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社区服务
银行
朋友圈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
我对经方的思考——答大同经方十五问
XML
RSS 2.0
WAP
<<
1
2
3
>>
Pages: ( 1/3 total )
-->
本页主题:
我对经方的思考——答大同经方十五问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黄煌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11
发帖:
1187
:
786
经方币:
6825 元
:
0
好评度:
627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23
我对经方的思考——答大同经方十五问
黄煌按:昨天大同先生问我15个关于经方的十五个问题,促使我将自己的思路梳理了一下。今天下午一气写了出来,现贴出供大同先生参考,欢迎指正。经方沙龙提倡围绕经方开展讨论,各自交流学习研究应用经方的心得体会和研究成果,目的是将经方研究引向深入,感谢各位高手的支持。
1、经方研究最理想的模式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方面的学者协作?
答:经方研究的领域相当宽,包括经方的应用研究、经方的药理药效研究、经方的剂型工艺研究、经方的教育及药事管理研究,还包括经方文献及史学研究。本人主要倾心于经方的应用研究,即如何安全有效地应用经方来治疗现代疾病及改善体质,换句话说,就是研究经方对哪些疾病有效?对哪种体质状态有效?其副反应如何?但上述的课题,涉及面就非常大,我目前仅仅是做一些非常初步的研究工作,如整理古代的经方应用文献资料,收集一些专家应用经方的经验,并通过临床对部分经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比较粗略的观察。还有,结合本人的职业,做一些经方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就目前本人经方研究的现状来说,目前我的研究模式,可能还是传统的模式,着眼临床疗效,注重经验的整理。何为最理想的模式?说实话,我还没有十分清晰的概念。我想,只要以求实求真的态度去研究,可能会慢慢清晰起来的。就像我国改革开放早期,本来也没有什么发展模式的,后来苏南人富起来了,才有人总结出苏南模式;温州的个体经济发展了,又有了温州模式等。不过,我目前最希望有以下的学者开展协作,即循证医学研究人员、专科临床研究人员以及中医文献研究人员。
2、经方研究的突破口最有可能在哪里?
答:我国的经方研究目前还处在比较散在的、低水平的状态,如果日后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特别是临床医生的重视,那大家研究的题目最有可能集中在经方的临床应用研究,特别是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评价以及制剂的开发利用。而在这方面,突破口应该是经方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评价体系。因为只有一个行业公认的评价体系,各大军团才能进行有效地合作,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共识。而这个评价体系的建立,目前必须借鉴上个世纪末开始流行的循证医学,但不能是完全照搬,要结合中医的特点。几千年留下的大量文献资料如何科学地利用?如何发挥其在寻找经方应用“证据”中的作用?也是我们在苦苦思考的问题。
3、经方研究可能获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可能有多大?
答:经方是临床治病之方,经方研究的结果还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为人类预防和治疗各类疾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天然药物疗法。具体来说,其可能获得的最大成果应该是常用经典配方的临床应用标准,这个标准主要包括其组成药物的品种质量规范、药量范围、剂型及制作工艺、服用法、服用量及时间、服用注意事项、适应病种及体质状态、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疗效评价标准等。有了这个标准,临床医生才能正确地应用好经方,法律才能保护中医医生,国家有关部门也才能据此指导老百姓正确择医。间接上可能促进中医的规范化,作为一门学科,规范化是它的客观要求!目前,本人编写了几本小册子,那仅仅是个人的应用体会和古代应用经验的不完全性综述,只能作用宣传经方之用。但如果今后有政府指导下的大兵团作战,那有可能形成经方应用的准标准化文件乃至国家标准。
4、经方研究的最大误区在哪里?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是什么?
答:讲经方古已有之,徐灵胎先生就是经方的大力提倡者。尤其是近代以来,经方一度成为热点,如曹颖甫先生、包识生先生、陆渊雷先生等一大批医家均强调经方。现代也是,胡希恕先生、岳美中先生、叶橘泉先生、赵锡武先生、范中林先生、吴佩衡先生、姜春华先生等也是让我们折服的经方家。现在杂志上,经方应用的文章很多,书店里,经方为题的书籍也不少。应该说,不少是有参考价值的。但从研究思路来说,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过分强调病机方义的阐述,而经方应用关键的方证归纳不到位、用量服法不清楚、加减过多过滥等。还有讲经方过分强调原文,拘泥于古代注家的认识,而忽略现代临床应用。这种现象的最大误区在于,误认为研究就是弄清是“为什么”,所以经方研究,就应该如现代药理研究,要弄清其机理。其实,经方研究首先要弄清“是什么”的问题,即弄清经方的主治范围及安全范围是什么?至于为什么的问题,必须在弄清是什么这些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弄明白。但是,很可惜,中医界长期以来,就是不肯将“是什么”的技术性东西公开透明,而大讲“为什么”,结果让初学者弄不懂中医及经方究竟是什么?当然,研究经方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弄清“是什么”的地步,最终还是要弄清“为什么”,不过,现在强调弄清是什么,是出于经方研究战略上的考虑。
5、对经方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教授是否有信心?如果有,那么能否预测一下今后5~10年甚至20年的经方研究将是怎样的一种局面?
