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力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260
: 225
经方币: 1975 元
: 0
好评度: 214 点
注册时间:2005-01-08
最后登录:2007-05-21
|
(转帖)不讲讲科学,分不出大小毛!
不讲讲科学,分不出大小毛! --“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综述 (第一版,有点虎头蛇尾)
一. 人类的认知过程1. 人类意识的形成 这些天,看见大量的网友,对科学到底是什么?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模糊认识。在这里,就彻底地讲一讲。
有人说这个问题简单,翻翻辞海就知道了。辞海,这东西是文化人写的,中国的文人艺术性太高,岂能全信?
科学,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正确和真理的代名词。那么我们就从客观规律分析起。
客观规律是指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自身的运动规律,不受主观世界的影响,无论主观世界如何看待,客观世界都是存在的,客观规律都是存在的,客观世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和发展。
那么和客观世界对应的,就会存在一个主观世界,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内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其实这不完全,主观世界还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套,比如艺术等,但基础和客观世界是一样的,所以说“主观是人的意识对客观的认识”,也是对的,这个以后细说。)
人的思维意识,对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最简单的指导,就是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可以把人的主观世界内,两个原本不存在联系的两个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但这样的条件反射,有时候会出错,为什么会出错呢?大家都知道,环境和条件变化了,如果环境和条件变化了,还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条件反射,多数情况就会出错。
为了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人类的大脑开始存储大量的条件反射,这样,就能满足一个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要求。这一点上,多数动物都能做到。学过离散数学的学友会知道,这时候,实际上我们是在填一张真值表。这张表很大,也幸亏人的神经元数量巨大,一般的生理行为指导,按查表的方式,就足够了。这就开始产生了感觉。
如果真的存在一个无限大的脑袋,压根儿就没必要产生科学了,本质上一张无限大的真值表,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真的是“你有科学,我有神功”,东方不败,屹立不倒。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物质世界千差万别,如果,单纯的用填表的方式,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这样无限地存储真值表的数据,总有一天会不够用的。其实根本就不用很长时间,很快就不够用了。那怎么办?化简,真值表的化简,学友们都学过的。这个办法是个好办法,经过化简得真值表的容量大大减少了,人类的大脑又可以存储了。
但没多长时间,又不够用了。为什么?大家知道,不是所有的真值表,都可以化简的,一个巨大的真值表,甚至根本不能化简,即使化简了,信息量也没减多少。
那怎么办呢?分区近似化简,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人脑对这一张巨大的真值表,经过重新组织,分成了许多张子表,对每一张表进行近似化简,不求最好,但求适用。这样的分区的近似的化简,产生到一定程度,产生了所谓的感知(知觉)。也就是人类开始认识世界的某一事物的能力产生了。
分区近似化简,为什么会有效?这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有关,因为客观世界就是这样形成的,客观世界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层次结构。为什么人脑能够形成分区近似化简得能力?这也跟主观世界的规律有关,因为主观世界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层次结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有这样的层次化结构,这是巧合么?根本不是,因为无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必须接受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基本规律的约束。这也就是说,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本质上,是同源的。这就是主观世界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保证。没有这个保证,主观就根本不可能认识客观。这个结论非常重要,还要细谈,还会用到。
这里先先验告诉大家,一个命题:“没有错误的理论,只有错误的应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是统一的,主观世界形成的全部意识,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从生成的时候,就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它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客观世界的存在,对其产生的刺激,这种刺激的产生,一定是正确的。所谓,错误,就是把原本存在的规律,用错了地方。但这是后话,理论本身是正确的。
人类形成感知之后,就会形成“概念”这个东西,作为分区近似化简子表的索引,好在需要使用的时候,随时能够调出来。概念的形成,是人类感知的一大飞跃,就像牙牙学语的婴儿,首先形成的就是“名词”。
随着这样的“名词”学多了,人类开始形成“动词”这样的东西。人类为什么能够学会动词?其实,本质上“动词”还是“名词”,说得更广泛一点,只要是词都是“名词”。打个比方,人类的学习能力,本质上就能记住常数(常数=名词),那对于运动的如何把握呢?很简单,求导,几阶导数下来,就变成常数了。动词的本质,还是名词。人类的学习能力本质上,就只会认知“名词”。
人类认识“动词”,其实又是一次思维的飞跃。人脑为什么会有求导的能力?其实道理还是很简单,因为多个这样的分区近似化简真值表,作为一种存在,也可以构建关于真值表的真值表。这也不神秘,就是把这个系统的输出,接回到输入上。这就是时序逻辑的基本原理。人脑有了这种“时序电路”的能力,对于复杂的真值表,才可以有效地表达。这时,才形成了真正把握事物的能力。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学会了“动词”和更广泛的“词”以后的人类思维意识,开始形成了,就可以产生更深入的理性思维了,产生一些理论和学说了。
