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社区服务
银行
朋友圈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
——评刘力红著《思考中医》
XML
RSS 2.0
WAP
<<
1
2
3
4
5
6
>>
Pages: ( 2/6 total )
-->
本页主题:
——评刘力红著《思考中医》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温小文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2
发帖:
301
:
129
经方币:
931 元
:
0
好评度:
90 点
注册时间:2005-04-26
最后登录:2007-05-23
呵呵,我不讲究修心养性,“超级女生,想唱就唱。”
[30 楼]
|
Posted:
2005-11-29 21:58
温小文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2
发帖:
301
:
129
经方币:
931 元
:
0
好评度:
90 点
注册时间:2005-04-26
最后登录:2007-05-23
我的人生观念是,在不违法乱纪和损人利已的大前提下,先解决温饱,然后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光景,为何不能活得潇洒些?有意义些?所以特别佩服如文章作者那种“独立”精神的人。据我观察在中医界这种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31 楼]
|
Posted:
2005-11-29 22:08
海威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海威代答:据我所知,赵洪钧自1996年辞去教职之后,一直住在他的故乡,即本文开头注明的地址。其间,只在英国呆了一年多。目前仍然住在白伏村。不过,不久可能因故去石家庄小住。又,他让我代他问候黄煌先生:黄先生,久违了!很羡慕您的成就。1990年在东京的会面,记忆犹新。而我现在是白发人了。
[32 楼]
|
Posted:
2005-11-29 23:37
黄煌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11
发帖:
1187
:
786
经方币:
6825 元
:
0
好评度:
627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23
谢谢海威!请代为转达对赵老师的问候!好久没见,很想念他!他的许多观点对我的研究都很有启迪,谢谢他!欢迎他来南京讲学!
[33 楼]
|
Posted:
2005-11-30 07:46
graydragon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277
:
211
经方币:
1809 元
:
0
好评度:
194 点
注册时间:2005-10-21
最后登录:2007-05-14
不知道刘力红在书中阐述的关于“肺主治节”的认识是否也是谬论?
[34 楼]
|
Posted:
2005-12-01 21:24
思玥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94
:
77
经方币:
628 元
:
0
好评度:
71 点
注册时间:2005-11-01
最后登录:2007-05-23
受教!
《思考中医》我读了好几遍,从刚开始的崇拜,到后来的怀疑,一直都试图从中找出一些逻辑的漏洞而不可得(我想找到的主要是中医理论方面的),最后只想到一句话:
必也正其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似乎觉得刘力红老师在很多定义上玩了一个小小的花招,他先入为主地对很多概念作出了有利于自己的解释的定义,然后在这一基础上似乎是顺理成章地进一步引申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辨析好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如《思考中医》中“阴”“阳”的概念,刘力红老师就做了一些技巧性的处理。
另外,当初次读这本书所产生的激情逐渐冷却,去冷静对这本书进行反思的时候,就会觉得,似乎书里面所夹杂的感情的因素太过重了。
[ 此贴被思玥在2005-12-02 23:48重新编辑 ]
[35 楼]
|
Posted:
2005-12-02 23:41
大同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61
:
7
经方币:
116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04
最后登录:2007-02-22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满月圆在 2005/12/03 11:31pm 第 1 次编辑]1G~~^V
赵洪钧就《周髀算经》和古历法问题和专家的问答。y
按:赵洪钧写完“评思考”之后——直至12月3日,就《周髀算经》和古历法问题请教了网上专家。这里把全部问答贴出,供本坛的朋友参考。)2b^8k
中国传统天文学和历法,也是很重要的传统文化。现行农历(不大确切的说法)怎样采用了先进的理论和算法,仍然保持着中国特色,网友们会从问答中找到专家的见解。这对如何认识中西医关系,是有帮助的。_Sb<
显然,问答不可能让我们全面或真正了解天文和历法。甚至,对问答双方——特别是专家方提及的术语也不清楚。但是,总能从中获得一些常识。多一些常识也是很好的,否则,就可能无意有意地说些有失中医形象的外行话。中医学属于传统文化,我们显然应该对其它传统文化了解得更多一些。[`k<
如果,对有关问答的来路感兴趣,请登陆“中国农历论坛”。C]_]O
那里也有八字算命等栏目,虽然不是科学,却可以满足很多网友的心理需求。这也是传统导致的社会现象,网上只是正确引导而已。9a
赵洪钧还建议:本论坛最好能请天文、历法、音乐、文字、《易》学、其它经学、数学、地理、等方面的专家给我们讲讲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他说:常识是很重要的。各学科的常识,都是关于该学科的最重要的概念和理论的。常识说错了,在别人看来,就是笑话。hv~KV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0?
问:请教春光版主一个古历法问题 E>
这个问题是从,对《周髀算经》一段文字如何理解来的。u|*e
《算经》原文如下:J
“阴阳之数,日月之法,19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岁。20蔀为一遂,遂1520岁。3遂为一首,首4560岁。7首为一极,极31920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原,作纪历。”[&nYo
一位医学博士据此说,一极就是每隔31920岁,不但生命灭绝,宇宙也到了末日。又与佛教的“成、住、空、坏”联系。此种理解,显然不必去管。.(]2M
据我所知,《算经》的一极,是古时制定新历法时,为求历元(即起点)而计算出来的。怎样计算,为什么找这么久远的起点,却闹不清了。这个31920岁的一极是太初历之前的何种历法需要的,更不知道了。先生愿意给以通俗解说吗??$#D_
答:中国古历法从唐朝的《戊寅元历》的推算使用定朔之前都有一个上元积年,历元(即平朔平气简称平历的入元时间,任何平历都有入元时间)一般都选在特殊性的时刻上,一般为日月合朔时刻,甲子日,近点月时刻,冬至时刻都相交在子时即古书上常说的“朔旦冬至”。从这开始计算,这主要是为计算方便,一般取朔日,冬至(一般用章月来计算,即先确定朔望月时间长度,然后再把使用的19年7闰等闰章加进入来算平均历年的时间长度,近似等于回归年的时间),近点月,甲子日的周期以日为单位的最小公倍数,再把五星等周期算入,并随着这些周期的精度的提高。这个最小公倍数是越来越大,所以上元积年也就越来越大,历元也就离现算历年代越来越远。MT]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t
问:多谢版主的行家解说。尽管对其中的复杂计算和有关术语还不是很清楚,我的常识理解总算不是大误了。按照现代天文理论和数据,历法的制定应该比古代简单而精确。况且现在有了计算机,计算起来就更省事了。不过,据说清代末年钦天监的中国人已经不大懂传统理论和方法了。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呢?现在又有专家熟悉了吗?版主能够抽时间简单说明我的耳闻是否属实吗?像我这样提问题的网友大概不多,实在让版主多化时间并费心思了。但是还是想听听专家的看法。I"FI\
答:由于我国古代历法算法的繁杂性和术语的难懂性,还有它的计算没有西方现代天文算法的精度,所以我国《授时历》是最后一部利用传统算法计算的、最后一部正式实施的历法。明末徐光启等人推出的《 崇祯历书》被清代采用并更名为《新法历》即《时宪历》,采用定朔并且正式采用定气,算历的方法也采用西方的现代天文学算法。1724年施行的《癸卯元历》,就用当时西方的开普勒三大定律等天文定律计算了。所以,到了清末,钦天监的中国人已经不大懂传统理论和方法了。1`r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清代以后历算虽然用了西方的算法(这样会更精确和准确)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历法不是历算即不是算法)思想却被继承下来(如定气定朔,年长采用冬至长度等),所以它不是西方历法,还是我国传统历法。RIc-"
注意现行农历有人说是清代的《时宪历》,本人认为不太准确,这是因为现行农历是从清代继承下来的,它只采用清《时宪历》的历法,而没有完全采用它的历算即历法的计算方法,在我国1949年建国后,农历历算所使用的理论和天文常数都是最新的,2000年时,农历历算的数据和理论又被更新了,所以就更准确了,随着载人航天的发展,农历就会更精确。所以,现行农历的版本名称不应沿用清代的《时宪历》的名称,而是应该有了新的名称才对,本人认为有几个版本名值得考虑:《紫金历》,《新世纪历》,《与时历》,《东方历》,《中华历》等,欢迎探讨,并建议给专家。$70+
[36 楼]
|
Posted:
2005-12-04 02:21
思玥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94
:
77
经方币:
628 元
:
0
好评度:
71 点
注册时间:2005-11-01
最后登录:2007-05-23
评论的评论,思考的思考
最近,一位朋友以《思考中医》见赠,且曰:此书不但畅销而且作者一举成为与某老并列的中医名家,有关学界一片叫好之声。闻听此言,心中甚喜。盖以为如此大作,必然名副其实,我中医发扬光大指日可待矣!
岂知,略读一过,深感大谬不然。如此思考,实则糟蹋、侮辱、诬蔑、谬说中医
。(这样评价,未免严重了吧,壁影烛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何况刘力红老师所著决非烛光、木屑之作。)
滥竽此间,不可坐视。故拈此书严重糟蹋、诬蔑、侮辱或谬说中医之十处,展开批驳。
1.庸俗炒作,糟蹋中医
拿到《思考中医》,立即就能看出它不伦不类。
封面上的大名是“思考中医”。思考中医自然是可以的,任何人都可以思考。找中医看过病的老百姓,都会思考:为什么中医让我喝汤药,西医让我吞药片呢? 医学家写一本比较厚的书,应该是对此题目的全方位思考。
然而,封面左上角暗藏着“伤寒论导论”。近书口处又竖写着“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于是,有些莫名其妙了。
不过,要弄清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也很容易——看看目录即可。
原来,基本上是讨论伤寒或《伤寒论》的。
如此说来,“伤寒论导论”——不管导得怎样,才应该是此书的正题。为什么藏起来呢
?(个人理解,刘力红老师所要表达的是,以《伤寒论》为切入点,对中医的一些理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若要面面俱到,只恐天大难食,无处下口吧。)
大概作者的逻辑是:“思考中医”的过程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因为这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的难题,故以中医的“根”-《伤寒论》作为思考的一个具体对象,对此进行阐释。其中“时间”一词大概是为了表述作者要表达的变动不拘、不可捉摸的“象、数”。这样的封面内容完全是炒作,“思考中医”和“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这样的文字也完全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作为学术著作很庸俗,但如果作者只是将此作为通俗娱乐读物(科普完全算不上),这样的封面也可以理解。试问,目前国内有多少出版物不炒作呢?不过,既然标榜自己是中医教授、博士,自以为是学术文章,封面题目如此绕弯子,弄昏初学者和外行人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此不严谨是明明白白地糟蹋了中医
。(评心而论,《思考中医》的这个封面标题,确实有点炒作的成分在)
2.男女厕所,伤寒杂病
博士讲伤寒、杂病概念,非要联系男女厕所。
请看博士大作的70—71页。
如果博士关于伤寒、杂病的概念是准确的,那么,我不管他联系的是什么。厕所和阴沟里,也有很多好东西。问题是,他的概念既不是古人的意思,更不是准确的现代理解。按他的说法,我们读不懂《伤寒论》和《金匱要略》。然而,他非要这两个概念与厕所挂上钩。这肯定和他的评价标准有关:任何研究,若不能与阴阳挂钩,就提不上水准(不是原文,但意思准确且比原文精炼,请看封底)。男女厕所似乎很容易与阴阳挂钩,于是,博士的思考,有水准
。(其实刘力红老师在第71页已经明确地指出,“这虽然是个玩笑,但哲理却很深。”仅仅是用男女厕所的故事引出了后面的一个话题而已,挑这个毛病甚至还拿来做一个小标题来批判,未免有点吹毛求疵了吧)
博士怎样说伤寒、杂病含义呢?
按:含义应该换成概念一词,博士在下文中用了范畴一词,显然是逻辑术语,而含义不是标准逻辑术语。他的本意是讲伤寒、杂病的概念,但不懂逻辑术语该怎么说。
他说:
“凡是属于发热性的疾病,或者说凡是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都属于伤寒范畴”。“现在,既然发热的疾病让伤寒占去了,那么,不发热的疾病就非杂病莫属了。”
这就是博士关于伤寒、杂病的高见。
博士连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都没说清,我总算知道他的意思了。他的意思是: 凡伤寒都发热——因为不发热的疾病都让杂病占去了
。(这个概念的逻辑推理,的确显示出了思维混乱,简而言之,它的推理过程是这样子的
因为:伤寒会发热===》伤寒都发热(发热的疾病都让伤寒占去了)===》发热的都是伤寒,不发热的都是杂病。刘力红老师似乎是为了寓繁于简,只是这个推理的过程,有点……混乱!)
