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 (转帖)《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转帖)《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黄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260
: 225
经方币: 1975 元
: 0
好评度: 214 点
注册时间:2005-01-08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转帖)《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整理说明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
  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论述简明醒神。1960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论述较前详实.
  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 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
  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五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一是因为]960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1959年油印本资料
  整理者
  2000年8月20日
  编写说明
  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二、此编编写的目的主要有三点:①为了帮助学者容易领会古方运用的精神,避免受到后人“古方难用”说法的影响。②为了抛砖引玉,就正大方,以改正个人对伤寒方认识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共同发掘中医学宝藏的潜在力量。③为了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以便中西医早日走向合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三、本编分类:依据方剂类型,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等共十二类,使读者不但便于查阅,而且便于集中体会用药的具体法则。(整理者按:此次重新编排方序有所调整。);
  四、本编每一方下分为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等栏目,其用意如下:
  “方义” 系说明本方对各种疾病的主要作用;
  “主治” 系说明主治疾病和具体症状,并根据实践指出在使用时必须注意的关键现象,以便易于掌握,并避免发生错误。
  “药物” 列出原方的组成药品,并根据经验定出一般使用范围,以便临床斟酌采用。
  “加减法” 以原有的加减药品为限,有的略加解释和用量,以便临床易于引申。
  “煎服法” 本栏介绍一般用水的数量和服法的大概轮廓,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确.
  “用药大意” 本栏只根据各种药品的共同作用分类集中在一起,说明各类药物的治疗方向,一般不涉及其他不同之处。各药详细部分另详《药物编》.
  “禁忌证” 本栏只举出与主治疾病相反的关键证,是为了从反面进一步审查应用方剂是否正确,以避免看法片面的错误。
  “类似方剂参考” 本栏是为了加强用方的准确性,只介绍两种情况:一系有关禁忌证的类似方剂, 一系有关主治证或轻或重的类似方剂。
  李翰卿于1960年
  桂枝汤方第一
  [方义]
  此太阳病解肌和荣卫之主方。所谓解肌,亦属于辛温发汗范围内的一种方法。不过这种发汗是在有汗时进行的,所以不叫作发汗而叫作解肌。从“和荣卫”三字体会,说明这种方法有时候不完全以出汗为目的。
  [主治])
  (1)太阳病中风,头痛,项强,恶风寒,汗出,脉浮缓。
  (2)时发热,自汗出。
  (3)常自汗出。
  (4)身疼痛。,
  (5)气上冲。
  以上五证,都是荣卫不和的证候,凡见一证,即可使用本方。但必须兼有舌无苔或苔淡白而薄、不喜冷性饮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等症方为妥善。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1)兼背强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
  (2)兼气喘者,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3)发汗过多,桂枝证仍在,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
  (4)兼腹痛,不拒按者,倍加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
  (5)兼腹痛,拒按者,倍加芍药,更加大黄(即桂枝加大黄汤)。
  (6)桂枝证误下后,兼脉促胸满者,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汤)。
  (7)桂枝证误下后,兼胸满,脉微,恶寒者,去芍约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并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㈠巴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
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用药大意]
  桂枝发汗解肌,芍药活血敛汗,二药配合起来,有解肌和荣卫的作用。但二药仍嫌力量不足,故加生姜助桂枝以散邪,加大枣、甘草调胃气以补正。更服热粥以助之,覆被以温之,使患者得微汗,邪祛而正不伤。此诚治中风表虚有汗,调和荣卫之主方。
  [禁忌证]
  (1)口渴喜冷.
  (2)酒客及湿热证的身热汗出。
  (3)小便数,心烦,脚挛急。
  (4)鼻衄。
  (5)脉浮紧,无汗。
  门渴喜冷是最主要的禁忌证, 占人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阳盛” 二字,正是指这些证候而言(\我的经验,不但有口渴喜冷之症不可用.就是有口干咽燥之症,也不可用,因为这些症状都是有热的现象.除此以外,季节的春夏,我国地区的南方,都应该慎重考虑,因为这些季节和地区热性病较多,或转变为热证较为容易。至于酒客及湿热证,都不是太阳风寒之病,故不用。小便数,心烦:脚挛急。属于阴阳两虚的太阳证。鼻衄不是阴虚,便是内热,所以也不能用。此外,表实无汗之证,绝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此治太阳证无汗之方。
  (2)九味羌活汤:此治四时感冒,兼有湿热,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之方。
  (3)神术散:此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有汗用白术,无汗用苍术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一项病证参考之方。
  (4)白虎汤:此治阳明病,发热,汗出,兼口渴饮冷之方。
  (5)雷少逸清热保津法:此治温病发热,有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二项病证参考之方。
  (6)参附汤:此治肾阳不足白汗之方。
  (7)芪附汤:此治卫阳不足自汗之方。
  (8)术附汤:此治脾阳不足自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三项病证参考之方。
  (9)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此治汗后身疼痛之方。
  (1O)桂枝附子汤:此治阳虚,风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1)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此治阳虚、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2)甘草附子汤:此治风寒湿骨节疼痛,偏于寒湿之方。
  (13)附子汤:此治少阴病,身体疼痛,脉沉而微细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四项病证参考之方。
  (14)桂枝加桂汤:此治寒性奔豚气上冲之方。
  (15)烧裈散:此治男女劳复气上冲之方。
  (16)乌梅丸:此治厥阴证,上热下寒,气上冲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五项病证参考之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二
  [方义]
  此治风寒客于肌表,其症较轻,为日较久,辛温发汗之轻剂。
  [主治]
  太阳病,微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脉较微,有欲汗的趋势。兼面有热色,或身痒等症。没有口渴喜冷的内热现象。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牛 生杭芍一钱至钱半 生姜五分至.钱炙草五至六分 麻黄一钱至钱半 大枣一至二枚 杏仁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因前此未汗。故不得不汗,但日数颇久,病势也轻,所以小发其汗。
  [禁忌证]
  (1)寒热似疟,病势较重,脉较有力,适用重剂治疗者.不宜用。恐药轻不能胜任.
  (2)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者忌之。恐以火益火,犯阳盛之戒。
  (3)由于汗后形成寒热如疟者,不宜用。因此方麻黄用量较多,恐发汗太过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此治病势较重,辛温发汗之重剂。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治风寒在肌表,兼口渴喜冷内热证,辛凉小发汗剂。
  (3)桂枝二麻黄一汤:此治汗后形成寒热如疟,麻黄用量较少,辛温小发汗剂。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三
  [方义]
  此治汗后风寒仍在肌表的轻证,辛温性的小发汗剂。
  [主治]'
  太阳病,发汗后,轻度的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度发,脉较微,没有口渴、鼻冷等内热现象。(凌波按鼻冷如何是内热,有误)'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 生杭芍一钱至钱半 麻黄五至七分生姜五分至一钱 杏仁二五至七分 炙草五至七分 大枣一至二枚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但在汗出之后,虽有表证,也不宜过用发散之药,恐汗多津亡阳也,所以麻黄用量比较少些。
  [禁忌证]
  (1)寒热如疟,脉虽微弱,但未经发汗者,不宜用。因麻黄用量较小,恐不能胜任也。
  (2)兼有口渴、喜冷等症者,不宜用。恐误犯阳盛之戒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治寒热如疟,病势较轻,未经发汗,辛温小发汗之剂。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其症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四
  [方义]
  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症状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
  [主治]
  太阳病,轻度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不甚浮数,而较微弱,但必须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 生杭芍一钱至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麻黄五分至一钱 生姜八分至一钱 大枣一至二枚 石膏钱半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越婢汤发散表邪兼清内热。
  [禁忌证]
  (1)寒热病势较重,脉较有力,兼有内热者不宜服。恐药轻不能胜任。
  (2)没有口渴喜冷等内热证者,忌之。因石膏没有使用的必要。
  (3)单发热不恶寒,虽有口渴喜冷症,也不宜服。因阳明经病,不宜用桂枝。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青龙汤:此是发汗兼清内热之重剂。
  (2)桂枝麻黄各半汤: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多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
  (3)桂枝二麻黄一汤: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少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
  (4)白虎汤:此清阳明经热之方。
  桂枝加桂汤方第五
  [方义]t
  此温经补阳,散寒降逆,治寒性奔豚病之方.