2. 谈谈人脑和电脑 在产生理性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串行化”,串行化对于人类的思维非常重要,是人类的思维从感知到理性的必经的桥梁,这个串行化的工具就是一种程序的语言,对于人类而言,就是人类的自然语言。人类学会了语言之后,才真正的进入理性的思维世界。这种语言的工作原理,本质上和我们目前计算机的程序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人脑和电脑的工作原理本质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基础不同,也存在一些不同点。
(1) 信息表达基础不同 人脑的软件的基础工作平台是知觉,知觉本身就是一种软件,人在知觉的基础上才形成的串行化的语言形式表达,才形成了思维意识,人的知觉的工作却是并行化的。能够上升到一个抽象的具体概念,你需要大量的知觉的相关单元参与,才能完成的。比如,数字的0和1,这样的概念,对于人脑来说,是一个知觉的概念,并不和硬件的状态直接对应,本身形成这样的知觉概念,就非常不容易,因为这样的抽象的概念,并不和客观世界的某一具体的事物相对应,而是人脑在对客观世界具体的大量的反映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态”,“态”在后面还要解释,先理解成状态。这个“态”,可不是简单的对底层的条件反射,进行一些交并补的初等集合运算,就能得到的。这里面大量的用到了反馈的时序逻辑,这个“态”不是靠单一硬件结构,所能表达的,而是采用一种模糊的宏观运行状态来表达的。由此可以看到,人脑的0和1,其实是一种微程序(知觉)的运行状态的表达,而不是一个微观硬件的精确表达。
人脑对于0和1的运算,是在意识层面上完成的,是依赖语言的,对于这部分的运算速度,取决于语言的速度,是很慢的。
上升到意识层面的,就必定有语言的参与。人对于串行化的以语言为基础的思维运算,是可以“自我认识”的,也是可以“对外表达”的。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没有“串行化”的主流意识的形成,就不能形成“自我”,多数精神病患者,都是卡在这一关了。精神病患者的大脑,存在多条意识流,所以无法产生“我”,这个概念。
人脑的知觉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根本不用上升到意识层面,对于意识层面之下的活动,不需要语言的参与,是直接依靠神经网络,由硬件来完成的,这部分运算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比如,图像识别,人脑的意识根本不知道其实如何完成的,也是无法被“自我意识”所感知的。因为人类的意识的基础,是建立在“态”的基础上的,“态”只能感知“态”的转换,不可能感知比“态”粒度小的“微态”,这是因为,为了保证“态”的稳定性,对“微态”上升到“态”之前,进行了滤波,防止干扰,如果,不对“微态”,进行滤波和抗干扰处理,也就根本不能形成“态”,人类就不能形成意识。
而电脑却恰恰相反,电脑的0和1,是在人类的思维基础上,先验的明确表达,采用的先验的硬件进行运算。所以电脑在这方面的运行速度,要远远高于人脑。
但是,电脑在处理“人脑知觉处理的问题”的时候,却是依靠软件实现的,比如图像识别,电脑要采用大量的软件串行化运算来实现,速度很慢,效果也不一定好。
简单地说,人脑用硬件完成的事,电脑是用软件完成的;人脑用软件完成的事,电脑却是用硬件完成的。
(2) 信息存储方式不同 人脑没有先验的网络结构,人脑存储信息,主要还得依靠“态”,对于新的信息,得形成新的态来表达,这种“态”,不依赖某一具体的微观结构,更多的是依赖于运行的状态表达。这一点,和全息照相非常类似,任何局部对整体,都有贡献,但整体决不是任何一个局部。
而电脑具有先验的物理结构,电脑对于信息的存储,是依靠精确的微观物理结构来表达,这种结构与信息一一对应。
(3) 信息运算方式不同 对于人脑,运算同样主要依靠的是态的转换,不存在一个明确的运算器和存储器,对于人脑而言,运算即是存储,存储即是运算。运算结果也是一种态,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对于电脑而言,存在明确独立的运算器和存储器,运算是在运算器(CPU)内精确完成的,运算结果是一种微观上的精确表达。
(4) 信息控制方式不同 人脑采用“态”,作为信息表达的基础,就决定了人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非常重要,以后我们还会谈到,这种不确定性,就是灵魂的起源。人脑的不确定性的来源,我们后面还会谈到。人脑就是利用这种不确定性工作的。
而电脑不是,电脑基本上是按照先验的结构和程序工作的。理论上不会具有不确定性,即使有软件错误,这个软件错误也是包含在先验的设计里的。目前,还没有,一部电脑是依靠错误,来工作的。(我们不是说电脑,不会受突发的硬件干扰,产生程序运行异常,这种情况,会有的,目前,是我们极力避免的,而且我们的电脑,不是利用这种现象进行工作的。)
3. 综和分析 在这里,我们先简单谈谈,人的认知过程,有许多先验的结论,先抛给大家,先有个印象,好知道我的观点,这些论断,后面还要细谈。
这里先简单综合一下:我们看到,我们的思维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就现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而言,思维的产生毫无悬念,也根本不神秘,是一种必然的,是一种“不依赖于载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必然。灵魂不需要有任何特殊的物质载体基础,一切可以称之为“存在”的物质,都可以作为灵魂的载体。深入讨论,以后还得讲。
那么有了语言之后,人类就可以,不依赖于客观世界的条件反射了,就可以进行空对空的纯主观世界的条件反射(其实,这里的主观和客观很难区分。因为别人的主观世界,对于我来说,其实是客观世界,人的世界的划分,就只有两个,我和非我。),比如,把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这样的行为,等等等等,一种纯思维的思考才产生了。比如,我们现在已经不用,眼前摆个苹果,才能够思考苹果。我们只要在心里说“苹果”,就可以研究苹果了。
二. 客观世界的起源1.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是从物体开始的,因为物体对于人而言实在,稳定性强,物体对人的各种感官,都会有丰富的刺激。这样我们的世界,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人们肯定会先认识物体。
这里,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大家每天都在讲这个存在不存在,那个存在不存在。到底是什么含意?有时候谁也说服不了谁。
客观存在是客观世界的存在。但关于世界的划分,我说过,本质上,只有两个“我和非我”,但如果这样划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就没办法和其他人交流,于是,“我”就得妥协,“我”除了真正的“自我”,还得包含“他”,如果“我”和“他”矛盾怎么办?还得妥协,这样妥协下去,就会形成一个基本稳定的“主观世界”,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主观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经过妥协的,大多数人认可的主观世界。
