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 《伤寒论》系列探讨之二 :六病与三阴三阳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伤寒论》系列探讨之二 :六病与三阴三阳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赵红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89
: 190
经方币: 1588 元
: 0
好评度: 189 点
注册时间:2006-07-07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伤寒论》系列探讨之二 :六病与三阴三阳


学习《伤寒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是三阴三阳.因为,伤寒论之六病为该著作之主要内容,而六病皆以三阴三阳来冠名.以其出场先后依次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

在读过原文之后我们知道,这六病之间的排列次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可循.即:六病之排列次序,反应了伤寒之邪(不是中风.伤寒与中风大有区别.)侵袭人体之后,依次传遍之过程.即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而这个顺序几乎是不容改变的.也就是说,只能是如此排列.不能随意改变它们在原书的排列次序.

三阴三阳源于阴阳学说.太极一分为二,为阴阳,一分为三,则为三阴三阳.在《内经》引入三阴三阳的概念后,广泛用于中医理论的多个方面.《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源于《内经》,虽然并不完全等同,但是在发病次序上,如出一辙.原文见《素问·热论》:
   
  "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现在的问题是: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 ?也即伤寒之邪侵袭人体之后问什么会按照那样的顺序传遍呢?当然,传遍的问题比较复杂,有越经传,有合病,并病等等,在这里我们仅探讨一般情况.

让我们再看看有关三阴三阳相关中医学的其它排列内容:
1 有关阴阳气之量之多少,排列如下: 少阳一阳 ,太阳二阳,阳明三阳; (*此点有争议,内经太阳为巨阳,为诸阳首,总领一身阳气,故列为六经首). 太阴三阴,少阴二阴,厥阴一阴.(厥阴阴尽阳生)
2 按照人体一昼夜阴阳气之盛衰,把一天分为六个时区,依次为: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循环往复. (*在此排列次序上,仍有争议,有的把太阴排在少阴之后,有的把少阳排在阳明之后. )
3 按照十二经络在四肢表面的排列顺序,阳经从前到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阴经为太阴,厥阴,少阴.(在下肢起始处,厥阴在太阴之前)这样的排列顺序又是为何?有无内在规律呢?
4 人体十二经络经气在体内的循行次序为: 太阴肺-阳明大肠-阳明胃-太阴脾-少阴心-太阳小肠-太阳膀胱-少阴肾-厥阴心包-少阴三焦-少阳胆-厥阴肝.循环往复.
5 按照阴阳六经在人体之表里顺序,三阳为表,其中太阳为一身之表,少阴为半表半里,阳明为里;三阴为里,其中太阴为至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阴尽等等.

可见,六病之排列次序,与以上排列都有不同.那么,他们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这样排列的呢?其中有无内在规律,这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当然,搞清这个问题,也是学习《伤寒论》的基本要求之一.

请教各位,谢谢!

[楼 主] | Posted: 2006-09-14 20:45 顶端
马文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222
: 223
经方币: 2192 元
: 0
好评度: 222 点
注册时间:2005-11-08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这是大而复杂的课题。以下观点愿与赵君讨论?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三阴三阳研究之我见
                                   
