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 中国内科医鉴 (汤本求真阅 大冢敬节著 目录及第一------三章)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中国内科医鉴 (汤本求真阅 大冢敬节著 目录及第一------三章)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天路中转站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42
: 43
经方币: 420 元
: 0
好评度: 42 点
注册时间:2006-08-20
最后登录:2007-05-1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中国内科医鉴 (汤本求真阅 大冢敬节著 目录及第一------三章)

皇汉医学丛书出版于1936年,仅发行2500套,由陈存仁编校,世界书局发行。今日存世量已不多。上世纪五十年代陆续发行了一些单行本,数量也不多,在旧书摊偶有见。本人原有数套,借出如泥牛入海。仅存一部实不敢再借出,无奈索阅者不断。本打算打印几份难觅单行本应酬,还是堵不住来访者,今借校征博客陆续刊出。供疾医学者阅读。      
                                                  天路中转站
                     
                      中国内科医鉴
   
                      选自皇汉医学丛书
          日本 汤本求真阅 大冢敬节著   陈存仁编校

                中国内科医鉴目录  

  凡例(略)
  序言(略)
  前篇   证候与治法概论
  第一章     头痛 眩晕 耳鸣
  第二章     呕吐 吐血喀血 吞酸嘈杂 哕
  第三章     便秘 下利 下血子宫出血
  第四章     小便自利 遗尿 小便不利淋沥 血尿
  第五章     口渴 咽中干燥
  第六章     咳嗽 喘
  第七章     胃内停水 心下痞
  第八章     心悸亢进
  第九章     浮肿水肿
  第十章     热
  第十一章   不眠 谵语 狂痫
  第十二章   胸痛 腹痛
  第十三章   腹满
  后篇病证各论
  第一章     风邪
  第二章     气管枝炎
  第四章     肺炎
  第五章     肺坏疽
  第六章     肺气肿
  第七章     肋膜炎    
  第八章     肺结核
  第九章     心脏瓣膜症
  第十章     心囊炎
  第十一章   脂肪心脏
  第十二章   食道炎 及食道狭窄
  第十三章   胃加答儿
  第十四章   胃溃疡
  第十五章   胃癌
  第十六章   胃扩张
  第十七章   胃下垂及肠下垂
  第十八章   胃紧张力衰弱症
  第十九章   胃酸过多症
  第二十章   肠加答儿
  第二十一章   盲肠炎
  第二十二章   肠叠积症
  第二十三章   肠寄生虫病
  第二十四章   黄疸
  第二十五章   加答儿性胆管炎及胆囊炎
  第二十六章   胆石症
  第二十七章   结石症
  第二十八章   肠结核
  第二十九章   肾脏炎
  第三十章   肾脏结石
  第三十一章   肾盂炎
  第三十二章   糖尿病
  第三十三章   脚气
  第三十四章   拔没笃氏病
  第三十五章   神经病
  第三十六章   末梢性神经麻痹
  第三十七章   动脉硬化症
  第三十八章   脑溢血
  第三十九章   癫痫
  第四十章   神经衰弱症
  第四十一章   歇斯底里
  第四十二章   赤利
  第四十三章   霍乱
  第四十四章   肠窒扶斯    
                 
             
 
                    前篇 症候与治法概编
                第一章 头痛 眩晕 耳鸣
   
  头痛