答:由于本人的经方研究尚处在个人兴趣爱好探索的层次,所以本人研究经方,其志不在是否可以取得重大成果,而在于对患者有日渐提高的实在疗效。所以,要靠本人的力量,要取得上面所提到的重大成果,确实信心缺失。但我多年来坚持利用讲坛在宣传经方,普及经方,所以,不能说培养多少经方家,但能够说播下了不少经方种子,或者说,至少通过我的工作,使年轻的中医大学生们看到了中医中具有科学精神的部分,让他们恢复了对中医学未来的憧憬。我想,如果国家重视经方研究,能整合全国的力量开展扎实的科研工作,经方研究20年内会有重大进展,常用经方的国家应用标准可以出台,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方制剂能够占有国际市场较大的份额,中国的老百姓能安全地服用经方防病治病。
6、教授是否有比较欣赏的当代中医药学者?如果有,能否点一下姓名?
答:胡希恕先生、岳美中先生。
7、您认为您的哪几位学生可能在今后超过你?
答:“一枝独秀不是春”,普及经方应该着眼于“面”,而不是“点”作为一名中医药大学的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超过我,这也是天下园丁们的共同心愿。其实,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到我前面去了。
8、从方法学的角度而言,教授研究经方的方法和西医的研究方法有无区别?如果有,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
答:从方法学的角度而言,医学科学是不分中西的,方法本身就是中性的东西。但行医的艺术是可以有中西之别的。经方也是这样,在其研究方法上,没有中西之分。不过,本人研究经方的着眼点,可能更重视整体,重视“人”的感受,所以,我提出了“某某体质”的概念。还有,我比较着眼单味药物的应用指征,而且是从经方的经典应用指征中来破译,所以,我提出了“药证”的概念。我一直主张,“不求其全,但求其真”,即不想创造一种能够解释所有临床现象的学说,而愿意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临床经验和事实。
9、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够产生经方?
答: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答,为什么中国能够产生那么美味的中华料理?医食同源,中医也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的黄土地、中国的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孕育了无与伦比的天然药物配方——经方。说细一点,中国人重视农业,民以食为天,就像中国菜的菜谱一样,经方是通过尝百草,吃出来的。当然,这个尝的过程极其漫长!经方的产生,要远在汉代之前。传说桂枝汤就是商代大臣伊尹发明的,而大臣也是精通厨艺的。另外,远古历史上的战乱和疾病流行,也是经方产生的客观要求。可以说,经方作为精练的高效方,其产生是被“逼”出来的!
10、唐代和宋代都非常重视研究、收集各类方药,在这数百年间取得的成绩为何反而不如仲景?
答:就像中国农业的生产经验,在唐代以前已经成熟。经方应用的经验在汉代已经达到完美的地步。就如诗是唐代的好,词是宋代的好,而小说则推明清。讲方,好方当属汉方及唐方。唐代宋代对方药的研究主要在收集整理上,因为少有原创,所以感觉上似乎不如仲景。另外,唐宋以后方有不少已经掺杂了宗教的色彩和商业的味道,所以,感觉上也没有仲景方那么纯。整体方面是难以超越张仲景的,但在局部上也不是没有闪光点的,比如温胆汤。这些经验也同样值得重视。
经方也是发展的。唐宋方中也有不少成为经典的配方。尤其是经方的临床应用,经过后世医家的实践,对其方证的表述更加细腻,经验更加丰富。尤其是近现代的经方研究,更有成绩。这主要表现在经方对现代疾病的应用方面,知道哪些现代疾病可以用哪张经方?这也是很了不起的。
11、教授最欣赏的民间中医是哪一位?
答:民间中医,是指非高等学府或研究机构的中医,也是指在基层工作的中医临床人员。我没有作过实地考察,但本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对江苏省名中医及全国名中医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在整理调查资料过程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基层中医有不少。如江苏省而言,丰县的渠敬文先生、海安的王益谦先生、淮安的顾维超先生、常熟的周本善先生及李葆华先生、苏州的徐文华先生等,均有特色。全国而言,就不能一一说了,我主编的《方药传真》上有介绍。其中山西大同名中医田隽先生的经验对我印象最深,其用药细腻实在,是现代经方家的风格。
12、教授希望您的学生有哪些方面的理论功底?