那么,人类的行为判断的依据到底是什么?是客观存在么?根本不是,学法律的学友告诉我们,法律判案的依据是法律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为什么会这样?那法律还有没有公正性?道理很简单,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同样的道理也存在,我们所能讨论的一切存在,本质上全部都是主观存在。如果,有人采取这样一个态度,“你们说吧,反正我说的是客观存在,不论你们怎么反对,他还是存在的。”,这话是在骗自己的,你说的也是主观存在,客观存在是不可说的,你一说出来,就是主观存在。这话只能骗骗自己,以为自己代表了真理。其实任何人都不代表真理,任何理论都不代表真理,科学也一样。我们只能说科学代表了合理,合理是主观的,主观的事物,只能用主观来评判。
主观存在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可以划分成几种:感觉的存在、知觉的存在、理性的存在以及科学的存在,科学的存在作为一种最具合理性的主观存在,经常会被人当成一种客观存在的代用品,但真正严格意义上讲,科学存在不是客观存在,只不过就是相对其他存在,科学存在更具合理性。
但必须注意,客观世界并不是不可知的。不要因为刚才的论述,就产生一种不可知论。为什么客观世界是可知的,后面还要谈对规律的认识。
2. 物质是什么 (1) 物质一定是能够被认知的 大家一定会不服气:“客观的东西,怎么能用主观来评价?你还刚才自己说了客观是客观,主观是主观,你肯定是自己搞晕了。”
为什么把这个标题放在本节的最前面?因为这个特性是大家平时忽略的。我们知道,我们日常所用的“主观世界”,应不仅仅包含“我”,还包含很多的“他”,如果,把他这个范围,再扩大一点,不仅仅包括人类,包括世界的一切事物,那么,这样的“主观世界”就和“客观世界”,统一了。“这样的统一有意思么?文字游戏而已。”,的确是个文字游戏,但游戏可以给我们启发。
我们再谈论一下这个命题的等价命题,就知道他有没有意义了, “一切不可认知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深入说一下,如果,存在这样的事物,无论如何,都不会通过任何形式,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不会对主观世界,产生任何的影响,你会发现这样的事物是符合你关于“不存在”的定义。对于这样的东西,我们当然不用去费心。
要谈物质是什么,我们首先,把不可知论排出在外。但不可知论也有一个核心精髓思想,我们是要继承的,就是前面谈论的“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的命题。也就是我们说所的,“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命题。
(2) 物质是差异性的表现 物质的最首要的特性就是差异性,这个特性甚至可以成为物质的代名词,也就是说物质和差异完全等价。
一个“存在”之所以成为“存在”,就是因为他与其他存在是有差异的,这是物质存在的唯一条件。一个本质上于其他存在没有差异的个体,是根本不存在的,是可以完全合并到其他存在里的。
那你可能会问:“电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还能够区分个体的电子?”这个问题问得好,涉及到一种更深的差异,一种“背景”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构造了时空,这个问题很深入,后面慢慢谈。这里先记住“存在等于差异”,“不存在等于背景”没错的。
在时空诞生之前,我还提前谈谈大小,“一个无限大的绝对均匀的东西和一个不存在的无限小的点等价。” 无限大的绝对均匀=不存在=点。
关于差异性我们谈的很多了,在我的其他文章里,也有很多废话在讲这个问题,就不多讲了。
(3) 物质是态的表现 我们谈了,存在等于差异,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差异?如果,在存在空间的基础上,我们的差异,就可以表现在空间的差异性上,比如,一个物体,和周围的环境的空间差异上,是一个有外壳的边界,这样的差异我们很好识别。
也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生动的机械论的感觉,认为物质就是一个无限可分的“小球球”,我还是同样提前告诉你,这样的“小球球”分到最后,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考虑了一个先验的东西在里面,就是静态空间,而且我们目前的空间,还没有考虑时间,后面我们会看到,空间和时间,不是先验的东西,空间和时间同样是被构造出来的,是不可分的东西。
更合理的表达是,存在是一种“态”表现,这里的“态”,我们先借用时间存在以后的“状态”来描述,就像我们说的风,风是空气的流动,但风不是空气。也就像我们说的速度,你可以把速度作为一种真实的物质存在,因为它满足上面的第一条定义,存在等于差异。
绝对静态的差异,是不可感知的,因为没有“态”倒“态”的转换,违反了我们的第一条原则,绝对静态的差异是不存在的。在空间和时间的构造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看到,空间和时间本质上的同源性,是密不可分的。
(4) 存在是信息的表现 存在等于差异,很自然的一个论断就是存在等于信息,因为信息论对于信息的定义,本质上信息和差异是等价的。
信息需要载体,这是一般人直观的认为。所以信息和物质,有本质的区别,两者不可能统一。在时空被起源之前,我也只能,先验告诉大家,信息等于物质,两者是完全等价的。A需要B作为载体,B需要C作为载体,。。。,研究下去,你会发现Z需要A做载体。这样的现象在数学里很平常,比如自然指数函数,他的导数还是他本身。只不过和我们的习惯,不一样,我们习惯一种“无限可分的小球球”的机械论的观点。
放弃“无限可分的小球球”,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你会看的更清楚。
(5) 重新看待电子 现在我们有了对存在的新的认识,让我们重新看待以前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电子,到现在,大多数人看待电子,还是一个微小的球,尽管他很小很小,但还是个球,我这里先提一种新的说法,做个比喻,加深大家对存在的认识。(这里就是个比喻,不代表实际的结论,不要被误导。)对于时间和空间,我们还按照以前先验的定义,电子其实是一个弥散在整个宇宙内的态函数,在我们观测到电子的地方,存在这样态函数的一个奇异点,我们观测到的,仅仅是这个奇异点,我们把这个奇异点称之为电子。(到底如何奇异,还有待研究。)这个奇异点表现出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差异性。
(6) 1=0的定律 如果世界仅仅存在一个物体,那么这个物质就不存在。因为不满足认知定律。
这是一条奇怪的定律,但在关于力的统一中可能要用到。
3. 物质世界的起源 (1) 终极的“道”—无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那么我们问,道是不是最高境界?很多人说是,道就是规律,什么能逃出道的掌握,宇宙都不能。
我要说,“道法无道”。
最高境界的道是“无道”,是荒淫无道,乱的无法再乱,荒淫得无法再荒淫的“无道”,也就是我们说的“混沌”。
我们目前很多的学科,还得依赖于一些先验的公理,这样的公理尽管已经少之又少了,但这毕竟是我们这些科学人的一块心病,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块心病。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看到,这样的先验的公理,一个一个的被突破,很多科学家都困惑,科学到底还有没有客观性?科学和神学到底有什么区别?
