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h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2
发帖: 441
: 234
经方币: 1939 元
: 0
好评度: 146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14
|
[转发1]从“奇货可居”与“固守中国本土市场”谈起
按:受李其禄先生委托,把他近来一些新写的文章首次转发在此.文章只代表他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论坛和转发者的立场.李先生希望借助论坛听听大家的心声.欢迎网友们参与讨论.
从“奇货可居”与“固守中国本土市场”谈起 ——读《从毛泽东的“针灸外交”谈当今“中医药国际化》有感 李其禄 05年8月18日《中国中医药报》转载自《医药经济报》的《从毛泽东的“针灸外交”谈当今“中医药国际化”》,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张博士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通过采访记者之口,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告诉我们:①中医药不是不科学,而是非常科学。②不论哪朝哪代或哪个国家,社会再怎么发展,“药”是用来治病的本义不会改变;用药过程中,安全的、能治病的药才是科学的、现代的,到哪个国家都受欢迎。③药品的科学性并不在于“中制”还是“西制”,……西药的安全性根本无法与中药相比。④“中药西制”后就不能再叫中药,⑤洛克菲勒及其家族以学术基金会的名义,捐了一点钱给中国的医药界,美其名曰“帮助中国实现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目的就是要中国人对自己的中医药学术的根源与体系产生怀疑,以至放弃。然后打出拯救“中医中药”的美名,以“中医药国际化、科学化就是西化”的幌子,达到彻底操纵、把控中国的中医药及其市场的目的,完全有他们的战略预谋。⑥建议中国的中药企业不要盲目地追求“三化”而去搞“中药西制”。这样做是“东施效颦,自我出丑,自毁长城”。⑦切勿妄自菲薄,患上“洋大人综合征”,若用我们的中医药去跟洋人接轨,这种思维方式和做法不仅不利于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还遭洋人们白眼;讲得难听一点,人家把我们卖了,我们还帮人家数钱。 彻底操纵、把控中国的中医药及其市场的预谋与自我出丑、自毁长城、妄自菲薄、患上“洋大人综合征”、帮助卖我们的人数钱……形成了多么鲜明而又强烈的对比!话虽尖锐得近似苛刻,但却切中时弊,值得我们百倍警惕。 文章提醒我们,西方国家的决策者们已认识到,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将成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同时,也把“中医药国际化”看成一场对中国的商战。既然是战争,就得讲究战略、战术。他们之所以要立法限制中成药进口,并非是中成药自身有问题,也不是西方的老百姓不喜爱它,而完全是决策者从保护自己国内市场的战略考虑。这叫固守阵地,壁垒防御。对付的战略有两手,一是加强火力,正面攻击;一是围而不攻,以老其师。我们采取的是第一手战略,不惜付出高昂代价,急迫地追求“三化”,恨不得马上与世界接轨,在新药研发的政策上尽量迎合西方人的口味,一心想正面突破人家的防御壁垒。可是收效却甚微,除了达到了洛克菲勒及其家族的目的外,在国际医药市场上,中国只占3%~5%,要算中成药更是少得可怜。而日本却占了80%,高达160亿美元,是我们的20多倍。可见攻坚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张博士为我们医药企业提出的建议是:奇货可居——在固守中国本土市场的基础上,选中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突破口,为国争光。这是“围而不攻、以老其师”的第二手战略,付出的代价肯定没有第一手那么昂贵,却可收到比第一手更好的效果。但这必须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中国的中医药企业也要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战术”。这就提出了新问题:如果说众志成城与团结奋战可以由中医药企业家们通过协商、联合来解决,那么“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却不是中医药企业家们说了算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究竟要“居”什么样标准的“奇货”才能固守住中国的本土市场,进而选中突破口向国际主流医药市场进军?从张博士对“三化”的态度来看,他是主张“中药中制”的。这不仅牵涉到中药新药的研发政策问题,还难免招来一些人拿日本洋中药在国际市场上领先的例子来进行质疑。 这很正常,且看事实:据《中成药学》记载:“张仲景的210种处方中的中药在日本流传很久……日本政府所批准的汉方药仅限于这210种处方……除此之外的成药和药材均须按新药审批程序办理手续,在报批之前,除提供准确处方、成分、理化分析及药理资料外,在临床上还要通过四个阶段的试验……”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发展过程:1948年,日本武田药品株式会社开始把汉方药的煎剂提炼为颗粒剂。