太原三部六病门诊部030013   马文辉 主任医师

  三阴三阳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课题,它涉到中医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内经》奠基了针炙经络辨证论治的体系,《伤寒论》奠基了汤方辨证论治的体系,而三阴三阳是这两部奠基之作的根基,关乎中医学的整个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拨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这一问题是慎之又慎,敬而远之。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医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和挑战,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疗效严重倒退。在当今科学昌明之盛世,学术自由之宽境下,中医界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三阴三阳的价值和重要性,为中医振兴,重树一个《内经》《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新时代。
一、三阴三阳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
(一)历史源渊.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完善的。
  1、阴阳学说起源于古天文历法:古人对时间的最早的认识是昼和夜,最好的标识物是日和月,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黑和白,所以老子说:“一黑一白为天下式”。昼夜的交替形成了阴阳的更叠、消长、转化。姚廷周认为:“最初的阴阳仅仅是白天和黑夜的代表,即把一天分为一阴一阳两部分。”
  ①四象是对昼夜的二分法产物。把昼一分为二,则成上下午,把夜一分为二,则成前后夜,这就是太少阴阳产生的基础。
  ②六时是对昼夜的三分法产物。把昼一分为三,则成上中下午,把夜一分为三则成前半后夜,这就是三阳三阳产生的基础。
  2、阴阳学说完成于《周易》:《易经》是古人将天文历法知识和卜筮相结合的产物,《易传》从各种自然社会现象中,特别是卜筮爻象中,抽象上升为哲学,成为古人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辨证法和方法论。王梅竹认为“中医学就是医家在他们反复积累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中,在古代《周易》的思维成果和从哲学内涵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
  ①太极的概念也是从古天文历法的概念中抽象出来的,它是由昼夜组成的一个时间单位“天”或“日”的代名词。古人对时间的划分,首先是认识了昼夜,而后从不断更叠的昼夜中抽象出一个完整的时间单元叫“日”或“天”,这就是太极的来历。
  ②阴阳的概念从昼夜、黑白的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而上升为一个哲学概念后,它的内涵就扩张为一对哲学“范畴”,成为一种无所不包,普遍适用的道。所以《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法则。
3、阴阳之外的另一种道:《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集大成者,它讲述了物质世界除阴阳之道外,还普遍存在着的另外一种规律,时间和空间之道。也叫“三极之道”,或“三才之道”。古人在对时间过程和空间结构的认识上发现它们遵循一分为三的规律。任何事物在时间上都存在始、中、末,过去、现在、将来的三时过程;在空间上都存在内中外、上中下、表枢里三维结构层次。            
(二)哲学意义.三阴三阳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1、对事物属性的标识(划分)。三阴三阳合则为一阴一阳,分则为三阴三阳,《素问•阴阳离合论》使用“离”和“合”来表述三阴三阳这种属性,。阴阳离合具有对立统一普遍意义,离则可分别为用,合则为一个整体。
  2、对事物时间性的标识。三阴三阳除属性之外还具有了量的意义,因而可以用它来标识时间的过程——初、次、未。
  3、对事物空间性的标识。物质是在空间中存在的,三阴三阳可以用来标识物质及其能量、信息在空间的运动和分布状态。《内经》说:“六合之内,其气三。”
(三)三阴三阳的命名
  1、三阴三阳从文献记载看,最早出现于医藉中。李培林氏认为:三阴三阳是由太阳、少阳、阴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符号组成的,“三阴三阳概念最早见于医学帛书中,而且也仅用于医学”。并进一步论证“三阴三阳是阴阳与足六脉发生联系的产物”。薛振斌也认为:“人体三阴三阳是运用阴阳理论于认识人体过程中,针对经脉提出来的”。从《素问•阴阳离合论》“名曰少阴”、“名曰太阳”、“名曰太阴”、“名曰阳明”、“名曰少阳”、“名曰厥阴”来看,的确三阴三阳就是足六脉的代名词。现存的文献中,《易传》只有阴阳二分法的逻辑形式,却没有三阴三阳的内容。最早载有三阴三阳内容的著作有《黄帝内经》和《史记》,在后世仅见于古医学上的运用。这种奇特现象古代医家也发现了,如日本丹波元简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乃医家之言也”。
2、三阴三阳名称除上述太少厥明之外,还有一套命名方法就是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这一名称要较上述为早,应该是最原始的三阴三阳的命名,它所包含的内容极为简单,就是一个阴阳次序的标识,最早应该应用于天文历法,将一年分为六个阶段。另外,三阴三阳在《内经》还有一种过度名称,就是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巨阳、巨阴、至阴等。它是四时阴阳向三阴三阳的过度、交融,名称很不规范,由此而产生许多歧义出来。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及功用
  由于三阴三阳针对不同领域所标识的对象不同,三阴三阳的功用也不尽相同,含义也千差万别,但就其整体而言,它主要有如下含义及功用。