答:中医经典以外,还有较好的现代科学基础和现代医学基础,熟悉医学史,熟悉哲学,熟悉中医学,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更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常说,搞经方要有很好的思维品质,这种品质,就是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相比理论功底来说,我更看重思维品质。我希望我的学生做学者或做医生,而不是做“两脚书橱”。
13、有些疗效确切的丸、散、膏、丹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不生产了(比如救苦玉雪丹),教授认为哪几种最有价值呼吁中药企业生产?
答: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不生产的原因一是利润太薄,生产厂家不挣钱;二是传统的中成药主治范围不很清晰,现代医生不会用;三是药物来源有困难,比如含有麝香、犀角等药物,是不能生产使用的。再有可能是因为里面含有有毒中药,所以被禁止等。我建议在网上征求广大中医的意见,大家来推荐一下,呼吁有关部门重视,呼吁科研部门来开发。在这里,我想呼吁的是经方的开发,那些配方临床有效,而且日本、韩国也在开发,但我国的中药企业就是没有将目光转向经方。经方中值得开发的很多,如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五苓散、四逆散、半夏厚朴汤、温经汤等,都是非常好的配方!我们中医人不能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14、目前最令教授困惑的问题是什么?
答:一是经方不容易普及,不是因为难学,倒是因为太便宜。二是经方的研究开发,中国人不屑一顾,外国人则趋之若鹜。三是花大笔的钱去搞机理研究动物试验,但其临床标准尚不清楚,如此研究经方有何实际意义?四是放着现在的经典配方不研究,非要开发自己不成熟的自拟方,杂凑成方,岂能有效?纯属资源金钱的浪费!五是在高等院校教人如何用中药的教师,大多不会看病,问题如此严重,但大家熟视无睹!六是普及经方迫在眉睫,但临床会用经方者甚少,经方家更少!六是中医界好空论。天鹅还在天上飞呢,双方就为打下后如何烹制而斗殴;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中西医能否结合的争论,可以暂时搁置,共同致力于临床疗效的提高岂不更好?听一听大众的呼声,看看民众最需要什么样的中医?然后我们向这个方向努力,不是要比清谈更有意义吗?
15、教授在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经方是我的最爱,我在临床也以使用经方取效为乐。但是,因为我不想将经方研究的事业做大,客观上也没有要我做大的压力,所以没有感到有何困难。比如,如果要办一所以经方为特色的研究所或学校,那遇到的困难就无法想象了。
[ 此贴被黄煌在2006-01-12 22:04重新编辑 ]
[楼 主]
|
Posted:
2006-01-08 20:58
大同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61
:
7
经方币:
116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04
最后登录:2007-02-22
今日甚疲倦,见黄教授回复,精神一振。
书小词一首以赠:
如梦令
玄理纸上坦途,驱竖由之便误,觅得药证相对,扫却蓁莽无数。一付,两付,赢得经方醒目。
[1 楼]
|
Posted:
2006-01-09 20:40
大同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61
:
7
经方币:
116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04
最后登录:2007-02-22
然而还有问题,比如:“就像中国农业的生产经验,在唐代以前已经成熟。经方应用的经验在汉代已经达到完美的地步。就如诗是唐代的好,词是宋代的好,而小说则推明清。讲方,好方当属汉方及唐方。唐代宋代对方药的研究主要在收集整理上,因为少有原创,所以感觉上似乎不如仲景。另外,唐宋以后方有不少已经掺杂了宗教的色彩和商业的味道,所以,感觉上也没有仲景方那么纯。整体方面是难以超越张仲景的,但在局部上也不是没有闪光点的,比如温胆汤。这些经验也同样值得重视。
经方也是发展的。唐宋方中也有不少成为经典的配方。尤其是经方的临床应用,经过后世医家的实践,对其方证的表述更加细腻,经验更加丰富。尤其是近现代的经方研究,更有成绩。这主要表现在经方对现代疾病的应用方面,知道哪些现代疾病可以用哪张经方?这也是很了不起的。”这个回答前后存在逻辑的矛盾。
今天太困了,明天见,谢谢黄教授!
