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 [转贴]《内经》体系和方法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转贴]《内经》体系和方法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转贴]《内经》体系和方法

按:此文是赵洪钧对《内经时代》做的补充说明,也是他研究《内经》的最后结论。今天一贴上“中国中医药论坛”立即引起激烈的反应,赞同的人不太多,却很有几个人气急败坏、七窍生烟,可惜这些人没有一个提出的批评是学术性的。现在贴在本论坛,希望看到严肃的批评。

《内经》体系和方法

20多年前,笔者说过,本书将“帮助人们更快、更好地读懂《内经》,使初学者迅速掌握《内经》体系的基本精神。但是,它不同于有关入门书。已经系统学过《内经》的人,翻开本书就会看到一些别开生面的内容。《内经》专家更能从中发现一些研究《内经》的新方法、新资料、新观点。总之,它对一切和《内经》打交道的人都有用处。”
效果如何,自然是读者说了算。不过,某些朋友的批评意不在此。他们说:你打破了《内经》的神圣地位!如果确实如此,倒是好的。因为科学要想发展——中医自不例外——正需要这样。《内经》永远神圣——永远不可逾越——中医就永远没有突破。
我感到不很满意的是,那时本书还没有做到一语中的。
于是,20多年来,仍然常常思考《内经》体系和方法,希望给读者一个最简明的纲领。现在,自觉很清楚了。即:
《内经》体系是天人相应的体系,《内经》方法是比类取象的方法。
多数读者会觉得这个纲领太简单了。他们会问:不是说《内经》“头绪纷繁”吗?不是说“阴阳五行是是中医的理论核心”吗?还有人说:“《内经》提供的基本理论即元气——阴阳——五行说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藏象——经络生理学,及以此为中心的病理学、药物学、养生学。”是中医基础理论。(潘卫星.反光.第1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8.)怎么能把《内经》看得如此简单呢?天人相应怎么更重要了呢?
确实,我和他人此前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见解不能说不对,但是在把握《内经》体系和方法方面,还是不够准确而且简括精辟。
试看,《内经》本身对它的天人相应体系就有很明确的表述。如: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如果上面这两句话不够明白,请看下面这几段: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素问•阴阳离合论》)
“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也?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素问•阴阳别论》)
“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灵枢•五乱》)
“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素问•六节脏象论》)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府之所以应天也。”(《灵枢•经别》)
显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这两个中医体系中的理论硬核就是天人相应的。
为什么要五藏六府,而不是五藏五府或六藏六府(其实都有过),有专文进一步讨论,见第?节所附“藏五府六考”。
不但脏腑、经脉体系是天人相应的,穴位也是这样。如:
“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孙络之脉……亦三百六十五脉。” (《素问•气穴论篇》)
关于“取类比象”的方法,《内经》中也有相当明确的表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篇名就是此意。其中说: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再如《素问•五藏别论》说: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为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11)
可见,脏腑之分(藏而不泻和泻而不藏)就是和天地比类取象来的。
至此,读者会问:阴阳五行说不是很重要吗?你曾经说它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还说:“就中医论中医——本质上是就《内经》论中医,只能说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核心。稍微修正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学说是核心。阴阳五行说是《内经》体系的骨架或框架,抽出这个架子,《内经》就委然脱地成为一堆零砖碎瓦。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大致上无往而不通。否则便基本上读不懂。”
现在补充说明如下:
《内经》体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它的经验知识,二是它构筑体系的哲理和方法。想迅速把握《内经》,弄清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内经》中的经验知识,大都不超过古人的常识。比如,心藏神、主思虑的看法虽然不对,却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常识。古人关于脏腑、经络的经验知识也只能认识到很直观的东西。比如那时看到了十来个比较大的内脏,关于自口至肛门的消化功能、关于膀胱储存尿、关于肺与呼吸、关于血和脉络的粗略常识没有错误。至于外生殖器和生殖的关系,自然也知道。
  不过,只有上述粗略的常识,不可能形成已知的中医基础理论。于是,古人拿来那时的自然哲学理论作为构筑中医体系的理论或方法。
《内经》赖以建立体系的是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
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