1、说明时间的节律。王玉川通过对《内经》29种三阴三阳的分析,发现三阴三阳总共标识了日周期、旬周期、年周期、六年至十二年周期。详尽地讨论了不同篇章在标识同一周期时不同的类型。王氏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表述阴阳的能量和层次的标准,又是说明事物生长衰亡运动节律的理论。三阴三阳的序次不同,则其涵义亦异。三阴三阳序次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体和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存在着有待探索研究的多种多样的各不相同的节律周期”。                                      
2、说明空间的层次。刘绍武依据《伤寒论》原文精神,重新编排三阴三阳六病在三部之中定位、定性。从三部定位的哲学基础、生理基础、病证基础三个方面论述了《伤寒论》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问题,澄清了三阴三阳在说明空间层次上的混乱局面。
3、说明气之多少异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常用三阴三阳来表大小、盛衰、多少、极尽.
4.用以经脉的命名。《灵枢•经脉》将主要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六经,分别给于三阴三阳的名称,这是中医学与三阴三阳理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联系,许多三阴三阳理论由此引申出去,形成新的理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络,形成于足六经,而后扩充为手足十二经,并与脏腑相联系,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是中医整体观的基础。
5、用于事物的分类。
①对疾病的证候归类。《素问•热论》是对外感热病的分类。《素问•刺疟》是对疟疾的分类。《素问•厥论》是对厥证的分类。《素问•刺腰痛》是对腰痛的分类等。
②对脉象诊断的分类:《素问•六节藏象论》对人迎、寸口脉的比诊法,用一盛、二盛、三盛与三阴三阳来分类。《素问•腹中论》有相似的论述。《素问•三部九候论》则对全身脉诊法则用天地人三阴三阳进行分类。
  ③对人体体质类型的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对人体体质特征进行分类。
三、三阴三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三阳内部相互之间除了其排序的先后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多种时位上的关系,其中陈治恒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三阴三阳的表里关系。陈氏又称作“底面”关系,它是从上下定位来看三阴三阳的关系,阳在上,阴在下,故上为面,下为底。又阳主外,阴主内,故外为表、内为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在《内经》只是来源于足六脉在下肢的循行对应关系,足少阴行至三阴交出厥阴之前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关系。它完全建立在足六经基础之上,离开了经络,这种关系就不复存在。古人将这一关系扩充为十二经络脏腑之间的广泛生理、病理的依存关系是错误的,也不完全附合人体的实际情况。
2、三阴三阳的司天在泉关系。把三阴三阳以气之多少异用划分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以此说明三阴三阳的数量关系。太阳对太阴、阳明对少阴、少阳对厥阴,把这种关系移置于运气学说,就构成了运气学说的司天在泉关系。
3、三阴三阳的对立依存关系。《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张景岳认为:“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厥阴为合,居阴分之里也;少阳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合者主入,枢者主出入”。这里需说明的是太阴为开,居里,为三阴之始,厥阴为合,居表,为三阴之末,少阴为枢,居表里之间,为三阴之中。
四、《伤寒论》的三阴三阳
仲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六病分篇,作为《伤寒论》的辨证纲领,由于与三阴三阳六经名称相同,故千余年来多以“六经辨证”称其名,成为《伤寒论》研究中分歧最多的一个理论问题。《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的经典著作,也是将三阴三阳运用于临床实践的经典著作,它所创立的三阴三阳六病分证的辨证方法直接指导着临床处方用药,正如仲景在其原序中所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一)、六证概念。用三阴三阳分类和标识疾病的本质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属性标准。《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阳,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仲景把哲学中的阴阳奇偶,转化为疾病过程中的发热恶寒作为标准来区分和标识疾病是发于阴还是发于阳。
②时间标准。《伤寒论》采用了六病欲解时的疾病昼夜节律和六病传变过程中的六日周节律来标识六病的长短曲折,来预测愈后和转归。藏东来认为“太阳之为病,其义是说在太阳的时间里发生了发热、脉浮、头痛、项强并且恶寒怕冷的病位症候,叫典型的太阳病”。
③空间病位标准。《伤寒论》148条说:“必有表,复有里也。…… 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把六病的空间病位落实在了三部上。日本丹波元坚、喜多村氏虽然把六病的病位也定在了三部,但三阴病中少阴在表,厥阴主半表半里的观点仍未突破经络学说。刘绍武对六病病位三部的划分方法,把少阴归入半表半里,厥阴主表,太阴主里。
(二)关于六病提纲证.
  1、少阳病的有关问题:半表半里为金•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中首先提出,即“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传统一般仅把小柴胡汤证称为少阳病,这与少阳病证属热属实的性质是相矛盾的。刘绍武把非表非里证之非汗非下的可清之法皆归入少阳病。如白虎汤、栀子豉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汤等。