  [主治]
  奔豚病,气从少腹仁冲,心腹疼痛,喜热畏寒,或兼桂枝汤发热恶风寒的表证现象。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二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肉桂钱半至二钱半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生姜散寒降逆,芍药、肉桂止痛温经,甘草、大枣缓急和中。   [禁忌证]
  兼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奔豚汤:此治热性奔豚病之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六{
  [方义]
  此解肌兼温经回阳之方。
  [主治]
  太阳病,发汗过多,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之证。但必须注意要兼有恶风寒较重、脉较微、发热、不喜冷性饮食等症。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附子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和营卫.加附子以温经回阳。
  [禁忌证]
  不发热者,喜冷性饮食者(不可使用桂枝汤),脉搏不微,恶风寒不甚或不恶风寒者(不可使用附子),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治汗后恶寒较甚而不发热,回阳兼敛阴之方。
  (2)附子汤:此治有身疼痛没有发热之方。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第七
  [方义];
  此辛温解肌,调和荣卫,降气润肺,定喘之方。
  [主治]
  太阳病,有汗兼气喘证,且没有下利、口渴、喜冷等现象。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厚朴一至二钱 杏仁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治太阳有汗之证,加厚朴以宽胸降气,杏仁润肺定喘.
  [禁忌证]
  (1)太阳无汗之喘证忌之。(参考麻黄汤。)
  (2)太阳有汗之喘证,兼有喜冷现象者也忌之。(参考麻杏石甘汤。)
  (3)发热有汗之喘证,兼下利者忌之。 (参考葛根芩连汤。)
  (4)太阳病,下后气喘,太阳证已罢者忌之。
  (5)下后,利不止,而大喘者,乃上夺下争之危候,忌用本汤。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八
  [方义]
  此辛温散寒,救误之方。
  [主治]
  太阳病误用攻下药后,胸部发满,脉象急促,恶风寒发热之桂枝证尚在者。
  按:未经误用攻下药,如遇此证时,也可使用本方。
  [药品]l
  桂枝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兼脉微,恶寒较甚者,加附子一至三钱,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煎服法]
  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微汗,余如桂枝法调养。
  [用药大意]
  桂枝、生姜散寒,大枣、炙草补中。去芍药是因为这种胸满,宜升不宜降,宜散不宜敛,宜温不宜寒故也。
  [禁忌证]
  有口苦、喜饮、喜冷等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此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罢,阳气被伤较甚,除胸满外兼脉微、恶寒之方。
  (2)小柴胡汤:此治少阳病胸满兼有寒热往来证之方。
  (3)大陷胸丸:此治下后形成结胸证,表证已解,胸部满而兼痛之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九
  [方义]
  此温经回阳,救误之方。
  [主治]   桂枝证误下后,胸满,脉微.恶寒,桂枝证尚在者。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附子一至三钱
  [加减法]
  没有脉微恶寒证,去附子,名桂枝去芍药汤。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微似有汗,忌生冷。
  [用药大意]
  附子回阳,治恶寒脉微之证;桂枝去芍药治太阳病有汗胸满之证。
  [禁忌证]
  凡有口苦、喜冷、喜饮等热证者忌之;脉不微,恶寒不其者,也须慎重。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去芍药汤:此治桂枝证误下后,阳气被伤较轻,形成胸满之方。   (2)四逆汤:此治阳虚脉微、恶寒、四肢厥逆之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第十   [方义]
  此治太阳病,改解表为利小便之:方,乃太阳病治疗之变法。
  [主治]
  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无汗,胸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但必须在汗下后不效时方可用之。因为任何疾病,都是先用正法,后用变法。
  [药品]l
  生杭芍三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 二至四枚 茯苓三至五钱 白术二至三钱
  [加减法]有喜热现象者,去芍药留桂枝。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小便利即愈。
  [用药大意]
  芍药开阴结而利小便;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生姜宣散水气;枣、草以和于中。
  [禁忌证]
  未经汗下者,不宜用。因为在开始时期病机不易肯定。
  [类似方剂参考]
  使用本方应允体会小便癃闭证有用麻黄开外窍的治法,这样才能体会到汗和小便的关系,才能体会到太阳膀胱的作用,才能体会到小便不利可用发汗法治愈,才能体会到发汗不解之证可以利小便。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第十一~
  [方义]`
  此补心阳,散寒邪,镇惊祛痰之方。
  [主治]
  伤寒误以火迫出汗后,阳气飞越,惊狂不安。但必须具有身热、恶风寒的表寒证和不喜冷性饮食、口不渴等阳虚现象。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钱至钱半 生姜一钱至钱半蜀漆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牡蛎二至五钱 龙骨二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炙草以补心阳;芍药性寒,不利于心阳之虚,故去之;姜、枣调和营卫,以解未净之外邪;蜀漆祛痰;龙、牡镇静,以疗心神不安的惊狂。
  [禁忌证]j
  喜冷畏热,有里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治心阳被伤,外邪已净,温性镇静之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第十二
  [方义]
  此系补虚、温散寒邪之方,治疗汗后气虚,津液被伤,外邪未净之证。也是治疗身疼痛的另一种方法。
  [主治]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但须注意以下三点:
  (1)必须兼有喜温恶寒之现象(这是使用桂枝汤方的主要症状)。
  (2)必须没有喜冷性饮食的症状(热性药对内热证是不适宜的)。'
  (3)脉必沉迟无力方可大胆用参。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牛杭芍三至四钱 生姜三至四钱 炙草一至二钱 人参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人参另炖兑服也可.