但是:
伤寒都发热吗?试看少阴寒化证,部分霍乱,就是只见寒证,没有发热。不过,伤寒大多发热,博士的见解还不算很离谱。
说杂病都不发热,就不但太离谱,更说明博士没有起码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且不说易水学派以内伤解释当时的大疫(大多发热),中医难道没有内伤发热之说吗!中医见发热就认为病属伤寒吗!
其实,《金匱要略》中讲的病——杂病,有的发热很严重——比多数伤寒发热还要重。
按:“杂病”是《灵枢》的一篇,但是,自《金匱》校订颁行后,都说它讨论的是杂病。
看来,博士没有读过《金匱》。其中“虐病脉证治第六”专论虐疾。这个病冷起来冷得要死,热起来热得要命。实际上,发冷时就在发烧,只是还没有到顶点。博士目前在广西很有名,那里曾经很常见虐疾,现在很少了。他没有见过,否则即便山野村夫,也不会这样瞎说。说到这里,我很担心将来有新的博士出来,说中国从来没有疟疾。那样就更是数典忘祖了——《素问》中有“虐论”和“刺虐论”专篇,而且都相当长,内容也很充实
。(这里我想知道的是,《内经》和《金匮》里面的疟病,等同于今天的疟疾吗)
更有甚者,博士说伤寒是经,杂病是纬。大概他因此重伤寒轻杂病,可惜,当代中国和多数外国人患伤寒相对少且比较容易治,患杂病多且多数很难治了。比如百合狐惑(多数相当神经官能症)、中风疬节(急慢性关节病)、虚劳、咳嗽上气(老慢支等)、胸痹心痛(冠心病等)、消渴(糖尿病为主)等,都是目前中西医面临的难题。这些病都是《金匱》这本“纬书”专门讨论的。
按:读者须知,“纬书”是古今学者很看不起的东西
。(有必要澄清一下,什么是纬书)
他们说;“纬书”是“妖妄怪诞的东西”。还有比这更难听的,不说了。
然而,博士说杂病是纬,《金匱就只能是“纬书”了
。(因为:伤寒为经,杂病为纬===》《金匮》=纬书。这个推论是赵老师强加的吧,纬书究竟是什么,纬书属于谶纬之学的范畴,谶纬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具有十分浓厚神秘色彩的迷信。“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神秘语言,通常由天子颁布。这种预言被认为来自天帝、神仙,是符合天意的,故又称为符或符命。同时为显示谶书的神秘性,往往把它染成绿色,称为籙。又因常附有图,因此也称为图谶。纬乃“经之支流,衍及旁义”,是方士化的儒生用神学观点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和比附的著作,它相对于“经”而得名。经的原意为织物上的纵丝,纬是织物上的横丝,纬书依附于经书,正如布上的纬线与经线相配一样。汉代儒学有“五经”、“七经”之说,而纬书也有“五纬”、“七纬”之称。因纬书中也有谶语,所以后来往往把谶和纬混为一谈,通称为谶纬。与纬书的“纬”相对的经是经书的“经”吧)
这是跟着博士思考中医,不得不使用这个名词。这不是诬蔑、侮辱医圣——亦即诬蔑、侮辱中医吗!其实,博士的《思考中医》,才是“纬书”,因为,只能用“妖妄怪诞”来评价它。
名震中外的伤寒专家,对伤寒和杂病的理解根本不着边际,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或问:博士关于伤寒、杂病的概念不对,阁下的高见如何呢?
答:现在我不想说。我很想看看那些鼓吹《思考中医》的人,能否提出准确的概念。如果,读者认为博士的高见确实不怎么样,又不愿意提出自己的见解,那时我再略述浅见。
为什么说博士连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都没说清、说准呢。
我们换一个通俗的概念说说,看看他的思维混乱。比如:
“凡是属于头脑发昏性的人,或者凡是具有头脑发昏特征的人都属于夜郎人的范畴。”
这句话难道等价于“凡夜郎人都头脑发昏”吗!须知,夜郎人是个大范畴,即便其中包括所有头脑发昏的人,也有不发昏的人。而博士要表达的却是:凡夜郎人头脑都发昏。其实,夜郎人头脑都发昏,并不排除夜郎的邻国有人头脑发昏。
于是,他连杂病概念也搞不清楚了。
连伤寒、杂病概念都说不清,还提得上伤寒导论或思考中医吗!跟着他思考,还能读懂《伤寒论》和《金匱要略》吗!
3.谬“论”连篇,侮辱仲景
(言重了吧)
且看目录第二章。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一 伤寒论说些什么?(按:略同章的题目)
1.伤寒的意义(按:与章的题目全同)
2.杂病的意义(按:《伤寒论》是不正面论杂病的)
3.论的含义(按:???!!!)
且不说逐级标题是否匹配,《伤寒论》的“论”字竟然还要专题解说么!至此,编辑——即便不懂医,应该立即发现,作者必然文理不通。目录如此不通,全书必然很多不通。按说,应该抛到字纸篓里了。然而,经过一番“制作”和炒作,几乎弄得洛阳纸贵。看来,不得不承认:任何货物,卖得好不好,与质量没有关系——只要推销者敢于吹,再加上请人捧。这不是我的创论,营销学就是这么说的。其实,仔细想来,越是高档的精品,卖得越不好。普通商品如食品、服装、烟酒、汽车、手机、妇女用品等是这样,文化商品更是这样。
目录的问题说到这里。且看正文72—73页,博士怎样谈“论”。
对小学生、初中生来说,“论”字是要解释的。《思考中医》的读者都会查字典,没有必要就此解释。医学专著,不必讲语文常识。《伤寒论》就是讨论或论述伤寒的意思,即“论伤寒”。在我们看来,这里的“论”字没有什么再值得说的。除非无病呻吟,更没有必要列专题论述、解说。
岂知,博士没有语文常识,就此胡说了1500字左右。主要胡说有:
3.1.论与经相对应,论是解经的 这完全是胡说。与经对应的是传。至今我们还说“名不见经传”。传才是解经的,如《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易大传》等等。它们分别解释《春秋》和《易》。没有“诗论”与《诗经》相对,也没有“书论”与《书经》(又称《尚书》)相对,更没有“春秋论”与《春秋》相对。
又,假如论是解经的,那么《瘟疫论》、《血证论》等,就是《内经注解》吗
!(赞同!刘力红老师在这里自己定义了“经”与“论”的相对关系,偷换了一个概念吧)
3.2.经是经典 这是废话。到底什么是经?经是怎么来的?博士根本没有摸着边儿。
3.3.对经典的阐释就称之为论 又是胡说。我们的儒家、墨家、道家后学从来没有这种东西。佛书有“大乘起信论”“龙木眼论”等,也许是解经的。又,博士故意用“灭度”二字,一派野狐禅习气。他的歪论,显然是想用低级佛说统一中国文化——包括中医。(有这么严重吗?是不是有点乱扣帽子的嫌疑)他很希望黄帝、岐伯、孔子、老子、墨子和张仲景等中国的古圣贤跟着佛“灭度”。
3.4.经典产生代表成熟 中医在《内经》时代就成熟了吗?为什么至今还要思考呢
?(在这里也许仅仅是刘力红老师的表达没有呢么严谨,经典的产生的确不代表成熟,但是代表着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与建立。)
3.5.开山祖师亦称圣人 李洪志也是圣人吗?说“后圣”等于“后于圣人”是不懂中国话。后圣与先圣相对,都是圣人,不过应世有先后。
3.6.黄帝没有称圣 博士肯定不知道宋本《伤寒论》中宋臣序言的第一句话就说:“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大圣人是谁呢?就是黄帝等
。(问题在于后世中医学界公认的是,张仲景为医中之圣,千古一人而已!)
看来,《思考》中附的宋本《伤寒论》影印页,是别人代他弄的。否则,不会如此说梦话。
3.7.仲景于危难中救了中医 什么危难呢?那时中医面临灭亡吗?如果指汉末战乱,那么,救的是黎民疾苦。仲景自序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主要是指族人因伤寒死亡很多。博士这样说,显然自己想做中医的救世主,也就是当代医圣,因而常说中医处境很危险
。(是不是又有点乱扣帽子的嫌疑,目前中医的处境如何,每一个读中医的人心知肚明,我相信刘力红老师只是站在一个热爱中医的学者的角度,来发其“志士之悲”。就当时而论,《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讲得明明白白: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凡此种种算不算处境危险呢?)
3.8.经与论相当于体与用 按他的说法,论是解经的。那么,“用”是解“体”的吗?(又是无效类推吧,有点故意的歪曲了!)真是痴人说梦。体、用关系,不是后者解释前者
。(当然不是,但是,这也不是刘力红老师的本意啊。解经者必定以经为核心,围绕经典来阐发。)
如果这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清末的口号,就应该理解为“用西方科学解释中国学问”了。于是,应该用西医解释中医。
仅在此2页,谬说和文字拉杂不通处还很多。比如,博士说仲景比皇甫谧和张介宾高明,因为后二者有著述称“经”。这说明他根本不知道皇甫谧和张介宾的“经”是什么。张氏的一种书叫《类经》,什么意思呢?是把《内经》分类研究的意思。看来,博士从来没有见过此类书。
[37 楼]
|
Posted:
2005-12-04 12:45
思玥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94
:
77
经方币:
628 元
:
0
好评度:
71 点
注册时间:2005-11-01
最后登录:2007-05-23
评论的评论,思考的思考2
4.呓语文字,不着边际
先请看170页:特别是第一段。
“首先我们还是从造字来看。脉由月+永构成。我们现在的简体就用这个脉。还有另一个是月+?(按:字库中找不到派字的右旁),这是比较正规的写法。月字在这里是形符,《说文》和《康熙》都把它放在肉部。所以,月可作两个部首,一个个是月亮的月,一个是肉。《说文》、《康熙》将脉(脈)置于肉部,我的意见是对一半错一半。说对一半是从形上讲,脉确实由肉构成的。但是,如果从功用上,从更广义上讲,脉置肉部就有诸多不妥。它应该置于月部。”
博士在这里想卖弄学问,实则除了拾人牙惠之外,都是呓语。
文字学是外行人不宜轻易议论的。尽管许慎(《说文》作者)都有许多附会,外行人浅学即试,就更要出笑话。因为博士在瞎说,一时无法请文字学专家指出博士的谬说,在下只好勉力指出最明显的瞎说以正视听。不过,在下只能说连文字学的门还没有入,不敢保证拙见正确,但肯定比博士的瞎说好。
引文中有几处明显的文字学常识错误。如:脈不是什么“正规写法”而是脉的繁体字等。
说“脉”字“应该置于月部”,尤其是胡扯。他不知道为什么汉字的“月”旁绝大多数是肉的意思。
肉和月亮含义毫不相干,但早期象形字形近。月亮的象形字,是新月当中加上一点,后来演变成现在的月字。肉的象形字很像现在的月字,作为部首偏旁,也写作月。结果月字部和肉字部只好混在一起了——字典把它们分开,只能增加查找的麻烦。不过,在脉字当中,它是义符,“因为脉确实是由肉构成的”。不过,繁体的“脈”右旁,也可以看作形符——液体流动而且有许多分支。一般人不大理会、也无必要弄清月旁的两种意思。于是,博士钻了这个空子唬人。
其实,现在月字旁,97%以上是肉字的意思。试打开现在的字典,看一下月字旁的字,极少和月亮有关系的。在近300个字中,和月亮相关的只有朔、朗、朝、期等几个字。月字作为第一个字,完全因为方便——编字典既要照顾文字学,更要方便。
如果脉的左旁本意指月亮——我们还能弄懂脉是什么吗!
按照博士的文字学,“脉”字的月旁指月亮,该如何解释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呢!肘字就是一寸月亮吗?膝字是在月亮上涂漆吗!肝字是干吧月亮吗!膀胱是它像月亮吗!胃字是田野下面有月亮吗!背字是月亮在北面吗?骨字是骨头里面有月亮吗
?(这完全是断章取义,刘力红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是需要阐明的是,刘力红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脉”字的“月旁是指月亮”这个层次上,他从这一个月的层面理解,又有了更深一步的阐述,而这些进一步的阐述,就算是还没有得到学术界,不论是文字学界还是中医学界的公认,但是未必不能说是自成一家之言。因此,赵老师这一段所进行的类推完全不成立!)
