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
 XML   RSS 2.0   WAP 

<<  1   2  >>  Pages: ( 2/2 total )
--> 本页主题: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马文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222
: 223
经方币: 2192 元
: 0
好评度: 222 点
注册时间:2005-11-08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第六节 半表半里部兼合证
   一、竹叶石膏汤证
   原文: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释:本证为少阳热与少阴虚合证。本方是在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的基础上加半夏,麦门冬而成,本证较白虎加人参汤伤阴重,故加麦门冬,去知母之苦寒伤阴之弊。整个方剂具有清余热,补气阴的功效。临床上本方广泛使用,如肺空洞,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咳血,胸膜炎低热,心肌炎发热不退,鼻出血等属少阳病气阴两虚证。
   二、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
   诠释:从以上六条白虎加人参证来看,本证在白虎汤证高热,汗出的基础上,增加口大渴,心烦,时时恶风,背恶寒,脉由浮滑转为洪大,出现少阴征象,形成了由阳转阴的过渡证,即少阳热与少阴虚合证。本证的辨证重点是时时恶风,背微恶寒。后世所谓白虎汤四大证,实际上是白虎加人参汤证。
   三、黄连阿胶汤证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胖子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误补缺:少阳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甚则眩冒,经脉动惕,脉浮大,上关上,黄连阿胶汤主之。
   诠释:参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睡眠,目合则汗。”补入:“眩冒,经脉动惕”,“脉浮大,上关上”。改“少阴病”为“少阳病”。吴鞠通以本方化裁而成大小定风珠以治温病热盛伤津动风之证。本证为少阳热与少阴虚合证。本方不仅使用于伤寒病少阳伤津之证,临床上更多使用于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失眠,梦遗滑精,女子梦交之神经衰弱等证。
   四、牡蛎泽泻散证
   原文: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395)
   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诠释:本证为下焦病变,应有浮肿、小便不利。
   五、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
   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了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诠释:栀子甘草豉汤证为栀子豉汤证兼少阴虚少气证,栀子生姜豉汤证为栀子豉汤证兼太阴寒呕证。
   六、栀子干姜汤证
   原文: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诠释:本证为少阳热与太阴寒合证,参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此条为栀子干姜汤证。
   七、栀子厚朴汤证
   原文: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诠释:本证为少阳热与太阴虚合证。
   八、枳实栀子豉汤证
   原文: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393)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搏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正误补缺:大病差后,劳复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诠释:参392条“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裤散主之。” 392条,在伤寒流行时常遇见,起初按本方治疗,不但病不减轻,反而助热,后改用了393条枳实栀子豉汤才得解决。此条方证与临床不符,而393条却有方无证,主治与392条证一致,验之临床,确实如此,故合为一条。枳实平痉挛,栀了豉汤除烦热,方证相合,属少阳病范畴。烧裤散暂存疑。
   九、附子泻心汤证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两(炮,去皮破,另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正误补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而背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诠释:参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补入“按之濡,其脉关上浮”。改“复恶寒”为“背恶寒”。本证为少阳热与少阴寒合证。泻心汤以麻沸汤渍,附子另煎,合服。取寒热各司其职,不相制约之意。
   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释:本证为表寒与半表半里寒合证
   十一、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释:上述两条证同而治异,一个为始得之,一个为得之二三日,由于时间的不同,因而治疗上方药就不同。
   十二、真武汤证
   1、真武汤主证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共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诠释:或见证及方药加减存疑,本证为少阴寒与太阴虚合证。“腹痛”“小便不利”机制是相同的,腹痛为胃肠平滑肌痉挛形成,小便不利为肾小管平滑肌痉挛形成,平痉挛特效药为白芍,由此白芍间接地起到利尿作用。
   2、真武汤适应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诠释:本方为肌原性小便不利及肾功能衰竭的主方。本证是阳虚水泛,伤及经筋,发热为虚阳外浮,头眩为越部证。属少阴寒与厥阴寒合证