  [用药大意]
  人参、大枣、炙单补中益气以生津液;芍药、桂枝、生姜调营卫,止身痛,以清余邪。
  [禁忌证]W
  喜冷性饮食者忌之;不恶寒反恶热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芍药甘草附子汤:这是治汗后反恶寒之方。
  (2)附子汤:此回阳补气,利水养阴,治身疼痛之方。
  桂枝加芍药汤方第十三
  [方义]
  此乃散寒、止痛之方。
  [主治]
  太阴病,腹痛或兼表寒,或不兼表寒。但必须具有腹不拒按、不喜冷性饮食、误食冷性饮食其痛即剧、脉沉而迟等症。
  [药品]
  桂枝二二至三钱 生杭芍四至六钱 生姜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腹痛拒按者,加大黄,名桂枝加大黄汤。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f
  桂枝汤辛温解肌,温中却寒,倍加芍药,以治不拒按的腹痛。
  [禁忌证]
  (1)腹痛喜冷有热证者忌之。
  (2)腹痛拒按有实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大黄汤:此治寒性腹痛拒按之方。)
  (2)小建中汤:此治寒性腹痛不拒按,但补性较重之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第十四
  [方义]
  此散寒止痛,兼去积之方。此方系温下方的开始,也系治疗表寒里实证的一种类型。
  [主治]
  太阴寒邪腹痛,或兼表寒,或不兼表寒。但必须具有腹部拒按、大便不利、喜热性饮食、脉沉迟有力等症。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四至六钱 生姜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二至三钱
  [加减法]
  腹痛不拒按者,去大黄,名桂枝加芍药汤。
  按:无恶风寒之表证者,应将桂枝换为肉桂,因肉桂温里之作用较桂枝更强也。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空心服之。忌食难消化的食物。
  [用药大意]
  桂枝汤加芍药温散肌表之寒邪,兼止腹痛;大黄荡涤肠胃,排泄肠中积食。
  [禁忌证]
  腹不拒按,或大便利,脉弱者,忌之;喜冷性饮食者亦忌之。因为前者系腹痛之虚证,不适用大黄之攻下;后者系热证,不宜用桂枝、生姜之温热。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芍药汤:此治腹痛不拒按之方。
  (2)温脾汤:此亦系温下之剂,但温性药较多。
  (3)理中加大黄汤:此亦系温下之剂,但补性药较胜。
  桂枝人参汤方第十五
  [方义]
  此温补肠胃兼散表寒,乃表里虚寒正治之方。
  [主治]
  太阳病,误下后,胃脘痞满,下利,兼有身热恶寒之表证。但必须具有脉沉迟而虚和不喜冷性饮食等现象。
  [药品]
  桂枝一至二钱 炙草一至二钱 人参一至三钱 生白术二至三钱 干姜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先煎后四味,煎至一茶杯时,再入桂枝,再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后四味药名人参汤,即理中汤,以治肠胃虚寒之痞满下利;桂枝辛温,以散太阳之表寒。
  [禁忌证]
  有口苦喜冷等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先用四逆汤温里,后服桂枝汤解表之法:此治表里俱寒,分治之法。
  (2)半夏泻心汤:此治虚而寒热夹杂、痞满下利之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十六
  [方义]
  此补心阳,镇心安神,救逆之方。也系温性镇静之剂。
  [主治]r
  火逆证误下后,心阳被伤,烦躁不安。但必须具有喜热畏冷的现象。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二钱 龙骨三至五钱 牡蛎三至五钱G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甘草补心阳以救逆;龙骨、牡蛎镇惊悸以安神.
  [禁忌证]
  喜冷畏热者忌之,因热证不宜用热药。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此温性祛痰镇静,兼散外邪之方。
  桂枝甘草汤方第十七
  [方义]
  此温补心阳,兼补中气,治心悸之方。
  [主治]
  发汗过多形成心悸之证。但必须具有喜用手按、小便尚利、喜热怕凉或脉沉迟等方能准确.
  按:喜用于按,说明是虚证,需用补药;小便尚利,说明不需要白术、茯苓之补脾利水;喜热怕凉或脉沉迟,说明须用温性药品。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顿服。
  [用药大意]
  桂枝保心阳,炙草补中气。心阳复则液可回,中气和而悸白平.
  [禁忌证]
  (1)喜冷或口苦脉沉数者忌之。热证不适用热性药也。
  (2)汗仍未止,脉虚而不调者忌之。因系气虚将脱之象,应该补气固脱。
  (3)四肢厥逆,小便不利,有明显停水现象者不宜用。
因此系阳虚水泛之重证,此方力有未足,不能胜任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朱砂安神丸:此治血虚有热心悸之方。
  (2)来复汤:此治气虚欲脱心悸之方。
  (3)真武汤及茯苓四逆汤:此二方均为治阳虚水泛之重剂。但茯苓四逆汤还有补气的作用。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十八*
  [方义]
  此方系桂枝汤加减方之一,亦为辛温解肌之剂.
  [主治]
  太阳病,有汗兼项背强几几,但必须没有内热。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葛根三至五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取汗。余如桂枝汤调养法。
  [加减法]'l
  无汗加麻黄,名葛根汤。
  [用药大意]
  桂枝汤是太阳有汗恶风之专方;葛根退热生津润燥,是治项背强几几之专药。
  [禁忌证]'
  (1)凡有口苦、喜冷、喜饮等热证者忌之。
  (2)无汗表实之证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葛根汤:此治太阳病无汗兼项背强直的方剂。
  整理者按:对于“几几”,注家多释之为紧固拘牵不柔和貌,或伸颈之貌。在临床实践中不必待至外在形貌显现方才用药, 只要主诉局部有拘急不适感即可投之。
  葛根汤方第十九
  [方义]
  此辛温解表,兼滋生津液,引胃气上行之方。
  [主治]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2)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按:此二证必须具有太阳发热恶寒、无汗脉浮之表实证,没有喜冷恶热等的内热证;在下利方面,更必须没有不敢服冷性饮食的里寒证和平素消化不良的里虚证。因为项背强几几是太阳经津液被伤之证,下利是太阳病外邪内陷之证。
  [药品]
  葛根三至五钱 麻黄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不下利,呕吐者,加半夏(即葛根加半夏汤)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牛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加麻黄治太阳无汗之表证,葛根治项背强及下利之刚明证。   [禁总证]
  (1)表虚有汗者忌之。
  (2)里热口渴喜冷者忌之。
  (3)里寒不敢服冷性饮食者忌之。
  (4)里虚下利清谷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葛根汤:此治项背强几几有汗之方。
  (2)麻黄汤:此治没有背强症之方。
  (3)葛根芩连汤:此治表里俱热泄泻或痢疾之方。
  (4)桂枝人参汤:此治表里虚寒下利或痞满之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第二十
  [方义]
  此辛温发散太阳和阳明表寒表实,兼降逆止呕之方。
  [主治]
  太阳阳明合病之呕吐证。但必须具有恶寒发热无汗之表寒、表实证,并不兼口苦、喜冷性饮食之里热证。
  [药品]
  葛根三至五钱 麻黄一至二钱 生姜二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三枚半夏二至四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呕甚者,频频服之,以防把药吐掉。
  [用药大意];
  葛根汤治太阳阳明合病,表寒表实证;半夏降逆气,止呕吐。
  [禁忌证]
  没有呕吐症者,忌之;没有太阳无汗者也忌之;有内热喜冷性饮食者,更忌之;肠胃虚寒之呕吐,尤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二陈汤加藿香砂仁:是治呕吐兼表证和胃寒证之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第二十一]
  [方义]
  此解表兼清里热之方
  [主治]
  泄泻或痢疾,身热,脉洪大有力。兼见喜冷性饮食或暴注下迫、肛门灼热等现象。
  [药品]
  葛根五至八钱 甘草一至二钱 黄芩二至三钱 黄连二至三