其中,前三者都属于“理”或“道”,第四者属于“气”或“器”。按中国传统哲学的看法,不能“离气言理”,也就是现代哲学说的“没有脱离物质的规律”。“理”和“道”是形而上的,“器”是形而下的。“器”是由“气”组成的,故“气”的本意虽然是无形(肉眼不可见的意思)的物质,按现代理解也是形而下的。这四个自然哲学理论不容易截然分开,阴阳、五行和天人相应的关系尤其密切。所以,虽然四者偶有单独讨论处,更多的时候则是两说、三说或四说同时使用。从上述引文中也可以看出,阴阳五行也用以说明天人相应。
如此说来,阴阳、五行和天人相应三者谁更具有统帅作用呢?
答:按说阴阳学说更具有统帅作用。
阴阳是天地之道,即自然界的普遍原理,它是能统帅天地人的。只是,这一哲学原理,只能构造两极模型。不便于推演出多系统的人体理论。于是,《内经》再借助于五行学说推演出五藏五府模型。该模型仍然不足以说明人体的构造和生理。结果,天人相应思想有了用武之地。
阴阳原理用于人体时,基于阴阳的经验性,即据阴阳之象推理。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躯干为阳,内脏为阴;府为阳,脏为阴等等,还是一种联想,不是天人相应的推理。
不过,阴阳很容易被天人相应思想利用,为天人相应服务。
如《内经》说:“夫言人之阴阳……以应天之阴阳也。”(《素问•金匱真言论》)结果,阴阳学说竟然要居于天人相应之下了。
五行学说的第一步推理,即人有五行,也不算典型的天人相应。如《礼记•礼运》说: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再进一步推理,五行的经验性很难与人体生命现象发生相应性联想,其中必然有很多牵强附会之处。这就不是推理,而是天人相应的附会。结果,五行学说也积极向天人相应靠拢。如:
《灵枢•通天》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就是毫无掩饰的天人相应的说法。
天人相应强调的是“人应天”而不是“天应人”。它的积极方面,是讲人要顺应四时和昼夜规律,也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如:
“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素问•五常政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劳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生气通天论》)
除此之外,多数说法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故牵强附会的倾向很明显。如: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冥,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幕筋。地有聚邑,人有捆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聚,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密,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邪风,其入不深。至其月郭空,海水东盛……其病人也暴卒。”(《灵枢•岁露》)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素问•八正神明论》)
读过上述说法,我们固然对古人联想之活跃深感惊叹。但是,即便古人,也不会对这些太不严密的联想都表示认同。
若问:为什么《内经》如此钟情于“天人相应”呢?
这是由于天人相应思想被董仲舒发挥到极致。而董氏的思想正是《内经》成书时的主流思想。他说:
 “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天之号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又说:
“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其间。春生夏长,百物以兴,秋杀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疢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阴阳以生活耳,而人乃烂然有其文理,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从旁折天地而行,人独题直立端尚正正当之,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当之,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是故人之身首坌而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洪钧按:即腰)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是故礼,带置绅必直其颈,以别心也。带以上者,尽为阳,带而下者,尽为阴,各其分。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按:似有脱文)人足病喉痹起,则地气上为云雨,而象亦应之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占视占瞑,副昼夜也;占刚占柔,副冬夏也;占哀占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是故陈其有形以著无形者,拘其可数,以着其不可数者,以此言道之亦宜以类相应,犹其形也,以数相中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又说:
“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官有四选,每一选有三人,三四十二,十二臣相参,而事治行矣;以此见天之数,人之形,官之制,相参相得也,人之与天多此类者,而皆微忽,不可不察也。”(《春秋繁露•官制像天》)
  读过上文,当代人会觉得大多是牵强附会。《内经》时代、甚至战国之后的古人则一直认为是真理。由上述《内经》引文可知,董氏的思想在《内经》中无不具备。这是当时的思想背景使然,不值得奇怪。
  东汉的《白虎通》对中医核心理论的天人相应和比类取象有更简明的论述,第五节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从略。
总之,只有明白了古人的天人相应思想和比类取象方法,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内经》讲的人体构造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为什么脏藏而不泻,腑泻而不藏。
因此,《内经》体系是天人相应的体系,《内经》方法是比类取象的方法。