[2 楼]
|
Posted:
2006-01-09 21:27
海威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及台湾地区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方剂进行研究。日本从70年代开始,就对我国传统的经、古方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对小柴胡汤等名方的的组方配伍、药理活性、作用机理、化学成分、药物代谢、方证模型等做了详尽的研究。在我国六神丸基础上研究开发出“ 救心丸”。据统计,1993年日本文献就发表了复方研究论文103篇,涉及方剂45个,其中经、古方41个,现代方4个。除了在理论上有所阐述外,还进一步开拓了新的功效。韩国的中医方剂研究也十分活跃,1985~1989年间,对我国的80余个经、古方和现代方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以药效学及传统药理学指标为主,并通过研究转化成产品。其中“牛黄清心丸”一个品种的产值就达0.7亿美元。1994年下半年又成立了官方的韩医药专门机构,仅科研经费每年就有400万美元。
[3 楼]
|
Posted:
2006-01-10 01:20
海威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上面这个跟帖是黄教授没有提到的内容。
却是我从网上弄下来的。
我看也可以算是一个目的。
外国人靠我们的经方赚钱,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
我看应该开发。
[4 楼]
|
Posted:
2006-01-10 01:24
小土豆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426
:
263
经方币:
2258 元
:
0
好评度:
195 点
注册时间:2005-01-02
最后登录:2017-01-07
日本津村制药公司2003年已经登陆上海浦东。
[5 楼]
|
Posted:
2006-01-10 12:24
温小文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2
发帖:
301
:
129
经方币:
931 元
:
0
好评度:
90 点
注册时间:2005-04-26
最后登录:2007-05-23
QUOTE:
下面是引用大同于2006-01-09 20:40发表的:
如梦令
玄理纸上坦途,驱竖由之便误,觅得药证相对,扫却蓁莽无数。一付,两付,赢得经方醒目。
赞一个!
[6 楼]
|
Posted:
2006-01-10 12:25
leiyuanmo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36
:
5
经方币:
75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27
最后登录:2007-05-22
不谈玄理谈实理!
要么中医大学不用学习四大经典,只开设一门课------<伤寒杂病论>如何?
[7 楼]
|
Posted:
2006-01-10 12:32
leiyuanmo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36
:
5
经方币:
75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27
最后登录:2007-05-22
看了黄老师的此篇,我恐怕要食言了!倒不是怕老师不感兴趣,而是不愿意打搅他,让他分心.
[8 楼]
|
Posted:
2006-01-10 12:35
顾志君
困学人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811
:
495
经方币:
4902 元
:
0
好评度:
428 点
注册时间:2005-01-06
最后登录:2007-05-23
QUOTE:
下面是引用leiyuanmo于2006-01-10 12:35发表的:
看了黄老师的此篇,我恐怕要食言了!倒不是怕老师不感兴趣,而是不愿意打搅他,让他分心.
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
[9 楼]
|
Posted:
2006-01-10 16:42
黄力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260
:
225
经方币:
1975 元
:
0
好评度:
214 点
注册时间:2005-01-08
最后登录:2007-05-21
教授惠答,雅抱冲矜。淡怀卓识,启眛发蒙。尚有剩义,恳祈教正。草草不恭,勿罪为幸。
1、教授所指经方,有广、狭二义,究其实质,指效方,特别是高效方。日本的汉方研究也重点着眼与此,而且汉方研究已经有多学科协作,基本达到教授的理想状态(尽管可能并非最理想),那么,教授经方研究工作能否赶上日本的汉方研究工作?
2、中华美食和中医是否真的能够相提并论(如教授所说的那样)?须知,西餐并不比中餐差到哪里,特别是肉类的烹制,西式厨艺颇胜。且欧洲大陆植被丰富不下中土,他们用草药一开始也是原始实践过程,为何产生不了经方?只是因为中土文明时间长吗?从有文字记载到东汉仲景的历史也并不比欧洲整个古代的历史长多少(古希腊、古罗马都有相当长而且辉煌的历史),为什么?
3、由第二问引出这个问题:中医药的特色究竟在哪里?只是经验而已?只能为后来者提供一大堆原始素材吗?中医传统理论究竟要不要?没有阴阳等理论能否产生《伤寒论》、能否产生经方?
4、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却抛开理论采取比较粗糙、甚至比较原始的研究方法进行药物临床观察研究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这样的研究与西医药的研究差距太大,从发展我国卫生事业的角度应不应该投入大量人力、资金进行研究?换句话说,由官方出面进行大规模经方研究有无现实可能?如果没有,现在研究经方的意义有多大?
[10 楼]
|
Posted:
2006-01-10 17:42
大同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61
:
7
经方币:
116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04
最后登录:2007-02-22
QUOTE:
下面是引用leiyuanmo于2006-01-10 12:35发表的:
看了黄老师的此篇,我恐怕要食言了!倒不是怕老师不感兴趣,而是不愿意打搅他,让他分心.