坚持唯物的先验的公理,本身也是一种唯心的态度。科学到底需不需要先验的公理?
现在可以告诉你,在这个问题上,爱因斯坦错了,波尔是对的。突破了机械的唯物观点,就可以进入“无道”的境界,“无道”才是最终极的道。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为《相对论》痴迷,我也为四种力的大统一的前景痴迷,也用传统的方法研究过这些问题,看到一点点希望,却又不知如何表达,最后,我发现了一个先验的东西,必须要突破,这个东西就是时空本身,就是物理学的数学基础----参照系。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先不谈太远。还是回到终极的道。
无道,就是毫无规律可言,我们的世界的本质,就是这样一个毫无规律可言的世道,先不说,这样一个无道的世界存不存在物质,存不存在时空,我们先借用一个已经存在物质的世界,来说明一下无道的进化成有道的道路。
做个试验,你把50个红球和50个黑球,放到一个玻璃瓶子里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会出现,红球和红球在一堆,黑球和黑球在一堆,难道黑球和红球会有心灵感应?其实道理很简单,根本不需要什么心灵感应,有“无道”这个妖怪就足够了。学过概率论的学友都知道(其实我的概率论根本没学好,逃课太多,那时候对大统一着迷,什么时候,还得自己补补课。),如果精确的出现一个红球间隔一个黑球,那才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随机数,如果总是出现01010101的间隔序列,还叫什么随机数?如果那样,背后一定,还有“黑手”,一定能揪出这只黑手。这个黑手就是我们目前说的“公理”。
(2) 无道进化的条件—边界 无道的世界存在了,那么如何产生有道的世界?边界很重要,无论这个边界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客观和主观的边界的形成,完完全全遵循的是相同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无道的之道,用现代科学的术语就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所以我前面所过,主观和客观是同源的,这是主观能认识客观的根本保证。
客观的边界的形成,根本上和时空的起源有关,下面还会谈。对于主观的边界形成,也先提前告诉大家一个结论,就是逻辑,关于逻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逻辑的本质就是惯性,就是稳定,就是有道,这个等讲完物质世界的边界后,再详细论述,这里告诉大家逻辑的重要性,一个有效的逻辑体系,就是一套理论,就可以决定一个边界。
有了边界,就可以运用数学对无道进行分析,产生有道。拉普拉斯变换,就是这样的数学工具,只要是存在边界的,就可以使用拉氏变换,就可以变成有道的世界。因为边界的选取,就造成了这种变换的不精确性,有人会问,既然不精确,这个理论就是错误的,是无用的。这个观点恰恰是错误的,如果追求精确,就会沦入无道,连我们目前这个世界都不会存在。在有道的世界,这种不精确性,恰恰是能动的本源,推动系统进化的原动力。
这里,还提前告诉大家,一切可以称之为“道”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进行研究和表达,因为这个世界的起源,从无道到有道的起源,唯一遵循的就是数学规律,没有其他任何的。所谓数学不能研究的问题,有几种情况,一是数学本身发展不够,数学还要继续发展;二是对数学不敏感,其实已经用到了数学,但没有想清楚;三是经过数学研究后的意义不大,比如艺术性的评判,艺术性的评判,本身永远在“无道”的边缘,数学对艺术的研究,只能提供建议,并不会决定艺术本身。
数学对“无道”的真实、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无能为力的。数学的结论是研究有道的结论。凡是称之谓“道”的,数学都可以去研究。数学对客观世界的把握能力,本身就是宏观的把握能力。
那么我们看看这个边界,是不是画的越大越好,对于一个具体科学,如果一个边界画得太大,就会走到无道的境界,除非你本身就是宇宙,宇宙不需要研究自身的规律,因为他就是这么做的,也只能这么做,只要去做就好。注意,这与人研究人自身是不同的,为什么?因为人的世界的划分的本质,是“我和非我”,存在和我一样的他,是一个让我感兴趣的问题。这也就是科学家对精神病感兴趣,去研究精神病人的原因。如果,这个宇宙,只有一个人,别无它物,这个人是不会研究自己的,也没法研究自己。这就是上帝,连他自己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的原因。
这里,先验的给出一个宇宙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什么?按照通常的定义,宇宙是指物质世界的总和。这个论断好像是无所不包,其实不是,记住有“态”和“无道”,这样的物质存在,宇宙本身也是被构造出来的,关于无道的规律,就不包含在我们普通概念的宇宙里,当然,我们可以修改宇宙的定义,让它包含。宇宙的概念既然存在了,我们还是按照目前的定义,这样大家好理解。
我们既然看到了边界的重要性,边界是道的保证,没有边界就会堕入道无道之中,别说你的理论科学不科学,就连物质世界本身也将不复存在。所以说,大科学是危险的,尤其像跨几个层次的大科学是不可能的。关于这样的大科学,数学研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的。
那么搞大科学的人,实际上是在搞什么?是搞一种杂学的艺术,自己以为画了一个大圈,就一定很了不起,其实错了,因为他也不能违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根本规律,他的这个圈里,实际上,不能按一个体系的逻辑,走完这个圈的全部内容,注意,研究科学的目的,就是要去掉先验的东西。在这样一个杂学里,先验的东西会非常多,甚至连这些先验的公理本身都毫无逻辑。这样的大圈,本身是分裂成为了许多小圈,每个小圈呢,高度都不够高,相互间没有联系,或者存在的联系,也是生搬硬套的。这样杂学的艺术,是等待科学去重整化的素材。
大科学不是物理学的大统一论,大统一,是在一个层次上研究问题的,这个层次就是时间空间。物理学的大统一论,是可能的。
还有一点,大家不要以为泛函分析,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这一类的科学也是大科学,这些科学的研究边界,相当清晰,只不过他们研究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具体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它研究的是有关函数的函数,研究的是有关科学的科学。这一类科学不回答具体函数的特性,不回答具体科学的问题,但他们回答,这一类函数的基本特性,这一类科学的基本特性,这些科学,在它自己层次上的边界,是相当明确的。不是什么大科学。
这里先不说这么多了,只要记住边界的重要性,没有边界,就会堕入无道,有了边界才能成为有道。连宇宙都逃不掉这样的规律,何况人类乎?