1957年,小太郎汉方制药开始生产安中散等31个处方的汉方制剂。1958年,长仓制药开始生产小柴胡汤等25个处方的提炼制剂。这些制剂投入市场后,一度被认为是歪门邪道。但是,由于合成药副作用大,汉方药安全性高,生产的厂家和品种日益增加。日本厚生省药局在1972年11月至1974年5月,四次研究审查汉方药处方,首次承认和公布了210个汉方处方为‘一般医用药品’”。 这里有几点值得认真思考:①我们有些人只看日本在今日的国际中药市场上的销售额如何领先,却不去从其发展过程中寻找原因,更没有看到,汉方制剂投入市场后曾一度被认为是歪门邪道。不难想象,日本当时的中药管理者如果也随着“歪门邪道”的杂音一道起哄,硬性规定汉方210种处方也必须按新药审批程序办理手续,必须提供准确处方、成分、理化分析及药理资料,必须经过四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否则将一律禁止生产销售,那么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必然是很少有汉方成药(中成药)上市,广大患者就没有机会拿中成药与合成药对比,中药的优越性也就没有机会显示,更不会在日本如此广泛地传播。②单从一家药厂一年就上市31个中成药产品与“生产的厂家和品种日益增加”的事实来看,可以说日本当初的中成药生产是一哄而起的。后生省药局仅仅用一年半审查时间就“承认和公布了210个汉方处方为‘一般医用药品’”,显然是被“一哄而起”的形势所迫。可想而知,日本从认为中成药大量上市是“歪门邪道”,到国民普遍相信中药进而成为中药出口大国,正是得益于厂家敢于“一哄而起”与药局的“宽容”政策——厂家不用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新药的研发与审批上,自然会在生产设备与药品质量上加大投入财力,有了积累后,才有利于更新设备,才有利于产品换代升级。一句话,日本中药市场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日本人今日之所以如此热爱中药,一是对张仲景处方信赖远远超过我们,二是药厂在早期敢于“一哄而起”,三是药局没有被清规戒律卡死,敢于顺应民意。换言之,日本今天在国际中医药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是在对张仲景210种处方不经审批就可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们没有像日本人那样相信张仲景,相信老祖宗,没有在中药的审批上给药厂开“绿灯”,没有药厂“一哄而起”的初期阶段,也就缺少了打基础的资金,许许多多申请不起新药证书的小厂,只好围绕几个老牌子进行恶性竞争,或者是换个药名糊弄老百姓。导致中国老百姓对中医药产生了信任危机。不少人都在为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太低而焦虑不安,我却觉得中国老百姓对中医药的感情淡化与世界范围内的中医中药热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才最让人忧心与痛心。不难想象,没有广大消费者对中医药的信赖,固守中国的本土市场就是一句空话。如果说连中国的本土市场都固守不住,那么这个“奇货”到底“奇”在哪里?又如何谈得上“奇货可居”? 说到底,要想实施“奇货可居”战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研发、生产出真正的“奇货”——疗效好、安全性高、价钱便宜的新中药,让广大的中国消费者既想消费又能消费得起,这是固守中国的本土市场必走的一步“棋”。本土市场固守住了,中国中医药企业就会增加积累,就有钱更新设备,就能拿出更多的科研经费,就会研发、生产出更好更多让消费者信任的新药品。如果中国的老百姓生了病都想应用中医药治疗,国际交往、旅游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就会从中国人的就医实践中发现中医药是真正的“奇货”,就会想亲自试一试,就会要求自己的国家改变中药政策,要求的人多了就会对决策者构成压力,如此一来,“奇货可居”战略就可一弹不发地攻克洋人的壁垒。到那时,国际上流行的中成药标准就会是中国的中药标准。 这说明,固守住本土市场不仅对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如果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状实施“大手术”,就很难达到最终目的。 1、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医药的优越性和固守本土市场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住国际与国内两个难得的机遇。国际上的机遇是大自然的回归热,全世界各肤色人种都对中医药产生兴趣;国内的机遇则是国家要对国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基础医疗保健承担起责任与国家经济实力尚不足以承担起高昂医疗费用的现实,中医药素有简验便廉之称,应用好了既可解决国家经济实力尚不宽余的困难,确保全民基础医疗保健的顺利实施,让国民从实惠中体验到中医药的优越性,增强对中医药的感情,还对固守中国的本土市场十分有利。