  [煎服法]j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葛根辛甘平,解肌退热,以清阳明在表之风热;芩、连苦寒,燥湿清热,以除湿热在里之下利;甘草甘缓,调和诸药,并辅正以胜邪。
  [禁忌证]
  身不发热,脉无力,喜热不喜冷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此治里虚寒下利,兼有表寒证之方。
  (2)葛根汤:此治表寒兼自利之方。
  麻黄汤方第二十二'
  [方义]
  此散寒发汗,辛温解表之重剂。
  [主治]
  伤寒,太阳病,头项强痛,或身疼腰痛,或骨节痛,或单恶寒,或寒热并见,脉浮而紧,气喘无汗。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不欲饮水,舌苔淡白而薄,或无苔而润,小便清白等。
  [药品]
  麻黄一至三钱 桂枝一钱至:二钱半 甘草一钱 杏仁一钱至二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覆被取汁。
  按:旧日先煎麻黄去上沫的煎法,我试验去不去沫,在疗效上没有什么差别,故改之。
  [用药大意]
  麻桂以散风寒;杏仁以利肺气,并助麻黄以定喘;甘草和中以助汗源。并调和诸药。
  [禁忌证]
  (1)阴虚或有内热者,如口渴喜冷性饮食者,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均不可服。
  (2)虚而兼寒者,如身重、心悸、脉微者,尺中迟者,有汗或多汗者,素有寒者,均不可服。
  按:以上各种病证,都指麻黄证兼见之证而言,深恐误发其汗,亡其津液,或热邪益甚。或亡阳厥逆,酿成种种事故.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汤:此治太阳病有汗之方。
  (2)麻杏甘石汤:此辛凉解表之方。
  (3)大青龙汤:此治表寒兼有内热之方。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三
  [方义]
  此治风热证,辛凉解表之方。
  [主治]
  风热气喘发热,或有汗,或无汗,但必须有内热喜冷之证。
  按:有汗是属于内热较盛之证,麻黄性温发汗宜少用,生石膏清热宜多用。
  [药品]l
  麻黄一至二钱 杏子一至二钱 生石膏二至五钱(研细) 炙甘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用水一茶杯至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杏仁解表降气治喘,生石膏以清内热,炙甘草以和中。!u|=l
  [禁忌证]
  无表证之喘者忌之,无里热之喘证更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此为治表寒不兼内热喘证之方。
  (2)三拗汤:此为治表不甚寒、里无内热喘证之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二十四
  [方义]
  此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兼补中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其症发热恶寒,脉沉微,不喜冷性饮食。但病程略长,病势稍缓,或没有头痛,且身体没有显著虚弱症状。j
  [药品]'
  麻黄一钱至钱半 附子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散表寒,附子温里寒,炙草补中,对于表里皆寒证,时日稍缓者,用之相宜。
  按:此证甚急,虽二三日之间,也须注意虚弱方面。细辛、炙草之易正是为此,必要时还须酌加人参、熟地一类药品。
  [禁忌证]
  喜冷性饮食者,不可服,须防阴虚血虚兼受寒邪之病。
体有显著虚弱症状者,不可服,须防阳虚气虚兼受寒邪之病。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兼有头痛,病在开始时,体力没有显著衰弱之方。
  (2)理阴煎或大温中饮:此治阴虚血虚兼感寒邪之方。
  按:阳虚须加附子。
  (3)补阴益气煎:此治血虚气虚兼感寒邪之方。
  (4)麻黄汤(《千金翼方》卷十九方):此治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不仁而重。皮水用之良。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第二十五
  [方义]
  此治表里皆寒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发热恶寒,头痛,脉沉微。
不喜冷性饮食,从体质方面检查,没有显著可补的衰弱现:
象。
  [药品]
  麻黄一钱至钱半 附子一钱至钱半 细辛五分至一钱
  [煎服法]azl
  水一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dNds
  麻黄散表寒,附子温里寒,细辛升内陷之阳气。对于表
里皆寒始得之证最为相宜,或兼头痛者,用之也可。
  [禁忌证]R
  喜冷性饮食者忌用,因此证须防阴虚血虚兼受风寒之
病。体质有虚弱现象者忌用,因此证须防阳虚气虚兼受风寒
之病。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附子甘草汤:此治表里皆寒,或体质较弱,或时间较长,或没有头痛之方。
  按:此证须加人参。
  (2)景岳理阴煎、大温中饮:此治阴虚血虚感受寒邪之方。
  (3)补阴益气煎:此治血虚气虚感受风寒之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第二十六;
  [方义]
  此解表清热、利湿退黄之方。
  [主治]
  身黄,发热,无汗,有表证者。
  [药品]
  麻黄一至二钱 连轺三至五钱 生姜一至三片 赤小豆三至五钱 杏仁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大枣一至二枚生梓白皮二至三钱(
  按:生梓白皮可以桑白皮代之。 《千金翼方》 “轺”作“翘”。可从。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杏仁、姜、枣以解表,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以退黄。旧用潦水,取其味薄不助湿气而利热也。
  [禁忌证]
  黄疸没有发热无汗之表证者忌之,有里寒者亦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茵陈蒿汤:此治黄疸兼有里证之方。
  (2)栀子柏皮汤:此治黄疸没有表里证,单纯湿热郁滞之方。
  麻黄升麻汤方第二十七
  [方义]^
  此升散下陷之郁阳,治上热下寒、热多寒少证之方。
  [主治]
  伤寒误下后,咽喉不利,吐脓血,下利不止,手足厥逆,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等证。但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得病久暂、治疗经过,以及饮食之喜冷、喜热,脉搏之有力、无力,全面细心分析,肯定属于上热下寒、热多寒少之证方可试用。
  整理者按:李翰卿有麻黄升麻汤治肺痿案。
  [药品]
  麻黄五分至一钱 升麻五分至一钱 当归一钱至钱半黄芩一钱至钱半 葳蕤一钱至钱半 知母一钱至钱半 生石膏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钱至钱半 桂枝一钱至钱半 生杭芍一钱至钱半 干姜一钱至钱半 白术一钱至钱半 茯苓一钱至钱半 天门冬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汗出愈。i
  [用药大意]
  麻黄、升麻以升散内陷之阳邪;黄芩、石膏、知母以清郁积之内热;天冬、葳蕤滋阴;当归、芍药和血。合之以治咽喉不利、吐脓血之上热证。桂枝、干姜温中去寒,苓、术、炙草补脾利湿,一方面助升阳之品以止泄,一方面防止清热滋阴之品有伤肠胃也。这是治上热下寒的一种方法。
  [禁忌证]..
  此方寒药较多,对于亡阳真寒假热之证,回阳救脱尚恐不及,何敢重用升散清凉之品,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乌梅丸:此方热药较多,且重点在于酸收。治消渴、蛔厥、久利之证属寒热夹杂或上热下寒而寒证较多之方。
  大青龙汤方第二十八
  [方义]
  此麻黄汤加减方之一,乃温散寒邪兼清里热之方。
  [主治]I
  (1)太阳病,恶风寒,无汗,身疼痛,脉浮有力,兼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
  (2)溢饮,四肢发肿(此证因发肿的关系,脉浮不甚显著)。
  按:以上二证必须注意有恶寒无汗和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因恶寒无汗方宜使用麻桂,烦躁喜冷方宜使用生石膏。
  [药品]
  麻黄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生石膏(研)二至四钱 杏仁一钱至钱半 生姜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全身微汗为度,不可如水淋漓,因汗出多易致亡阳。若一服汗出则停后服。
  按:旧日对于汗出多者用温粉扑法。根据实践认为,只要诊断和用量上考虑确当,即无采用之必要。
  [用药大意]
  麻黄汤加姜枣以散表寒,生石膏以清里热。
  [禁忌证]
  (1)脉微弱,汗出恶风之烦躁不可服。因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睏,造成亡阳之证.