  当患者诉头痛之际。应考其头痛起于何病。阳证之头痛乎。阴证之头痛乎。抑为虚证之头痛乎。实证之头痛乎。探求病源。实为汉医最要之事。同一风邪之头痛也。在甲则鼻塞。微恶寒。有热无汗脉浮紧。乙则鼻涕交流。恶寒强。体温不变。脉沉而弱。甲病阳证。乙病阴证。处方自异。故甲宜麻黄汤。乙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一胃病之头痛也。而胃内停滞之水毒虽同。而丙则脉浮数。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而干燥。时欲饮水。饮则屡屡吐出。丁则脉浮数。口不渴。舌苔无。屡屡吐水。丙阳证也。丁阴证也。前者宜五苓散。后者宜吴茱萸汤。又同一子宫病之头痛也。戊则脉沉实。大便有秘结之倾向。颜面充血。时时眩晕。月经不顺。左腹下疼痛。按其腹部。觉全部有充实之感。以指触于左臂骨窝这部。有过敏之索条物。己则脉虚软。大便每日一次至两次。眩晕耳鸣肩凝。月经不顺。一月中有两次。下腹疼痛。腹部全部软弱。腰脚易冷。戊所患者为阳实证。己所患者为阴虚证。前者以桃核承气汤主治药。后者以当归芍药散治之。
  易起头痛之疾患。就现代医学之见地。多起于发热。肾脏炎 。动脉硬化症、绿内障、脑肿疡、霉毒、外伤、硬结头痛、副鼻腔疾患、耳之慢性化脓、便秘、循环障碍、子宫疾患等。余今大别分为四类。一曰外邪之头痛。流行性感冒。肠窒扶斯等头痛属之。痛时多兼发热。二曰痰饮之头痛。水毒停滞于胃肠之内。上冲而起之头痛也。三曰血症性头痛。月经不顺或血液循环受障碍而起者也。四曰食毒性之头痛。便迷秘或消化不良。食毒停滞于胃肠之内。头中受刺激而起之痛也。四者之中更分阴阳虚实欹矣。
  外邪之头痛。用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及其加减之方以治者为多。痰饮性之头痛。用苓桂术甘汤。茯苓饮、人参汤、大建中、真武汤、吴茱萸汤、五苓散、茯苓泽泻汤等治之。血证性之头痛。用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等以治之。食毒性头痛则应用泻心汤。大承气类。
  眩晕
  眩晕俗名也。眩者眼前黑之意。晕与运通。故有眩运。目运、头眩、冒眩、癫眩之称。凡眩晕辄兼头冒。头冒者即头觉沉重。眼前不清楚是也。凡西医学之贫血。胃肠病、心脏病(尤其在瓣膜狭窄)脑肿疡(尤其在脑霉毒)小脑疾患、多发性硬化症。癫痫、希斯笃里、神经衰弱、中毒、眼筋麻痹、内耳疾患等、往往起眩晕。
  伤寒论.金匮要略言及眩之处方有十一方。其中有术者六方。有茯苓者五芳。此亦鉴於事实。可定眩晕与水毒密切之关系者也。西医则云眩晕与三半规管内液之摇动有直接的关系。然吾人对于古贤[治眩晕必先治水]之深谋远虑。大堪惊叹焉。此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拾出治眩之处方十一。计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葵子茯苓散、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近效方术附汤、茵陈蒿汤、甘草干姜汤、治冒之处方四。计苓桂五味甘草汤、苓甘姜味辛夏汤、大承气汤等。其治乍起眩晕之方。大抵使用泻心汤。古人云“泻火降逆”其与水火相克之理论。述之甚详。茵陈汤证之眩。虽近与泻心汤证之眩。而与水火相克之理论。说来至详且备。尚细细考究之。实能发现甚有趣味之暗示焉。惠美三白云。产后血运者。水气也。得以附子泻心汤治之。原南阳云。世人用人参、黄连、防己、大黄、桂枝、茯苓、术、甘草之套方以治眩晕。远不如白虎汤之有奇验。白虎汤证用白虎汤。其有其验。固无论已。即如舟车酒醉之眩晕。用半夏泻心汤与五苓散而有效,古人早有卓识矣。和回子真翁云。所谓调血剂必从根治。余曾屡屡用当归芍药散以治此种之患者。而其中之泽泻茯苓术诸药。则视其原因之或为船醉。或为水毒而有加减焉。
  耳鸣
  耳鸣往往与眩晕为同时并起之症候。眩晕愈时。耳鸣亦止。耳鸣告愈。同时眩晕亦止。此为余日常临床所得之实验古人云耳久鸣则聋。盖耳鸣则激之为聋也。