总之,讨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筋脉的文字学含义,不与肉体(包括人和动物)联系,非要和月亮胡搅在一起,是不可理喻的。
至于脉的繁体字,至少还有3种异体,请查商务版《古代汉语词典》。简体字是有继承性的,不过,繁体字更能准确地表示脉的含义。很多人问我:“经络”到底是什么?我说:应该说“脉”到底是什么。看一下繁体字,就很明白了。它的第一义,亦即本义,就是血管。
月字加上永字,特别是单据“永”字,最难说清脉的含义。用‘长’义解释脉最不贴切,人体的肠管,就比血管
(血管=脉吗?强烈疑惑中!)
长得多。如果像博士所说,脉的月字旁应该指月亮,脉就是很长的月亮了
。(同样是断章取义,无效类推!)
这岂不是疯话。
再请看398页上第二段,关于“心”字几乎全是胡说。不再抄原文。
同样瞎说还见于其书23页下段,也不抄了。
“心”字为什么没有月(肉)字旁呢?因为“心”至今还完全是象形字——完全从象形字演变而来。心字最初就是心脏的简单又比较准确的图画。这样的象形字,既表形又表意。完全象形字,至今很多,比如人、口、刀、田、鸟、马字等等。
表意的第一种办法就是象形。故完全象形本身就表意,不需要再加意符。我们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就是指从根本上讲她是象形文字。六书有会意、指示之说,但在象形的基础上才能指示而会意。比如刃字中的一点,就是指示你会意它指刀口。关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字,大多数有月(肉)旁,它们大都是形声字,肉字旁就是让你理会它们是肉体的组成部分。岂知,博士见到脉字,却理会到月亮上去了。
不但如此,博士非要说“心”字没有月旁,是因为它“无形可征,无形可鉴”,又与五行中的“火”胡搅蛮缠。于是,一派胡言。以下逐点批驳。
4.1.“五行中,火是但见其用,无形可征的”这不是瞎说么。“无形”之意是什么呢?就是肉眼看不到的意思。而“火”恰好是最容易看到的,否则,南宁大火就没有人报警了。博士本人大概也要被火之用烧得焦头烂额时,才后悔不该说“火”无形。不过,博士这样瞎说是为了比附“心”字为什么没有月(即肉)字旁。上文说过,“心”字至今还完全是象形字,还要形旁干什么呢!这种比附——即便“火”无形,不是既矛盾又胡扯么。上举人、口、刀、鸟等字,它们没有另配形符,莫非就是“当然无形可征,无形可鉴”吗
!(想起一个故事,一次, 乾隆皇帝游江南时, 看到一只竹蓝, 便问纪晓岚:“此物何用?”纪答:“盛东西。”乾隆又问:“为何不叫盛南北?”纪答:“东方甲乙木, 西方庚辛金, 金木都可装入蓝中, 故叫盛东西。而南方丙丁火, 北方壬癸水 , 水火无法盛, 所以不能说盛南北 了。”)
经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博士肯定没读过这句话,否则,怎么会说火无形、无征呢!
4.2.博士紧接着大发宏论。原来从心属火的上述怪论“我们对中医赖以建立的这个基础,对中医的基本理念”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其实,按照这种基础和理念去思考中医,必然会思考到无何有之乡去——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博士的胡说。
再请看 151以下数页:博士从文字学开始讲疾病。
许慎说,病的本字就是病框。我同意此说,尽管段玉裁这位大专家不大同意。“疾”字的意思是有人中箭躺在床上。故国人最初关于病的认识是外伤。《说文》说:“病,疾加也”。疾加重叫病,故“病”字应该后起。其中的“丙”字,可以看作火字的变体。若按天干配五行理解,则南方丙丁配火。总之“病”字中的丙指火。意思大概是有人躺在床上在烤火(因为恶寒?)或在作灸疗。这样解有理有据,又很通俗。(博士则弄得枝节百出,后来非说“丙”字是“一人入门”。难道一人入门就是病了吗?)
5.附会象数,臆说实验
(赞同!太玄了)
博士的实验是关系到象数和当归四逆汤、炙甘草汤的。他说:
“张仲景为什么不把它颠倒过来,炙甘草汤用二十五枚(按:指大枣),当归四逆汤用三十枚呢?可见数是不容含糊的。数变,象也变了。象变了,阴阳变不变呢?当然要变!阴阳一变,全盘皆变。所以,数这个问题不是个小问题,它与前面那个重量问题同等的重要。
……当然象数的问题不容易使人相信。我们总会觉得三十颗大枣与二十五颗大枣会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总觉得有疑问。既然有疑问,那又何妨试一试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我们就用实践来检验它。”(317页)
下文不再抄。总之是,博士自己不想实践(即做实验),要别人实验,而且是有对照的,看心阳虚和心阴虚分别颠倒用25枚和30枚大枣,效果是否截然不同。
这个设计还不严密,这且不管。博士常常说自己有那么多疗效卓著的师父,必然老于临证,按说早应该实践过了。我看他还是没有用过炙甘草汤和当归四逆汤,否则不会如此附会。
炙甘草汤和当归四逆汤,分别用大枣30枚和25枚是不错的。用古人的象数之说做一个解释也可以。但须注明,这只是一种解释而已,不是多一枚、少一枚或多几枚、少几枚就会出大岔子——阴阳全变了,方意全变了。况且,仲景没有说炙甘草汤证是心阴虚,当归四逆汤证是心阳虚呢!
如果,大枣的枚数都是根据象数之说来的,那么,仲景还有用4、12枚的方子,如何解释呢。如果枚数关系很大,9是老阳之数,炙甘草汤等不是该用6枚或9枚吗!
在下的院子里就有几棵枣树,他们属于几个品种。不同的树,正常结枣的大小可以差一两倍。即便同一棵树上的枣子,大小也可有3倍之差。那么,30枚大枣,我取哪一种呢?大的小的我都有固然好办,如果我只有沧州小枣呢?莫非用25枚特别大的大枣就坏了一锅炙甘草汤,用30枚沧州小枣就坏了一锅当归四逆汤吗!故乡几乎家家有枣树,我是不准备大枣的。开炙甘草、四逆、柴胡汤等方子时,也不特别要求用多少枚,大体是5-10枚就行了。肥大的少用点,瘦小的多用点。实在没有好枣子,用半个的,有点烂的也可以,但要多用点。从没见过出岔子,而是大都疗效很好——当然前提是辨证准确。
按:故乡群众称大枣为“药引子”,不知道是方中就有的,但他们不认为6枚和9枚,25和30枚有什么大区别。
开始我以为博士胡说是南方枣子少的缘故。问了问南方的朋友,说很容易买到北方运去的大枣,南宁也不应该很少见。博士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总之,这样简单的实验是山野村夫都可以做的。自然可以编造假结果,可惜博士连样子都不想做一下,却用象数之说唬人。
其实,证明博士的象数胡说用不着说上面这么多话。
现代中药煎剂,一般不是要求患者一次服下。仲景时代,就更不是这样。病人一次喝炙甘草汤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是喝下了多少大枣数呢?那个象数还管用吗?总之,不要相信博士还会做什么实验。他连如何用实验唬人也不知道。
6.伤寒字数,丢掉一半
博士说“《伤寒论》不过万余言……” (482页)
言下之意是,尽管超过了1万言,离2万言却很远。
《伤寒论》到底多少字呢?
提到古书的篇幅,就涉及到版本问题。为省篇幅,本文不详细谈版本。简单说来,明代至今,通行的版本就是: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思考中医》69页,附有这个版本的正文首页影印。按说字数应以此本为据。没想到他说的字数大约是此本的三分之一。
这个本子几分钟就能从网上下载。它的字数是4万多(有的网上本子可达5万)。很多同道熟悉下载操作,几分钟就能够核对确切字数,看我是不是瞎说。
有人可能说,我学的似乎不是你说的《伤寒论》,博士说的大约和我学的教材相同。
不错,上面说的宋本可称之为足本,是10卷22篇的。目前高等中医院校通行的教材本,就是这个宋本《伤寒论》中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起,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止,共十篇,398条,112方,再加上仲景自序。教材不是全部条文(即398条)都讲,条文也常常不按原顺序编排,但所有条文都可以找到——不重要的条文只是作为附录。比如,博士最拿手的六经病欲解时,都可以找到。
据我所知,没有比这个本子字数再少的了。
这个本子是多少字呢?
电脑自动计数,2万7千左右,故博士说的字数大约少了一半。试用微机把 足本中的这十篇和序言计数一下,就知道谁在瞎说了。
还有人可能说,铅印的本子都有标点,博士所说大概不算标点。
尽管博士这话(不过万余言)是对应其大作30余万言说的,标点应该在内。我还想替他打打掩护。看看没有标点是多少字。
结果,逗号3200多,句号700多。其他标点就很少了。纯文字应是2万3千左右。
我再替他打打掩护。下载的这个本子对部分药物注明了药性,教材中是没有的,但这种注明不会超过600字,全本字数还是2万2千多。
于是,无法替他掩护了,除非像方有执那样,再替医圣删去了几千字。
总之,若客气地说,博士没有认真读过《伤寒论》。不客气地说,就是他没有读过此书。为其作序、跋或题词的人也没有认真读过《伤寒论》。
有的网友可能说:篇幅、字数无关紧要,不要吹毛求疵。
我则认为,既然是名震海内外的大家,自己和他的先生反复说他如何在经典上下功夫,又专门写出学术专著,竟然丢掉了仲景书的几乎一半,这不是古今罕见的笑话么!如此导论伤寒和思考中医,不是糟蹋中医么!这样的大作被捧到天上,不是令人悲哀么!思考中医的专家,都这样治学,中医还有希望么!
