时要适当减少衣被,帮助他退热。”他想了想又问:“孩子在发烧时,如果同时伴有一点点恶寒,它属于中医讲的什么证?我们该怎么作才是对的?”我想,他问得倒很仔细很全面,于是对他说:“它属于风热表证,即表热证。中药方剂要用银翘散。作为家庭护理,要注意的是衣被不要太严实,要多喝开水”。他连连点头,似有所得地走了。
就这个问题,我问过几百个基层中医师,能正确回答的不多。它使我感到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辩别表证不容易,它会直接影响疗效,败坏中医学子的自信,在他们辩证入门的第一道门槛上就被打了一记闷棍。因而,我研究了“为什么辩别表证不容易?”这一问题。并抓到了几条原因。
一、病因学说在辩别表证中的负面作用 周所众知,表证是指外感病初期病邪作用于机体的浅表部位所引起的恶风、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症状和体征的证候。中医根据其脉症的不同,一般分为表热证与表寒证。临床上辩别表热、表寒的具体依据应当是“脉症”而不是“病因”。但温病学说过于强调了病因的作用,这一观点在医者的思维中产生了消极的效果。错误地认为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就是温病;发热是温病的主症;温邪伤阴是疾病的主要病机。因此在辩证上,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在表是表热,在里是里热,在气是气热,入荣是荣热等概念成为定论。这样一来,无形中将“审症求因”的“发病学”上的病因,变成为“原始病因”。在外因决定论的指导下,把病因这一引起机体致病的充分条件,转变成判断病证性质的必要条件。谬种流传,使病因学说在辩别表证中起了负面的作用。
二、中医教材误导的结果   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医学教材都把表寒证的脉象定为浮紧与浮缓,而把表热证的脉象定为浮数。这里犯了两个低级错误。作为鉴别诊断一定要针对同一个概念而相比较,而这里浮紧[缓]与浮数是不同的概念范畴,前者指寸口脉的紧张度,后者指寸口脉的速度,这在逻辑学上是概念区界越位,不对等比较也就无法比较、失去了鉴别的价值。用一句乡下的土话来说,就是:“丈母娘说天,小女婿说地”这是一。其二是,临床上严重的表寒证大多体温升高,不言而喻其脉搏加速变快,就是脉数,所以麻黄汤证常呈浮紧数脉象,桂枝汤证常呈浮缓数脉象。其实有关这一脉症情况,伤寒论中比比皆是,不一一举引了。
三、将病情的正常演变,错认为是误治  
表寒证用辛温药一汗而解的不在少数,然而临床上我们也常常看到汗解后体温不但没有恢复正常,有的反而有上升的情况,于是有些人就错误地认为辛温药用错了,以后可能引此为鉴。清代名医陆九芝对此种病情的正常演变,有卓越的见解。他认为严重的表寒证经正确的辛温解表后,其残余寒邪化热传变入阳明是佳兆,怕的是伤阴亡阳,误入三阴。当然他当时没有体温计,没有指出太阳病传入阳明后体温可能升高,但我们都明白患者的体温,在太阳病期比阳明病期一般都低的临床事实。陆九芝一生致力于阳明病的研究,他认为病到阳明就象罪犯逃进了死胡同,虽然气焰嚣张,但已无路可逃,只要治疗及时、方药正确,就可痊愈,所以他有句名言:“阳明无死症”。除此之外,辛温解表剂服后,偶然个别患者会出鼻血。这一现象,仲景早有交代,后世中医称之”红汗”,是佳兆,但病家和持不同观点的人,往往将病情的正常演变,错误认为是医者的误诊误治,他们认为这些病证应当是表热证,辛温药用错了,从反面引此为鉴。
四、抓主症抓错了目标
表证的目标是明确的,但表寒证与表热证的目标比较模糊,在外感发热,特别是高热时,下列一些带有热性性质的症状与体征对辨别表寒、表热证的意义是不大的,如体温高、脉数、口干、尿淡黄等。而决定表寒表热的主要症状是“脉浮”和“恶风、恶寒”的程度,“有一分恶寒有一分表证”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表证的主要特征。表热证的“微恶寒或不恶寒”,说明表热证作为“表证”的特征在减弱,或者已处于里热证的最初期,仅仅只带有轻微表证,所以辛凉解表的银翘散中主要是清里热的药,仅少量的辛散药,辛散药中主要的还是辛温的荆芥。由于表寒证与表热证的目标比较复杂,再加上医者在病邪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指导下,抓主症容易抓错了目标,所以才出现恽铁樵幼子之救,徐小圃之跪等医林笑谈。


[楼 主] | Posted: 2006-10-10 20:16 顶端
沙丘沙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66
: 167
经方币: 1501 元
: 0
好评度: 166 点
注册时间:2006-07-08
最后登录:2015-08-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临床上严重的表寒证大多体温升高,不言而喻其脉搏加速变快,就是脉数,所以麻黄汤证常呈浮紧数脉象,桂枝汤证常呈浮缓数脉象。其实有关这一脉症情况,伤寒论中比比皆是,不一一举引了。
实事求是之言,临床经验的直录.顶!

[1 楼] | Posted: 2006-10-10 21:05 顶端
llb1979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40
: 141
经方币: 1165 元
: 0
好评度: 139 点
注册时间:2005-01-10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这点东西几百个中医没几个能说得上,说明中医教育是完全失败的。而且教科书也太差近了,连这点道理也说不明白,无怪乎见到病就慌神,找不到合适的方剂了。

临床真正纯属寒,纯属热的很少,往往见到表寒而里热,经方用大青龙汤,时方则柴葛解肌汤(陶氏的)最合拍。而且寒往往往半小时转成发热不复畏寒,故用方套用伤寒、中风之类,难以与临床合拍。

[2 楼] | Posted: 2006-10-11 20:15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5747(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12:51,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