  所谓患神经衰弱症者之耳鸣多因於水毒。用茯苓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酸枣仁汤、当归芍药散等辄有效。患动脉硬化症者之耳鸣。多用泻心汤。栀子汤及以上各方之加味。患中耳炎者之耳鸣。多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以治之。
  备考
  [本间枣轩对眩晕之说]
  古人学说。称眩晕为脑海虚。即脑病也。夫脑有自体发病者。亦有外界侵犯於脑而起病者。中风、
痫症、发狂、恐怖等之眩晕。脑之自体之病也。产后及子宫出血、出血、吐血、衄血、肠出血、尿血等症。至血液虚竭。虚里与肾间动悸非常。或因过饮、过浴、诸热病等而发之眩晕。从外界侵犯於脑而起者也。[中略]卒然晕倒者。可不论其虚实。与以回生散、参连汤、三黄汤等当有效。产后之血晕或血多则上冲。面目红赤。脉络怒胀之眩者。用三黄汤加辰砂。或用苓桂术甘汤、三黄汤[泻心汤]合方为佳。下剂不宜长服。若前方已服数十日者。用苓桂术甘汤、巫神汤、如心散之类转方为佳。亡血后动悸高而眩甚者。可用肾气丸、连珠饮。八珍汤、而兼用镇悸丸。脾胃虚弱。面色萎黄。动悸而眩晕者。宜归脾汤。兼用宁心膏。即真武汤亦可用之。痫症之眩晕者。沉香天麻汤为上。头痛。眩晕。呕吐者。宜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如服后呕吐犹不止者。宜用半夏泻心汤。或小半夏加茯苓汤。
  (原著者按)不论何处。若藐视病之虚实。随经治疗。犹之未治。回生散系附子、紫檀、人参、白檀、郁金、甘草、胡椒、而成。尚施於实证之眩晕。即为不考药效之误。又以三黄投於虚症。亦大不妥。参连汤者。人参与黄连也。产后之血晕。多运用当归芍药散。不长服下剂云云。系从西医之知识而出发者之说也。西医藐视阴阳虚实。往往滥用下剂。因过下而困疲。下已难下。而又有不得不下之必要。故曰转方。此种转方。山胁东洋之所谓医之自转。医者翻弄病之良手也。巫神汤者。五苓散加干姜、黄连、木香者也。连珠饮。八珍汤、木香、甘草也。沉香天麻镇悸丸可参照心悸亢进条。归脾汤者。当归、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远志。人参汤者。沉香、益智、天麻、防风、半夏、附子、独活、羌活、甘草、当归、僵蚕、生姜也。半夏白术天麻汤者。半夏、陈皮、麦芽、茯苓、黄芪、人参、泽泻、苍术、天麻、神曲、白术、黄柏、干姜、生姜也。亡血后动悸高而眩甚整个。炙甘草汤、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有效。脾胃虚弱。面色萎黄。动悸眩晕者。多用茯苓饮合苓桂术甘汤。头痛眩晕呕吐者。为吴茱萸汤。五苓伞之证。从证运方。庶不误也。
  [有持桂里之眩晕说] 眩者目之意。晕者犹运也。如身在车船之上。不能自主也。故俗人往往即用眩运二字。此疾多从水饮而生。亦有因气疾而来者。亦有因过食而来者。妇人从血道而发。男子自瘀血结毒(陈久性霉毒)而生。
      (原著者按)眩多因水饮之说。实得我心意。
  [伤寒赞论] 太阳病。脉沉。身热头痛者。阳中夹阴者也。黄芪建中汤治之。若误投发汗而不瘥者。四逆汤温之。
  [集验良方] 白虎汤治中暑(热射病)口渴喜饮。身热。头晕。昏晕等证有效。
  [伤寒绪论] 太阳病者发汗。发汗过度。则阳虚而耳聋。叉手自冒。不可误用小柴胡汤。宜同建中汤治之。



        第二章   呕吐   吐血喀血   吞酸嘈杂   哕
  呕吐  
  金匮要略伤寒论中之区别呕吐干呕。呕逆等项。东坦之解释云。有声无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口中喀喀有声有吐者之象。而始终不吐出者呕也。干呕也。如乳儿患脚气与患脑膜炎者。其声未出。而乳汁食物已有甚多之吐出者。吐也。食急而有物奔出者。大抵为吐。有声而同时有物者曰呕吐。呕逆者。呕之激也。吐逆者。吐之激也。