[楼 主] | Posted: 2006-05-15 01:02 顶端
马文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222
: 223
经方币: 2192 元
: 0
好评度: 222 点
注册时间:2005-11-08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赞同
[1 楼] | Posted: 2006-05-15 08:42 顶端
黄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260
: 225
经方币: 1975 元
: 0
好评度: 214 点
注册时间:2005-01-08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是否可以概括为:内经的思想方法是比类取象。这样,更简洁。
因为体系是通过思想方法建立起来的。
我认为:天人相应观只是一个结论,是通过比类取象的思想方法得出的。得出天人相应这个结论用的是比类取象的方法,运用天人相应观还是要通过比类取象的方法。虽然也可以从逻辑角度认为,天人相应观是比类取象方法成立的前提,但天人相应观其实并不成立。
“比类取象”即《系辞》所言:“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描述的是一种求同的抽象思维过程,主要是类比、联想、求同过程,不是缜密的逻辑思维。
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历代中医中颇盛行,所谓“医者,意也。”比如:叶天士在下胎方中加入飘下的秋梧桐叶,就是因为想到下胎是“下”、叶落也是“下”,经过对比发现两者有共同点,于是想到用以疗疾。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只是在随意联系事物间不确定的表象,并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
《内经》联缀于西汉,因此它通篇的思想实质如此。当然,它的内容不少是关于医疗实践的认真、客观总结,因为它毕竟不是一时、一人所作。


[ 此贴被黄力在2006-05-15 19:34重新编辑 ]

[2 楼] | Posted: 2006-05-15 19:02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赵洪钧感谢黄力先生的补充见解,他自觉文中的表述不是很简洁。取类比象是方法大概没有疑问,它和天人相应的关系也很密切。最早的天人相应应该是天命观,不一定从比类取象而来。后来的天人相应在董仲舒那里首先也是人事应天意,同时他也把“人副天数”——即天人同构发挥到极致。这一部分的天人相应不再是“天人感应”。《内经》主要接受了这方面的思想。
欢迎继续讨论并批评。

[3 楼] | Posted: 2006-05-15 20:43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又,赵洪钧认为,从理论体系和构筑《内经》体系的——亦即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方法看问题,只能得出上文的结论。很多朋友可能感到有些失望。但是,中医的实践并非完全受他的理论统帅。指出理论体系方面的缺点,不是说中医的临床缺陷和理论缺陷一样。
[4 楼] | Posted: 2006-05-15 20:53 顶端
雪中梅花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7
: 55
经方币: 210 元
: 0
好评度: 37 点
注册时间:2005-11-30
最后登录:2007-05-1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quote]引用第2楼黄力2006-05-15 19:02发表的“”:


[ 此贴被雪中梅花在2006-05-17 08:27重新编辑 ]

[5 楼] | Posted: 2006-05-16 11:14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QUOTE:
引用第5楼雪中梅花2006-05-16 11:14发表的“”:

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自己的认识来评价,是否缜密,主要决定于自己的认识程度。其实,事物的本质本来就很难说清。

梅花朋友任何时候都是或都能以别人的认识来评价么?
事物的本质本来就很难说清。你就放弃说清本质的努力了么?