从你目前的发言来看,现在已取得理论成果的可能性极微。打油一首以赠,请思考:
东施屡捧心,
徘徊清溪侧。
而今赛西施,
何故郎不识?
[11 楼]
|
Posted:
2006-01-10 21:19
大同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61
:
7
经方币:
116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04
最后登录:2007-02-22
QUOTE:
下面是引用小土豆于2006-01-10 12:24发表的:
日本津村制药公司2003年已经登陆上海浦东。
而今日本人,大概就是在汉方基础上进行天然药物研究。此种研究,与中国的传统中医还有关系吗?
感觉政府大力扶持经方研究的可能并不很大,况且而今扶持的东西也被偷梁换柱的多。
设计好理想模式,群策群力、团结一心,结识、鼓舞、发动一批经方研究所需人员共同参与经方研究,其效果也许并不比亚于政府扶持。舍此,经方研究最终只能依靠日本人、依靠韩国人了。其实,科学研究也不分国界,况黄教授访学日本多年,交际广泛,如能将切实的研究成果提供给日本公司也是开发经方的一条捷径。
各位以为如何?
[12 楼]
|
Posted:
2006-01-10 21:36
海威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黄教授还能和雷原墨(leiyuanmon?)先生对话吗?
四大经典大概谁也说不清了!他的经典和经方是无关的!
我们都在这里乱谈琴!
[13 楼]
|
Posted:
2006-01-11 01:12
温小文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2
发帖:
301
:
129
经方币:
931 元
:
0
好评度:
90 点
注册时间:2005-04-26
最后登录:2007-05-23
最近沙龙来了不少高手,心里怯怯的,真有些不敢乱发杂音,今天实在忍不住,就发些杂音吧。其实,中医不是我吃饭的行当,说近些,我是中医爱好者,欣赏它的质朴与智慧,说远些,我站在患者的立场,以严厉的目光审视它,高度质疑它。最关心的是实在的疗效也在情理之中。
在没有公理定论的条件下,采用传统模式进行药物临床观察研究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中医传统理论究竟还要不要?研究经方的意义有多大?这该向中医临床要答案,要看看中医传统理论还能不能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看看所进行的经方研究是否会真正提高中医临床的疗效,是否对患者有益处。
中医药能够治病,这是不争的事实,中药取效的机理至今不明,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个大前题就决定了中医学流派纷呈,百花齐放,也决定了中医学的好些问题争论了上千年也争不出结果,如此这般关起门来再争它个一百年也不算长,争论到大家都去见仲圣了,估计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争的是没个准的东西,故而难有突破。团结起来,提高疗效才是正理。面对复杂的生命运动,不管中医还是西医,不管何种流派和医疗体系,都显得既伟大又无助。
个人认为,中医理论里蕴藏的“真”能够对临床的思路有帮助,但着眼处太大而时有模糊,较难掌握;各门派所掌握的“真”也不乏对付临床的好桥段,但多保守,难于流传。我寻思,不管理论与门派如何,中医治病最终是要落实到方上面的,所以,方证便显现出“通吃”的特质。对这一点,胡希恕老的一句话甚为精彩: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我理解,这个尖端是所有中医证的尖端。方证体系虽然自成一套,但与中医传统辨证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助的关系。如果将中医传统辨证及病因病机比作瞄准器,强调方证药证便如调校瞄准器的准星。有大思路,也明示出关键用药指征,是双赢吧?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对于后辈的学习,有好处。
经方在传承过程中,中医理论起到了捆绑经验事实的重要作用,使其较少散落,贡献殊伟,这是有别其它文明古国的地方。经方的经典配伍以及在某些方面的应用经验,在早期已臻成熟,后世不断完善和发扬的,也多在应用方面。阿司匹林等老药新用,实与之有同工异曲之妙,而且阿司匹林的药理,好象也是在混使了70年之后,才被揭示出来的。
中医学的特色究竟在哪里?我从书上看到,中医学最具特色的大致有三点:以外揣内、整体观、辨证论治。出于好玩,今天格外认真地以菜鸟的眼光将黄教授的这一套重新审视了一番,细细比较之下,好象也可以能够对号入座。而且,以望闻问切来揣测“方——病——人”的临床诊治思路,肯定不是西医学的东东,根据“药证”在古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药物的诊治风格,与现代日本汉方的使用相比较,两者应该有很大的不同。
我还有个建议,黄教授日后在着重明示用药指征之余,别嫌麻烦,不妨也适时谈谈病机方义之类,这不仅可以使后辈多一个角度来学习与理解,还会让人心里感到踏实,至少可以使人在感觉上认为是纯正的中医之道。说穿了,人们还是较为在意形式上的东西。以我个人的好恶,不喜欢病机方义之类繁复,感觉方证直观、简明,易于验证。
大同先生说,能否将切实的研究成果提供给日本公司,我想它不是个好主意吧?