  (2)少阴病,不汗出,烦躁者,忌之。因此系阳虚阴寒之证。
  (3)无喜冷现象者不可服。因无里热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麻杏甘石汤:此解表清里,治表寒较轻里热较重证之方。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解表清里之轻剂。
  (3)犹龙汤:此治温病不汗出烦躁之方。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九
  [方义]
  此辛温解表兼祛水饮之方。
  [主治]
  太阳病,无汗,咳嗽,吐痰,气喘,不得卧,身肿等。
但必须没有口渴、喜冷饮的内热现象。
  [药品]
  麻黄一至二钱 生杭芍一至二钱 细辛五分至一钱 桂枝一至二钱 干姜五分至一一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五味子五分至一钱 半夏一至二钱
  [加减法]
  (1)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一至二钱,因半夏性燥,故以清热生津之蒌根代之,或仿《金匮要略》加生石膏一至二钱。
  (2)利者,去麻黄,加茯苓一钱半至二钱。原系加荛花,太原本地无此药。因利为里证,不宜发表,宜利水,故加茯苓。
  (3)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至钱半。噎是痰涎水气阻碍食道或胃脘之间,饮食不得下行之证,不宜麻黄解表,而宜附子温里,因痰涎水气得温方可散也。
  (4)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者,去麻黄,加茯苓钱半至二钱。
  (5)喘者,加杏仁(原方去麻黄,根据实践经验,麻黄治喘有效,不必去掉)。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桂二方以散表寒.细辛、五味以止咳嗽,干姜、半夏以除痰饮水气。(根据实践,生姜、杏仁不可去掉。)
  [禁忌证]
  无表证者忌之,有口渴喜冷饮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香苏散:此治外感风寒咳嗽之通用方。
  (2)银翘散、桑菊饮:此二方是治外感风热咳嗽之方.
  (3)小青龙加石膏汤:此治本证兼有热证之方。
  (4)从龙汤:此治服本汤后其病未愈或愈而复发之方。
小建中汤方第三十
[方义]
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
[主治]
腹痛喜按,或心悸心烦。但必须是不喜冷性饮食,脉虚弱者。
按:此方补而不滞,治虚而兼寒之胃下垂、大便不利、腹胀,不适用参、芪补剂者用之最效。
[药品]
桂枝一钱半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钱半至二钱生杭芍三至六钱 大枣二至四枚 饴糖二至四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一茶杯,去滓,人饴糖再煎至半茶杯,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芍药温通血脉,饴糖、大枣、生姜、炙草补中散寒,故治虚而兼寒之种种疾病。
[禁忌证]
呕家不可服,甘能动呕也。喜冷者不可服,热证不宜用温性方药也。腹痛拒按者不可服,实证不宜用补性方药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芍药汤:此是治寒性腹痛之方。
(2)桂枝甘草汤:此是治心阳虚心悸之方。
(3)内补当归建中汤:此是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绞痛不止之方。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一
[方义]
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散风清火,降逆止呕,补正祛邪,治少阳虚证之方,也系少阳病之主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头晕目眩,或头角痛,口苦,咽干,苔白,耳聋,溺赤,脉浮弦而细。
[药品]
柴胡二钱半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人参一钱至一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 生姜二至三片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1)胸中烦而不呕者,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烦是热证,不宜人参大补,恐助热也;半夏止呕,今不呕,故去之;瓜蒌实能通胸中之热,故加之。
(2)渴者,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根.渴者,津液不足也,半夏性燥伤津,故去之;人参、蒌根生津,清热止渴,故加之。
(3)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4)胁下痞坚者,去大枣,加牡蛎。去大枣者,恶其甘以助满也;加牡蛎者,取其咸以软坚也。
(5)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心悸、小便不利者,是阳气虚,水气停宿也。黄芩性寒,恐伤阳气,故去之;茯苓利水,故加之。
(6)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不渴是津液尚足,故不须人参之生津;外有微热是兼太阳之表邪,故须加桂枝之解肌。
(7)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咳是寒邪与水饮伤肺,肺气上逆之证,故去参枣之补,生姜之散;加干姜温肺寒,以化水饮,加五味敛肺气,以止咳逆。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渣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主药,对于寒热往来、胸胁满、头眩痛等症最为相宜;黄芩泻火以治口苦;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参、草、枣补胃气之虚,并调和诸药。
[禁忌证]
少阳实证,胸下及腹拒按,大便燥者,忌之;伏暑、湿温所见之胸痛寒热如疟,及太阳病寒热如疟等证,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三十二
[方义]
此是小柴胡汤加减之方,也是和解方中寒热并用之剂。
[主治]
太阳病误用汗下后,形成小柴胡证的兼证,其症寒热往来,胸胁满结,口渴,心烦,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必须具有大便溏,或口苦,太阳证未尽,或脉浮有力等。
[药品]
柴胡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干姜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 牡蛎一至三钱 瓜蒌根钱半至三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按:此方初服微烦,因药力未及,且用桂、姜散阳郁之寒,散寒必先助火,虽有黄芩以减其热,但仍难免出现心阳火郁之心微烦之症。再服桂、姜,辛温之性已升达,而火郁外发,故汗出便愈。
[用药大意]
往来寒热、胸胁满是小柴胡汤的主症,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渴而不呕,故去半夏加瓜蒌根;胁下满结,故去火枣,加牡蛎;心烦是内热的表现,故用黄芩以清之;下后大便不正常,故加干姜以温之;因太阳证未尽,或但头汗出,或外有微热,或身有痛处,或脉浮有力,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调和营卫。
[禁忌证]
没有大便溏,不得用干姜;没有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不得用桂枝;没有脉浮无力,不得用人参。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的加减法:此是本方用药的依据。
(2)栀子干姜汤:此是本方使用干姜的标准。
(3)金匮柴胡桂姜汤:即本方之异名,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此是本方使用桂枝的标准.