[6 楼] | Posted: 2006-05-16 12:40 顶端
雪中梅花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7
: 55
经方币: 210 元
: 0
好评度: 37 点
注册时间:2005-11-30
最后登录:2007-05-1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我认为不但应该说,更应该做。 有些问题理论起来很复杂,甚至结果不了,但做起来很简单。以老师的才思我是无论如何也辨不过您的。当然,我不是学者,也不喜欢,也不能做学者,我更希望自己是一个实践者。
[7 楼] | Posted: 2006-05-16 17:48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QUOTE:
引用第7楼雪中梅花2006-05-16 17:48发表的“”:
我认为不但应该说,更应该做。 有些问题理论起来很复杂,甚至结果不了,但做起来很简单。以老师的才思我是无论如何也辨不过您的。当然,我不是学者,也不喜欢,也不能做学者,我更希望自己是一个实践者。


既然做就足够了,何必参加关于《内经》体系这样抽象的讨论呢?而且也不必遥距离拜老师——离得太远是不大可能示范指道你如何做的。

[8 楼] | Posted: 2006-05-17 01:33 顶端
雪中梅花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7
: 55
经方币: 210 元
: 0
好评度: 37 点
注册时间:2005-11-30
最后登录:2007-05-1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当然我还是希望有人指导,就是务实理论下的指导,而不是空谈,黄老师只所以有魅力,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不求其全,但求其真".对于我来说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不是用来争论的.这个论坛的宗旨好像也是这样的."道不同不相与谋"那就删掉吧!以后也不敢,也没有水平参加老师的讨论,冒犯,对不起。


[ 此贴被雪中梅花在2006-05-17 08:48重新编辑 ]

[9 楼] | Posted: 2006-05-17 08:27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QUOTE:
引用第9楼雪中梅花2006-05-17 08:27发表的“”:
当然我还是希望有人指导,就是务实理论下的指导,而不是空谈,黄老师只所以有魅力,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不求其全,但求其真".对于我来说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不是用来争论的.这个论坛的宗旨好像也是这样的."道不同不相与谋"那就删掉吧!以后也不敢,也没有水平参加老师的讨论,冒犯,对不起。

原来理论有务实的,也有务虚的,倒底如何理解,我不知道。梅花朋友说:道不同不相与谋,显然也有道——道理,而且是求其真的道理,似乎别人都是求其假——空谈的了。
这里面前没有老幼贵贱,我不赞成删去梅花朋友的帖子——不管谁删去,而是欢迎继续讨论。

[10 楼] | Posted: 2006-05-17 09:59 顶端
雪中梅花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7
: 55
经方币: 210 元
: 0
好评度: 37 点
注册时间:2005-11-30
最后登录:2007-05-1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赵老师不要误会, 无论如何您既是前辈,在知识和水平,实践,我是没有办法跟您相比的,更不要说学识了,您的文章,以我的水平是没有资格评价的。 不管如何我还是很佩服的学识和才思的。我原来要表达的思想是:象形取意是中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被您的争论带偏了,或许我根本就没有表达清楚。


[ 此贴被雪中梅花在2006-05-17 15:44重新编辑 ]

[11 楼] | Posted: 2006-05-17 15:26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QUOTE:
引用第11楼雪中梅花2006-05-17 15:26发表的“”:
赵老师不要误会, 无论如何您既是前辈,在知识和水平,实践,我是没有办法跟您相比的,更不要说学识了,您的文章,以我的水平是没有资格评价的。 不管如何我还是很佩服的学识和才思的。我原来要表达的思想是:象形取意是中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被您的争论带偏了,或许我根本就没有表达清楚。

感谢您的尊重,欢迎继续交流。

[12 楼] | Posted: 2006-05-17 15:59 顶端
haiwei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183
: 184
经方币: 1830 元
: 0
好评度: 183 点
注册时间:2006-02-14
最后登录:2007-02-12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中国中医药论坛上,对此文争论很激烈,大家最好去看看。
[13 楼] | Posted: 2006-05-18 22:27 顶端
guangping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52
: 35
经方币: 332 元
: 0
好评度: 32 点
注册时间:2005-07-19
最后登录:2007-05-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雪中梅花说的对,是带偏了.
[14 楼] | Posted: 2006-07-21 14:57 顶端
loushaokun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41
: 42
经方币: 410 元
: 0
好评度: 41 点
注册时间:2006-08-04
最后登录:2007-03-3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Re:[转贴《内经》反治法新探   娄绍昆