7.不懂装懂,信口雌黄
很想把这本书仔细读读,却很难从头至尾地读完
。(可是我觉得要让人信服地批判一个东西就要完全读完,不仅要读完,还要完全明白。这样在批判中才能触及主旨,而不是在一些枝节的问题上绕来绕去,才会自有其深度与力量渗透其中)
至今没有发现一章是值得读完的,因为其中至少有四分之一是与中医无关,却又云山雾罩的瞎扯,毫无可读性。真正涉及理论的地方,他又常常不懂装懂,弄得人们啼笑皆非。比如下面这段:
“我们男的称起来有100多斤,女的有90多斤,但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水。大家还可以打开世界地图看一看,占绝大多数的是什么?依然是水,陆地只占很少一部分。老子说‘人法地’,所以,我们人身也是这样,水占绝大部分。……。
“二十多年前,唐山发生大地震,死的人有几十万,可是有的人被埋十来日经又奇迹般地活过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水。所以,一个人一个星期不吃东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能没有水。……( 148页)
这是真正涉及医学理论的问题,他却瞎说。且逐点指出。
7.1.男女体重不是大问题,但说男的100多斤,女的90多斤,就要有依据,不然,非专业人员也认为是信口雌黄。比如,若有人说:您夜郎国的成年妇女平均体重不足100斤,也许是事实,但是我们君子国的妹子平均在110斤以上,90多斤的妹子我是不娶的。就不能说人家拿中医学术当玩笑,因为博士首先拿中医学术当儿戏了。
7.2.地球表面确实水的面积大大超过陆地面积,但是不等于地球主要由水组成。若只看表面,应该说空气最多。在宇宙飞船上看地球,就是这样。地表深层(包括海底),现在知道的以岩石为主,当然其中有水和很多矿藏。总之,不能单看世界地图就说地球的组成以水为主。真的“人法地”,就应该人体表面像地球表面那样到处是水。可惜,人的皮肤主要用处之一是防止水跑掉。试看,那里破了皮,必然流水。
7.3.人身上有多少水呢?这是医学教科书上说得很清楚的。中医学院的有关教科书也有交代。水确实比较多,但不是“占绝大部分”。看来,博士没有学好本科。按:正常成年男女体液总量,分别占体重的60%和50%。体内的水是以体液方式存在的,水占体液的97%左右。故水占体重的55%左右,不能说是“绝大部分”。中专教科书和不少科普书比我说的都更详细、准确,医学专著怎么能瞎说呢!只能说作者根本不懂。
7.4.唐山地震死人24万左右,说“死的人有几十万”,不算很离谱。“可是有的人被埋十来日竟又奇迹般地活过来”就是胡说。任何人都会认为这句话是指死而复生的。如果博士的本意不是这样,那就是没有起码的表达能力
。(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文字游戏。)
他说的是当时的一大新闻:10多位矿工被困在井下(注意!不是被埋住了!)大约2星期,终于获救,还送到北京治疗。这些人属于同一个工作面,也不是不可能找到通道出来,但他们没有找到。后来矿灯没有电了,体力也消耗完了,只好躺在那里等救援。他们自然没有吃的,但有井下的水喝。
7.5.“一个人一个星期不吃东西是没有问题的”。这显然是不顾常识的信口雌黄。正常人一个星期不吃东西(只喝水)没有问题吗?让博士喝一星期的水,不吃东西,就没有力气到处胡吹或到清华访学了。
其实,他的本意是说水对人体很重要,也听别人讲过前人的实验。但自己讲出来,语无伦次。
只喝水,不吃饭,一周,只是不会死(必须是在常温环境,若在北冰洋、南极洲那样的低温环境,是必死的),不能说没问题。(有点扣字眼,玩文字游戏吧)否则,只能相信前些年某些特异功能人,可以数月不吃饭,是事实了。若在前些年,博士必然吹特异功能。
正常成年人,在常温下(20度左右),只给饮水,不进任何其他食物,可以存活50天以上并且再进食而恢复。
这是马克思时代就有外国人自愿做的实验。最近,国人某想打破记录。可见于最近的报纸,记不准那家了。
博士胡说了几句梦话,醒着的人就得花几倍的篇幅解释并批驳。不少“名人”跟着胡说,夸他如何博学,如何在经典上下功夫。初入中医门的人,很可能上当受骗。这样说胡话太可恶了。
8.臆说天文,医林之耻
博士说:“日的自转周期是一年,月的自转周期是一月”(223页)
啊!原来月亮的向地面不是不变的!原来一个月是月亮的自转周期,而不是月亮围绕地球转动一圈所需的时间!原来一年(且不说是回归年、恒星年、历年还是物候年)不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圈的时间,而是太阳自转一周的时间!真是令人茅塞顿开了。
按:太阳各部分自转周期不同,最长的约37天。月亮向地面不变,故自地球上看,它不自转。不过,围绕地球转一周而向地面始终不变,也就是同时自转了一周。这个周期不是通常说的一个月——朔望月——约29.53日,而是一个恒星月——约27.3日。博士所说月自转和周期,肯定不是此意。即月自转是向地面不变的,其周期约27.3日,而是他的想当然。
也许,博士思考中医还在天文学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中国古代天文学,似乎没有天体自转之说,更没有说太阳自转一周是一年,月亮自转一周是一月。博士的说法是哪家的天文学呢?只能称为刘氏天文学。这是他究极经传,醉心经典的心得。
所以,不要怕中国的天文学家听到博士的高论,会撇嘴。怕的是,粗通中文的洋鬼子,一读博士的高论,立即把中医看得一钱不值。他们会说:目前博士代表着中医最高水平,怎么对天文半窍不通还要瞎说呢!
博士的天文学是为了证明“阳道常饶,阴道常乏”。为什么不举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呢?这不是妇孺皆知而且更有力的证据么!显然他不知道这个连洋鬼子都不会否认的常识。
所以,我建议博士与清华的天文学者交流一下。他曾经在那里访学,必有这方面的朋友,会把他的高论介绍到海外去。
[38 楼]
|
Posted:
2005-12-04 12:56
思玥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94
:
77
经方币:
628 元
:
0
好评度:
71 点
注册时间:2005-11-01
最后登录:2007-05-23
评论的评论,思考的思考3
9.解读时间,宇宙速毁
请看博士大作98、99页。引文从简。
“31920年就叫做一极。那么,到了这个31920年会有什么变化呢?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生数皆尽,万物复始’。
“在这个极点到来的时候,所有的‘生数’都终了,在所有的生命结构及生命所需要的条件完结之后,又再开始‘万物复始’的新的循环。
“这个过程,古印度哲学把它叫做‘成、住、坏、空’。
博士真是善于中西结合,但是,我们听着更像佛家的轮回或基督教的世界末日说。
今天还能说,宇宙经过31920年就要再次循环吗。中国发现的类人猿化石,最早生活在100多万年之前。地球上出现生命,是在约40亿年之前。现有如此丰富而可靠的宇宙和生命演化知识和学说不讲,却要鼓吹佛家的哲学,不是愚弄读者吗
!(根据我阅读的理解,刘力红老师好像没有认定宇宙经过31920年就要循环一次啊,我还是把原文引一下,大家自己去理解吧:“从上面的这个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周裨算经》的也好,古印度的也好,现代科学的也好,虽然在周期的长短上,在时间单位的意义上会有出入,但究其实质而言,三个认识都是相同的。……)
有的读者可能说,博士是阐发《周髀算经》的,为了光大中国传统文化。那么,要看阐发到哪里去,光大的是什么。博士显然阐发到佛家的哲学去了。又,《算经》是认为“天圆地方”的,不是也该光大么,为什么我们非要说大地是球形的呢!
据在下所知,《算经》的一极,是古时制定新历法时,为求历元(即起点)而计算出来的。怎样计算,为什么找这么久远的起点,在下也不很熟悉。最好去问问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专家,特别是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席宗泽先生。请专家判断博士的日月自转和一极的“成、住、坏、空”,是光大了精华,还是在宣传迷信、谬误而且想当然地瞎说。
其他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士说,也应该听听专家的评价。比如,关于文字学的,问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李学勤先生。关于伤寒学的,自然有不少本行的专家可征求意见。如果,本文的评价与专家的看法略同。那么,博士就不但是糟蹋、侮辱、谬说了中医,而且糟蹋、诬蔑、侮辱、谬说了中国传统文化。
10.谬说师道,抬高自己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自然是要讲的。所谓“自学”,也无不以前人、他人为师。否则,人类的知识就没有继承方法了。学问如此,日常生活也如此。比如,学语言大概是最难的了。但是,小孩子却能很快学会日用口语。周围的人都是他的老师。
然而博士说:“(中医)这样一门特有的学问确实没有现代科学那样的通透性,它不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而必须靠我们这个主体自身去用功”。(33页
)(也许,刘力红老师在这里夸大了在中医学习的过程中,主体自身用功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中医学的特殊性,悟性在中医学中确实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读到这里,人们会认为博士主张是:学中医不需要学校这个中介,也不需要老师这个中介,只能自己学习、自己体会、自己实践。然而思维混乱的他,本意不是这样。他强调的是与学校教育不同的师徒传授方式。故接着说:(学中医)“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本质上的一对一的师父
”(请注意,一对一的师父,不等于一辈子只有一个师父)(
34页)是不行的。
如此强调师徒传授方式,看来博士还是没有读过《伤寒论》。一味靠师徒传授,不是会像仲景自序批评的那样“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吗
?(不会!难道一对一就意味着一生只有一个师父吧,就意味着在择师上一定要从以而终吗?“徐灵胎目尽五千卷,叶天士学经十七师。叶天士跟每一个老师都是一对一的学习的吧,但是他并没有“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反而在博学中成为一代宗师。)
其实,博士的孤陋还不止于此。须知,中医的学校教育不是现代才有的,至迟自唐代开始,我国就有了学校式的医学教育,而且一直延续到清代
。(但是我们判定的标准并非存在就一定重要,我们要看到的是,在漫长的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哪一种占主导地位,究竟哪一种起着主要的作用,不是吗?以存在来否定重要,在论证的过程中同样是不可取的吧。)
就传授的知识系统和深度而言,当代中医教育绝对比古代学校教育好,更比只跟着一两个师父学习好。学校教育同样可以做到“一对一的”传承方式,就看教学双方怎么做了。至于为什么培养出的人才不大能适应社会需求或学生自觉不满意,不是学校教育制度不好,而是指导思想有问题
。(可惜到现在还没有产生出超越性的指导思想)
目前中医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很有问题,然而,若按博士的主张做——排斥一切现代科学,一味跟着师父学经典
(“跟着师父”就是等同于一味“学经典”吗?),
就更有问题。那样只能培养出博士这样的人才——思维混乱,没有起码的当代科学常识和传统文化常识,经常说梦话,经典根本没有学好。博士本人就是样子。道理很简单,他的师父只是几个医林高手,是靠神奇的“疗效”名闻一方的。这种人十个有十个没有起码的当代科学常识和传统文化常识
(可是检验一个医生高明与否的标准恰恰是疗效。)。
试看他吹嘘的师父,懂经典么?
实际上,博士拖拖沓沓地说了不少废话,最终是想通过师傅抬高自己。
博士有很多师傅,其中在高等学府而且海内闻名的是不用说了。有这么多名人师傅,博士还能不高明吗!你看,现在他就和某老并列了。
然而,博士最引以为荣的还不是这些人,而是几位医林高手。特别是他有一位师父的师傅,人称“田八味”,见其书第31-33页。
这位神医,日诊3、4百人,经常只靠切脉处方,而且疗效卓著。
有是理吗
?(对于这些怀疑,当以事实为据,我们没有见过的,我们没有听说过的,我们用平常的道理无法推衍的,严谨地做学问的态度是:姑且存疑,但是不能一口否定这种可能性的存在,然后一棒子打死。)
仲景书各篇都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莫非神医根本不用辨证吗?只切脉即可处方吗?博士导论伤寒,导出这种谬论来,不是把仲景导倒了吗!
博士也基本上可以单靠切脉处方了,见其书33页。于是,我只好引用几句先贤的严厉批评。
杨则民说:“脉诊为近世医者病者所共信,以为诊病惟一之术。在医者可不加问诊而使三指以疏方,病家则隐匿病情以试医生脉诊之能否,医道之荒莫甚于此。此习不去,吾医将无立足地乎。”
李时珍说:“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工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间,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俨然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
张景岳说:“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末,则于望闻问之际,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乎。”
徐大椿说:“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
思考中医的博士,很可能比杨则民、李时珍、张景岳、徐大椿高明,没想到比仲景还高明,只差一步就赶上了大师严新的水平。严新是连切脉也用不着的,而且能够遥隔数千里看病,而且无不百发百中。跟着博士思考,咱们中医肯定都要成为严新那样的大师了。
[39 楼]
|
Posted:
2005-12-04 13:00
思玥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94
:
77
经方币:
628 元
:
0
好评度:
71 点
注册时间:2005-11-01
最后登录:2007-05-23
说明
不是为了刻意批判什么,不是为了刻意维护什么,只是想写出自己的看法……
[40 楼]
|
Posted:
2005-12-04 13:04
雍乾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61
:
23
经方币:
223 元
:
0
好评度:
16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15
见仁见智,此是正常。但希望学兄,学姐,学第,学妹们能以人为镜,潜心学习,勇于临床。这样将更有意义,不至于使论坛陷入一片混乱。
[41 楼]
|
Posted:
2005-12-04 21:19
王玉光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3
:
1
经方币:
3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05
最后登录:2006-09-03
代问赵老师好:
我曾是赵老师的学生,多年未见,赵老师风骨依旧。
我在北京曾听过刘力红的演讲(200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也曾当场诘问过他,刘力红对我的回答是中医就是玄学,他的所有言论包括著述都在似乎说明着,中医是一种只有少部分人,包括他在内,一些极少数天分很高的人通过自身的内省才会掌握的学问,玄而又玄,在演讲中刘力红甚至说所有中医院校都要砍掉,从全国招收极少数人,重点培养成才,听完他的讲座后,师弟师妹们欢欣鼓舞,但我的总体印象是此人是一个大骗子。目前他在打着清华大学访问学者的牌子招摇撞骗,我还有一个感觉,为什么中医界会允许这些人存在,会允许他们在各种场合宣传这些言论。
中医是一种朴素而又朴素的理论体系,掌握她需要临床长时间的摸索,仲景先师提出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成为一名成功医师的不二法门,其中当然包括学习领悟中医理论和跟师学艺,但决不是刘力红所讲的内省和玄学,中医已经被人毁的差不多了,千万不要怀着自己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使用一些面似崇高甚至壮怀激烈的手段来使他被他人所不齿。
我热爱中医,我也崇敬那些中医前辈,但不要为某些人来利用。
[42 楼]
|
Posted:
2005-12-05 00:23
小土豆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426
:
263
经方币:
2258 元
:
0
好评度:
195 点
注册时间:2005-01-02
最后登录:2017-01-07
一,不允许这样的人存在是不对的。二,他的存在使我们更应该努力培养科学的理性精神。三,不要搞个人崇拜。四,学术要交流,要碰撞,才能生出火花,才能有启发。
[43 楼]
|
Posted:
2005-12-05 19:28
黄煌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11
发帖:
1187
:
786
经方币:
6825 元
:
0
好评度:
627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2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临床是中医展示才能的地方。当今中医,更应注重临床,注重实践。
中医来源于民间,所以,中医的学习并不难,只有为大多数人了解和掌握,中医才有生命力。
中医的传授我认为并不难。难度大在有人不肯传,或不想传,或者有些人根本无可传之术。难在中医的水太浑,学者根本看不清楚中医的世界是啥样。
我主张实实在在的学问。画人最难,而画鬼最易,因为鬼的形象是无法说对也无法说错的,因为人间根本就没有两个可以同时看到的鬼。
中医不是玄学,而是一门治病强身的技术和经验,当然也是一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
[44 楼]
|
Posted:
2005-12-06 10:19
tankesy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2
:
2
经方币:
11 元
:
0
好评度:
1 点
注册时间:2005-12-06
最后登录:2007-01-04
我对思玥先生评论的一点拙见
我对
思玥
先生评论的再评论:总体上看,
思玥
先生的评论还是客观的,有深度的,我很佩服。以下,仅对
思玥
先生的一些细枝末节聊发我的看法。
文字
如此说来,“伤寒论导论”——不管导得怎样,才应该是此书的正题。为什么藏起来呢?(个人理解,刘力红老师所要表达的是,以《伤寒论》为切入点,对中医的一些理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若要面面俱到,只恐天大难食,无处下口吧。)
注:这里我是同意赵老师的看法的。从出版的规范来说,书就该标题明确,特别是在封面上。如果像思玥先生理解的那样,刘博士是在寻找切入点,好像也不能以混淆书的标题作为手段,而完全可以在前言和序中说明。这里,刘博士是否有炒作之嫌,而致画蛇添足了呢?