客观的边界,本质上是不存在的,所谓客观的边界,都是主观看待客观的一个合理的态度。
对于主观世界,边界的选取非常重要,本质上这个边界的选取是任意,大不了咱就搞真值表。所以,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本质上取决于态度,取决选取边界的态度。这方面的问题,在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里,还要谈到。
(3) 更高级的边界----层次 光有空间的或时空的数量上的边界,这个世界呀,还是个咕嘟咕嘟冒泡的一锅稀饭,无论你用怎样的边界去套它,它还是白噪声,是不会造出人的。
层次是一种更高级的边界。层次是什么含意?记得我们说过“态”,说过“风”,这样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不是在原来的物质世界里能够直接找到的,但他物质性一点也不差,他是绝对的存在,“态”的物质性,就构建了一种初级的层次,或者叫微层次,记得我说大科学不能跨越几个层次,那里的层次不是指这样的微层次,微层次是可以快越的,什么样的层次是不可跨越的?当一个物质系统,处于变化和稳定的平衡中,表现出的信息系统的运行,这种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律,本质上和载体无关。这样的层次是不可跨越的。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律,本质上只遵循信息系统自身的规律,但这句话,不要理解错了,说信息系统和底层的物资世界完全无关。看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里常用的一个催眠的手段,拿一个怀表,在催眠者眼前晃荡,我们看看这块怀表的作用,被催眠者的大脑就是一个这样的信息系统,这样一个信息系统,是受了怀表的影响了。现在有两种观点了,第一种,被催眠者,受怀表影响,怀表是一种特殊的东西;第二种,被催眠者,受到怀表晃荡表达的信息,影响了,怀表并不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换了其他东西也可以。显然,第二种观点更恰当。
那么,中医很可笑,中医像他宣称的那样,是在搞人体信息系统得整体科学,那么他的“药”就会和心理学上的怀表一样,载有的本质的信息,才是治病的关键,和载体无关,这部分显然不能说明全部的中医治病的手段,中医庞大的治病的手段,一部分就和“怀表”有密切关系的,换了其他东西,还不行,这部分的作用原理,就是物理化学。但你说了,“我就得用整学解释。”,骗谁去,真正的整学是指导不到那里的,你跨层次了。
那么中医有没有信息系统的治病手段呢?有,个人觉得像气功就应该是,在人脑的思维这个层面上,信息系统出现问题,当然信息系统的治疗手段最有效,同样的道理,不是中医独有的,心理学也可以治病,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也可以治病,中医在这些方面也有类似的手段,这些都是中医对人类的健康事业的贡献。
但不要看到了贡献,就承认了中医的理论是科学的学说,就去盲目的发展这种学说。你的整学指导不了信息载体,因为跨层次了。想通过气功,意念力改变分子结构,在科学看来,纯粹胡扯,上帝为什么禁止这样的“特异功能”出现,就是因为要保持世界稳定,真的让这功能成了一种流行,那还了得,这世界早就支离破碎了。
是不是客观世界,就真的没有“神秘现象”?不是,神秘现象的存在,还是一种态度,世界的本源是无道,无道是什么都可能的,这个可能是指结果,并不是指你的意念力的学说是可能的,比如,你想象一把勺子弯掉,上帝并不禁止勺子会弯掉。“那勺子弯掉了,还不证明,意念力的存在?”。不证明,只证明你运气好。
对于神秘现象的解释,暂在两种态度上就会有两种结果。你如果用艺术的观点看,勺子弯掉,意念力存在,这无可厚非,信则有,不信则无。就是这样的事情的发生,不是经常有,但这点苦恼,和你对艺术追求的执著相比,算不了什么。
科学不是这样,科学得排除干扰杂波,不排除干扰杂波,科学是无法寻求有道的,在这一点上,和人的认知过程是一样的。科学就是笨,科学就是机械,科学就是形而上学,科学用大大小小的有道,去套这些神秘现行,最后也理解了,就是你运气好,这是科学的观点。科学从他的基础起点开始,就这么较劲,就这么死板,你叫科学站在艺术的高度,打死也不行。
神秘现象,观点而已,是坚持艺术的观点,还是坚持科学的观点,你自己选择,这是你的自由。但不要把艺术的观点,强加到科学头上,科学是死也不同意的。因为科学知道,一旦同意了,科学就不能成为科学了,科学原本是追求有道,怎么又忽然改变方向,去追求无道了?中医就在干这样的事。
对于神秘现象,科学不是不去探索背后的黑手,如果真有黑手,科学一定能把它,揪出来,但并不是所有的神秘现象,背后都有黑手,科学可以一直追到无道的上帝那里,科学就罢手了,科学拿上帝没办法。想给上帝讲讲科学,别那么荒淫无道了,上帝才不搭理你。
科学在某些具体的领域是存在极限的。这和人处在宇宙的层次和尺度有关,科学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无论空间还是时间,在人的尺度为标准,向上,可以到10的47次方向下可以到10的-47次方,(记不太清了),这就不是巧合,一定有黑手,个人觉得,这个黑手可能是《群论》。人对宇宙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的认识,可能就会禁锢在这个范围。
层次的边界非常重要,只有有了这样的边界,世界才可能是一个稳定和变化的平衡,系统才可能进化出我们的物质世界,才可能进化出我们人类。才可能有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
层次的存在,和时间密不可分,时间老人才具有画龙点睛之手。当然了,时间也是一种观点,时间的地位本质上,是可以和空间互换的。