  上述呕有干呕之逆。而干呕呕逆之中。又各分阳证与阴证。小柴胡汤 、栀子生姜豉汤、柴胡加桂枝汤、白虎加桂枝汤、猪苓汤、治阳证之呕者也。乌梅圆、吴茱萸汤、大建中汤、四逆汤、真武汤治阴证之呕者也。今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采集治呕之方一十有六。其中十四方配合以生姜干姜。治干呕之方一十有三。其中十二方亦有生姜或干姜之配合。此抄录如次,[呕] 大建中汤   半夏泻心汤   苓甘姜味辛夏汤   乌梅圆   四逆汤(以上诸药中有干姜)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葛根加半夏汤   吴茱萸汤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栀子生姜豉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真武汤(以上诸药中有生姜)   白虎加桂枝枝汤   猪苓汤。
  [干呕]   小青龙汤   六物黄芩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白虎加猪胆汁汤   半夏干姜散   甘草泻心汤(以上诸药中有干姜)   桂枝汤   小柴胡汤   橘皮汤(以上诸药中有生姜)   十枣汤
  [呕逆]   竹皮大丸(有桂枝)
  从上看来。可知凡治呕。干呕。呕逆之病。大抵用生姜干姜桂枝。此生姜桂枝。均含挥发油。西医用为健胃之剂。认为作用甚广。临床医家最宜注意者。凡治呕与干呕往往多用上举诸温性刺激药之一方。然有时亦有全然不用刺激药。却用缓和黏滑疏通之剂。如猪苓汤等方剂。此不可忘忽者也。
  近来西医界盛用半夏以为镇吐之剂。余敢断然言之。此系西医之误。吾人当矫正也。治吐之剂。余独举大黄。半夏虽治吐有效。其实不能治吐。汉医对於吐证。虽亦有以半夏处方者。然实非半夏之效。彼不自知其力量之将军。不能视察敌人之病。以致误遭败北。而乃罪责兵卒。其可得乎。试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中言及治吐之处方。共计有七。其中皆无以半夏为配剂也。
  [吐]   茯苓泽泻汤   五苓散   桂枝芍药知母汤   茯苓饮(以上各方有术)大黄甘草汤   调胃承气汤(以上两方有大黄)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右举七方中四方有术。二方有大黄。於此可知治吐以大黄。或尤为要药矣。但术之可治者。大黄往往不能治之。椐金匮要略云。痰饮之病宜温药。痰饮者。胃内停水也。停水于胃内。则饮食之物不得疏通。于是吐矣。故宜用术等之温药。以去其水。此时消化器无迟缓症状。反之宿食燥屎淤积于消化管内。以防饮食物之下降。于是吐矣。此时宜用大黄等之冷药。使胃肠紧缩以去其宿食。此际消化器现紧缩之状态。以上云云。皆其区别也。即言吐之症状。凡胃内停水者。宜配用术之方剂。宿食燥屎者。宜用有大黄之方剂。二者误用。则增病势之恶逆。诊断者不可不慎也。
  古方中虽有将术于大黄组合于一方剂者。然与后世医人之加味者。不可同日而语。况呕吐与吐。又无区别。习得半夏有治吐效力之皮毛学识者。即批判汉药。区别门户。藐视前人之劳苦。殊失公平之见地也。此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言及呕吐之方。配以半夏者亦计有六。开列如下。
  [呕吐]   附子粳米汤   小半夏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大半夏汤   半夏干姜人参丸   黄连汤。
  吐血 喀血
  吐血者。消化管(尤其是胃或食道)出血。从口腔吐出之谓也。喀血者。从呼吸器(尤其是肺)出血之谓也。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只有吐血之语。而无喀血之文字。意者其时这吐血。无今日喀血之意。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项中。有云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也。脉浮弱。以手按之即绝者下血也。烦渴者必为吐血。实为今日之所谓喀血也。