按照博士的文字学,“脉”字的月旁指月亮,该如何解释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呢!肘字就是一寸月亮吗?膝字是在月亮上涂漆吗!肝字是干吧月亮吗!膀胱是它像月亮吗!胃字是田野下面有月亮吗!背字是月亮在北面吗?骨字是骨头里面有月亮吗?(这完全是断章取义,刘力红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是需要阐明的是,刘力红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脉”字的“月旁是指月亮”这个层次上,他从这一个月的层面理解,又有了更深一步的阐述,而这些进一步的阐述,就算是还没有得到学术界,不论是文字学界还是中医学界的公认,但是未必不能说是自成一家之言。因此,赵老师这一段所进行的类推完全不成立!)
注:我此处不同意思玥先生的观点。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解义的开始就错了,后面再怎么指望刘博士能给我们信服的引申呢?
那样只能培养出博士这样的人才——思维混乱,没有起码的当代科学常识和传统文化常识,经常说梦话,经典根本没有学好。博士本人就是样子。道理很简单,他的师父只是几个医林高手,是靠神奇的“疗效”名闻一方的。这种人十个有十个没有起码的当代科学常识和传统文化常识(可是检验一个医生高明与否的标准恰恰是疗效。)。
注:我不完全思玥先生此处的观点。如果一个医生仅仅是疗效好,那应该叫医匠。而我们现在的称呼是医师,这就表明,医师不仅要能看病救人,还要有理论素养。中医要发展,还是非常需要当代科学常识和传统文化常识的。
[ 此贴被tankesy在2005-12-06 11:34重新编辑 ]
[45 楼]
|
Posted:
2005-12-06 11:23
温小文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2
发帖:
301
:
129
经方币:
931 元
:
0
好评度:
90 点
注册时间:2005-04-26
最后登录:2007-05-23
“下面举一个病例,三四年前,江南无线电厂的一位女工找我看病,西医的诊断是肾结石、肾积水,病情比较重,中西医都看过,但是,效果不显。经一位老病友的介绍到我这里来就诊,按照常规,结石、积水就要排石利水,但是,我首先没有考虑这些,而是静静地听病人讲诉病情,一边听一边思考,其实就是为了抓主证。当病人讲到这一个月都在拉肚子,心很烦躁,睡觉也睡不好时,就在一刹那,我把主证抓住了。我给她开了猪苓汤原方,没有加什么排石药。为什么开猪苓汤?因为319条说得很清楚:“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这里很明确地讲到,下利然后又有心烦不得眠的,就可以用猪苓汤。而这个病人兼而有之,这就使你很快考虑到这个上面来。你不必管它是结石还是积水,它的主证符合猪苓汤,你就用猪苓汤。药开好后,病人走了,从此再没有回来复诊。大概过了半年多,她又介绍另一位病人来找我,从这个病人的口里,才知道服药以后症状很快消失,不到半个月再作检查,结石没啦,积水也消除了。这例病案给我的感受很深,使我隐隐约约地揣摸到了刘老“抓主证”的涵义。”
上面这段叙述,颇似一个经方家的医案吧?可它摘自《思考中医》P138。这几天我在看《思考中医》,初读此案时,糊涂,因为此案的主人正是以理论素养见长的刘力红老师啊!感觉有意思,故贴在这里凑个热闹。
对此案的几点印象:
一、此案辨证过程,似是典型的方证相应思维,有是证用是方,没有弯弯绕,对着仲景当年定下的号,径直入了猪苓汤的座。好个“你不必管它”,够直白,够大气。
二、诊治中没有见到病机与气宜之类高深理论的临证运用。
三、“不到半个月再作检查,结石没啦,积水也消除了。”如此神效,总感觉有些难以置信。另外,作者对疗效结论的采信方式,是乎有失严谨。
[ 此贴被温小文在2005-12-06 19:55重新编辑 ]
[46 楼]
|
Posted:
2005-12-06 17:31
顾志君
困学人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811
:
495
经方币:
4902 元
:
0
好评度:
428 点
注册时间:2005-01-06
最后登录:2007-05-23
还有一点是否所有的肾结石患者具有如上症状征候者都能如此效如桴鼓相应?
[47 楼]
|
Posted:
2005-12-06 19:10
大同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61
:
7
经方币:
116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04
最后登录:2007-02-22
QUOTE:
下面是引用顾志君于2005-12-06 19:10发表的:
还有一点是否所有的肾结石患者具有如上症状征候者都能如此效如桴鼓相应?
另外:
1、那名患者虽然当时因为肾结石、积水就诊,但不排除她还合并别的疾患(假设她还合并有糖尿病),那么服用猪苓汤后是否血糖也控制了?
2、如果血糖未得以控制,那么,当时此患者如因糖尿病来找刘力红看病,在相同的主证下,是否该用猪苓汤?
又:
医案中说:患者“中西医都看了”,又说:“患者一个月都在拉肚子”。我认为患者找刘力红之前很可能在用中药排石,所以腹泻。刘博士大概也没问为什么腹泻。也许经过中药排石结石早就排掉了,但患者自己却不知道。这样的医案非常不严谨,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的。
[48 楼]
|
Posted:
2005-12-06 21:45
海威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这是赵洪钧希望我代达思钥先生的.
答思钥先生关于拙文的批语
赵洪钧
拙文上网后,反馈了许多信息.特别是,很有几位同好撰写了很好的文章,指出博士的谬说.比如,有一篇"咬文嚼字与关公战秦琼"对博士关于"肾"字的谬说就比我想要批得好.总之,尽管还有人不愿意承认博士的大作像我说的那么坏,对几个字和几句话的反驳,我觉得没有必要回答.
大约,多数同道略同拙见,没有字斟句酌地找拙文的毛病.这方面的反馈今天之前没有看到.得到此种反馈,是刚才收到一个邮件,把思先生附在拙文中的批语全部发过来了.
于是,有必要立即答复.
首先说明,文字是应该千锤百炼的.读别人的文章时,我也常常字斟句酌地找毛病.不过,那是看题材新颖,主题鲜明,立论严谨,颇有新见,文字通顺,有意推荐给别人时才需要的."评思考"没有必要那样做,因为博士的谬误和伪劣实在太明显了.如果按思先生批拙文这样评"思考",就非要写得至少比博士的大作厚一倍不可.那样的东西,不要说杂志不会用,出版社肯定退稿,论坛上也无法容纳.只好写成现在的样子.
思先生的文采和逻辑是不错的,应该是写文章的老手.然而,"思考"第2版至今两年了,还在几家报刊上连载过,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像批拙文这样批"思考".就其在拙文中的批语来看,思先生不但早有此书,而且不知道详细读过多少遍.可惜,从来没有(?)批过"思考",非要等着"评思考"上论坛才来批拙文.
按:很惭愧,朋友让我看"思考",是不足一个月前.第1版何时出版,至今不清楚.有关媒体等方面的反应,是拙文上网前几天才知道的.实在是太孤陋寡闻了.
以下是我的答复.
首先说明,下文没有按照批语的顺序答覆,因为,我认为应该按照轻重顺序回答.还须说明,答复不再照抄思先生的批语,更没有附在拙文中.那样太长了.
答复一
是否应该把博士的大作仔细读完,"弄清主旨"再来评价.
对博士之流的大作是没有必要仔细读完的.
岂止不用仔细读完,正如拙文所说,一看封面就应该认定它不伦不类,鬼鬼祟祟,文不对题,大而无当.这是我拿起此书不足一分钟,就得出的结论.
思先生不同意吗?博士的大作应该取名"思考中医吗"?为什么"伤寒论导论"藏在左上角,大部用黑色掩盖,必须仔细看才看出来呢?若阁下写一本<逻辑学导论>,也把它掩盖起来,而堂而皇之的大名是"思考文学"吗?或者再加上"对人脑和自然的空间解读"吗?以阁下的水平,一定不会如此下作.这难道是普通的炒作现象吗?故只能是庸俗的\不伦不类的恶意行为.
博士胡说<伤寒论>的字数,是我在大约两分钟内发现的.
第二章标题的问题,是我在大约三分钟内发现的.
再简单一点,看到博士说"后圣"是"后于圣人",就知道他不懂中国话,别的都不必再看了.思先生还觉得津津有味吗?
如果思先生在我做老板的出版社做编辑,拿这样的书稿推荐而且说好,我看到以上三点,会立即辞退,因为不具备编辑的起码素养.
倘以为说理不够充分,再举例说明.
比如,思先生阁下:睡眼惺忪,衣冠不整,满身酒气,摇摇晃晃上讲坛,讲"论文法和逻辑",那么,我若是学生,会立即退出课堂,若是校长,也会立即下逐客令.不必再研究阁下毕业于哪个名牌大学,受教于哪位名师,此前有何大作.因为,如此仪表不堪为人师.
或曰:为人表里不一者并非罕见,不可以貌取人.此种问难,用得着思先生的话:二者不能类比,因而不可类推.须知,"思考"是博士十年所磨之剑.必然精心打扮.盖文人出书,恰如嫁女,唯恐人见其丑,是不会荆钗布裙的.然而,东施效颦,适露其丑,矫揉造作,无非鬼蜮."思考"问世,必然如此.
总之,很多事物,当本质暴露很明显时,是不需要仔细研究的."思考"之伪劣,立即就能看出.
于是,立即动笔写帖子,下午写了一篇,连夜赶了三篇.次日即设法上网.但是,帖子一上网就被删去并且锁定帐户和IP,新桂网干脆不允许贴上,而且立即锁定.请熟悉的朋友代贴,他不敢.没有办法,只好改写成文章,寄送几个重要机构和部门.最后,经过几番周折,总算请人贴在中国中医药论坛上.
至于"弄清主旨",我倒是花了10多分钟.
不过,"伤寒论导论",连"伤寒"和"杂病"的概念都不着边际,还需要再弄清主旨吗?若思阁下讲文法和逻辑,说不清名词\动词和主谓语,道不明演绎\归纳和类比,还需要再弄清阁下讲的是那家逻辑学主旨吗?
总之,还是不能做到思先生的要求__至今没有读完"思考".若非有人拿着"思考"来或网上有人问难,也不想再读.不但如此,还想告知一切同道,特别是青年和在校生,读"思考"没有任何好处.跟着博士思考,必然思考到无何有之乡去__一片混沌之中,有人在说胡话.
答复二
评价是否太过分了.
思先生说:竹头\木屑,有利于兵家.