(4) 一切有道的先验的“公理”都是黑手 我们现在看到,最终极的道是“无道”,一切既有先验性的“公理”,背后一定有一支黑手,都是需要再研究和发现的。
换句话说:先验的公理只有一个,就是“无道”。
(5) 离散是根本 真正无道的世界,一定是一个离散的世界,因为连续存在着先验的东西,连续是邻近相互作用的表达,这个东西也是先验的,就像我们无道,是不依靠任何已经存在的道来表达,无道就是无道,彻底的无道。
(6) 力是熵的结果 按照目前对力的解释,力是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一般人对力的理解,是基于“小球球”之间的相互碰撞,那么,这样的理解中,仍然有先验的东西,就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小球球,是相互作用的,是可以碰撞的。存在先验的东西,一定不是最根本的,因此,我们给出最根本的解释,力是“态”到“态”的转换,是熵的结果。
关于“存在先验的东西,一定不是最根本的”,在后面还要谈到。
注意:这个熵可以表现在空间上,也可以表现在时间上。熵要想表现出来,使需要时间的。
(7) 惯性和时间等价 我们所说的惯性定律,目前物理学对惯性的解释,是含糊的,是和力的定义相互嵌套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惯性。
“态”到“态”的转换是一定要花费时间的,因为时间就是这么产生的,时间也是这么定义的。
(8) 看待力和惯性的态度 对于这两个观念,其实取决于人的态度,选取适当的边界,去研究一个静态的系统的运动规律,就会发现这样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势,力推动事物变化,惯性阻碍事物变化。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力和惯性都不是先验的,都是从无道到有道演化的必然结果。人的态度产生了力和惯性,力和惯性不是绝对的客观存在。
能动和稳定这一对矛盾,对于各种信息系统都有出现,比如遗传和变异,稳定和随机,逻辑和非逻辑等等,这对矛盾,对于推动系统进化,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9) 无道进化的萌芽—空间和时间 时间和空间的起源,是无道第一件要做的事。否则,更谈不上物质了。
我们已经知道无道成为有道,是可以通过选取一个恰当的边界来实现的,这个第一层的恰当的边界就是时间和空间。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先借用一个先验的原时空(我们这个世界起源之前的时空)来说明,其实打这比喻,也可能会诱导大家,误入歧途,因为数学会告诉你,这样的原时空,是不需要的。世界的起源是无道的“纯数”。
严正声明,以下是在打个比方:我们的这个世界的底层的原世界,具有原空间,存在大量的无道的原物质,这些原物质就像一锅煮开的稀饭,不断的翻滚沸腾,根本毫无规律,纯粹的随机,也根本没有相互间的作用(心灵感应),我们就要用这一锅稀饭来构造我们的时间和空间。
记住,这锅稀饭很大,甚至是无限大的,也很小,也可以是无限小的。这锅稀饭,历时很悠久,你想象不出到底有多悠久,也很年轻,因为即使多少亿年前,也就这样。反正这是一锅神奇的稀饭,孕育了无限的可能性。
这样的一锅稀饭,你如果用人为的边界条件去考察,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空间层面上会表现出,微观的有序,宏观的无序,而且微观和宏观随着你的尺度的放大,有序和无序,会相互嵌套,在时间层面上,也是一样的,简单说,这时这样的一锅粥,你说它无序,在更大尺度上是有序,你说它有序,再在更大、更大的尺度上无序,这个循环可以一直嵌套下去。这一点,对于学过信号处理的学友,对于白噪声有研究的学友,都不会陌生。
学过傅利叶分析的都会知道,任何一个有边界条件收敛的级数,都可以分解成一个傅利叶级数,更为普遍的变换,是拉普拉斯变化,拉氏变换,可以对任何一个有边界条件的级数都有效,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含义,说明了白噪声,也不是真的无序,在有边界条件下的局部,是严格有序的。这样我们的无道,就在存在边界条件的情况下,变成了有道。因为这里引入了一个边界条件,其实有道无道,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边界条件选取的态度。
拉氏变换的数学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本质上,是非常笨的,只能认识以前认识的东西,对于空间来说,就是要求空间的微观差异性,是重复出现的,也就是要求空间具有对称性,空间性质不因为测量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对于时间也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如果深入分析,如果不存在虚部的拉普拉斯函数,就是一个傅利叶函数,这样的函数是严格在实数域内重复,也就是说,我们的钟会始终在0和1上跳跃,系统严格重复,这样的系统是不会进化的。这样的系统毫无意义,根据认知原则是不可认知的,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
幸亏真正的无道,不是这样,真正的无道,一定会出现虚数部分,也就是,时间的重复上是发散的,宇称是不对称的。这样时间之箭才可能有方向。
对于原空间的拉普拉斯变换,可以构造出两个有效的道,一个实数部分,一个实虚数部分,我们以实数部分作为空间,虚数部分作为时间,这样就可构造出我们的时空了。
别以为,问题这么简单,你构造的时空,目前还有先验的东西,就是对原空间的维度的依赖,原空间是几维空间,现空间就是几维空间。看来这样的原空间,还是有一只黑手,在背后操纵。这样的原空间,还不是真正的无道。