柴胡桂枝汤方第三十三
[方义]
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方。
[主治]
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桂枝证),呕吐,胸胁满闷,口苦(柴胡证),脉较弱。
[药品]
柴胡钱半至三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半夏钱半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桂枝一至二钱 芍药钱半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此合桂枝、柴胡二方,而各取其半,用以和解太阳少阳各半之邪。
整理者按:《千金翼方)卷九本方的方论“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亦足资参考。
[禁忌证]
脉有力者不可使用,因方内有人参之补,恐犯实实之戒。
[类似方剂参考]
(1)人参败毒散:此补正祛邪之方,但散邪药较多。
(2)桂枝人参汤:此祛邪补正之方,但温补之药较多。
(3)柴葛解肌汤:此治三阳合病之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三十四
[方义]
此散邪安神,泻火祛痰,兼扶正之剂,乃救误中较为复杂之方。
[主治]
伤寒误下后神识失常,烦惊,谵语,胸满身重,小便不利等。但必须兼有寒热往来或发热恶寒等太少两阳的表证现象。及大便不利、口苦、吐痰、脉虚等虚实错杂现象。
[药品]
柴胡一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生姜一钱至二钱半 龙骨一至三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桂枝一至二钱 牡蛎一至三钱 铅丹五分至一钱 茯苓二至三钱 半夏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煎时大黄可在煎至水去一半时加入。
[用药大意]
柴胡、桂枝、生姜以散邪;人参、大枣以扶正;龙骨、牡蛎、铅丹、半夏以安神祛痰;黄芩、大黄以泻火通便;茯苓利水以祛湿。
[禁忌证]
单纯精神失常,或脉不虚,或大小便通利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人参同用治少阳虚证之方。
(2)大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大黄同用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桂枝和龙、牡同用,治心阳虚,镇心安神之方。
大柴胡汤方第三十五
[方义]
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表里两解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口苦(少阳表证),心下或腹部拒按,及大便不利(阳明里证)等。但舌苔必黄白相兼,脉象必浮沉有力。
[药品]
柴胡二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生杭芍钱半至二钱半 半夏钱半至三钱 生姜二至三钱 枳实钱半至二钱半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加减法]
(1)大便利者去大黄,恐攻下太过也。
(2)舌苔黄燥或舌质红赤,内热太甚者,宜去半夏,酌加石膏、生地、芍药。
[煎服法]
水三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半夏、黄芩、生姜以解少阳之表;芍药、大黄、枳实以泻阳明之里;大枣之甘以保护胃气。
[禁忌证]
单纯少阳半表半里证,不兼阳明实证者,不可用;单纯阳明实证,不兼少阳半表半里证者,也不可用。因奉方兼有两方面之作用故也。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治少阳虚证,和解之方。
(2)柴胡加芒硝汤: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燥热之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三十六
[方义]
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实证,救误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口苦,胸胁满,呕吐,日晡潮热,因误下后大便微利,但必须腹有拒按。
按:此证腹部不拒按者,也可先用小柴胡汤,因小柴胡汤也有治疗潮热的作用。若小柴胡力有未胜,则适用本方为是。
[药品]
柴胡二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炙草一钱 生姜一至二钱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芒硝钱半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减半,去滓,人芒硝,再煎至半茶杯,温服。
[用药大意]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芒硝治阳明之潮热。
[禁忌证]
(1)少阳病兼潮热下利,如腹不拒按者,不可用。
(2)腹拒按,潮热下利,如没有少阳虚证也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2)小柴胡汤:此治少阳虚证之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三十七
[方义]
此利水补阳,散寒健中,预防奔豚证之方。
[主治]
发汗后,阳气被伤,寒水初动,脐下悸欲作奔豚。但必须兼有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饮食、脉沉而迟等寒证和水证现象。
[药品]
茯苓三至五钱 桂枝二二至二钱 甘草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淡渗利水,桂枝补阳散寒,甘草、大枣补中以防寒水上泛。
[禁忌证]
兼口苦喜冷者忌之,恐兼有热证也。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加桂汤:此为治寒证奔豚但不兼水气之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第三十八
[方义]
此补心阳、散寒邪、降逆气、补脾利水之方。
[主治]
(1)伤寒误用吐下药,心阳被伤,水气凌心,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2)水饮短气。
(3)心下支饮,胸胁满,目眩。
以上三证都必须具有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不喜冷性饮食、脉沉紧或沉迟等现象。因为这都是心阳虚而有寒,水邪停蓄不化之故。
[药品]
茯苓三至四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白术二至三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利水;白术、甘草补脾,并助水邪之吸收;桂枝温散寒邪,兼降水邪之上逆。
[禁忌证]
凡有口苦、喜冷性饮食等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真武汤:此回阳镇水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回阳治水兼补气之方。
(3)肾气丸:此系治气短但偏于补肾阳之方。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九
[方义]
散寒利水。此方治证较五苓散证寒证较重而水证较轻。
[主治]
外感寒邪,心阳被伤,水邪不化,留于心下致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兼发热恶风寒的表寒现象。
[药品]
茯苓二至五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制水,桂、甘、生姜解表散寒。
[禁忌证]
小便利者,喜冷性饮食者,无表寒证现象者,均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五苓散:此散寒利水,治水证较重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回阳利水兼补气之方。
(3)真武汤:此回阳利水兼理脾和肝之方。
五苓散方第四十
[方义]
此化气利水、温经散寒、表里双解之方。
按:此证较茯苓甘草汤证水证较重寒证较轻。
[主治]
(I)蓄水证:小便不利,烦渴,汗出,微热,脉浮数。
(2)水逆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
但都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舌不黄燥及表寒现象。
[药品]
猪苓 泽泻 茯苓 桂枝 白术各一钱半至二钱半
[制服法]
共研为细末,每服一钱半,开水送下,服后频服暖水,使之汗出则愈()也可作汤剂,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之。
[用药大意]
茯苓、猪苓、泽泻利水,白术补脾,桂枝温散寒邪。
[禁忌证]
无小便不利,或有喜冷性饮食现象者,均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猪苓汤:此治有喜冷性饮食现象、小便不利的寒性利水之方。
(2)茯苓甘草汤:此治寒证较重水证较轻,散寒利水之方。
(3)真武汤:此回阳镇水之方.