[ 此贴被温小文在2006-01-12 19:10重新编辑 ]
[14 楼]
|
Posted:
2006-01-11 21:02
leiyuanmo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36
:
5
经方币:
75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27
最后登录:2007-05-22
不是我不愿意,而是看了黄教授多年的文章与著作,偏重于实践,何况受日本人影响很大,对于理论恐怕是看多年来中医界空谈玄理多,没有多少意义,故此抱怀疑的态度.何况鄙人所涉及的,的确如吾所言,若是"专家"恐不能其广也!不知道先生对道学与易学有什么看法?
[15 楼]
|
Posted:
2006-01-11 21:08
温小文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2
发帖:
301
:
129
经方币:
931 元
:
0
好评度:
90 点
注册时间:2005-04-26
最后登录:2007-05-23
leiyuanmo可以将自己的理论结合一个最简单的病例来举例谈谈,一切都清楚明白了。是骡子是马,倒是拉出来溜溜,如何?
[16 楼]
|
Posted:
2006-01-11 21:30
leiyuanmo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36
:
5
经方币:
75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27
最后登录:2007-05-22
我其实主要是整理和厘清中医中混乱的概念.中国人一直以来擅长形象思维,其流弊则笼统而非系统.
例子当然也可以举,比如"风痱"证,我已经说明过,也曾经治疗过.此为真"中风",主药麻黄,<本经>所谓"主中风"即此!面瘫也一样,用三五七散加减效果不错.<伤寒论>中不典型的"大青龙汤"证-----四肢但重,乍有轻时,实际也是(桂林本就言"太阳中风",实非普通"中风"),其实都是"奇经"之疾!也就是与西医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可以看<千金方.中风第八>,都是神经系统疾病,孙真人不可能乱诌,必有所本.不过实践还不多,希望大家重视.
[17 楼]
|
Posted:
2006-01-11 22:16
海威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QUOTE:
下面是引用温小文于2006-01-11 21:30发表的:
leiyuanmo可以将自己的理论结合一个最简单的病例来举例谈谈,一切都清楚明白了。是骡子是马,倒是拉出来溜溜,如何?
真到见真招儿的时候了。
当双方真不能互相理解的时候——一般是一方不可理喻,却自称真理全在手里。
那么就拿个具体问题来试试,看双方各自如何解决问题。
[18 楼]
|
Posted:
2006-01-11 23:07
海威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政治问题的最后解决是战争——以实力拼高下。
最终可能是以人心向背拼高下。
但鄙人不希望这里是战场。
可以是比赛场。
最好友谊第一,但对那些无聊而又难缠的人,你真没办法。
网上就是这么公平——白痴和圣人同样有话语权。
看来公平和畅所欲言也不总是好。
[19 楼]
|
Posted:
2006-01-11 23:15
小土豆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426
:
263
经方币:
2258 元
:
0
好评度:
195 点
注册时间:2005-01-02
最后登录:2017-01-07
赞同。
[20 楼]
|
Posted:
2006-01-12 19:26
黄煌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11
发帖:
1187
:
786
经方币:
6825 元
:
0
好评度:
627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23
外出开会几天,回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沙龙上依然热闹。
首先,我的回答让大同满意,我很高兴,回赠如梦令一首:初学难觅正途,灵胎先贤救误,伤寒类方十二,删除冗繁无数,无疑,无憾,仲景药证醒目。
海威是深知本人所思的,温小文的帖子也合我意,谢谢!
黄力、leiyuanmo两君用心很深,可敬!归纳你们的提问,我想,我应该回答以下二个问题:
一、经方与日本汉方的异同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在日本也被日本朋友提问。我说,日本汉方和中国经方都是用仲景古方,但是日本汉方是不变的古方,中国经方是可变的古方。其区别就在加减。有药物用量的增减,有药物味数的加减。日本汉方,大多用成方,加减很少。为何少加减?关键是对古方中的药证不熟悉,他们将一张方也当成一味药。不加减,就显得粗略了。中国经方呢,重加减,所以灵活。而加减的基础,是对药证有研究。
二、经方与中医理论是啥关系?