微观局部的有序,可以提供时空的基本单位,但是仅仅有单位是不够的,这样仅仅可以构造出一个个独立的离散的微空间(时空)。这些微空间(时空),是不可比的,是没有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这些微空间,是没有数轴的离散的点,你还不能演化出一个可比的参照系。
真正进入无道的研究,目前具有希望的数学工具是离散数学的群论,说了奇怪了,人们在研究到夸克的时候,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群论》,《群论》说有什么样的夸克,就一定存在,《群论》说不能有什么样的夸克,就一定不存在,为这点事,温伯格拿了诺贝尔物理奖,告诉物理学家一声,这年头,别光傻作物理实验了,腾出点时间,去研究数学吧,要不过几年,物理学家的职位,都要被数学家抢走了。
其实,这一定不是巧合,从无道到有道的演化的第一道关,好像就是离散数学,而离散数学,恰恰是一般人们,最不了解的数学,也可能是最难理解的数学,所以一般人对数学的认识,仅仅是加加减减的感觉,感觉很多地方和数学无关,数学远比我们所认为的复杂和广泛。发动大家,学学离散数学,下一个“爱因斯坦”,不是搞《几何》的了,是搞《集合论》和《群论》的了。出不出在中国,可不好说。科学没人性,况种族乎?没准,下一位“爱因斯坦”,是只猴子。
(10)深入讨论时空 时空是可以被认知的,就一定是具有差异性的,就一定是具有构造的,就一定是从无道以构造出来的。
人类认识我们目前的这个有道的世界,其根本保证就是时空的对称性,对称性这个词太抽象,大家不好理解,换个说法,就是不变性,也就是守恒性,有道就不能老变,更不能瞎变,孙悟空七十二变,也是有规律的变,几阶导数求下了,就可以看到他的原形,瞎变得东西有没有?有,但那是无道的世界,终极的无道,你也知道,讨论它没啥意思。
对于对称性的要求就是不变,精确的说是慢点变,真正不变的东西,连宇宙也不变了,哪来的人去认识这宇宙,“我思故我自”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类站在了一个全部可能性的一个分支上,这个分支的存在是必然的。
慢点变,就要求,时间是发散的,时间发散,必然带来空间封闭,要不就不平衡了,又会跑到无道世界去了,跑到无道的分支去了,我们又可以不去管它了。所有我们用实验去验证现在的宇宙的封闭性,毫无必要,这一切,在你用实验去验证前,你自己就定义好了,用你自己的定义,去检验你自己的定义,是循环检验,是不会错的。
宇称不守恒,是个大发现,杨振宁李政道为这点游戏也获了诺贝尔奖,鼓励大家做数学游戏,每个数学游戏都是个大发现,真的。
其实还有个游戏大家还没做,就是空间和实物粒子的关系,我们刚才光顾的讨论空间了,其实这样讨论下去,是构造不出来我们目前的空间的,空间和实物粒子是分不开的,就像时间和空间是分不开的,一分开就进入无道,空间和实物粒子也是这样,我们的普通的三维空间(加一个时间,就是4维时空)如果,没有实物粒子的加入,是一个不可比的时空,是一堆离散的时空,这样的时空也是无道。
费米子和波色子,必须同时产生,同时讨论,才有意义。
这些问题太深奥,不好懂,我也没完全懂,因为没空研究数学,有些问题,不是靠想象就能弄清楚的,数学是唯一可以信赖的,这里,就不深入误导大家了,等着大师好好给我们讲吧。
(11)四种力的本质—物理学的大统一 这里对物理学的基本四种力的统一,作一个基本的概述,好让大家有所了解。
目前物理学研究,提出了物质世界存在着四种基本的力,两种我们熟悉,万有引力和电磁力,是宏观的力,两种我们不熟悉,核力和弱力,是微观的力。
把这四种力,画在一个直角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上,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两两之间是有共同点的,比如万有引力和电磁力是长程力,万有引力和弱力是很微弱的,电磁力和强力是很强大的,核力和弱力和弱力是短程力,这种情况,对于搞真值表化简同学,再熟悉不过了,是一定可以化简的,而且,少一个都不行,刚刚好好,四个全填满。
你看了吧,上帝不会丢到数学上的任何可能性。数学上可能,上帝也说可能。数学上不可能,上帝也没着。
简单分析一下,其实这四种力也是被人的态度构造出来的,和人看待世界的方法有关。从无道到有道,先构造了时空,也就构造了这四种力。
说说这些力本质吧,电磁力是“态”的熵在空间上的表现,和构造空间之球密不可分;万有引力是“态”的熵在时间上的表现,和构造时间之箭密不可分;原本呢,这两种力就够了,又多出两种力,是因为人们搞出了个质点模型,就搞出了微观和宏观的差异,其实按照质点模型,进入微观世界,别忘了0=1定律,在探测微观的目光,过了1这个坐标点以后,其实又从新进入到宏观世界,也就是说,弱力是在探此距离过了1这个坐标点,为和电磁力的倒数(1/n)的关系,核力是在探测时间过了1这个坐标点,和万有引力的倒数(1/n)的关系,也就是说,你探测弱力,离0点越近,就跑得越远了;核力呢,开始接近1的时候,是在接近宇宙的时间起点,那时候的万有引力很强大,那时候的万有引力就是现在的核力,万有引力常数,是个随时间衰减的常数,宇宙的万有引力衰减到现在,才如此虚弱,原本是很强大的。
(12) 态度决定一切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都很惊恐,什么都是态度,物质的存在是一种态度,空间的属性是一种态度,时间的属性是一种态度,连电子都是一种态度,物理学还有没有一点客观性?本质上讲,物理学和数学一样没有客观性,要说有,就是那么一点点,客观和主观是同源的,都是起源于无道。
唯心是一种态度,代表背景,代表永恒;
唯物是一种态度,代表存在,代表短暂;
辩证是一种态度,代表变化,代表无道;
形而上是一种态度,代表惯性,代表有道;
上帝不说,佛祖不说,为什么?“态度决定一切!”