假如"思考"只是关系中医的竹头\木屑问题,比如论坛上常见的"介绍某经验方"或"论三焦有形无形",鄙人不会去管.然而,他是在思考中医的继承\发扬和前途问题,探讨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又是在导论伤寒.断言不像他思考的那样办__只学经典\搞内证\砍去中医院校(有人亲自听其讲演并问)\弄象数\探易学\最好不要学一点西医和当代科技\连后世医书也最好不要学等等等等,显然不是只关乎竹头和木屑.他还去清华访学,还到处讲演,还有媒体连载吹捧,还有名人序跋题词,这就要重视了.
不过,假如他的理论虽然歪,却说得头头是道,也可以算是一家之言.
然而,如答复一提及,他不但连自己想说的意思都说不清,反而把经典的意思说歪了.不但关于伤寒的问题是歪说,还歪说重要名著和许多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有意拉来佛家下乘哲学,与中医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还有,思先生没有批的(大概同意拙见)"不懂装懂""呓说天文"等,不是糟蹋\诬蔑和谬说中医是什么呢!
答复三
厕所问题.
博士是有笑话之说,但请看接着说什么.即便完全是笑话,阁下著书讨论中国逻辑学史,会引用那则笑话么!白马非马,坚白异同,鸡三足等问题,在常人看来尚属怪诞,拉来厕所不是庸俗而且有些下流吗!
答复四
乱扣帽子的嫌疑.
说得好听一点:是以振兴中医为己任或身系中医安危.意思是一样的.然如此自负,却又空空如也,你我还应该像不少人那样专拣好听的说__捧他么!
答复五
关于打棍子
但愿阁下不在内.博士弄的中医界昏天黑地,不少人跟着进入玄冥之中.不是应该当头棒喝吗!如此浑浑噩噩__中风闭证,是非下点虎狼之药不可的.再这么弄几年,就完全不可收拾了__棒喝一下,能否清醒还说不准.就像当年的特异功能和不久前的法轮功一样,我们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博士会把很多人弄昏,跟着他走,虽死无憾.在下消息闭塞,初听现状如此,还不信.上网一看(2年没上网了),真是可怕.试看,序跋题词的人还这样,头脑稍微不清醒的人就会上当受骗.在下的感觉,正如拙文后"敬告"所言,这是中医界和中国传统文化界的耻辱.欲雪此耻,不能有丝毫客气.比如,有人自称他要振兴中国的形式逻辑,而且是亚里斯多德嫡传,却奉行着博士的逻辑(阁下承认他连伤寒这一最基本的概念都是混乱的),不是该给他带个帽子__不称职的的救世主吗!
至于医界心理,在下原以为阁下不是此道中人,如此了解,应系道中人.那么,即便如阁下所说,我们恰恰需要博士这样的人给信心吗?
答复六
关于无奇不有.
有人替博士计算过.5分中一个病人,24小时看不到300个.3分中一个病人,昼夜看480个.即便看300个,8个人抄方,也来不及.阁下还说,中国之大,无奇不有吗!我看,无奇不有的,倒是博士__很接近严新大师.
我的日诊最高纪录是70多人.自觉其中有草率的.后来尽力限制,宁可少看,不可草率.复诊患者,前次疗效好的,可以在3分钟左右看完.因为,只须略问几句,匆匆切脉,即可"原方取药"或"守上方"了之.初诊患者,问病至少5分钟,切脉大约3分钟(按仲景法,要按手及足,各50至以上,时间更长).口授方药,不比亲自书写快,只是有些人要摆架子,博士和他的师父就是样子.仲景是不这样做的.导论伤寒的博士,如此胡说(特别是切脉应该3分钟,思先生注意),思先生应该问问"刘老师"导的哪家伤寒.
又,阁下说的"惟名利是务"等,完全不是说那时的医学危险.以阁下的水平,不该得出此种理解.请再看看自序.其实,历史上的中医,出现划时代的人物,大都在战乱时期.扁鹊是第一个,仲景是第二个.此后的,请查医学史.此中缘故,有待研究.
关于"论"字的博士说,似乎不必再答复.以思先生的水平,在逻辑和文法学中,是不会那样"论"的.
关于"纬书",思先生作了解说.拙文在另一家论坛上,就是因为长,一次贴不上去.若详细说"纬书"是怎么回事等等(思先生希望我全面评价),必然长到哪里也不欢迎程度.但"思考"还是很像"纬书",请思先生仔细读读,再仔细想想.
但愿思先生不是"思考"的责任编辑,因为我将痛斥那家出版社.为了赚几个钱,就为恬不知耻地糟蹋\诬蔑\谬说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开绿灯吗?如此愚弄读者,还有出版道德吗?这种恶劣影响,需要多少钱来清除呢?中国人不耻笑你__台湾出版了?外国人也会因此看不起中医的.
(注:微机出了问题,句号\逗号等打成现在的样子了.又,连夜赶稿子,做不到字斟句酌,只好请思先生再批.措词失敬之处,出于不得已,不敢请谅)
[49 楼]
|
Posted:
2005-12-07 01:48
海威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博士说:按照常规,结石、积水就要排石利水,
有这样的常规吗?哪本书上说的?博士想当然的吧!肾结石积水,不是太阳膀胱或少阴肾积水,一般是结石阻塞输尿管导致肾积水。西医治此病,也不是利尿。理想的办法自然是把结石排下来(先到膀胱),这时肾积水自然很快消除,用中西医利水药是无效的。手术也是取出结石,那是最后的选择。
无论西医诊断什么病,中医还是要辩证,特别是弄清寒热虚实。
猪苓汤就是利水的,虽然并非大寒大热之剂,博士却没有任何脉征为据。
于是博士说,他“抓主证”,为什么不但靠切脉处方呢?单切脉处方固然不好,不过,一个病例若没有脉象和舌象,就不是中医病例。于是他搬出了《伤寒论》
不过,319条开始3个字是“少阴病”。诊断少阴病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呢?即“脉微细,但欲寐”这个纲领。不具备这个脉证,就不是少阴病。特别是“脉微细”是最重要的。
然而,博士这次舍脉从证了,不要脉诊了,而且居然很快好了。这一结果很难置信。比较重的病,初诊疗效越好,他就更要再诊。初诊抓了几副药呢?3-5副吗?还是更少呢?太神了。
又,见是证,用是方,不是只有“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还必须有‘脉微细”。
总之,无论从中西医哪方面看,此案都想当然。杂志上是不会用的,因为不符合任何一方的理论。
[50 楼]
|
Posted:
2005-12-07 18:09
绿江野客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75
:
68
经方币:
756 元
:
0
好评度:
48 点
注册时间:2005-11-28
最后登录:2007-04-07
对于评价《思考中医》一书,赵先生的大论所言极是!然,刘老师毕竟是为了发扬中医,而且部分内容还是很有创见的,值得一读。但谬误实在不少,在下无赵先生那样的博学和雄辩之才,实在是佩服先生!先生能一吐为快,我等也一堵为快!
田八味,此人我闻刘力红的硕士导师陈治恒 说道,此人在当时并非日诊数百人,而是门庭落雀,盖拘于伤寒一书,不知其它,疗效并非传说中的高。但在下又于某书见有此人散在的医案,可能系只能用伤寒方者,故亦非丝毫不知医者。
对于刘老师所说的要读很多医之外的书(子集),恐不现实。何不聚集诸行专家,集体思考中医呢???一人之力恐十世也不够吧!!!
对于其师傅李阳波,其治病的疗效可能确实很神,但那样好的疗效是怎样来的呢?是靠八卦算的还是有异人传授经验,加上长期医疗实践积累而成呢?恐怕八卦之说,只是很多临床的高手为了更进一层而作出的一种探索而已,并非十分成熟的真正用来指导临床的理论。当然,遇到了对得上的就当作成功的案例写出来了,那么有没有对不上的呢?在下也用这套理论给一些朋友算过,有符合者,也有不少不相符者,实在担心很多学中医的学生沉迷于其中。
为什么会沉迷在那里面去呢?因为那就是简单的数学题罢了,中医是那样简单的话,恐怕早就出了不少大师了!!我们还感叹什么后继乏学乏术呢!!!
在下也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而已,目睹种种中医界的怪现象实在是哭笑不得,奇怪得可以演出一场大型幽默喜剧片了!名老中医胡乱开药,偏执一端,甚至许多名老中医简直就是骗子!上课讲学骗学生,临床骗病人!而他们的高徒们呢,又干些什么呢!!!说起来实在气愤!有隐藏他们老师实实在在的经验者,有不学无术,胡乱理解其师愿意者,摘章寻句,以为抄了几段古籍原文就认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了!!!哼!简直就是弱智!
比如说大家都说要读《内经》,确实《内经》是该读,请问那些叫我们0读《内经》的人他们有什么领悟呢?是读不出什么还是不肯说?我想二者皆有吧!!!开始我还以为他们说的话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他们正是为了掩饰内在的空虚和恐惧,才故作高高在上之态,作出欲言又止的样子,弄得我们大家以为他们深不可测,实际上啊,他们没有那样高深!学诸葛亮唱空城计罢了!
但中医的疗效我是什么相信的,几年来书买了不少,读了不少,自己也领悟了一些,用来治病也获得了一些疗效,身边的人也常常称赞。但面对那么多的疾病,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常常在想是获取病人信息时出了偏差?是我对现有的理论掌握得不够熟悉?还是我所学的理论根本就是存在很大缺陷,不能用来解释临床实际?还是因为现在的药物太差,我开的方或许在古代有效,在现代就不行了?
总之我们这一代的中医面对了更多的困惑,而我们的时间和机会又是那样的少,实在迷茫!!!!!
只得日日苦思,曾发誓,3年内若无大的提高和重大的突破,宁可改行,不做此误人之医!!!
