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方、药吟味 -> 葛根湯之劑量分析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葛根湯之劑量分析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non.huatuo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2
: 3
经方币: 30 元
: 0
好评度: 1 点
注册时间:2006-01-22
最后登录:2006-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葛根湯之劑量分析

因為我最常得的感冒類型, 幾乎都是葛根湯證:

太陽病,項背強兒兒,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所以我在這裡就以葛根湯的科學中藥比例來分析與傷寒論 桂林古本中的劑量差異.

根據《傷寒論》的藥物劑量換算問題一文中所提到的漢代 兩 與 現代 克 的轉換,漢代一兩等於現代的 15 公克左右.

傷寒論 桂林古本中的葛根湯劑量如下: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這是三次的服用量, 換算成克的話, 每日劑量如下:
葛根四兩 = 4 x 15 = 60 g
麻黃三兩 = 3 x 15 = 45 g
桂枝三兩 = 3 x 15 = 45 g
芍藥二兩 = 2 x 15 = 30 g
甘草二兩 = 2 x 15 = 30 g
生薑三兩 = 3 x 15 = 45 g
大棗十二枚 = ? g

而莊松榮的葛根湯一日劑量如下:
葛根 = 6 g
麻黃 = 4.5 g
桂枝 = 3 g (只有這個比例怪異)
芍藥 = 3 g
甘草 = 3 g
生薑 = 4.5 g
大棗 = 4 g

由上述比較, 可以看出莊松榮的葛根湯一日劑量只有傷寒論中的十分之一 !!!
而且我猜其他的科學中藥劑量大概也是差不多如此, 因為連我另一本中藥方劑常用圖典裡頭的葛根湯劑量也是只有仲景方的十分之一, 難怪我吃了之後根本沒有發汗解表的功能 ...

由上述資料來看, 莊松榮(科學中藥)的葛根湯一日份量是 11.5 g, 不就變成應該要服用 110.5 g 才是仲景的標準劑量?

我能查的資料都查過了, 如果能有實務經驗的前輩願意說說臨床經驗, 那就更能印證此一劑量轉換的正確性了!

原文出處:
http://tw.myblog.yahoo.com/jw!VAIviSicHxnEplRW2CD2T4_5/article?mid=21&prev=-1&next=7

[楼 主] | Posted: 2006-01-22 11:30 顶端
gugu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64
: 191
经方币: 3354 元
: 0
好评度: 119 点
注册时间:2005-01-03
最后登录:2024-09-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仲景煎药一剂只煎一次,从节约角度讲仲景剂量2-3分之一即可,因为,一剂可以煎上2-3次。

尽心投入,循序渐进
[1 楼] | Posted: 2006-02-06 17:14 顶端
黄煌



终身成就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11
发帖: 1187
: 786
经方币: 6825 元
: 0
好评度: 627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从本人经验来看,仲景方的用量以1两等于5克的比例换算比较符合临床实际。
[2 楼] | Posted: 2006-02-06 18:54 顶端
绿江野客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75
: 68
经方币: 756 元
: 0
好评度: 48 点
注册时间:2005-11-28
最后登录:2007-04-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那是因为张仲景的方子大都是煎一次,分三次服。这样一来15就变成5了。
[3 楼] | Posted: 2006-02-10 11:19 顶端
non.huatuo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2
: 3
经方币: 30 元
: 0
好评度: 1 点
注册时间:2006-01-22
最后登录:2006-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QUOTE:
引用第3楼绿江野客2006-02-10 11:19发表的“”:
那是因为张仲景的方子大都是煎一次,分三次服。这样一来15就变成5了。


我上面的計算就有列出分三次服的量了 ...

葛根四兩 = 4 x 15 = 60 g

也就是說張仲景的葛根一次用了 60g 來煎 .... 然後分三次服 ... 一次的量也要 20g ! 這還只有葛根而已 ...

我看目前一些清朝以後的醫書, 寫的劑量都大概是漢朝一兩等於一錢 ~ 兩錢, 也就是 3g ~ 6g 左右
黃教授的臨床經驗也是以 5g 來計算 ....

看來這劑量問題還是得從臨床來觀察療效了 ....

[4 楼] | Posted: 2006-02-12 10:57 顶端
黄煌



终身成就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11
发帖: 1187
: 786
经方币: 6825 元
: 0
好评度: 627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剂量问题最为烦人,很难说清楚。一般来说,急性病,病情危急,量需大;患者体质壮实,量需大;短期服用,中病即止者,量需大;……
[5 楼] | Posted: 2006-02-12 15:35 顶端
雍乾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61
: 23
经方币: 223 元
: 0
好评度: 16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前些时间治疗了一位心脏衰竭,四肢决冷的病人,有四逆汤证,附子用200克,干姜用100克,甘草用50克,桃仁,红花各25克,使病人转危为安。而平时附子等的用量却不大。这是由黄老师的话想起的。
[6 楼] | Posted: 2006-02-19 17:02 顶端
黄煌



终身成就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11
发帖: 1187
: 786
经方币: 6825 元
: 0
好评度: 627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有病则病当之,无病则人当之。
[7 楼] | Posted: 2006-02-19 17:40 顶端
雪中梅花123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62
: 63
经方币: 620 元
: 0
好评度: 62 点
注册时间:2006-02-15
最后登录:2006-11-0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QUOTE:
引用第5楼黄煌2006-02-12 15:35发表的“”:
剂量问题最为烦人,很难说清楚。一般来说,急性病,病情危急,量需大;患者体质壮实,量需大;短期服用,中病即止者,量需大;……

