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2,833 位读者阅读

国医大师谈四诊

国医大师谈四诊

古求知

1.徐景藩,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专家,临床重视腹诊,独创“三脘腹诊”法诊治胃病。他认为,腹部切诊对辨证可提供参考者,主要有如下几点:

(1)病人自诉胃脘痛发作,上脘至下脘部具有压痛者,为典型的胃脘痛,有助于明确中医病名诊断。

(2)上脘(或至鸠尾)压痛,以气滞为主,大多数属于实证为主。中脘附近压痛,有虚有实。下脘压痛固定局限,每以血瘀为多。

(3)胃中有食滞,上中下脘均可有压痛。

(4)中脘与右梁门压痛,以中虚气滞占多。

(5)自诉胃痛,按上腹无明显痛点者,以肝胃不和为多,病情一般较轻浅。按诊时均诉不适,有胀满之感而无压痛者,以湿阻气滞为多。

(6)胃脘各部轻度压痛,在右胁下亦有压痛,以气滞而与肝胆有关,肝胆胃同病。胃脘无压痛,唯有右胁下、不容等部有压痛,病位主要在肝胆。

(7)以两手中指在两侧梁门、天枢外侧交互用力按击腹部,随按随起,侧耳闻得内有辘辘声响者,常为胃中有痰饮。严重者应考虑幽门有血瘀停阻。

(摘自《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

2.张灿玾,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学家、著名中医文献学研究专家。重视整体辩证,他认为“中医大夫最好是全科医生,各科是一个整体,要用中医整体观去辨证”。曾有一患者皮肤瘙痒难耐,找皮肤科医生治疗多日不见好转。张灿玾为其诊病时发现该患者不仅皮肤痒,还有口大渴、面红等症状,再结合舌苔脉象,他认为患者应属阳明气分之热,遂依法而治,患者很快就好了。张老说“这就是用内科方法治疗皮肤病,中医注重整体!”

(摘自《走近国医大师特别报道之十九》)

3.何任,浙江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学家,著名《金匮要略》研究专家。在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篇》的研究中,后人对其中整体观、天人相应、预防观、五行生克、疾病治则、纲领等关注较多,而对篇中所论“望”、“闻”、“问”、“切”之探索,不如前者之多,然而其临床意义,实不可没。
  望
  如“鼻头色青,腹中痛”,“其目正圆者,死不治。”张仲景以鼻为望色的主体,这是对《内经》学说之开拓。因鼻为面王,属土,所谓五脏之中气所聚也。故五脏之色,皆能望鼻而知之。
  余诊治庞女,17岁。初诊由其母陪同来诊,攒眉不语。其母代诉,每月总有几天日夜不宁。诊之,瘦削,脉弦细,两目周围明显青色牵连鼻梁亦青苍色。乃思“鼻头色青腹中痛”。询之,始点头说:“每月经来腹极痛,不想说话。”经四诊合参后,用投以舒肝调经之药而见效。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篇》所述闻诊之法,及于三焦,包含了骨、筋、髓、头、心、肺、肝、肾等病证。文曰:“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余见一肺气肿病人,呼吸困难,胸如圆桶,不能弯腰腹部,坐则必高凳挺直,不胜其苦。此吸促二字,明确提示闻诊之要点。以肺气肿而言,呼气时支气管缩小,妨碍呼出气体,积聚于肺泡内,引起肺泡过度膨胀,肺弹力减退,终于破裂成肺大泡。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受压迫,肺循环阻力增高,增加右心负担,最后发展为肺心病。此类病人就外观听闻,明显见闻迫促之吸气声,却难以观察到其顺利之呼气。为此,一吸又一吸,出现“吸促”。若并发肺部急性感染,可发生呼吸衰竭,故是“难治”之证。
  
  文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说明五脏疾病各有其适应与不适应。医生必须通过细致探问,注意了解。其适应与不适应。
  医生注意问诊,在诊断用药方面尽可能给其与之相合之品。有些病人在病中,由于多食、暴饮、暴食或勉强进食等也往往促使病势反复或加重,原来不发热的,也有引起发热的可能。临床上常见到疾病刚好转,只可先进半流质如稀粥等,以养胃气,不可忽视,否则容易复发。正如《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篇》论:“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热),以病新差,人强食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即愈。”说明病后必须注意护理、饮食,以适应疾病自然归复,不可疏忽。
  
  四时得正脉则平,得反脉则病,这是常理。
  《金匮要略》说:“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这段文字指出医生切脉极应重视,并说明什么脉主什么病,也不能机械对待,还要注意当时时令。古人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论,就是说明切脉并不呆板。比如春季是肝旺的时令,如果病人在春天面色微带青而脉弦,一般是正常的、无病的,这就称为“当令”。如果春天见到面色白,脉迟,这就称为“非其时”色脉,应认为可能有病。这说明脉固然有某脉主某证的不同,但掌握它也须灵活。由于脉和色还有随着时令转换而变化的这一种情况,所以临床上还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能单凭切脉即下诊断。
  明·孙一奎说:“辨证必合色脉,问动止,聆音声,察饮食。”四诊结合,互相参考,才能全面掌握病人病情及其细节,为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何任解读临床四诊》)