  吐血与喀血。不可同一处理。但在处方上若不确定其阴阳虚实而误用之。亦往往无效。故在处方之前。先宜看定是吐血乎。抑是喀血乎。然后辩明其为阴证欤。阳证欤。实证欤。试举一例以明之。泻心汤。柏叶汤。均治吐血之剂也。然泻心证之出血。为组织上起炎症之出血。柏叶汤之出血。为组织迟缓所起之瘀血。盖泻心汤为阳证之治剂。柏叶汤为阴真证之治剂。苟柏叶汤之证。误与泻心汤。则出血增加。病者立即可毙。吐血喀血既认明矣。阴阳之分。亦不可不慎。前例诸方之外。如人参汤。甘草干姜汤。黄土汤。治阴证之吐血者也。白虎汤。栀子豉汤。(以其加减方)茵陈蒿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等。治阳证之吐血者也。请在第三章下血条更事研究。兹采用金匮要略中关于吐血之说于下。
  (一)吐血。咳逆。上气之候也。其脉数有热者死。
  栗园(译者按即日本名汉医浅田栗翁)曰。脉缓而身凉者。血或可止。
  (原著者按)患肺结核者。多表见此种症状。上气者。两颊潮红。气上逆之谓也。
  (二)贫血之亡血者无汗薏。出汗者更失体液。故至恶寒战栗。
  (原著者按)病者对医家施行手术之创口或误伤之处诉疼痛时。西医往往在阿斯匹灵中混加莫儿希纳加罗莫金之类。企图达其镇痛这目的。称为补血液。又以搿儿液注射之。称为消耗之发汗剂。此殆即西医之治疗方针乎。
  吞酸嘈杂
  胸中吐出苦酸之水曰吞酸嘈杂。治吞酸嘈杂之方。屡屡应用者为。生姜泻心汤 、 旋复花代赭石汤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小陷胸汤等。如以上方剂不能见效。病势反觉恶化时。则用大建中汤或吴茱萸汤。此系余之经验。颇著速效。此中阴阳相异之认辩。甚为切要也。
  哕
  哕。俗名也。有阴阳虚实。可以大小承气汤治之。亦可与以小柴胡汤。桔皮汤、桔皮竹茹汤之类。亦可选用。食毒、气逆。水毒。以及带热带寒之时机。可用小半夏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等。
  备考
  [兰轩医谈] 哕有数因。阳明证渴而不能食。食下后。渐渐口渴引饮。此必发哕选用茯苓饮桔皮竹茹汤可愈。(竹茹汤之人参代以麦门冬竹茹代以竹沥更妙)因留饮而哕者。其小便必不利。又投承气汤后。亦有稍稍下降而仍哕者。此因热气挟痰(水毒)而上逆也。非竹沥不效。
  [有持桂里之说] 方书有种种之名目。而以哕字最为正确。自证自古即认为胃中之寒。亦有因热而来者。蛔虫聚集。痰饮者。皆患此病发时挟以他病者凶候也。(尤以痢疾后及诸病之所发者为最凶)
  桔皮竹茹汤   此为古今治哕逆之通用方剂。
  桔皮汤     手足厥而气逆者均用之。详说见呕吐门。可参照。
  半夏哕逆汤   哕逆而心下痞硬者。用次方开通之。痢疾伤寒之患此者。尤为爻吃紧之要方。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为止哕之效药。阴证用之。阳证则不适用。本草纲目中有吴茱萸桔皮附子三味之方。用于阴证甚相宜。
  柿蒂汤     大冢云。自方在柿蒂丁香之中。加生姜煎而热服之。古时无此方剂。对证应用。能奏伟效。其主治为胸满与咳逆不止等。
  用桔皮竹茹汤之类尚不止者。可用此方止之。盖柿蒂为治哕之专药。烟法印云。此物若与石蜜合煎。愈妙。又在平胃散中加柿蒂丁子亦有伟效。
  甘草干姜汤   与以苦味剂而犹不止者。用此方间能奏效。
  炙甘草汤   哕而脉结者可用此方。但需在危笃症中用之。
  附子粳米汤   胃中寒甚。哕逆更加呕吐。轻剂无效时用之。
  四逆汤     阴寒脱症之哕用此方甚佳。在霍乱症呕吐下利。手足微冷。脉细而哕者。用此方能救其十一。
  猪胆汁汤   哕时呃呃不已。呼吸有暂绝之状。用此可以急救。无猪胆时。熊胆亦可用之。(大冢云。此可用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之类。)
  备考
  [本间枣轩之说]   吐血呕血。古时通称呕血。有从肺出与胃出两证。(中略)而治法并不区别。大抵吐血多者用三黄汤、犀角地黄汤或二方合用。亦有用四逆汤者。吐血少者或连绵不止。胸肋苦满者。用柴胡四物汤或黄土汤。如用以上手段犹不止者。可与断红饮间服阿芙容液。服后血色变黑者。为止之前兆。亡血过多。而脉沉微。虚里煽动。气短汗出者。生命已在瞬息之间。可用独参汤。兼用回生散亦佳。吐血之后变黄胖者。可用连珠饮兼镇悸丸。虚劳者以人参养荣汤为佳。无病而微咯血。久而不止者。凉膈散为宜。饮酒后吐血者。亦可用凉膈散。出血过多。亡血甚者。可与理中汤四逆汤。