[30 楼] | Posted: 2006-11-10 19:38 顶端
马文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222
: 223
经方币: 2192 元
: 0
好评度: 222 点
注册时间:2005-11-08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第四篇 合病 杂病
   一、麻黄升麻汤证
   原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波动出愈。
   诠释:本证为厥阴,少阳,太阴合病。“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为厥阴病;“喉咽不利,唾脓血”为少阳病;“泄利不止”为太阴病。合病即不同部位上的六病相合,合病治疗原则为合方。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少阳病以竹叶石膏汤,太阴病茯苓桂枝白术干姜汤。
   二、柴胡桂枝汤证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加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诠释:本证为厥阴病桂枝汤证、太阴病人参汤证、少阳病柴胡汤证复合,属杂病范畴。1/2小柴胡汤合1/2桂枝汤,合病合方。和解少阳,调和营卫。

[31 楼] | Posted: 2006-11-12 15:13 顶端
马文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222
: 223
经方币: 2192 元
: 0
好评度: 222 点
注册时间:2005-11-08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后 记
我1984年师从刘绍武先生至今,已22年了。人世沧桑,弹手一挥间,我已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不知不觉步入不惑之年。回顾和总结自己学习和研究三部六病学说20余年的历程,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我的老师刘绍武先生离我们远去已两个年头,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时常徊绕于脑际。使我常常感到恐慌和不安的是他老人家生前托付的任务:《三部六病纲要》和《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一直未能推向社会,与读者见面。其中原因,一是始终感觉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浅薄,怕有悖于刘老的思想;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学术观点在师兄弟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诸如“整体证和局部证”的划分、“基础证”的内容、“《伤寒论》中的六病、六证、六时”与“三部六病”之间的关系等等。担心出书以后会引起争议,对学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004年12月2日刘老以98岁高龄仙逝,但我直到2005年4月刘老骨灰回归故里前,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通知参加“刘绍武学术思想研讨会”时才得知这一噩耗!晴天霹雳,如雷轰顶。像失去父母的孤雁,惊惶不知所措,迷失了方向……我仰天长叹!默默自语道:“学生还等着给您祝百岁寿诞呢,有许多疑问还需老师解答呢……”
自在襄垣刘老魂归故里骨灰安放仪式结束以后,心情一直很茫然。年初,刘老的同乡,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顾问胡安荣先生突然拜访,谈起学会的发展事宜,鼓励我把刘老的资料尽快推向社会,使我深感任务艰巨,也责无旁贷。
本书中《三部六病纲要》基本保持了刘老晚年讲述的学说思想和内容。为了与未来三部六病的研究方向保持连续性,个别术语作了改动,如加入了“枢部”的概念,四脉的名称重新进行了命名,治疗大法修订为纠偏和协调两大疗法。另外引证的资料又作了一些补充,文字上也作了些推敲。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则是根据刘老1987-1988年串讲《伤寒论》的思想和内容,结合1989年本人给北京军区三部六病研治所(解放军282医院)医务人员讲授《伤寒论》时的《培训讲义》,将《伤寒论》中有证有方的条文重新进行了“立纲、归类、正误、补缺”。
附录部分的内容,完全是个人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对《伤寒论》一些个人新的观点和看法可能与刘老生前讲述的不尽一致。也算是我力图对“三部六病”学术的发展做一点贡献吧!但抛砖引玉,以期事业的发展。
在此特别感谢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的支持,感谢胡安荣老师的鼓励和帮助。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斧正!
在刘老百年诞辰之际,谨以弟子此书献上,以寄托无限哀思和怀念,告慰刘老在天之灵!