[51 楼]
|
Posted:
2005-12-07 18:39
思玥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94
:
77
经方币:
628 元
:
0
好评度:
71 点
注册时间:2005-11-01
最后登录:2007-05-23
首先谢谢赵老师的回应,赵老师称我为先生,真的是折煞我也。我不过是个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呢(发那篇帖子真真是由点班门弄斧了);而且,我还是个如假包换的女学生。所以在文中我称两位为老师,确实是作为一个后辈学人对师长的尊敬,不论是赵老师和刘老师。
先讲讲我发那篇帖子的初衷吧。
(以下一段是我人生中的一段经历和感悟,也是我曾经对一段岁月的总结,并非针对此次讨论而发,把它写在这里给大家看,也许是夜深人静时的冲动吧,冒冒然来到这个论坛,又很喜欢这个务实的论坛,就算是让大家多一点对我的了解。)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但是有时候,觉得一个女孩子,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只是看一些杂七杂八的书,并不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当我看到我的朋友多才多艺,琴棋书画的时候,有点羡慕,也有点悲哀,常用作家周国平的一段话来自嘲:“谁知道呢,也许一辈子别无成就,到头来只是染上了戒不掉的书癖。”
总结过自己读书的历程。
中学之前,是“尽信书”的阶段吧。那时候还小,总觉得书都是圣贤之书,觉得写书、出书都是异常神圣的一件事情,觉得书上讲的都是对的,因此最喜欢做摘抄。
后来出去读大学,慢慢就有点走到“怀疑阶段”了。在大城市的书店里看到那么多的书,每个星期都往书店跑,买不起,看看书名,翻翻目录也不错。但是书名和目录看多了,就足以修正自己的看法。我曾跟朋友戏言,现在的时代,似乎是一个翻案时代,不管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搞一个“新说”、“新解”之类的,而且还都是有理有据,初看欣喜若狂,因为大脑总是愿意接受新鲜的刺激,但是,偏听则暗,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于是,我不再轻信书本。
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我参加了一次省辩论赛(也许把这个讲出来,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种浅薄和卖弄把,但对我来说绝非如此),在这一段时间,我走进了一个“批判-整理-努力去形成自己的思想”的阶段。
首先,那种参与其中的经历首先让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是如此地强大。要短期地从不懂辩论,到走进辩论,教练先要教地是学会一些皮毛,也就是“技巧”。在教练对技巧地解说中,在对同一个辩题正反双方的维护与批驳中,在那种差不多要让人人格分裂掉的功利性的正反立场转换中,我看到:即使是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意思、同样一件事实——但在不同的用辞、口吻、态度与表情下,给人的感觉往往却会有戏剧且决定性的不同。我开始畏惧语言的力量。
其次,那种参与其中的经历其次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辩论。在那次辩论赛中获胜的学校,将代表全省参加更高级的比赛。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是,中医学院的牌子在这样的选拔赛中是没有一点点机会战胜综合性的名牌大学而胜出的,这是与实力无关的,根本不会有人给这样的一个学校这样一个机会。但是在这里我遇到了最优秀的教练和队友,他们是真正懂得辩论的人。我们没有赢的希望,反而可以不必花太多的心思去钻研那些技巧,更多的是每天跟一帮朋友开开心心去的思考辩论的意义,去进行更实质性的训练(尽管到现在为止,在这一方面我依然迟钝)。真正的辩论是一项解构的艺术,它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再构建出一个理论的框架。辩论逼着一个人把语言的精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发挥到极至,因为每一点疏漏都会成为对方手里的把柄。它让人明白每一词语背后都有一个陷阱,不可太执著于语言的表象,而应去探寻和追问它背后的内涵。它使人能够看穿在形形色色的领域里通行无阻的伪概念,伪理论,伪逻辑,模棱两可的基本原则,似是而非的至理名言。
最后,当我坐在辩论的赛场上的时候,我明白了我一直所希望的“宽容”二字在学术领域的真正的内涵及表达方式。应该像辩论,像真正的辩论(而不是后来的电视上的辩论秀):它尊重程序和规则,不论是什么不同的意见,任何一方都有同样的话语权,有相同的发言时间,不能以政治权威压人,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进行人身攻击,胜负不在谁拳头大、嗓门高,能压服对手,或者用骂街的语言让对手落荒而逃,而在于谁能更抽丝剥茧地把一个问题讲清楚,并打动听众。在针锋相对的辩论场上每一位辩手面带微笑,不仅为对方精彩的陈词鼓掌而且言必称“对方辩友”和“请问”,礼貌坦诚的面对质疑与挑战,最让人感动的是,比赛结束时,失利的辩手常会主动上前,真诚祝贺对手的胜利。这种尊重对手、尊重异见的风度就算作为一种姿态也足以打动我。
也许,我讲的这些对辩论的认识不如一些辩坛前辈深入,而我自己根本也算不上辩论场上一个优秀的辩手,但是一位辩坛前辈对辩论的理解,也许会让大家明白,我为何如此地珍惜这样的一段经历,我原意把这些话与大家分享:
问题有不同看法,才有争论发生,有争论发生,才有解决可能。渴望有自己看法的人必须容忍观念差异,希望有独立判断的人必须适应意见冲击;不愿人云亦云——所以要反驳,不想墨守成规——因此得接纳。
辩论的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它既不好也不坏,不需赞美也不该指责。所以重要的不是你是否学了辩论,重要的是你我到底有没有畅所欲言的胆量?有没有容纳批评的涵养?有没有就事论事的气度?有没有独立自主的思想?
真实世界从来不是那么简单,它是复杂多面的;而勇敢的呈现出这种冲突与矛盾的复杂,正是一个辩士必要的理性力量。所以对一个真正的辩士而言,他的骄傲不是在台上呼风唤雨,他的优越也不是在台下一呼百应;辩士的优越应是他对差别歧异的容忍,辩士的骄傲应是他对道德冲动的抗拒;而一个辩士的价值——则应是在于他那以纸笔对抗权威、以心灵挑战上帝的勇气。
可是这样的勇气却不会凭空而来:我们对未知的不疑不惧,其实是来自于我们对理性的信仰;而我们对理性的信仰,其实是来自于我们对真实的渴望。
(以上大部分的内容来自于我在辩论赛后对那一段岁月的总结)
真的,不是维护什么,不是批判什么,仅仅是对真实的渴望。所以贴了我的那个帖子之后,上来看过几次,我希望看到的是,有人能指出我的论证中的错误,而不是简单地给我下一个判断。因为,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希望知道,如果我有错,我错在哪里。可是刚开始没有看到那样的帖子,加之刚好又忙一些其他的事情,所以好几天没有再过来看的。
今天上来,居然看到赵老师的回帖,而且赵老师还提到,在对某一些反驳“觉得没有必要回答”的情况下,而对我的那些不成熟的意气之文回复了这么多,倒真得让我有点惭愧和受宠若惊的了。
下面回复赵老师的一些问题吧。
1、《思考中医》这本书我看过的了,我记得我可能是我们班里面最早买这本书的吧,不论别人的评价如何,我决不否认,这本书真的给过我启发。但是因为里面讲到的东西有的太过玄了,在我看的过程中,尤其是后期,我也一直在思考。可惜我的知识面没有那么宽,我当时只思考到一个问题,也是在辩论中学到的一个突破点,那就是对概念的界定,教练教我们, “弄清概念你再辩,如果成功的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在辩论中,可以说你已经赢了。”如果仅仅从辩论技巧考虑,围绕一个命题的论证:守的一方,明智的选择是尽可能收缩自己概念,使自己概念的内核小得像一个砸不开的核桃,让对方无从下口,则进可攻,退可守。而攻的一方,则应尽可能泛化概念,至于谁能使对自己有理的概念框架立得住,站得稳,这就要靠斗智斗勇,比拼内力了。在这个基本点的提示下,我只看出在这本书论证的过程中,首先刘老师是做了有利于自己论述的概念界定的,知道了这一点,我在理解的他所讲到的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所取舍。
2、后面的一些东西,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也是我这些天虽然没有上来看,但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那天深夜,发了那篇帖子,是因为有一种感觉,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后来我想到了,那天看到赵老师文章的第一感觉是有一点怪怪的,当时没有表达出来,只是一种感觉,后来想到比较明确的表达应该是:在这篇文章里,用对一个人能力的判定,代替了对一个人立场或者是出发点的判定,至少是把两者混在一起了吧。
所以造成了分歧,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分歧,别人看我的帖子的时候,会觉得我的文字是有倾向性的,是在维护,甚至是盲目的个人崇拜。其实不是的,对于赵老师的文章我赞同的,我有指出我赞同;不赞同的,有写出理由;还有一些我不懂的东西,我是不敢妄加评论的。
必须声明,我跟刘老师素不相识,我只是看他的书,对他这个人具体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曾听同学讲(同学的老师是刘力红老师以前的同学):刘力红在读博士的时候,就是个怪人(这句话本身的褒贬,我也不知道,因为是转述,我是当作一个中性的评价来听的)。至于刚刚在论坛看到的,他还在清华做讲座,甚至公开说中医学就是玄学之类的(这个我决不同意的),我不曾知道,我感兴趣的是那本书。因此不管我对书有质疑也好,一直在企图挑书中逻辑的破绽和漏洞也罢,但在感觉上我相信,他是热爱中医学的,也就是说,他写这本书的出发点是好的,尽管我从不否认这本书有炒作的嫌疑。
这是根本的分歧所在!讲到这里吧,后面的不是我所能评论的了,也是我不原意评论的。
(还有一点,关于我那个帖子的题目,那个是我在发表的时候,因为顺口,随便打上去的,倒没有太多思量,有点狂妄了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向赵老师道歉!)
最后,向赵老师问好,再次感谢赵老师对我的回复!
[52 楼]
|
Posted:
2005-12-08 04:20
海威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按:赵洪钧希望我把此跟帖贴在这里。
由思钥女士跟帖想到的
看到思钥女士今天的跟帖,真有点儿出乎意外
没想到批拙文的原帖,竟然出自一位尚未毕业的青年之手。
至于很可能是一位女子,倒是料到了。
我经常说:中国的事情,乃至世界上的事情,都让女子做主,什么事都会办得更好,社会一定进步得很快。
注意!这是实话实说,并非为了证明贾宝玉所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故无不昏噩而且俗气;“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故无不清灵而且洒脱。
按:本来,在“评思考”中,提及人体中有多少水时,想引用贾宝玉的话——女人都是水做的,不是“绝大部分”,而是百分之百,却怕他据以发挥到很不雅的地方去,况且,按教科书所说,女子身上的水反而略少,就没引用。
试看,尽管中国的大腕和大款,至今大都是男人,真正拼实力时——国际体育比赛是最公平的拼实力,中国的男人总是败北。
20多年来,在所有批过我的人当中,批“评思考”者是水平和姿态最高的。于是,我的女子做主论,又添了一个论据。
看到今天的跟帖,思女士的实力更证明我的主张是对的。不敢说此帖一字千金,却是清灵剔透,声情并茂。
总之,看到这样的青年,欣喜万分。
六朝古都毕竟是钟灵毓秀之地,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子果然非同凡响。相信其中必然还有不少藏龙栖风。学子如此,我中医腾飞有望矣!
以上是虽然确实有,却不很切题的感慨,因为,提到具体问题时难免枯燥,所以先把感慨写在上面。以下是具体问题。
思女士的跟帖有以下要点
1. “弄清概念你再辩,如果成功的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在辩论中,可以说你已经赢了。”
2.“坐在辩论赛场,我明白了一直希望的‘宽容’二字,在学术领域的真正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就是:应该像辩论,像真正的辩论,而不是电视上的辩论秀。它尊重程序和规则。不论看法距离多么大,任何一方都有同样的话语权,都给你同样长的发言时间。不能以政治权威压人,不能打断对方发言,更不能进行人身攻击。胜负不在谁的拳头大、嗓门高,靠粗暴压服对手,或者用骂街的语言让对手落荒而逃,而在于谁更能抽丝剥茧地把问题讲清楚,并打动听众。在针锋相对的辩论场上,辩手无不面带微笑,不仅为对方的精彩陈词鼓掌,而且言必称‘对方辩友’和‘请问’,礼貌坦诚地面对质疑与挑战。最让人感动的是:比赛结束时,失利的辩手常会主动上前,真诚祝贺对手的胜利。这种尊重对手、尊重异见的风度就算作为一种姿态也足以打动我。”
3.“这篇文章(洪钧按:指拙文。又,删去了在、里二字,这样精炼),用对一个人能力的判定,代替了对一个人立场或者是出发点的判定,至少是把两者混在一起了吧。”
4.如果再勉强加上一个,就是:思女士几乎是班上最早买“思考”的,而且她是从信书转变为怀疑的(即不可全信)。
以上,我把本来在跟帖末尾的“概念”问题放在第一位,不知道思女士是否同意以及我对跟帖要点的把握是否准确。
另,请思女士理解,在要点2中,我也冒昧地改动了不少字、词和标点。网上帖子,虽然不一定惜墨如金,文字还是精炼为好。如果改得失去原意,说明我的理解能力太差。
下面按上述要点顺序,谈我的看法。
1.“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辩论。那么,按照上述要点1,“弄清你的概念”就是决定胜负输赢的先决条件,或者,如您的教练所说:“弄清你的概念……你就赢了。”
那么,《思考中医》是导论伤寒的。至少,如您所说,博士是以《伤寒论》为切入点思考中医的。于是,关于“伤寒”以及紧密相关的“杂病”的概念是否弄清了,就是胜负输赢的先决条件。拙文标题2(本来要作为标题1的),就是在辩论“概念”。博士的概念肯定是混乱的,您批拙文时大体同意。如此说来,博士基本上输了。只是,我没有正面提出自己的概念。假如,您想知道或弄清我的有关概念,请查拙作《伤寒论新解》。若贵校图书馆没有,愿意寄赠一本。如果不便告知真实姓名等,可以通过黄煌先生转达。不过,其中所说,也不是很准确——它们确实有点难说清。明年我可能出一本新作,将略做补充。届时,请您提意见。概念和输赢问题,说到这里。
2.真正的学术辩论,应该宽容,大概口头上没有人不同意。我对不“宽容”尤其有切肤之痛。故我是坚决反对一言堂的,更反对粗暴和权势。然而,您大概忘记了我的答帖所说的事实。开始,几乎所有与中医有关的论坛都锁定我。即便设法贴上,立即被删除并再次锁定。通过新桂网可以登录广西中医学院,但根本不允许贴上,而且立即锁定。反观博士的大作,不但网上可以查到全文(我没有查),报纸上有连载,更有许多学府请博士讲演。我发帖发不上的时候,北京开大会,还有“名人”捧他,而且见于大报。这就是我看到的“宽容”。目前,可能有些地方对博士不宽容了。不过,我既然以真名实姓上论坛,而且,一旦证明我是无端攻击,愿意以任何方式道歉,就是允许而且希望博士等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那么多媒体和曾经将演过的地方,都是他们的阵地,我盼望着有分量的辩护。您可以致函博士,说,凡拙文出现的地方,他都应该针锋相对地辩论。假如,一个月内还不见博士等的有分量的辩护。那么,您的结论是什么呢?