《内经》反治法新探
娄绍昆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正治法的局限性及其原因、反治法机制、适应证、方剂结构以及与瞑眩的关系
等内容,认为应用调动机体主体性反应的反治法可动摇病理稳态,阻止功能代偿向结构代偿转化,对慢性
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应认真研究光大.
主题词《内经>反治
  反治法肇端于‘内经》,作为正治法的补充,当时已
开始应用于临床.‘紊问•至真要大论》t“气调而得者
何如?歧伯日。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
调,则其道也。’’这是患者在六气调和的情况下发病,医
者根据病机的阴阳标本顺逆之变,选择相应的正反两
法,或先逆后从,或先从后逆1通过调整气血津液的中介
环节,以期重新建立五脏阴阳平秘的目的。《内经》中正
反两法相提并论,和后世将反治法一般用于治疗真假寒
热虚实等证候的见解有较大的差是.
  笔者就<内经)正反两法的比较,正治法的局限性及
其原因、反治法机制、适应证,方荆结构以及与瞑眩的关
系等方面,结合临床有关资料,陈述已见。
一、正反两法的比较
‘至真要大论》t。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正者正治,反者反治.’’治病求本,本于阴阳。这是关于
疾病向健康转化过程的本质认识,正反两法均要谨守这
一总则.它们的区别只是在实现转化的动力机制的选
择上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正反两法对病证都采取相
逆而治,只是在不同的病机趋向中对主症的系统调节方
向有顺逆正反之分。
’ =、正治法的局限性
  正治是常规治法,但临床证明它不能统治诸病。
‘至真要大论>,。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
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正治法的局限性常表现在三
个方面t
  (一)无效治疗.<内经>认为如果医者仅守‘‘以热攻
寒,以寒疗热删盛之泻之,虚者补之’’的绳墨,只会使用
。气相得者逆之’’的正治法,临床效果常常不理想.王冰
责之为‘‘粗工褊浅,学未精深’’,‘‘方士若废此绳墨,则无
更新之法,欲依标格,则病势不除,舍之则阻彼凡情,治
之则药无能验,删亦有全不息者一.
  (--)替代效应。正治法以。补不足,损有余’’来调节
机体的阴阳失调,但这种补偏救弊的方法有时亦会产生
替代效应,反使机体自愈能力处于被动状态。王冰早就
观察到这种现象,‘‘亦有止而复发者,亦有药在而除,药
去而发者。’’现代日本汉方家也挺曲同类问题t。实者泻
之,虚者补之,对寒证用热药,对热证用凉药.这是否是
重视自然治愈的方法?有许多患者服中药时好转,停药
则恶化,结果必须长期服药[1].一
  (三)药源病、医源病。<内经>称药物为。毒药’’,认
为正确的治疗可以化毒为药,不正确的治疗可以化药为
毒[2].正治法常出现‘‘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
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至真要大论>)的“因药
病生’’的情况。
  三、导致正治局限性的原因
  I:内经>在分析正治法所产生的无效现象、替代效
应、药源病、医源病等一系列局限性的原因时,得出了
。治其旺气,是以为反也.’’的结论.
  旺气,可理解为人体主体性反应[2].它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具有抗邪扶正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反应过于
激烈,也会导致‘‘亢则害’’,对机体产生损伤.这两方面
的作用,都以。症状’’这一形式,出现于疾病的全过程.
如果,对这些症状形而上学地只认为是病因及其造成的
病理损害,一概予以抑制与纠正,结果就会出现压而不
服,纠而不正的无效治疗或替代效应,甚至还会出现旧
病未去,新病又添的药源病、医源病.
  四、反治法的机制