这不仅需要国家在制定基础医疗保健政策时多向中医药倾斜,还要调动一切手段解决过度医疗和医疗诱导消费等社会问题。 2、加大加快中医药保护立法的力度与速度,确保老祖宗几千年积攒下的宝贵财富不能轻易地让外国人白白地拿走,对于那些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从法律上给予限制与制裁,由国家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鼓励制药企业更多地出口类似“三阳血傣”那样的治病中成药,尽量少出口或不出口为外国人赚大钱的原材料、中介品、半成品。 3、大胆地承认“中药西制”只是为西药的研发拓宽了药源,准确界定“中药现代代”与“中药西制化”的关系,如此,既能支持那些有条件有志于“中药西制”的中国医药企业在新药研发上利用中国药源充足的有利条件,研制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西药,又不至于“盲目地追求‘三化’而去‘东施效颦’,自我出丑,自毁长城”。 4、尽管现行的新药研发文件中对中药传统研制方法还没有露骨地写进“禁止”或“一刀切”等字样,但是,只要看看1999年的《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就会发现,所规定的包括可控性与稳定性在内的各种检测,都必须分离、提取出活性成分才能进行,这就从事实上把中药传统研制方法排除在中药新药的研发门外。表面上看,限制的仅仅是一种传统的土方法,实质上是在废除或“撤职查办”中药药理与配伍药理。因为分离、提取活性成分制成的新药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寒热属性,不能再按照中医理论临床应用。中药药理强调五味四气、升降浮沉与归经,组方讲究君臣佐使、相须、相畏、相反、相杀的关系。《中药药理研究与中药现代化》(《中国中医药报》2005/8/26)坦承:“由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起步较晚,发展仍很不平衡,如复方药理、治法药理、中药药性、配伍和归经药理的研究刚刚起步,它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简直叫人不敢相信,既对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直到今天才刚刚起步,又为何早在5年半前制定政策时就决定了它的命运?这样做,不管是认为中药药理不科学,还是觉得它的科学与否要等到现代科技手段证实后才能承认,这对中药的传统研制方法来说都是极不公平的。如若不对其进行修改,中药新药的研制方法就没有公平竞争可言,廉价的中成药就没有机会问世,固守住中国的本土市场的建议就毫无意义。 5、花钱申请中药新药审批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成功率很低,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不敢冒险一试的。如果花钱更新设备或改进药品剂型,就可获立竿见影之效,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一句话,把钱花在新药审批上与把钱花在产品改进上完全是两码事。对张仲景210个处方不经审批就可生产上市的管理办法究竟给日本的中药大发展带来了什么,值得我们的决定者认真考虑。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今天的医药市场与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要求虽然都与30年前大不一样,但是也不能忘记,我国今天的国民人均产值比起日本70年代还要低。如果能从我国国情出发,首先从13亿中国人的医疗保健考虑,相信中医药的科学性,承认“单从安全性分析,‘中药西制’后,并不具有科学性的优势”,始终牢记药是用来治病的本义,那就会恍然大悟:在我国数以万计、几十万计的中药处方中,不经审批就可以直接生产上市的处方肯定不会只有210个,而是420个、630个,或者更多,可以说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撇开自己独有的优势不敢利用,不去用利用,那才最可惜。 6、既然研发、生产出疗效好、安全性高、价钱便宜的新中药是固守本土市场的必需,那就牵涉到如何研发的问题。我国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太低和专利申报太少的现实已告诉我们,单靠现行的“中药西制”的政策是无法固守住本土市场的。因为许许多多好复方、好验方都被拒之于研发门外,既然无法走向市场,申请专利就毫无意义,还会让自己的处方在专利保护权届满后被人白白地捡去。这说明,申请专利的人太少并非完全是法律意识淡薄,而与我们的新药研发政策有关系。相反,如果能对中国的土生土长的中药研制方法给予公平竞争机会,肯定会有意许多想不到的潜能释放出来,这不仅能解决固守中国的本土市场问题,还会使申请专利的中国人大大增加。
邮政编码:201204 上海市浦东区芳华路660弄18号302室
|
|
[楼 主]
|
Posted: 2006-10-16 19:2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