我所说的中医理论,就是那些方药理论。两者是啥关系?就是语言与语法的关系。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语法?我想这是个不难回答的问题。按此理,必定是先有方药的实践,后来才有方药的理论。强调经方,就是强调实践,强调中医的临床基本功,就是去除现在中医界的误区,认为中医治病必先讲理法,然后再论方药。其实,中医中还有一种思路,就是抓方证药证的思路。胡希恕先生还强调方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尖端呢!刘渡舟先生晚年也有类似的看法。
讲方证,提倡临床临床研究,是否就是落后?我认为不一定。中医研究是否先进落后,不是看其研究是否多少现代化仪器设备,而是要看思想方法是否正确?临床是否有效?否则,那张仲景的伤寒论早就不该读了,现在大家经常使用的小柴胡汤等经方也应扔了,因为当年根本就没有什么仪器!
我从不反对现代的药理研究,但这些研究必须要有临床的基础,如果没有所谓“比较粗糙、甚至比较原始的研究方法进行药物临床观察研究”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事实,能搞出有效的新药来吗?古代中医的观察手段是比较原始,但却更接近真实,这种思想方法,不能说成是落后!整理总结这种思想方法,就是我们中医理论工作者的任务。
传统的理论要不要?当然是要的,问题是现在通行的许多中医理论,已经离传统越来越远,骨子里越来越像西医理论了,但表面上还用着传统的术语!按这种理论,临床无法达到应有的疗效。修正这种理论是时候了!
[ 此贴被黄煌在2006-01-12 21:59重新编辑 ]
[21 楼]
|
Posted:
2006-01-12 21:36
大同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61
:
7
经方币:
116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04
最后登录:2007-02-22
QUOTE:
下面是引用黄煌于2006-01-12 21:36发表的:
外出开会几天,回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沙龙上依然热闹。
首先,我的回答让大同满意,我很高兴,回赠如梦令一首:初学难觅正途,灵胎先贤救误,伤寒类方十二,删除冗繁无数,无疑,无憾,仲景药证醒目。
海威是深知本人所思的,温小文的帖子也合我意,谢谢!
.......
感谢教授惠赠《如梦令》。
心头还有困惑:
1、既然植物药可以走药证的研究道路,那化学药品能否走药证的研究道路?如果化学药品运用药证的研究方法,化学药品是否便能够归属为中药?
2、药证相符是否真能效如桴鼓?改变疾病的预后?须知有些疾病的预后很难改变,但疾病过程中必有药证,真的能够逆转病情吗?就此问题,建议开展单病种药证临床研究。这样的研究最有说服力,如果成功,西医也会不得不承认。黄教授您认为呢?
.......
[22 楼]
|
Posted:
2006-01-12 23:26
雪中梅花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7
:
55
经方币:
210 元
:
0
好评度:
37 点
注册时间:2005-11-30
最后登录:2007-05-17
现在科学认识有局限性,现在的科学研究同样靠不住。从古人治病的药方中认识中药,比现在科学研究的药性可靠。我很推崇黄老师的办法,因为在治病中我深切体会到效果是中医存在的基础。
[23 楼]
|
Posted:
2006-01-13 10:05
黄煌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11
发帖:
1187
:
786
经方币:
6825 元
:
0
好评度:
627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23
回答大同的提问
1、既然植物药可以走药证的研究道路,那化学药品能否走药证的研究道路?如果化学药品运用药证的研究方法,化学药品是否便能够归属为中药?
答:药证是古代中国人服用天然药物的经验总结,其表述是质朴的、直观的、表象的。药证仅仅是药物临床应用的初级阶段,要弄清其机理,规范其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为什么要在现在提药证研究呢?这是考虑当前许多青年中医对传统的用药经验缺乏认识和尊重,往往用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去指导临床用药,或简单套用一些中医理论术语去遣方,导致临床疗效的下降。强调药证以及方证的研究,其实是一种返璞归真式的思路,是一种传统的回归,是一种温故。研究药证方证,并不排斥实验室研究,相反,药证方证的研究资料可以为实验室研究提供思路和素材。
化学药品能否使用药证的研究思路?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初步的感觉是:可能不行。药证研究是一种文献研究与临床观察结合的传统研究方式,而更多的是文献整理性质的研究。这对于古代的经典用药比较适合。如果是现代临床研究,则应该开展循证医学研究。
2、药证相符是否真能效如桴鼓?改变疾病的预后?须知有些疾病的预后很难改变,但疾病过程中必有药证,真的能够逆转病情吗?就此问题,建议开展单病种药证临床研究。这样的研究最有说服力,如果成功,西医也会不得不承认。黄教授您认为呢?