  .:内经>在论述。反治何谓?一这一问题时,明确地提
出。“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前二旬
强调反治法必须以整体性辨证为前提,对病证相逆而.治,后二句阐明对主症采取顺从、助长的从症治疗.<内
经)以朴素的文字形式表达了反治法的机制一一把对主
症的从治,纳入对病因、病证的逆治之中.这样,一方面
能促进机体主体性反应,创造能充分显露主症的内环
境,加强局部反馈信息,激活生理学上的“对抗系统’’,促
使邪正斗争由相持转向激化,当症状完全出来时,就能
动摇机体的病理稳态而达到治愈了疾病的目的.另一
方面,又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在从症治疗中,由于症状的
加剧、病情的激化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中医西医的治法,都有主动、被动之分.随着对疾
病发病机制,特别是反馈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西医已
开始发现过去占主导地位的。缺什么,给什么”的被动的
病因发病学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与弊病.如对冠心病、脑
动脉硬化等供血不足的疾病,采用高压氧治疗,就是典
型的‘‘缺什么,给什么”的被动补充疗法,临床上可能会
有短期应急的疗效,但这种疗法通过反馈作用反而可能
降低心肌及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相反,如果象登山
运动员进行适应行军那样,给以适当的运动锻炼,甚或
低压氧治疗,有可能通过有限度的加重缺氧(运动提高
组织耗氧量)而调节心肌、脑组织的耐氧能力,促进自身
的适应机能,从而获得持久疗效.这种疗法,有人称为
主动疗法【I】.
  通过认识论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反治法是中医的
主动疗法.如张羹梅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胃酸缺乏
者,常在辨证用方的基础上加入瓦楞子、乌贼骨等止酸
之品,以促其胃酸分泌,临床达到治本的效果.他说t
。若加酸性药物,只能暂安,不能生酸,无康复之望“】一.
他的治疗经验与心得,和‘内经)反治法的机制暗合,从
中显示出反治法的主动性与生命力.
  五、反治法的适应性
  ‘至真要大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刖正者正治,
反者反治.们未有逆而能治之者。夫惟有顺而已矣.’’可
见反治法的适应证是某些复杂的、顽固的、用正治法虽
然辨证无误却治疗无效的疾病.这类疾病往往是一些
可逆性的慢性病.它的复杂性表现在临床可见寒热兼
夹、虚实错杂,病象丛生.它的顽固性表现在正气受挫,
邪毒胶着不去阻滞气机,形成痰、瘀等病理代谢产物.
因此,邪正相持逐渐形成超稳定的病理结构.由于病理
稳态的存在,正治法补之益疾.攻之伤正.对症状的压
制、对抗,反而会挫伤不旺。旺气’’,故出现辨证未差而治
疗无效的被动局面.如果从病理学角度来分析,这些可
逆性的慢性病由于受损器官、组织尚未恢复,机体以功
能代偿、代谢代偿来维持着病体的非健康情况下的稳
态.如果不采取积极、主动的疗法来动摇这种病理稳态,
  •】36•
机体的功能代偿就会转化为结构代偿,直至失偿、恶化。
那就超越了上述的可逆性阶段,属于另一个问题了.
  反治法对可逆性慢性病的治疗有卓越的疗效。如
吴训之治疗一位夏姓女患者,32岁.患者燥渴多饮,小
溲日达四、五十行.经尿常规、螵鞍拍片、血常规及相关
的生化检查均无异常,医院诊为。精神性多饮多尿症、神
经官能症’’,并给予维生素B-、谷维紊等西药治疗,效果
不显.中医根据多饮多尿、消瘦神疫、面色无华、腰臀重
坠、小腹胀满、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细效等,诊为气阴两
虚下消病,予以滋阴益气法不效.二诊时,医者以尿频、
尿急、尿多为主症.采用八正散‘‘通因通用’’,顺从及诱导
主症的发展,仅三剂,多饮多尿之苦十去其六.再三剂,
不期而愈[5].笔者认为认真总结这类被称之谓‘‘奇证’’的