4.系统恰当的平衡 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一定的信息表达能力,也就是具有了生命的基础。基于这样的思想,也许我们可以描绘在太阳的核心内部存在某种生命形式,它以皮秒为活动周期,以皮米为空间尺度,一样可以创造辉煌的文明。也可以设想,类似于绘画的原始摆放石子,也能创造某种生命。
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知道,不是任何一种信息系统都能被我们称之为“生命”,生命作为信息系统的一种高级形式,其核心并不是因为具有“繁殖”特性,“繁殖”仅仅是另一个更为本质特性的一种特殊表现。“生命”的本质特性,是“稳定”和“变化”的恰当平衡,这里,特别强调一点,我们不能主观定义这样的“稳定”和“变化”的空间和时间的衡量尺度,如果定义了,也仅仅是一种狭义的生命形式,就是我们比较好理解的那种生命形式。“生命”的本质特性,“稳定”和“变化”的恰当平衡,表现在很多方面,比较好理解的,就是“遗传”和“变异”,“繁殖”特性是稳定的副产品,生命无法长期保持个体的稳定,就采用“繁殖”的方式,保持群体的“稳定”,也就是信息的冗余稳定。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稳定”和“变化”,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都能够在某个空间和时间甚至某个信息层次上(信息层次的概念相当于在虚拟机上再安装虚拟机)达到某种恰当的平衡。这种恰当的平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种恰当的平衡的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其实,就在于产生一个生命都具有的,又无法彻底了解和描述的神秘---灵魂(智能)。
生命的根本目的在于摆脱其各种物质表达形式,产生其作为信息系统的终极目标--智能。无论这种形式是基于何种物理化学形式,无论是基于何种时空尺度,也无论其处于何种信息层次。当这种智能,开始摆脱单纯的为“身体”服务的控制系统,去追求其自身的存在价值,进化出“艺术”、“宗教”等,信息表达,这样的信息系统,就是一个智慧生命。 另外,我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灵魂”的产生,是不是需要,外部的注入,或者,“神”的第一推动力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说的任何一个“存在”,都具有这样的基础,存在是什么?存在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不做任何定义,是个比喻),区别于其他东西,也就是一种“差异”,“稳定”是什么?“稳定”是一种“惯性”,惯性的本质又是什么?惯性是系统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所花费的时间(惯性定律的本质表达),时间又是什么?时间是系统状态的“差异”。晕了没有,多读几遍,可以理解的,存在必须存在,时间必须存在,惯性必须存在,既然,一切存在必须有惯性,那稳定的前提解决了,说严格一点,存在表现的两个差异性,一个在空间上的,这个差异性等同于“稳定”,另一个表现在时间上,这个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变化”。既然“存在”存在了,也就是空间和时间存在了,这样我们所具有的生命两大基础特性“稳定”和“变化”,也就一定具有了。
好了,现在我们来说说“恰当的平衡”,因为通常意义上我们不把石头称之为生命,通俗地讲,生命是具有“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特性,石头到底有没有思想,我们不敢妄下判断,但有一点,我们至少有理由,认为石头在受“我”,这个生命的高级形式的摆布,“我把它放到那,他就呆在那,他不会跑。”生命是在追求“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境界。其关键不是有运动系统,能够跑,去执行,更为关键的是“我想”,长时间,人们对于“我想”这件事,都认为神圣的,是生命区别于其他物质的表现。事实上,任何系统都有“我想”的理由,“我想”的第一个理由就是---“自私”,希望维持其存在的理由,这是个想都不用想的理由,如果,不想存在了,这样的系统都见鬼去了,我们还谈他干什么?所谓的“无私”,仅仅是更高层次的系统的“自私”。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趋于稳定的倾向,我们看到的趋于不稳定的系统仅仅是我们考察的空间和时间的尺度不合适(事实上,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趋于不稳定的倾向,我们看到的趋于稳定的系统,仅仅是我们考察的空间和时间的尺度不合适,那也没关系,因为我们考察的对象,是在于如何发现“生命”,而不是去发现“石头”,前一个观点可以用来“如何把石头解释成人”,后一个观点可以用来“如何把人解释成石头”)。就简单地说,存在本身的基本特性,就决定了时空内的存在,也就是趋于时空的稳定性,达到“稳定”和“变化”的一个恰当的平衡。
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稳定”和“变化”,以及原动力----“自私”,再加上实现的手段--趋于一个恰当的平衡,都具有了,看来进化出生命是必然的了。 对于一个系统在进化中,起核心作用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和“外部”的关系,系统必须进化出相对独立的个体,这里,离散化的世界本源起到了决定作用,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具有一个明显的与外部的分界,这对于系统的个体形成非常重要,这个分界可以表现在时空上,但根本上表现在信息上,相当于出现了一个特殊符号--终止符,为高级的信息组织提供了可能。另外一个就是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就是我们看到的---多维分层组织结构。有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能产生最基本的职能行为,当然,中间还有两个起作用概念,“记忆”和“反馈”,记忆和反馈,从概念上讲,不是最根本的,是信息系统必然具有的两大特性,“反馈”是变化的来源,这种变化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其根源是无道的随机,要说在生命的长河里,能不能找到点上帝的影子,那就只有这么一点了,上帝就是一个无处不在的骰子。“记忆”是一种惯性的表现,而且对于一个信息系统来说,这种惯性还表现为一种“规则”,这一点对于人脑和电脑的区别是显著的,对人脑而言,不存在精确的存储器,用来存储集中的数据,人脑是用“规则”来实现记忆的,即修改“CPU”构架或修改“源程序”来记忆某件小事,这样的信息系统,肯定能够在于外部的作用条件下,以及原动力的驱使下,进化出高级智能系统。目前,数学仿真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圈养一群数字小虫,经过不断的“训练”,就能养成群居的习性。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这样一个具有反馈放大能力的“滤波器”,不断地在外部的刺激和内部随即变化的条件下,努力的在维持其自我的存在。
生命是一种观点,灵魂是一种态度,你认为她存在她就存在,你认为她不存在,她就不存在。
|
|
[楼 主]
|
Posted: 2007-04-21 00: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