甘草干姜汤方第四十一
[方义]
这是在阴阳两虚情况下的回阳之方。
[主治]
太阳桂枝证兼阴阳两虚,误用桂枝汤,致手足厥逆、吐逆(亡阳现象)或咽干烦躁(阴虚有热现象)等症。
[药品]
炙草:二至四钱 干姜(炮黑)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两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干姜温中治厥,炮黑变辛为苦,使回阳而不伤阴,倍用甘草更从中以控制之。
按:干姜,一药对于此证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热太过,对于咽干烦躁之阴虚现象确实不利。故炮黑使用,方才稳妥。
[禁忌证]
没有咽干烦躁阴虚热证现象的厥冷证,不可使用本方。因力小不能胜任。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阳虚手足厥逆之方。
(2)干姜附子汤:此治阳虚烦躁之方。
(3)茯苓四逆汤:此治气虚、阳虚兼有水气烦躁之方。
芍药甘草汤方第四十二
[方义]
此滋阴养血,治腿脚拘挛之方,也是健脾和肝并行不悖之剂。
[主治]
阴虚血虚,腿脚挛急,兼咽干烦躁。但必须具有阴虚内热现象,如脉数无力、喜冷等症。
按:根据经验认为,此方能够使肝胃相互协调,两不相碍,对于胃溃疡、肝硬化有一定的疗效。
[药品]
生杭芍三至四钱 炙草三至四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补中和中,以滋血之源;芍药敛阴和肝,兼逐血痹,以畅血之行。故血行之障碍可除,四肢之拘挛得解。
[禁忌证]
兼有四肢厥冷、脉沉而迟、喜热怕冷之挛急证者忌之。因为这是寒证,《内经》所谓“诸寒收引”是也。
[类似方剂参考]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此治寒中厥阴手足拘挛之方。
炙甘草汤方第四十三
[方义]
此心经气血俱虚温补之方。
[主治]
伤寒心悸,脉结代。但必须兼有不喜冷性饮食的阳虚寒证现象。
[药品]
炙甘草二至三钱 生姜五分至一钱 人参一至二钱 生地三至五钱 桂枝五分至一钱 阿胶一至二钱 麦门冬一至二钱 麻子仁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白酒一小盅,煎至半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大枣、人参补中强心,麦冬、生地、阿胶养血,麻仁润燥,桂枝、生姜祛寒,白酒通血脉。
[禁忌证]
喜冷恶热之心悸脉结代证忌之。因热性病不宜使用温补药也。
[类似方剂参考]
加减复脉汤:此治脉结代,心悸,属于热性病喜冷性饮食证之方。
甘草汤方第四十四
[方义]
此清热泻火解毒,治咽喉痛之方。
[主治]
轻度咽喉疼痛初起时用之最宜。但必须没有寒热之表证和大便不利之里证,以及饮食不能下咽之重证方宜。
[药品]
甘草三至五钱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甘草性味甘平,有清热缓急的作用。
[禁忌证]
(1)少阴真寒假热之喉痛(即脉微细,手足冷,有痰,局部不红之症)忌之。此宜温性药引火归原,不宜清热泻火。
(2)兼有表证、里证及肿痛较重之咽喉痛不宜用。因药力轻不能胜重任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桔梗汤:此治喉中疼痛较重,除痰排脓之方.,
(2)养阴清肺汤:此治阴虚有热之喉痛,即晚间喉中干痛较甚,且无表证者之方。
(3)苦酒汤:此治咽中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清热消肿之方。
(4)半夏散及汤:此治外感寒邪咽喉疼痛之方。
(5)通脉四逆汤:此治咽喉疼痛真寒假热之方。
(6)三黄汤:此治火盛红肿喉痛之方。

[楼 主] | Posted: 2006-08-19 22:36 顶端
黄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260
: 225
经方币: 1975 元
: 0
好评度: 214 点
注册时间:2005-01-08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第四十五
[方义]
此系消胀散寒、降逆补虚,治脾胃虚寒腹胀之方。
[主治]
伤寒发汗后,表证已解。脾胃之阳气被伤,气滞不通,形成腹部胀满之证。但必须具有喜按、喜温,或兼痰涎,或兼呕逆,脉象虚弱等。
[药品]
厚朴一钱至二钱半 生姜一至二钱 半夏一至二钱 炙甘草一钱至一钱半 人参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或另煎人参兑服也可。
[用药大意]
厚朴消胀,生姜散寒,半夏降逆止呕,炙草、人参补虚。
按:厚朴同人参治虚胀最效。
[禁忌证]
腹胀拒按、脉有力者忌之,此系实证,宜泻不宜补。喜冷者也忌之,此系热证,一宜凉不宜温。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承气汤:此治汗后腹胀拒按的实热证之方。
(2)理中汤:此治太阴病腹胀满兼吐泻的虚寒证之方。
栀子豉汤方第四十六
[方义]
此清解表里虚热及阳明在经邪热之方.
按:诸家多有认为此方是吐剂者,经临床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主治]
热性病,汗吐下后,心中懊侬,心烦不眠,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但必须大便不溏,喜冷,腹不拒按。
按:此证汗下后发现者最多,未经汗下者也有,即所谓阳明在经之邪热也.
[药品]
栀子二至三钱 豆豉二至三钱
[煎服法]
旧日煎法,先煎栀子,后人豆豉,经过实验,同煎效果也是相同的。因此,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渣温服即可。
[用药大意]
栀子清里热,豆豉解表热。
[加减法]
(1)少气者加甘草(即栀子甘草豉汤)。
(2)呕者加生姜(即栀子生姜豉汤)。
(3)下利者去豆豉,加干姜(即梔子干姜汤)。
(4)腹满,起卧不安者,去豆豉加枳实、厚朴(即栀子厚朴汤)。
(5)劳复、食复者,加枳实,大便不利者,更加大黄(即枳实栀子豉汤)。
[禁忌证]
大便溏者,不可用,不得已而用者,必须配以干姜。
[类似方剂参考]
栀子干姜汤:此治心烦不眠兼下利之方。
栀子甘草豉汤方第四十七
[方义]
此清解表里虚热兼补中气之方。
[主治]
心中懊依,虚烦不眠,兼气不足等证。
按:此系热邪伤气之轻证,如气伤较甚,体倦脉虚者,可酌加人参补气之品;若热邪较甚,口渴喜冷,宜酌加生石膏等清热之药。
[药品]
栀子二至三钱 甘草一至二钱 豆豉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豆豉清表里之虚热,甘草补中气之不足。
按:本方之甘草有用生的,有用炙的。对少气的治法,清热、补中都有一定价值,用时宜斟酌。我的经验,生用较多。
[类似方剂参考]
栀子豉汤:此治心烦不眠、表里虚热之方。
栀子生姜豉汤方第四十八
[方义]
此清热止呕之方。
[主治]
心烦不眠,兼呕吐。但必须具有寒热夹杂现象。
按:“寒热夹杂”如心烦属热,呕而不喜冷属寒。
[药品]
栀子二至四钱 生姜一至三钱 豆豉二至四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豆豉以清表里之虚热,生姜以止胃寒之呕吐。
按:“呕”指恶心欲呕一类的症状,有声无物为呕。此由于胃中寒气上逆所致。生姜温胃散寒,为治呕圣药,用时当辨清寒热,斟酌使用。
[禁忌证]
大便溏者,不可用;喜冷者,也不可用。因前者系寒邪较重,后者系单纯热证。
[类似方剂参考]
(1)栀子豉汤:此单纯清热,治心烦不眠之方。
(2)栀子干姜汤:此治心烦不眠兼大便溏泻,寒热夹杂,寒邪较重之方。
栀子厚朴汤方第四十九
[方义]
此清解胸膈之热兼疏肠胃之滞的方剂。
[主治]
心烦腹满。但必须具有腹部拒按及喜冷的热证现象。
按:腹满不拒按者不宜用枳朴,不喜冷者不宜用栀子。
[药品]
栀子二至三钱 厚朴:二至三钱 枳实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两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治心烦,枳实、厚朴去腹满。
[禁忌证]
大便溏者不可用,不能食冷性饮食者亦不可用。
按:大便溏和不喜冷性饮食是肠胃有寒的表现。
[类似方剂参考]
(1)栀子豉汤:此是清解表里虚热之方。
(2)枳实栀子豉汤:此是治劳复食复、表里虚热、心下拒按之方。
(3)栀子大黄汤:此是《金匮要略》治酒疸之心烦、腹拒按、大便不利之方。
栀子干姜汤方第五十
[方义]
此为清胸膈之热兼温肠胃之寒,寒热并用之方。亦为栀子豉汤加减方之一。
[主治]