  (原著者按)   吐血亦有阴阳虚实。宜从证以处方。三黄汤者。泻心汤之别名也。四逆汤者。当归、川芎、芍药、地黄也。柴胡四物汤者。小柴胡与四物汤之合方也。命期促迫者。宜与独参汤。而不投四逆加人参汤。独参汤者。人参一味也。断红饮、犀角地黄汤、人参养荣汤、凉膈散等可参照肺结核条备考之部。
  黄胖者。在十二指肠虫病、心脏病、肾脏病等。其病势进行。则其人贫血甚。皮肤淡黄。稍有水气。动悸甚强者也。连珠饮者。苓桂术甘汤合四物汤加木瓜、苡仁、术、萆藓也。
  [伤寒绪论]   太阳则脉浮数。灸之必惊狂。起卧不安。咽燥吐血。此时投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为佳。
  [集验良方]   黄芪建中汤治吐血。衄血。虚赢不足。饮食乏味。脚步软弱。言语倦怠。失精(遗精)内热等诸虚损之证有效。
  [续易简方]   理中汤治身寒气虚。咯血吐血之剂。
  [千金方]   酒徒之咳着者必吐血。自因久经长年月日过度之饮故也。其脉虚者避血冒。若饮后胸满者。厚朴大黄汤治之。
  [樱宁生传]   桃仁承气汤治积郁。火甚。迫血上行。衄血数升。面赤。脉躁疾。精神恍惚。如痴者有效。
  [心法服馀]   吐血者。胸中觉气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千金方]   凡服药后。呕逆不入腹者。先与甘草一两。水煎服之可效。
  [朱氏众验]   二神汤(既甘草干姜汤)治吐血极妙。
  [证治准绳]   栀子柏皮汤治小儿衄血极有效。
    (原著者按)此方不只限于小儿衄血。吐血。亦极有效。小儿衄血。可用麻黄汤、桃核承气汤、泻心汤之类。
  [三因方]   大半夏汤为治心气郁而不行。生涎饮。心下痞硬。聚结不散。肠中辘辘有声。食入即吐之剂。
  [仁齐直接]   半夏丸(生姜半夏汤所制之丸)治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虚肿诸病有效。
      按崩中带下即今西医之所谓子宫病也。
  [疗治茶谈]   呕吐证之动悸甚者。必致煎汤不入。往往无相应之药。其时在下焦穴针灸之。以引下其动气。药则将丸药为散药。渐渐静其动气。然后在与煎药。若无此心得。妄用汤药。反足增病。
  [兰轩医谈]   衄血之实证应用三黄汤(泻心汤}此其现象为出血不止。及其血自止。血虚者用广东人参肉桂之类。血实者脉实数。血虚者脉沉微。若脉微数者必死。
  [证治摘要]   一男子下痢不止。发哕。吐蚘虫。与以吴茱萸汤见效。

 
              第三章   便秘   下利   下血子宫出血

  便秘
  便秘有种种。为说明上便宜计。区别为(一)紧缩性便秘。(二)弛缓性便秘。(三)狭窄性便秘。
  (一)紧缩性便秘。所谓实证之病也。其见证为脉沉实或沉迟。而多力。因而起便秘。按其腹部。有充实之感。血压高。大便坚硬。大黄芒硝之配剂可奏效。
  (二)弛缓性便秘。为肠管麻痹迟缓。无排出之力。因而起便秘。脉浮弱而沉迟而多微弱。大便多水分。排泄少而不通快。此多起于水毒停滞以消化管内。而起胃肠之下垂。此证决不可用下剂。若投以大黄。则弛缓益盛。且起腹痛里急后重之患。宜与大建中汤、理中汤、当归芍药散等以除水毒。刺激肠管之紧缩。大建中汤等温药也。温可以去弛缓。及去失其麻痹。则大便不求畅而自畅矣。
  (三)狭窄性便秘。为肠管自身起窄。与邻接之脏器。生肿瘤或肿大。压迫肠管而起狭窄。结果起便秘之病也。此方可用大黄牡丹皮汤、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下瘀血丸、大黄蛰虫丸等以去肿瘤炎症。瘀血块等而图肠管之疏通。
  此外尚有老人或热性病之恢复期。或慢性病等。体液枯燥。致大便难通者。投以麦门冬等温润之剂。往往得效。有时亦可用麻子热仁丸。亦可用蜜在药味中煎导之。