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半年,特别原来看李可和柯雪帆的书,强调汉代的一两十五克原来我受他的影响很大。
实际上,看古代的官方剂量和医学的剂量不是一回事,不相信大家可以看《关于剂量起源》,当时主要是用粟米数来确定的。另外,看李可的书,很明显他对中医的理论有深体会,而柯就不行了,他连诊脉能分出男女还怀疑的。这个问题最简单,现在和我一起办公的同事都学会了,他的水平不敢恭维。
大剂量在治疗慢性病是只能取效一时,给后来治疗造成麻烦,这点我市有亲身体会的。
黄老师说可以从经方中破解一部药物学,我认为还可以破解出一部生理学。


[ 此贴被雪中梅花123在2006-02-24 11:12重新编辑 ]

[8 楼] | Posted: 2006-02-24 11:07 顶端
德川赖朝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12
: 113
经方币: 1104 元
: 0
好评度: 112 点
注册时间:2006-03-31
最后登录:2007-05-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這是三次的服用量, 換算成克的話, 每日劑量如下:
葛根四兩 = 4 x 15 = 60 g
麻黃三兩 = 3 x 15 = 45 g
桂枝三兩 = 3 x 15 = 45 g
芍藥二兩 = 2 x 15 = 30 g
甘草二兩 = 2 x 15 = 30 g
生薑三兩 = 3 x 15 = 45 g
大棗十二枚 = ?
如果熬三次那就是
葛根20g
麻黃15g
桂枝15g
芍藥10g
甘草10g
生薑15g
大棗4个
这就很符合临床剂量,我就是这么开的。

[9 楼] | Posted: 2006-04-01 22:20 顶端
小土豆



特殊贡献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426
: 263
经方币: 2258 元
: 0
好评度: 195 点
注册时间:2005-01-02
最后登录:2017-01-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关于剂量起源》,可否帖出来?
[10 楼] | Posted: 2006-04-01 22:43 顶端
医方中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62
: 63
经方币: 620 元
: 0
好评度: 62 点
注册时间:2006-05-19
最后登录:2006-06-3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伤寒论的附子用量每服究竟多少克






由于度量衡之古今变异,对伤寒方之用量每多众说纷纭,而对以枚,个为量者则易于达成共识,以附子而论,古今大小当无大差异,弄清每枚附子之重量,结合服用方法,则可知其实际使用之量,余曾于药房检得附片,拚对成形称之,约10克强,然此皆通货,大小不匀,不可为的据,近查新版<伤寒>教材.其未附有各种药物每10枚重量一览表.将附子分大者,中大两项,(中小及小者未列入)大者每10枚200克,中大者每,10枚150克,如此算来,大者每枚合20克,中大者每枚合15克.中小及小者其均量当在10克左右,与余在药房相称之数亦合.此可置之不论,且以中大者论之,仲景伤寒用附子多者两枚,少则一枚,若用大者,必明言之.并细述服法,今且分述之,其一,通脉四逆汤标明用大者唯一方剂(含加胆汁),附子一枚用生,合20克,而方后是分温再服,即每服10克药量,其再服未标时间,示人药后斟酌掌握,可一日再服或次日再服,其一次服量较重的是干姜附子汤,虽同是一枚附子且未标明大者,但其要求顿服,故其一次用量为15克,其它四逆汤及加参汤皆普通附子一枚再服,其一次量为7.5克,茯苓四逆汤用生附一枚,其方后注是煮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两服,为两天多用量,每次服量仅3,5克.日量为7克,以上为生附子用量,其次再谈炮附子,以真武汤为例,真武汤是一枚炮附煮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是一天多的药量,每次药量是3,5克,日量在10克左右.此外仲景用附十分谨慎,如甘草附子汤,用炮附两枚,取三升,日三服,每服合10克用量,并不为多,但其方后注却谆谆告戒,:恐一升多者,宜服6.7合为始.查伤寒用附子方共17方,其用量大略如上述.其生附次用量多则10克,轻则3,5克,炮附重则15克,少则3.5克,且甚为谨慎.此外,仲景用附均去皮,(今也去之)若减去皮,量则益少于上述也.
__________________

[11 楼] | Posted: 2006-05-21 09:35 顶端
一千八百年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3
: 4
经方币: 30 元
: 0
好评度: 3 点
注册时间:2006-07-23
最后登录:2006-08-0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关于经方的剂量问题,我认为要以临证有效为基础,不可过小也不必过大。过小则效小甚或无效,过大则浪费甚或伤人。如近代经方家曹颖甫先生说:“余之用大量,实由渐加而来,非敢以人命为儿戏也。”生麻黄我亲身尝试过,5~30克都可以,现在一般用10克就够了。
《经方家曹颖甫医案》
曹氏的门弟子王慎轩所说:“曹师医方,精锐猛烈,强弓硬弩,射必中的。苟无曹师之学而妄效曹师之方,则杀人更甚于庸医,可不慎哉?盖必先于仲圣之经书,详细研读,深用苦功。然后读此医案,庶无穿釜之弊,而获无穷之益也!

[12 楼] | Posted: 2006-07-23 12:25 顶端
静思斋主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9
: 9
经方币: 33 元
: 0
好评度: 7 点
注册时间:2005-03-11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黄煌:从本人经验来看,仲景方的用量以1两等于5克的比例换算比较符合临床实际。

呵呵,黄先生讲得很好,符合现代的临床实际。

个人一点浅见:
1 仲师当年所用的药为鲜药,现在用饮片,故量相对应小于原书。(如上所说:近人考证汉一两约今15克左右)

2 谨个人临证及考证近代一些老中医的配伍比例来看,此比例符合方子的配伍格局。(当然,特殊情况不应拘泥)

[13 楼] | Posted: 2007-05-21 23:04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方、药吟味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10440(s) query 5, Time now is:11-22 23:1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