答:药证相符以后的疗效,是古代的标准,是直观的标准。目前许多药物取效的时间、疗效判定标准尚不清楚,古代的表述也很粗略。大部分是以自我感觉或他觉体征改善为准。这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是有相当差距的。这是药证方证研究的难点。所以,我同意你的建议,即开展单病种药证的临床研究。不过,还要注意与“人”的结合,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状态,还要充分考虑古代的用药经验指征。我想,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尚未穷尽,许多疾病还需要深化或综合。药证方证这些传统的诊断单元,可能能为现代疾病谱的调整更新提供重要的参考。
[ 此贴被黄煌在2006-01-13 16:43重新编辑 ]
[24 楼]
|
Posted:
2006-01-13 16:37
顾志君
困学人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811
:
495
经方币:
4902 元
:
0
好评度:
428 点
注册时间:2005-01-06
最后登录:2007-05-23
还要培养一大批的经方高手来做研究,要不然得出的结论无论好坏如何使人信服?
[25 楼]
|
Posted:
2006-01-13 17:16
大同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61
:
7
经方币:
116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04
最后登录:2007-02-22
QUOTE:
下面是引用黄煌于2006-01-12 21:36发表的:
外出开会几天,回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沙龙上依然热闹。
首先,我的回答让大同满意,我很高兴,回赠如梦令一首:初学难觅正途,灵胎先贤救误,伤寒类方十二,删除冗繁无数,无疑,无憾,仲景药证醒目。
海威是深知本人所思的,温小文的帖子也合我意,谢谢!
.......
继续请教:
1、如何对药证学说进行证伪?出现怎样的情况标志着药证研究或“药-人-病”模式研究的失败?
2、临床有无药证相符而无效的情况?能否举例?遇见这样的情况是考虑药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还是考虑药证研究有先天不足、或不可逾越的障碍?
3、既然“药证相符以后的疗效,是古代的标准,是直观的标准”既然药证相符之疗效也尚未肯定,为何全盘否定自己年轻时的研究模式?现在的信心又从哪里来?
[26 楼]
|
Posted:
2006-01-13 20:28
大同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61
:
7
经方币:
116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04
最后登录:2007-02-22
QUOTE:
下面是引用黄煌于2006-01-13 16:37发表的:
药证方证这些传统的诊断单元,可能能为现代疾病谱的调整更新提供重要的参考。
.......
未读懂,肯请详解。
[27 楼]
|
Posted:
2006-01-13 20:32
大同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61
:
7
经方币:
116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04
最后登录:2007-02-22
同时我非常想知道杨大华先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见解。如果方便,可否赐教一、二?
[28 楼]
|
Posted:
2006-01-13 20:34
ydh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2
发帖:
441
:
234
经方币:
1939 元
:
0
好评度:
146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14
感谢大同先生的垂询!近来一直忙于学习临床家的实战经验,对于经方理论的思考近于荒废.因此,一时还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先生.关于"药证"的理论,据在下所知,是黄煌先生首倡的.是建立在东洞的<药征>和邹澍的<本经疏证>两本书的基础上的.但黄老师的研究成果又是比这两本书更为系统和深入."药证"是他近年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浓缩了他的大量心血.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看,药证无疑是破解经方的一把钥匙,通过它我们更容易发现张仲景的用药规律.和六经八纲等中医理论一样,药证方证也只是一种理论工具.是工具就有局限性.因此,指望靠药证来解决所有在中医问题是不现实的.况且,药证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走向完善.中医学的理论不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终极真理的吗?在下学浅,只能回答到这个层面,深表歉意.我也知道,对于您这样善于深入思考的人来说,我的答复一定不能让先生满意的.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深入读一读<张仲景50味药证>和上面的两本书.也许您要的答案会深藏在里面的.欢迎先生赐教您的临床经验!
[29 楼]
|
Posted:
2006-01-13 21:39
<<
1
2
3
>>
Pages: ( 1/3 total )
快速跳至
>> 新闻信息栏
|- 新闻信息栏
|- 经方资源区
|- 医学广告区
>> 教学大平台
|- 教学大平台
|- 经方练习讨论区
>> 网上咨询区
|- 网上咨询区
|- 仲景美食园
>> 经方实验录
|- 经方实验录
|- 我最擅长使用的一张经方
|-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例
|- 全国经方验案集萃
|- 方、药吟味
>> 黄煌教授专栏
|- 黄煌教授经方研究栏
|- 临证病案按
>> 自由投稿区
|- 投稿浏览区
|- 我的中医之路
|- 我学中医最大的苦恼
>> 百家争鸣区
|- 百家争鸣区
|- 中西汇通争鸣区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7761(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09:0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