治验,对进一步研究反治法的适应证将大有裨益.
  六、反治法与瞑眩现象
  动摇病理稳态是反治法的首要治疗目标,所以在治
疗初期难免有瞑眩现象的发生.<尚书>;‘‘若药弗瞑眩,
厥疾弗瘳片.无独有偶,这种异乎寻常的瞑眩现象在国
外的传统医学中亦有发现。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发表的有关资料介绍,德国医师汉内曼(Hahnemanu)于
1812年创立的顺势疗法,就是采用激发、诱导疾病症状
的增剧的方法,即‘‘类似病症用类似药’’的法则,达到顺
势平衡来迅速治愈许多可逆性慢性病.二百年来的临
床证明,这种伴随着瞑眩现象有顺势疗法对某些组织变
性前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癫痫、皮
肤斑疹、过敏反应、精神错乱等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价
值【¨.
  瞑眩现象对慢性病治疗的良好效果,也被现代中医
治疗经验所证实.中国中医研究所西苑医院在运用通
阳助阳解毒法治疗慢性乙肝的过程中发现,治疗初期
GTP急剧上升高达1500—2000金氏单位以上.同时伴
有发热、尿色加深等湿热蒸胯见证明显者.都能促使抗
一HBe产生,接着用清热利湿解毒的宽胸解毒汤治疗,
都在短期内治愈.对这种典型的瞑眩现象而迅速愈病
的事实,他们的体会是。。扶助阳气,促使阳气旺盛,阳气
与毒邪由相持转向激化.则可能缩短病程,促使慢性肝
炎的恢复[7】’’.反之,‘‘不出现正邪的激烈斗争.正邪相持
的局面就不能中止【t】”.他们还观察到在治疗中肝细胞
大块坏死后常不发生肝硬化.此外,大多数细胞碎屑样
坏死改变也不遗留纤维化.相反,另一些慢性乙肝患
者,肝细胞并不坏死.OPT一直正常,却不断发展为肝
硬化【".由此可见,当慢性病处于功能代偿、代谢代偿阶
段.治疗时如能产生暝眩,出现一时性的症状加重,化验
指标阳性及定量值上升,甚至出现部分组织坏死等情况,却能获得痊愈.
  日本汉方家汤本求真在‘‘论中医治疗中瞑眩证状之
发起者为原因疗法之确证一一文中,以自己的亲身治验
说明•‘‘种种瞑眩证状,是不外因病的细胞,藉有力药荆
之援助,奋然蹶起,而欲驱逐病毒之作用之反照也。则
此证状之发现,当为中医方剂治疗实为原因疗法之佐
证,故此证状之出现,洵可庆贺者也。昧者不察,偶然发
现,则周章狼狈,更易他医,而深诋中医者,不乏其人,至
可慨叹,东洞翁云t‘世人之畏瞑眩,如斧铖,保疾病如赤
子’.真是悲悯之言也[•p.
  正治反治,在治疗过程中均有可能出现瞑眩现象.
但瞑眩现象在正治中出现是无法予料的,没有规律的.
而在反治中,由于有意识地助长症状,触发邪正冲突,所
以瞑眩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
  七、反治法的方剂结构
  反治法的方剂结构亦是在阴阳逆从标本理论指导
下组合的,可分‘‘问者并行,甚者独行,,两种形式.
  (一)间者并行。这是反治法方剂组合的常规形式,
即在正治法方剂组合的基础上加入对主症的从治药物,
两者的比例,应适事为度。<至真要大论)。一逆者正治,
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假如以逆治为主,从治
为辅•就是<内经>所谓的“反佐以取之,,之法。‘本草纲
且)谓•。反佐•即从治也。一当然也应该存在以从症治疗
为主体,逆病证治疗为辅的组合,笔者姑名之。反治正
佐片法•裘沛然报道的一个治验所采用的方剂组合就是
符合这种形式.患者张某,男,咳嗽痰喘甚剧,胸脘窒闷
异常,腹胀纳呆,痰质清稀,形悴神痿,舌上满布腻厚白
苔•脉象沉缓,病历半年.前医以温肺运脾理气祛痰剂
与之,却无疗效。后遇一医予以金水六君煎,方中熟地
多达45g,药仅三剂,胸闷渐宽,服七荆,咳减喘轻,胃纳
大香,痰化而痞胀竟除,后仍守原方七剂,缠绵瘤疾半月
尽除嗍.金水六君煎原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
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息等症,,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原方熟地不过三五钱,本案
既有痰湿闭阻,胀痞中满之症,按常法甘草均在禁忌之
