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中转站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42
: 43
经方币: 420 元
: 0
好评度: 42 点
注册时间:2006-08-20
最后登录:2007-05-11
|
中国内科医鉴(第七章)
第七章 胃内停水 心下痞
胃内停水 胃内停滞上水毒之谓也。此有名为心下痰饮者。亦有名为心下有水气者。更有名为心下有留饮者。意味皆同也。其治疗方针。裾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 以温药和之。是温散之药即为此病之药无疑。温药何药。术、生姜、细辛之类是也。 苓桂术甘汤 (心下有痰饮。胸肋阻满。目眩。) 泽泻汤 (心下阻饮。其人苦目眩。) 茯苓饮 (心胸中有停痰宿水。) 枳术汤 (心下有如盘之坚物。饮水则作。) 以上四方有术。 小青龙汤 (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气分。心下有如盘之坚物。饮水则作。) 以上二方有细辛。 生姜泻心汤 (肋下有水气) 以上一方有生姜。 治胃内停水。其方剂不止以上七方。为说明上便宜计。将上列方计分为三组。即有术者。有细辛者。有生姜者。有术之方剂使用于痰饮、留饮、停饮、宿饮、水饮等证。有细辛之方剂。用于水气或云气分。今从脉证方面观之。有术之方剂中。言脉证者大半为脉沉。而用越婢加术汤、附子汤、苓甘术桂汤。脉浮者。有五苓散一方。有细辛之方剂中。用麻黄附子泻心汤。脉细而欲绝者用当归四逆汤。脉浮者用厚扑麻黄汤。脉紧弦者用大黄附子汤,而不言及小青龙汤之脉证。以表不解者。当然脉浮也。本草中言术逐痰水。细辛行水气之语。可以深思矣。易词以言之。细辛多治表水为主。术多治里水为主。余曾对于脉浮数之患者以苓桂术甘汤。服后非特胃内停水不去。反招上半身浮肿。(人参亦起浮肿)於此可知术虽为利尿剂而力不大也。 生姜治水与治水气者也。其收水富于动摇性。(术与细辛比较的非动摇性。)在配剂中与术辛均为必要之方。生姜与半夏同用可以止呕吐。干姜与附子同用。可止完谷下利。此即富动摇性而能收水之故。 心下痞 痞者噎之意。俗称胸噎。无食愁。伤寒论金贵要略中言及治痞之方有七。 五苓散 (未嚼碎之全粒咽下后成心下痞。与以泻心汤而痞不解者。其人渴而口燥烦。)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卒然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痛。) 泻心汤 (妇人吐涎沫。服药后。心下即痞者。)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复恶寒。汗出者。) 半夏泻心汤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甘草泻心汤 (医见心下痞之病未尽。再与以药。其痞益甚者。) 以上七方中前二方有茯苓。后五方有黄连。可知茯苓可治心下痞。黄连亦可以治心下痞。又从五苓散条下观之。凡全粒咽下成痞。泻心汤不能解者。五苓散可解之。查近世有以黄连茯苓组合成方者遍览伤寒金匮方中。一方无以茯苓与黄连为伍者。要知二者之间。药能不同。茯苓之味淡。黄连之味苦。此为其最大之相反点。物编云。古人谓苦者能泻。能燥。能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泻。此定则我们可以无条件承认者也。泻心汤一类。必配以如黄连之多量苦味剂。利水之流。去血之滞。开精神之郁积者。必配以茯苓之剂。其间效用之途。正不可以道里计之, 心下痞之外。又有治心中痞者三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枳实薤白桂枝汤 (心中痞。留气结于胸。胸满。从肋下逆枪至心。) 人参汤 (同上。) 从上方观之。可知心中痞者。气上逆郁塞于胸而成为痞也。与心下痞之状异。枳实薤百桂枝汤证与人参汤证就文字观止。为用相同。但从人参与枳实。术与薤百。干姜与桂枝之药效比较考之。则就想象上可知凡属缓而病情深者。宜用人参汤也。 心下痞者以手按之软而不觉其硬者也。又有所谓心下痞鞭者。按之其硬如鞭然。其处方亦有六, 桂枝人参汤 (利不止。心下痞鞭。) 甘草泻心汤 (心下痞鞭而满。) 大柴胡汤 (心下痞鞭。呕吐下利。) 旋覆花代赭石汤 (心下痞鞭。) 木防已汤 (心下痞坚。) 小柴胡汤 (肋下痞鞭。) 此外尚有瓜蒂散治胸中痞鞭。而病势沉重。从胸下至胸中者。通览上列六方除大柴胡汤外。其他五方均有人参。但大柴胡汤中之枳实亦如其他方剂中人参之役务。东洞翁云。人参治心下痞鞭。但逆之心下痞鞭。未云以人参主治也。 统观以上心下痞。心中痞。心下痞鞭言及处治这方剂。屡用人参、枳实、黄连、黄芩、茯苓、半夏之类云。 备考 [兰轩医谈] 治痰饮者。始用温散。其次疏通。其次燥痰。先燥者则不适。温散用败毒散。小青龙汤。疏通用柴梗半夏汤(或加大黄少许。)。燥痰用苓桂术甘汤之类。金匮云。病痰饮者。当温药和之。信确言也。但痰饮如有蛔虫之见症者。宜先用滋润温剂以扰乱之。然后以下剂以除之。以去其沉痼之疾。是为至要。比譬诸去烟管之烟膏者。必先用捻纸稍稍通之。而后用火与热汤通之。其理正同也。
|
|
[楼 主]
|
Posted: 2006-09-03 23:2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