  上述便秘之症在汉医非经严重区别。彻底之明了。决不滥用下剂。蜜煎导之方法。与今日里斯林浣肠之理论方法相似。其适应之症。不止限于便秘。(但今日为滥用浣肠之时代。宜注意)。大承气汤扫涤胃肠内容物者也,患肠实证者。用以浣肠也。温药者对于弛缓性之便秘用浣肠也。然我道之用蜜煎导者。须在发汗过度。或小便多出。体液枯竭。致大便不下。而不能用下剂以攻之者始用之。而患盲肠炎与以阿芙蓉后致起便秘时。始用浣肠之法。
  下利
  投发汗剂之葛根而愈下利。投利尿剂之猪苓汤而愈下利。甚至投下剂而止下利。凡此诸法。决非偶然之奇迹。漫然投药而得侥幸。须握有确确凿凿之实证者也。
  今日西医界凡遇里急后重者而兼下利者。即以投以下记为其定则。里急后重。诚然多现于阳实之证。然有时阴虚之证。亦有里急后重者。此则不可忘忽者也。在证之不适用下剂时。可用真武汤之附子剂。大肠加答儿或赤痢之里急后重者。或有表证者。投葛根汤以发汗。能见速效。余对于慢性大肠加答儿之历久未愈者。投猪苓汤以图利尿。果见速效。猪苓汤之阿胶。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之阿胶。对于里急后重。大有缓解之力。凡有湿热。即炎症冲血肛门感灼热者。多用白头翁汤。凡里急后重。而不感紧迫。压出之力不足。大便有残留之气味而不能通快者。真武汤治之。故在诊断这际。有无里急后重。宜宁讯问。里急后重而有紧迫之感者阳证也。脉舌均现阳性之证状。脉迟缓而弱者阴证也。在按脉之际。即能区别之。自阴证之相异。为治疗方针之根干。不可轻轻看过。兹采录伤寒论今匮要略中言及下利之处方。阴阳之大别于次。
  [阳证之治剂]   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六物黄芩汤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大柴胡汤   葛根黄连黄芩汤(以上皆有黄芩)   白头翁汤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葛根汤   四逆汤   大承气汤   猪苓汤。
  [阴证之治剂]   真武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四逆加人参汤   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   桃花汤   吴茱萸汤。
  通观以上各方。凡阳证之治剂。大半配合苦味之剂。如黄芩。黄连。黄柏等。阴证之治剂。多用辛味之药物为配合附子。干姜。吴茱萸。术等。两两比较之。觉其问题殊有兴味。
  附言   金匮要略有利气之文字。今日神经之下利者。往往频频有催便之意。如厕后大便不能通快者。此其治法用诃梨勒散。诃梨勒即诃子也。有利气之意。凡大便不通。投硝黄(芒硝大黄)之剂后。便意频数而不能通者用之。即不可误于药室方函口诀。用宽畅汤治之。
  下血子宫出血
  从大便而出之血曰下血。近于肛门之出血曰近血。在肛门深部之出血曰远血。漏下者有子宫之出血。故云子宫出血。
  治下血及漏下之处方如次。
    黄土汤   桃核承气汤   桂枝茯苓丸   芎归胶艾汤   赤豆当归散   旋覆花汤
  下血漏下由于组织迟缓而起瘀血。或周围血行障碍而起郁血。郁血之极。乃呈是症。右举六方。可以治之。在鼻粘膜附近之组织紧张。局部充血之甚。逐致血管破裂而出血者曰衄血。麻黄汤可以止之。炎症充血之喀血。泻心汤可以止之。身体上半部之出血。多系炎症。充血这所致。身体下半部之出血。多属郁血之所致。此为今日生理学病理学上之说明与证明。亦为临床上极有兴味之事实。
  妊娠中因胎儿之压迫。障碍血行。易起郁血。即非妊娠之妇女。与普通之男子。亦有起郁血者。多用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之类以治之。其各处方可参照药方解释编。
  备考
  [本间枣轩便秘之说]   患眼病者连服大黄芒硝等之下剂。不按通常之分量。致脾胃衰弱。再与强下之剂。往往促其生命。假令几日不通。而不能投下剂时。可与参连白虎汤。用滑细棒。如此数十日。大便自然可通如平常矣。
  (原著者按)   便秘不必用大黄芒硝主治。误而长服之。脾胃当然虚弱矣。但确为大黄芒硝之证。间续服之而不得复其健康者。此又非下剂之罪矣。其故在於用之人之力量不足。便秘亦有阴阳虚实。不辨别之。服药亦无效也。