例,医者却用大剂量熟地‘‘塞因塞用一,出奇制胜。学验
俱优的裘老说z‘‘这个疖例的治愈可能是偶然的,然而偶
然之中还蕴藏着必然性[.].’’此案以从症治疗为主体,少
佐正治的二陈汤.方剂组合是典型的。反治正佐,,结构.
  (二)甚者独行。在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单一的从症
治疗•德国汉内曼的顺势疗法就是这种组方形式。为了
使瞑眩现象所产生的反应不致于过烈,他规定了..最小
剂量一的法则.他认为给病人1—2ms未经加工的药物,
可能就已经超过危险的剂量,因此他所用的微量经常是
看不到数量的物质[.].我国古代医籍缺乏单一从症治疗
系统记载,仅在外治法或物理疗法中找到单独从症治疗
的个别验案.如‘儒门事亲>中张子和不自觉地利用了
脱敏疗法。惊因惊用劳,最终达到。惊者平之,,的医案,千
百年传为美谈.现代有人以大黄、芒硝研细,冰水或雪
水调匀,敷于冻疮患处,治疗70例,全部痊愈,其中63
例未见复发n¨。这个治验是。寒因寒用靠的单一从症治
疗的有益尝试。
结语
,<内经》倡导正反两法,以正治为常,反治为变.医
者只有知常达变方能得心应手.。明知顺逆,正行无问,
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一(‘至真
要大论>)临证之际,要谨守阴阳顺逆标本之度,在整体
性辨证的基础上,审明病机,判别‘‘旺气,,的盛衰涨落及
其利害损益,选择相应的正反两法,以实现疾病向健康
的转化.
  二千年来,正治法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反治法却名
存实亡.由于在理论上反治法被人为地限制在一个狭
隘的范围内,仅作为治疗真假寒热虚实证的一种特殊治
法,临床上难以把握,无法广泛应用,因此日益衰落,这
是中医学的巨大损失.
  为了使反治法重新得以应用,首先要加强对它的理
论研究,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地分析、探索,掌握它的本
质,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与治疗规律,只有这样才
能为反治法的临床普遍应用赢得更大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大友一夫•一种观点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1,(1)。
53
2•陆文莘.。证一病正症”辨 中医杂志199013l(4)。ll
3•侯灿 创立新医学理论体系初步设想 医药卫生资料选
辑1980I(83)148--●9
4•张羹梅•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第一版上海中医学院出版
社1987I.1
5•吴训之•中医奇证新编 第一版 湖南科技出版社 1985。
79
6•George vithoulkas传统医学与卫生保健工作 第一版人,
民卫生出版社19851113--120.
7-陈立华等•通阳助阳法治疗乙型肝炎初探 中医杂志1986I
27(1)27   ’   •
8•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第一舨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42--‘3
9-裘沛然.壶天散墨第一版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34 。
10•武世昌.中药外用治疗冻疮中医杂志1984。(2)75
  发表在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第7卷第3期

[15 楼] | Posted: 2006-09-16 12:34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11293(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09:28,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