2、厥阴病的问题:多数医家认为326条不能成为厥阴病提纲。厥阴病的本质应该是寒厥,热厥只是作为鉴别诊断而列入厥阴篇。337条是厥阴病提纲,病性属虚寒,治用温通,方选当归四逆汤。古今许多医家,有认为厥阴病是寒热错杂之证,有认为是厥热胜复,有认为只要见厥证便是厥阴病,故可有白虎、承气、四逆、通脉四逆、吴茱萸汤、四逆散、白头翁汤之不同治法。产生以上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厥阴病的提纲认识差异,以及对厥阴病和厥证的混淆。
(三)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的规范。这个工作历代医家多有著述,王梧川说:《伤寒论》的写法是按病分篇,但为了说明疾病的传变过程和对照鉴别的需要,往往各病错综出现,如太阳病篇中有少阳柴胡汤证,是为了说明太阳病传入半表半里成为少阳病的传变过程,太阳篇中的真武汤、茯苓四逆汤证是说明太阳病误汗、下后,可以变为少阴病,第70条指出发汗后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变证,“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就变成少阴病,“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即转属阳明病,而为调胃承气汤证,太阳病篇中变证甚多。……把太阳篇中许多已经转变了的非太阳病,笼统地认作都是太阳病,就使太阳病提纲失去规范作用,造成鱼目混珠,指鹿为马的错觉,破坏了张仲景揭示的辨证论治法则。……同样的道理,少阴篇中三急下证,厥阴篇中的小承气汤证,白虎汤证……这虽然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却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把里真热即外现假寒的大承气汤与白虚汤证当作少阴病与厥阴病,创为少阴热化与厥阴热化之说,究竟什么是少阴病,什么是厥阴病,就没有标准可循,就搞不清楚了。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和综合,既是认识疾病的思辨框架,又是控制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理论和临床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刘绍武的三部六病说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的规范化上作了探索:
1、太阳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阳,病体为实,病势为热。主证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主方:葛根麻黄汤(葛根30克,麻黄10克,杏仁15克,石膏30克,甘草10克)。
2、少阳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属阳,病体为实,病势为热。主证见:胸满热烦,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小便短赤。主方:柴胡黄芩汤(柴胡15克,黄芩30克,竹叶10克,石膏30克,知母15克,麦冬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3、阳明病,病位在里,病性属阳,病体为实,病势为热。主证见:胃家实,发潮热,白汗出,大便难。主方:大黄芒硝汤(大黄10克,芒硝10克,白芍30克,厚朴20克,枳实30克)。
4、太阴病,病位在里,病性属阴,病体为虚,病热为寒。主证见:腹满时痛,食不下或呕或利。主方:苍术干姜汤(苍术15克,干姜10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
5、少阴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属阴,病体为虚,病势为寒。主证见:心悸短气,背恶寒,脉微细。主方:附子人参汤(附子5克,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
6、厥阴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阴,病体为虚,病势为寒。主证见:手足逆冷,恶寒,肢节痹痛,脉沉细。主方:当归桂枝汤(当归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5克,通草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三阴三阳六病是辨证论治的思辨框架,六病的复合,转化,传变是疾病的具体表现。针对六病传变的辨证论治规律,三部六病学说形成了合病、并病、合证、兼症,而它们的基本证型是十二单证,即三部的寒、热、虚、实四证。合病是不同部位的六病的复合,并病是同一部位六病的并存,兼证则是六病与十二单证的相兼,合证则是十二单证的复合而不形成六病,并病。这样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就可形成C112+C212+……C1112+C1212=4095个证型,从而在理论上用数学的方法实现了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的规范化和规律化。
五、结论:
  三阴三阳作为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中医所特有,也是中医对阴阳学说的巨大贡献。三阴三阳学说对早期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的完成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至今仍未被动摇。而后又对汤方辨证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由于后人把指导汤证用药的三阴三阳“六病”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与指导针灸治疗的三阴三阳“六经”混为一谈以后,从根本上动摇了“三阴三阳”对汤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逐渐沦落为“文献”,索之高阁、研而不用。时至今日,有必要还三阴三阳本来面目,使中医这一独有的学说思想能在新的时代重显生机,带领中医走出困境,再显《内经》、《伤寒论》三阴三阳兴盛时代,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更为重大现实意义。
1、《内经》三阴三阳为六经学说,《伤寒论》三阴三阳为六病学说。
2、《伤寒论》的辨证方法为病、证、症三位一体的诊断模式。