其实,此番对我的不宽容,在我的研究生涯中,是最微不足道的。日后,您会知道曾经有多少人,不尊重程序,不让我发言,专靠权势围攻我。博士哪里见过那种阵势!不过,我从不示弱,也从没有战败。相信许多人因为围攻我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至于,辩论中的绅士风度,在比赛场上是必需的,或者说是习惯做法。说得深刻一点,辩论比赛,不过是游戏。比如,我提出的“女子做主论”,就曾在电视上作为一方的主张。但是,那不是真正想解决社会问题。我评“思考”的第一个帖子,标题是“绝望的悲哀”,副标题是“面对《思考中医》现象”。故博士造成的现状,是令人绝望而悲哀的社会现象。我还能面带微笑,言必称先生、朋友,温良恭俭让吗?为什么绝望而悲哀,拙文中已经说了。
3.您的判断可能对,更可能不对。“思考”的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人品和学术道德问题。一本书有几个小错误或偶有较大的疏忽,是可以谅解的。“思考”是这样吗?封面问题不用说了。他的那么多想当然,难道可以大言不惭地讲出来吗!误人子弟无异于杀人,只是法律不这样规定。他的子弟是要治病的,按谬论治病,不是要杀人吗。还有故意歪说,比如关于“月”字旁,成说是极容易查到的,也非常好理解。您还认为他的引申和发挥有道理,就是不能自拔。假如先看拙见,后看他的书,或从来没看“思考”,您还那样理解吗?若说能力,博士的能力或能量在中医界大概是空前的。在中国医学史上,从来没有像这样红极一时的人。自然,靠招摇撞骗是不应该永远红下去的。那样,中医无望,中国无望。说他招摇撞骗有何根据呢?论坛上有些根据,请仔细看。前一段那样造势、炒作,完全是商家伎俩。吹嘘“田八味”,到了无奇不有的程度,连您这样受过逻辑训练的、因而很理性的(逻辑思维即理性思维)青年,都相信了。不是很令人痛心吗!
至于出发点,博士的出发点只能是振兴他想象的中医——且不说真正用心是什么。
至于,有关内情,特别是涉及上层和“名人”的,暂时不便说。您的经历多了,会渐渐了解。正如您提到的,“真实世界从来不是那么简单,它是复杂多面的”。不过,经历少的人,恐怕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现实社会与辩论赛场,很不一样。
好!第4点不必再说了。
我只想再说一点,即您在批拙文中提及的“文字游戏”。
博士的原话是:“可是有的人被埋十来日竟又奇迹般地活过来了”。您不认为此话是死而复生吗?没有死,怎么“活过来”呢?
别的不再说了。
最后,我坚信以您的聪明和执著,日后必成大器。不要因为我的任何话而气馁。我虽然批博士,也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至少,他促使我学到某些知识。
很希望看到您的进一步批评。
用不了多久,我就不是您的学术辩论对手了。
[53 楼]
|
Posted:
2005-12-08 23:18
众众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1
:
1
经方币:
1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09
最后登录:2006-03-11
赵洪钧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白伏村,054700)
哥们,太佩服了,说出了俺的心里话。有时间咱们聊聊,你现在在什么地方。
tswfw@tom.com
[54 楼]
|
Posted:
2005-12-09 08:51
温小文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2
发帖:
301
:
129
经方币:
931 元
:
0
好评度:
90 点
注册时间:2005-04-26
最后登录:2007-05-23
感动中,被真诚所感动,被追求真理的精神所感动,被沙龙这块净土所感动!
[55 楼]
|
Posted:
2005-12-09 13:53
温小文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2
发帖:
301
:
129
经方币:
931 元
:
0
好评度:
90 点
注册时间:2005-04-26
最后登录:2007-05-23
后生可畏。
[56 楼]
|
Posted:
2005-12-09 14:21
王不留行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6
:
3
经方币:
14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06-22
最后登录:2006-08-04
看了大家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也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思考中医》刚出世时,网上一片赞叹声,中医药报迅速予以转载,并编发了采访记录,当时一片思考中医热,大家都说好,也引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关注,曾经在网上搜寻了一些这本书的资料,看了几章,但没有看全,当时对刘博士提倡的“内证实验”产生了一点小想法,就随手写了一片小文章,发给中医药报,一年半多了,也没见发表出来,也曾发到新浪、中医药网,得到的反对比支持更多,以后网上可以得到比较全的本子了,可也没有真正看下去,但是大致的内容是了解的,网上零星的出现过批评思考中医看病要看病人衣服颜色、还有象数的文章,倒挨了不少版砖,现在赵先生激烈的批评文章一出,又引发了一片反对思考中医的热,原来那些支持的现在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前后的落差之大,让人惊讶,在我来说,我既不同意以前的一片叫好,也不同意赵先生对思考中医的全面反对和打倒,应该如何看待《思考中医》,我觉得还是需要更理性的审视和深刻的反思。
不管怎么说,《思考中医》在中国火了一把,吸引了中医内外的很多人,有些人说这是《思考中医》的炒作,并且攻击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社和编辑,我不这样认为,我没发现这些说法的事实上的依据,我曾经看过的资料却是:《思考中医》的火爆,是发行它的编辑也没有想到的,许多网上欣赏乃至崇拜这本书的发言应该也是出于真心,退一步说,即使真的有炒作,我们也看到许多大力炒作的书却默默无闻,所以说,《思考中医》的火,是来源于这本书独特的魅力,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这一点应该承认。
《思考中医》的魅力在哪里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推崇经典,独立思考”,在中医衰落、整体迷茫的时候,在中医学术沉闷已久的时候,《思考中医》的出现,恰似给衰惫和空虚的心灵注入了一阵强心剂,更恰当的说,应该是麻醉剂更准确一些,《思考中医》在对以《伤寒》为代表的经典的解读中,在“解读阴阳、探求至理”的过程中,成功的建构了一套自圆其说的体系,可是,这个体系的基础却是不牢固的,他不得不暂时忘却了现实,求助于“内证实验”和“象数”之说,以自由的玄想来代替现实的联系,它的本来目的是给中医建立信心,可是由于理论体系的缺陷,又不得不走玄化和神化经典的道路,认为经典是“字字珠玑”,不这样做,他就无法自圆其说。所以说《思考中医》给中医的信心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现实的基础上,这样的信心肯定是不会长久的,所以反思会接踵而来,把中医玄化和神化是《思考中医》的致命缺陷,其他一些细节上的小伤,也是这个基础的结果。如果由此怀疑乃至攻击刘博士的人品,则大可不必,我宁愿相信,刘博士写作这本书的初衷应该是好的,出于对传统医学的热爱,《思考中医》中对阴阳的阐发,也有很深刻的价值,
虽然是麻醉剂,我们却不希望它破灭,可是理性却要求必须从麻醉中脱离出来,看清楚真实的世界,(未完待续)
[57 楼]
|
Posted:
2005-12-09 18:04
王不留行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6
:
3
经方币:
14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06-22
最后登录:2006-08-04
以前自己写的一篇小文章,一直得不到发表的机会,贴在这儿吧
《黄帝内经》是来源于“内证实验”么?
——与刘力红博士商榷
最近出版的刘力红博士的《思考中医》,倡“尊重经典、独立思考”之风,给沉闷已久的中医学术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喜爱。笔者也从中医药报和有关网站上了解了刘力红博士《思考中医》的一些内容,对刘博士“认识阴阳 探求至理”的勤勉和睿智感到十分钦佩,但对文中所说的中医经典理论的构建基于“内证实验”的说法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种说法容易产生一定的误导,有进一步澄清和商榷的必要。
关于“内证实验”,我查阅了一些资料,都没有找到相同的提法,可是“内证”的说法却由来已久了,那就是佛、道家所说的“内证”——一般称作“内证体验”或“内证经验”,如佛家讲的“摄心内证”,说的是个人的体验和感觉,此外还有训诂考据上的“内证”,指的是“本证”——即是利用某一书内部的资料发现问题,求得证据,以达到考订修正目的的考据方法。刘力红博士进一步解释说:“内证实验是一种直接在理论构建者主体内进行的精微实验,这类实验完全不需要现代实验室的这些外在条件,它只需要主试者自身的精密而系统的训练。一旦这个训练成熟,内证的过程就会自然发生,就会自然提供出经典理论构建所需要的系列数据。”,可见他独创的“内证实验”应该是属于前一种,从他的其他论述中也可以明显的得出这个结论。在刘博士的一系列论述中,我看不出“内证实验”和佛家的“内证体验”有什么不同,只是新瓶装了旧酒而已。
刘博士很推崇梁启超的一句话:“心明便是天理”,可是,把“天理”的基础说成是“心明”,把中医经典的理论来源说成是“内证”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这完全不符合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唯物反映论的本质,反而把中医理论推向了唯心和思辨的泥潭。
事实是,《内经》的理论是古代医家在当时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当时哲学、地理、天文等诸多学科的先进成果,对当时临床实践的一次大的理论总结。《灵枢·逆顺肥瘦篇》就曾强调说:“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查于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道”必须“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是“审查于物而心生之”,是从复杂的客观现象中经过头脑“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毛泽东《实践论》),中医理论归根结底是来源于客观的实践,而绝不是简单的哲学思辨思辨、“理性”“思考”“思考”就凭空想出来的,也正因为中医理论所发现的这些规律本来就是“自然之物”、“逆顺之常”,并不是内在体验和感觉的产物,所以才能长期指导中医学的实践,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历经千年而不衰,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仍然不断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说中医古贤从实践中提炼的这些“规”、“矩”、“方”、“圆”来源于“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实际上是把理论构建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这些思维过程和具体的思维对象——实践材料相混淆了。
如果像《思考中医》那样把“内证实验”作为中医概念、理论建构的基础,忽视中医理论的实践特征,必然会陷入对中医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像《思考中医》“万变不离其经”中所举的两个例子,解释就都很牵强,拿“蛇伤忌盐”的例子说吧,用《内经》的“肾家的臭是腐”和“多食盐则伤肾”来解释,就难以让人信服——为什么蛇伤要忌盐,可是其它的伤不要忌盐呢?还有许多,不说了,总觉得这中间的逻辑混乱,几乎经不起简单的推敲。如果这就是“内证”的话,我看这样脱离实际的“内证”思辨不要也罢!
中医目前是需要信心的支撑,但这个信心绝不应该是来源于对经典的盲目崇拜,这样建立的信心实际是肥皂泡,很快就会飞散,而是要把信心建立在对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深切把握和正确理解上,切实地把中医看作是一种前进中的科学去对待它,这样的信心才是持久的和深刻的。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的道理要求我们发展中医理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实践作为衡量真理的一切标准,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必须对中医理论的优劣有个清醒地认识,这才是我们进一步发展中医的根本。
[补充该文...]
[58 楼]
|
Posted:
2005-12-09 18:13
绿江野客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75
:
68
经方币:
756 元
:
0
好评度:
48 点
注册时间:2005-11-28
最后登录:2007-04-07
内经开篇就是讲的真人至人等,其实是告诉我等后学之辈,要炼内功。拟元旦放假期间去拜访一位退休教师,闻说此人修禅,慧心大定,已经神通了。是真是假,我去看看便知。
鄙人也炼过一段时间的内功,曾经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天人合一、与神灵想通,可惜后来为俗欲所惑,又身不由己,久未炼过了,如今一昏昏厄厄之徒罢了,思及以往,常生隐而修身之念,然俗缘未了。
[59 楼]
|
Posted:
2005-12-09 19:43
<<
1
2
3
4
5
6
>>
Pages: ( 2/6 total )
快速跳至
>> 新闻信息栏
|- 新闻信息栏
|- 经方资源区
|- 医学广告区
>> 教学大平台
|- 教学大平台
|- 经方练习讨论区
>> 网上咨询区
|- 网上咨询区
|- 仲景美食园
>> 经方实验录
|- 经方实验录
|- 我最擅长使用的一张经方
|-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例
|- 全国经方验案集萃
|- 方、药吟味
>> 黄煌教授专栏
|- 黄煌教授经方研究栏
|- 临证病案按
>> 自由投稿区
|- 投稿浏览区
|- 我的中医之路
|- 我学中医最大的苦恼
>> 百家争鸣区
|- 百家争鸣区
|- 中西汇通争鸣区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11888(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16:32,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