弟子马文辉
2006年9月12日于太原紫云书斋

[32 楼] | Posted: 2006-11-12 15:34 顶端
马文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222
: 223
经方币: 2192 元
: 0
好评度: 222 点
注册时间:2005-11-08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刘绍武大医仁术歌
引子
大风起兮云飞扬,先生忠魂还故乡。九十八年盖棺定,一代大医世无双。
一、沦落路
生于一九零七年,原籍山西襄垣县,幼年体弱且多病,弱冠行医拜伤寒。
“友仁医院”自创办,为民疗疾美名传。国遭难,日寇残,家乡沦落走西安。
《国医周报》主创编,荣获中医最高衔。日寇狂,攻潼关,先生避难天水间。
“友仁医院”又开办,聚集名流讲伤寒。先陈《仲景学术观》,又述《仲景证治观》,
再讲《仲景药能观》,“三部六病”树理念。“同济药庄”展医术,疗效显著誉甘陕。
二、坎坷路    
四九年,艳阳天,心潮澎湃返故垣。“同仁诊所”兴盛起,施布仁术遂宏愿。
“团鱼丸”,“小红丸”,卓有疗效不一般。医徳医术受称赞,名声传遍太行山。
业求精,心底宽,却遭小人作暗算。被诬“现行反革命”,终获平反留太原。
坐诊“大仁堂药店”,筹建太原市中研。日门诊量愈百人,兼教西学中医班。
三十床位搞科研,攻克溃疡、脉管炎。“三部六病”创新说,“协调疗法”祛病顽。
学术论文受好评,山西名医美名传。时又移,景又迁,先生“文革”遭批判。
大夫贬为“刘百付”,“三部六病”成邪端。赶回原籍受改造,戴上“帽子”扫庭院。
身遭难,志欲堅,卧病在床理伤寒。重立纲,再归类,正误补缺更精湛。
宏论弟子精心理,“三部六病”面世间。辨证有法药有方,方证结合奇效显。
三、开放路
春风吹,大地暖,改革开放新春天。知识、人才获尊崇,先生旧貌换新颜。
授予全国名中医,荣誉职务多个兼。二十五年陋室住,七十四岁喜乔迁。
医通中西融新识,学贯古今诲不倦。“定证、定方、定疗程”,大医仁术广施展。
鼓励弟子办实业,剂型改革作示范。专家系统研制成,脉诊仪器华夏先。
约法三章讲医徳,不私不礼不媚脸。省报、市报齐声赞:医术医徳树标范。
九一年,初冬寒,携孙旅游下海南。海南大地暖融融,改革开放政策宽。
为推“三部六病”说,年已耄耋普新篇。“三部六病”机构立,云集弟子做贡献。
治好众多疑难病,大医精诚受称赞。领导上门问寒暖,媒体专门作訪谈。
天涯海角声名震,人称“山西活神仙”。“三晋亲朋若相问,悬壶济世度晚年”。
二零零四隆冬季,先生入琼整八年。晴天霹雳噩耗至,大医谢世已归天。
极度悲哀瞻遗容,梦中聆听常惊眠。医徳医风留青史,一座丰碑昭万年。
     天涯诗勉
“寻求钻研七十载,犹如长江水东流,为了群众三部疾,俯首甘为患者牛。”