4.郭子光,成都中医药大学著名伤寒论研究专家,主张宏观辩证和微观辨证有机结合,他认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总是以社会需要、临床需要为导向,今天,病人与医生都不满足于仅仅是中医诊断的病名和靠“四诊”为手段的疗效判定,而更要求明确现代医学病名诊断与客观检测指标。毋庸讳言,中医许多病名诊断比较模糊,如“胃脘痛”,实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胃、胆、心、胰等器官的多种不同性质的疾病。此等诊断显然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有的虽可异病同治,但毕竟影响用药的针对性和疗效的提高,有的甚至造成失误。事情还不止于此,由于检测方法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诊察出来的疾病,中医凭“四诊”往往“无病无证”可辨的情况,比比皆是,不能回避。客观需要促使中医自然而然地引入现代医学病名诊断及其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辨证论治的探索,已逐渐积累起相当经验。所以,现今所谓辨病论治,实际是辨现代医学的病而治之。目前除少数疾病现代医学无特定的病名者外,中医固有的病名体系实际已退居到可有可无的地位。值得深思的是,中医对于能与现代医学“对号”的一些疾病,如疟疾、痢疾、感冒、哮喘、心痛、白喉、痄腮、蛔虫、绦虫等等,其疗效也比较肯定,可见认识疾病的特殊性非常重要。然而,中医能够认识到这些疾病的特殊性,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有的几百年、上千年。既然现代医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揭示出许多疾病的特殊性,有现成者可用,又何乐而不为呢?无数事实证明,使用现代医学病名不仅无损于突出中医特色,还有利于发挥其优势、提高疗效及其准确性,有利于交流与推广应用。

(摘自冯显逊《求实创新的中医学家郭子光》)

5.唐由之,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著名眼科专家,认为中医看病重在辨证论治,准确的辨证来源于全面详细的采集疾病信息,根据患者的全身和局部症状进行判断分析。 “望、闻、问、切”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桥梁及手段。唐老对四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四诊固然重要,但不可平均用力。就眼科而言,应首推望诊。从古到今对望诊的论述也较多。如《银海精微》指出:“凡看眼法,先审瞳人神光,次看风轮,再察白仁,四辩胞睑二眦,此四者眼科之大要也……”。充分肯定了望诊的重要性。

望诊包括两方面,肉眼所见和现代仪器检查所见。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古人对于眼病的诊治主要停留在肉眼观察上,因此对于外障眼病的描述较为确切,而对于内障眼病,由于眼底及相关组织的病变不能窥及仅能根据从自觉症状进行记载。故古代文献中没有老年黄斑变性这一病名,只能根据该病的临床自觉症状进行推测,将其归属于“视瞻昏渺”范畴。治疗上则多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根据全身症状进行辩证。

唐老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绝大多数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的全身症状并不明显。这给临床上准确辨证施治带来了困难。虽然中医“五轮”学说将瞳神疾病归属水轮,在脏为肾;《内经》中说“肝开窍于目”,“黄斑属脾”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眼科辨证提供了参考。但是,由于看不到眼底,在全身症状缺如的情况下很难保证辨证的准确性。因此,唐老一再强调,中医眼科一定要积极吸收现代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洋为中用,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仪器,扩大望诊范围,通过检眼镜,眼底血管造影,OCT,视野等检查手段,对眼内的组织结构、病理改变以及视功能的损伤程度等进行客观,全面的把握,参照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做到中西互参,从从宏观上把握,微观上分析,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并根据治疗效果,修正治疗方案。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唐由之诊治老年黄斑变性思路》)

6.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著名脾胃病专家,他认为:

      (1)诊病应“四诊合参”,切脉乃“四诊之末”
  切脉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法和宝贵经验。但是,只凭诊脉去进行辨证论治是不全面的。因为病情与脉象有相符者,也有不相符者。故临床时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得到的材料,互相参考,互相佐证,来详辨证候,才能辨证准确。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得好:“凡值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故《难经》以切居四诊之末,其意深矣”。“四诊合参”或“四诊互参”、“脉症互参”等等,这是辨证论治时所必须重视的。临床上虽然有时也“舍症从脉”,但这往往是在特殊情况下,并且也是经过“四诊合参”以后才确定的。所以千万不要片面地强调“舍症从脉”,以此作为借口而忽略“四诊合参”。
  (2)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多诊常脉才能知病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有:“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其含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诊脉时虚心安静,才可调整医生自己的呼吸,再以此去测定病人脉搏的至数, 这就是《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的“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的意思;二是诊脉时虚心安静,才能摒除杂念,全神贯注,这样对复杂的脉象才有较深的体会。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脉诊的要求。
  诊脉之法,只有知其常脉,才能辨其病脉。平时应多体会常人之脉,并可经常体察自己一天的脉象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谓:“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 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常人之脉以平旦为最准确,而饭前、饭后、饮酒、喜怒等饮食或情志因素都会影响人体发生变化,切其脉势必会有相应变化,细心切脉,必有体会。
  (3)切脉不仅要诊“脉象”,而且要审“脉神”
  医生切脉除要详辨浮、沉、迟、数、滑、涩、虚、实……诸脉象外,还要注意详细审脉神。脉象是指脉来的形象、形体而言,脉神则是指脉象中的神气、气氛、神情而言。例如一个人虽身体高大魁伟,却目无光彩,精神萎靡不振;另一个人虽然身材不高,但目光炯炯,精神很好。这表明,两个人的精神状态不同,即神气不同。以此例彼,说明辨清了脉象,只是诊到了脉来的形象,再细细地体察到脉神,才能深入细致地观察、辨别疾病轻重进退的情况。所以古人在论诊脉时强调指出“脉贵有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关于脉神的诊察,可从两个方面去体会:一是指脉象之来,整齐不乱,大小均匀,劲中有柔,软而有根,井然有序,悠扬和缓,与四时气候变化相应(如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毛、冬微石)者,则可谓有神,也称有胃气;二是指脉象中神气、气氛的静躁而言。一般说,脉来时,神气躁动不宁者,为病情尚未稳定,还有继续传变、复发、再作之势,必须继续抓紧治疗。例如有的高热病人,经过治疗,体温虽下降至正常,但如脉来尚疾躁数急不静者, 则常常于下午或次日体温又上升,高热复发。如高热已退,诊其脉来亦宁静者,则体温很少再升高。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指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躁而不静)者,为传也”。后世医家也常用“脉静身凉”来描述热病向愈的情况。可见细细诊察脉神,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均有重要意义。故临床医生必须在详辨脉象的同时,细察脉神的变化,才能更好地进行辨证论治。当然,脉神的体察与掌握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才能逐步掌握准确。此外,切脉除了诊两手寸、关、尺“三部九候”外,必要时还应“切头”(诊人迎脉)、“切足”(诊足背趺阳脉与足内踝太奚谷脉)、切腹 (胸腹部的叩、触等),全面切诊,方不致误。
  (4)病家不开口,“三诊”在其中
  《难经·六十一难》有:“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的论述。这种神、圣、工、巧的功夫务必掌握好, 方能探求疾病的因源。《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 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这就是说,高明的医生诊察病情,病家不开口,“三诊”在其中。即把切脉与望诊、闻诊结合起来, 三诊相互参合,则病之寒、热、虚、实、轻、重等可大体了然心中。再结合详细的问诊,则病之在脏在腑、 在经在络、痼疾卒病,更可了如指掌矣。
  绘画大师三笔两笔便能画得传神,这种高深的功夫,非朝夕可得。脉学也是这样,“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脉经》)。而疾病“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内经》)。不掌握微妙的诊脉技巧,便不能成为合格的中医。但欲真正掌握脉学精微,谈何容易! 不下一番苦功夫对脉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及长期的临床实践探索,则难以掌握脉学艺术。然“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心领神会,脉学艺术便会了然心中,做到如徐灵胎所言“虚实之要,莫逃于脉”。

  (摘自吕志杰《脉学求索——名老中医焦树德、路志正访谈录》)

7.颜正华,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药学家,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颜老十分注重研习四诊,将研习四诊放在学医的重要地位,力求做到时常温习,熟练掌握,融会贯通,运用自如。颜老认为要想熟练掌握四诊,就必须做到读经、实践两点。所谓读经,即认真研读有关四诊的医籍文献,不断加深对四诊各法的熟悉和其对诊断疾病意义的理解。同时还要选读历代名医的医案医话,从中学习他们诊断疾病的独特经验及如何进行四诊合参。所谓实践,即多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加强四诊基本技能的训练。颜老在临证诊察疾病从不草率,始终恪守详察细问、四诊合参的原则。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国医大师颜正华》)

8.陆广莘,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理论研究专家,他认为临床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疾病向健康的转化过程,不单是疾病。临床转化过程的系统输出信息。不单是病变的临床表现(病形),它还包含疗效和正常生理反应的藏象的内容。因为病形只是在与藏象相比较才被认识,疗效必须是与病形相比较的结果;临床上也不会全然是病变而没有正常的生理部分,而临床实践的目的还是最终要达到正常生理状态。临床医学对象的“证”,也不只是输出端的反应信息,四诊观测中的“未诊先问”,问诊不只限于对象现实的表现,必将询及其既往的感受,包括经过什么样的治疗,可能的致病因素,哪些是对机体有利的养生因素,都需要全面把握,才能了解临床对象的整个运动过程。

(摘自陆广莘《当代中医的使命和临床思维方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