[1 楼] | Posted: 2006-09-14 21:33 顶端
赵红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89
: 190
经方币: 1588 元
: 0
好评度: 189 点
注册时间:2006-07-07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看过了,受教不少.待后回复.谢谢先生.
[2 楼] | Posted: 2006-09-15 10:58 顶端
天路中转站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42
: 43
经方币: 420 元
: 0
好评度: 42 点
注册时间:2006-08-20
最后登录:2007-05-1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如此,钻进死胡同.
[3 楼] | Posted: 2006-09-15 18:38 顶端
赵红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89
: 190
经方币: 1588 元
: 0
好评度: 189 点
注册时间:2006-07-07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请教马先生:

看过马先生的回复,领教不少.马先生发表的有关伤寒论的论文我都一一读过,这样独立思考,卓有成绩,实为我等后学效仿之楷模.

三阴三阳的问题,确实大而复杂.但是如果我们一点一点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坚持不懈地探讨下去,总会有所收益.当然,这是学医中医,研究伤寒论不应该回避的基本问题.

1 内经云:一日少阳,二日太阳,三日阳明.为何又云太阳为巨阳?而不是阳明呢?

2 经络学说里,为何太阳经与膀胱相连,而不是大肠,小肠呢?这是基于哪一种理论?为什么要单独列出太阳经,因为太阳为六病之首.虽然太阳病并不等于太阳经,但是太阳病与太阳经关系实在密切.

3 人体经络在体表四肢的排列 ,为何在四肢外测阳经排列的次序,从前到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内侧阴经从前到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呢?

  4 按照一昼夜阳气之消长,三阴三阳的排列次序有几种说法,有的是: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 但是有的把少阳排在阳明之后,还有的把太阴和少阴互倒,这是为什么?哪个次序正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分歧呢?

  谢谢先生赐教!

[4 楼] | Posted: 2006-09-15 20:36 顶端
赵红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三段
精华: 0
发帖: 189
: 190
经方币: 1588 元
: 0
好评度: 189 点
注册时间:2006-07-07
最后登录:2007-05-1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补充

补充第二点:太阳既为巨阳,又为寒水司令,担负顾护人体一身之藩篱这样的任务 ,是否能够胜任呢?
[5 楼] | Posted: 2006-09-15 20:43 顶端
马文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222
: 223
经方币: 2192 元
: 0
好评度: 222 点
注册时间:2005-11-08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这些难题还真不好回答,因为无论你如何回答,在内经里都可找到相反的或不同的经文来反驳。我到想起赵洪钧先生讲过的一个故事,“肝开窍于目……”。
我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是:三阴三阳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只是用来标识和分类事物的。所指不同,内涵也不同,不可混用,否则就会导致概念上的互换,产生混乱。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古人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但应该首先明白古人在说什么,这一点我和你有同感!

[6 楼] | Posted: 2006-09-15 21:49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6703(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09:2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