  伤寒论中有燥屎五六枚与燥屎在胃中之文。以西医内景之理推之。胃决非燥屎之处。又依仲景内脏之说观之。所谓胃中云云。亦非西医所指之胃。此殆与热入血室。冷结膀胱之类相同。兹从各方实验证之。大便之肠。指横行结肠而言。可与大柴胡汤等。又查蜜煎导条中。有用猪胆汁以为导剂。对於宿食恶物甚有效云云。夫导剂不限於猪胆汁。惟闻诸西医云。胆汁可以消化饮食。则胆汁或能解宿食恶物而制燥屎者欤。
  (原著者按)   胆汁有促进肠中蠕动之性质。故便秘用猪胆汁。为极合理的。数千年前所行之合理方法。至至今日而渐渐明瞭其原理。此即汉法医学十分伟大之明证。(引用稻田博士言)
  仲景之书。从实验而出。与今日西洋学说。若合符節。(中略)治法从病因而有异同。麻子仁丸调胃承气汤芦荟丸等可审用之。亦可兼施蜜煎导。灌肠法等。
  [有持桂里便秘之说]   凡有症疝之人。大便常易秘。
  (原著者按)   子宫及附属器有炎症肿瘤者。常有所谓习惯性便秘。临床医家时常遇之。又产后。发汗后。一切久病之末。津液干者多结燥。高年血弱别无病患者。亦结燥。先哲云。燥结有实者。有虚者。诚难言也。
  (原著者按)   燥结有虚实。不能误投峻下之剂。。椐桂里翁对于便秘之治法。推奖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味承气汤、倒换散、大黄荆芥二味各等分研末服之。润肠汤、麻子仁丸加减方、通仙丸、麻子仁丸、蜜煎导之外。并推奖熨法。
  熨法       炒盐入绢袋在病人腹上熨之之法也。
  服下药以内催通气。而屎不出时。行熨法可效。又用温石以为通彻温气之法。对於大小便秘均有效。
  [医宗金鉴]   经行后或出血过多者。贫血而荣养衰弱者。黄耆建中汤主之。
  [圣济总录]   乌梅於产后。冷热痢。久病下痢不止者有效。
  [证治摘要]   甘草泻心汤之治下痢。以腹中雷鸣者为目的。若腹不雷鸣为穀不和之下痢。四逆汤主治之。
                                                            待续

  后续文章请到协和中医博客xiaozheng的博客及协和中医论坛来进行浏览,欢迎点击.
   http://www.pumchtcm.com/BBS/BokeIndex.asp
   http://www.pumchtcm.com/BBS/index.asp


[ 此贴被天路中转站在2006-09-03 23:31重新编辑 ]

[楼 主] | Posted: 2006-08-21 21:52 顶端
andy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457
: 397
经方币: 3655 元
: 0
好评度: 382 点
注册时间:2005-09-30
最后登录:2019-11-2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谢谢,您做了一件好事
[1 楼] | Posted: 2006-08-22 11:01 顶端
沙丘沙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66
: 167
经方币: 1501 元
: 0
好评度: 166 点
注册时间:2006-07-08
最后登录:2015-08-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皇汉医学丛书>>是一套好书,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年曾出版过,我手上有一套,是托人从深圳买的.定价700元.
[2 楼] | Posted: 2006-08-22 21:22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8617(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16:49,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