                    ——胡 安 荣 敬撰

[33 楼] | Posted: 2006-12-11 13:47 顶端
马文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222
: 223
经方币: 2192 元
: 0
好评度: 222 点
注册时间:2005-11-08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三部六病”学说特色初探
    郭石宏
    “三部六病”学说是在继承《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以辨证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依整体划三部,据阴阳分六病,形成的一套系统的理、法、方、药具备的理论体系。与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相比较,它具有新颖的特色。
一、     现代哲学与医学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中医理论是古代自然哲学与当时的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基于古代自然哲学的朴素性和自发性,从而客观地限制了它的发展。“三部六病”说既符合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又符合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将哲学巧妙地运用到医学之中,从而解决了医学领域中的许多难题。
(一)三论学的具体运用
①依系统划三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三部六病”说首先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继承了《内经》、《伤寒论》的辨证思想,分析了人体内各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诸要素,从各自不同的目的点与目的环出发,将人体划分为三大系统:即与空气相接触并完成呼吸功能的表部,与饮食相接触并完成消化、吸收、排泄功能的里部,与血液相接触并完成全身血液循环的半表半里之中部。
②以证候为信息:“三部六病”辩证始终以证为信,认为证“是疾病本质的反映,是表征疾病,并由它所包含的内容为疾病发出的信息作真实的记载和描述,临床以此作为辨别病情的依据。”简言之,证就是疾病的信息。故在具体辨证中以证为中心环节:按部定证、辨证定性、据证定方。这正是信息论的具体实施。
③定方剂而控制:以证为信息,据证而定方,以方控制疾病。“非此证不能用此方,非此方不能治此证。”“证变方变,证不变方不变”方剂依证而变的原则又是控制论的具体表现。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
①依对立划六病:“三部六病”说根据“一分为二”这一矛盾的普遍法则,将复杂的病候归纳为两类:即机能亢进的阳性病与机能减退的阴性病。机体分三部,每部的病理变化有阴阳二性,并且只有阴阳二性,从而产生了“六病”;即表部的太阳病与厥阴病,里部的阳明病与太阴病,中部的少阳病与少阴病。机体之大,不过三部,病性之多,不越六病。
②对立中有统一:“三部六病”说不仅注意到事物矛盾对立的一面,更注意到其统一的一面。认为“任何独立的事物不通过中间环节,就不成其为对立。”三部之分,外而表部,内而里部,而表与里以半表半里为统一点,人体通过气血的循环达到机体的统一;每部病性虽分阴阳,但阴病与阳病仅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特殊现象,而常见疾病往往错综复杂,故每部中又有阴阳二性共有的“部证”存在,其治疗大法不仅注意到性质单纯的四大证(大寒、大热、大实、大虚)需用与之针锋相对的纠偏方法(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而且更注意到临床上疾病往往以寒热虚实错杂居大多数而创立了协调疗法。
二、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传统中医理论之所以有数千年的生命力,其特色之一就是:整体观念。但其整体观念建立在抽象、直观、简略的生理、解剖基础之上,在要走向中医现代化的今天,人们愈来愈感到它需要与以解剖分析和科学实验为方法,能正确认识人体局部结构的西医学相结合。
“三部六病”学说具备这一特色。
整体由局部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每个局部都须服从整体。“只有整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改善”这是“三部六病”学说将哲学的概念具体运用到医学理论中的精辟论断。
“三部六病”说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虽然复杂,但它是由:构成三部的各个要素组成的。它不是三部诸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自遵循着一定的顺序性和动态平衡性,保持着各自特有的功能,通过互相连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以气血流通这一大“目的环”为着一个更大的“目的点”——生命运动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三部六病”辨证体系:整体——三部六病——局部辨证,也充分体现了整体与部局的辨证关系。
气血的循行表现出机体的整体性,气血的盛衰盈亏即表现出整体寒热虚实的变化,从而采取辨证治疗:三阳清泄,三阴温补,即能恢复整体的生理平衡。
局部病变不仅反映在局部,而且能影响到整体,造成了整体的不协调;反过来又作用于局部,形成恶性循环。局部病的治疗,除少数以局部治疗外,大多数必须在协调体的基础上加以突出局部,这种“局部整体双观学说”正是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典范。
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传统中医理论的又一精髓是: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治疗疾病的关键在:辨病施治。
“三部六病”辨证施治体系将灵活易变的整体证与顽固恒定的局部病相结合。
它认为气血周而复始的循环表现出机体的整体性,而整体寒热虚实的变化决定于气血的盛衰盈亏,故整体证有其易变性,其治疗也需具有灵活性,运用六病辨证:按部定证、辨证定性、据证定方;三阳清泄,三阴温补;以证为信,有斯证用此方,非此证不能此方;主病主方、单病单方、合病合方、兼证兼药。从而使辨证体系系列化,是辨证论治的高度概括。
“三部六病”说将凡具有独立结构和特殊功能的部分称为局部。局部病就是局部结构的损坏,它具有顽固恒定性,正如肝硬化、肺气肿、胃溃疡等,在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其特殊的病理本质存在。所以局部病的治疗必须具有肯定性,不但要有有效的方药,而且要有足够的疗程。一方到底与定证、定方、定疗程正是这理论的具体实施。
正是抓住了局部病这一恒定、顽固的特点,所以在治疗时一方面注意到局部的病变往往影响到整体,而协调整体又会促使局部的改善;另一方面又针对每个局部病的病理特点而立法、定方选药。
类似所创立的调心、调肝、调肺汤等16首方剂正是抓住了心肝脾肺肾诸脏的局部病理特点而依法制定的,所以应用于临床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局部病的治疗过程中,如见到整体寒热虚实的变化,又需以六病整体辨证与局部病相结合共同治疗。
临证施治,又认识到局部四脉(溢、聚、长弦、涩)最能反应局部病的本质,故大胆地“舍证从脉,以脉为证”。见到四脉,即分别加以相应方剂(调神汤、调胃汤、调肠汤、调心汤)。
这种使整体辨证,局部辨证与局部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最好明证。

[34 楼] | Posted: 2006-12-18 19:47 顶端
<<  1   2  >>  Pages: ( 2/2 total )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10326(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16:59,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