伤寒误下后,身热心烦,大便溏泻。但必须具有喜冷食而不敢食之寒热矛盾现象。
按:此证往往服凉性药后心烦即见轻便,但便溏却见增重;若服热性药则便溏虽轻,然心烦即见加重。故必须寒热药并用方能取效。
[药品]
栀子一至三钱 干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苦寒以清胸膈之热,干姜辛温以温肠胃之寒。
按:此证下后利犹未止,须用干姜;身热不去,须用栀子。
[禁忌证]
凡无上热下寒错杂现象者,即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栀子豉汤:此是单纯清热之方。
(2)理中汤:此是单纯治肠胃虚寒之方。
(3)连理汤:此汤虽然也是治寒热错杂病证之方,但补性较胜。
(4)猪肤汤:此亦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但重点在滋润方面。
(5)猪苓汤:此亦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但重点在利水方面。
栀子柏皮汤方第五十一
[方义]
此清热燥湿,治黄疸之方。
[主治]
黄疸,没有可汗之表证(如发热,无汗恶寒等),没有可下之里证(如腹满拒按,大便不利等),而只有内热喜冷等现象。
[药品]
栀子三至五钱 黄柏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黄柏清热燥湿,炙草和中补正。
[禁忌证]
有发热无汗之表证者忌之;有腹痛拒按、便秘之里证者忌之。因本方没有解表攻里的作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此治黄疽有表证,发汗之方。
(2)茵陈蒿汤:此治黄疸有里证攻下之方。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二
[方义]
此是小结胸证,清热、降痰、开胸膈之方。
[主治]

小结胸病,心下部胃脘胀满,按之则痛,脉浮滑。但必须具有口苦,痰饮,热痰互结现象
[药品]

瓜蒌实三至五钱 黄连一至二钱 半夏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先煎瓜蒌至一茶杯半,去滓,入黄连、半夏,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黄连清内热,半夏去痰饮,瓜蒌开胸膈。
[禁忌证]
心下满痛喜按之虚证不可服:没有热痰现象,或脉不浮滑之寒证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是治心下痞满不痛而无痰饮之方。
(2)半夏泻心汤:此是治心下痞满不痛,寒热夹杂,虚而有痰之方。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三
[方义]
此系治痰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膈部及腹部,攻下之峻剂。
[主治]
大结胸病,胸膈部及胸膈下部硬满而痛,拒按,甚者从心下至少腹手不可近。但必须具有痰饮邪热互结的实证现象,如脉沉滑有力,咳吐痰涎,大便秘结等。
按:此证没有痰饮和胸膈满痛便是承气证,没有邪热便是寒实结胸证。
[药品]
大黄一至三钱 芒硝一至二钱 甘遂(研细末)五分至一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先煎大黄至一茶杯,去滓,入芒硝溶化后,煮至半茶杯,再人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后服。
[用药大意]
大黄、芒硝泻其燥热,甘遂逐其痰饮。
[禁忌证]
脉浮大者忌之;舌上白苔滑者也忌之;不兼痰饮证,或不兼热证,都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陷胸丸:此治结胸证兼胸部症状之方。
(2)大承气汤:此治心腹部胀满硬痛拒按,无痰饮现象之方。
(3)白散:此治寒实结胸之方。
(4)瓜蒂散:此治痰热结于胸中宜涌吐之方。
大陷胸丸方第五十四
[方义]
此系治痰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膈上下,或连及胃肠,攻下之缓剂。
[主治]
大结胸病,胸膈上下胀痛拒按,或兼喘急。但必须具有痰热互结的现象,如喘不得卧,或喜冷便燥等。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葶苈子(炒)一至二钱 芒硝一至二钱杏仁(去皮尖炒黑)一至二钱 甘遂五分至一钱
[制服法]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二钱半至三钱重。每服一丸,开水送下。
[用药大意]
葶苈、杏仁、甘遂逐胸膈上下之痰饮,并治喘急;大黄、芒硝荡涤肠胃之燥热。兼消胸膈下部的胀痛。
[禁忌证]
舌1:白苔,或有表邪者,不可服;无痰饮、燥热者也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陷胸汤:此是治大结胸病偏于下部之方。
(2)瓜蒂散:此是治痰热在胸部宜涌吐之方。
(3)小青龙加石膏汤:此是治表寒之痰喘证,痰热在胸部宜于表散之方。
(4)麻杏石甘汤:此治表热之痰喘证之方。
文蛤散方第五十五
[方义]
此清热利湿之轻剂,治热被寒郁之证。
[主治]
应该发汗的热性病,误被水噀、冰覆或冷水浴后体温增高,心烦不安,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此证内热不甚,故不渴)之证。
按:水噀之法,今天在此地(太原)概不使用,但冰袋冷覆之法也有同样的流弊,仍应注意防治。
[药品]
文蛤一两(不煅)
[制服法]
研细末,每服一至二钱,开水送下。
[用药大意]
文蛤清热利湿但作用不大,对于热被寒郁轻证或者有效,重者需遵柯氏之说用《金匮要略》文蛤汤治之为宜。
[禁忌证]
除寒湿证不宜用外,一切湿而兼热的证候均不忌之。因药性和平不会有其他副作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文蛤汤:即大青龙汤去桂加文蛤,为治湿热内郁,解表清里之重剂。但须症见身热口渴喜冷等现象方宜使用。
(2)五苓散:为温性利水解表之方。治本证之偏于湿者。
白散方第五十六
[方义]
此开肺祛痰,排脓破结,温下之方。
[主治]
寒实结胸,或急性喉炎,或肺痈等病,胸部或喉间或心下闭塞不舒,痰涎壅积,呼吸困难。但必须没有热证现象,而脉有力或大便秘者,方可试用。
[药品]
桔梗 川贝母 巴豆各等份
[制服法]
先将巴豆去皮,炒黑去油,合二药研为细末。体壮者每次服一至五分,弱者酌减,米汤送下。不吐不泄者,可饮热汤;吐或泄甚者,可饮冷开水即止。
[用药大意]
桔梗排脓祛痰,贝母除痰解结,是治胸腔疾患之要药;巴豆辛热,破胸腹中之坚结。合之为治寒实结胸之良方。
[禁忌证]
脉虚者,喜冷者,不可服;大便利者,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瓜蒂散:此是治胸部或心下部痞满有痰,应用吐法治疗之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第五十七
[方义]
此苦寒泻火清热,治热痞之方。
[主治]
心下痞满证,按之硬,或按之软而大便不利。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喜冷性饮食,或自觉内部有发热现象。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黄连一钱
按:有人根据附子泻心汤认为本方中应该有黄芩,此说似颇有理。但我认为应该根据证候需要来决定。
[煎服法]
用开水一茶杯浸一刻钟或半小时,去滓温服。
按:浸的时间长短,决定于病位的上下,或病势的轻重。病的部位在上,其势较轻者,浸的时间少些;反之,则浸的时间多些。这是因为清轻上浮,重浊下沉之故。
[用药大意]
二药都是取其苦寒泻火、消痞之作用。
[禁忌证]
兼有恶寒者不可服,因恶寒有兼有表证者,有兼阳虚者.而不可使用此苦寒之剂;喜热饮食者不可服,因此系寒证,更没有以寒治寒的道理。
[类似方剂参考]

小承气汤:此治实证腹胀满之方,与心下痞满有高下之殊。
附子泻心汤方第五十八
[方义]
此泻胃热,补肾阳,治痞证兼阳虚之方。乃寒热并用的又一种方法。
[主治]
心下痞硬兼恶寒汗出之证。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心烦,或大便不利,或胃部觉热,或喜冷性饮食而不能食,更必须具有平素阳虚的病史,且没有头痛、发热、脉浮的表证。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酒浸) 炒黄连一钱 黄芩一至二:钱附子二钱(另煎)
[煎眼法]
三黄用开水半茶杯,浸一刻钟,去滓取液。同时用水二茶杯煎附子至半茶杯,去滓取液。将二液和匀,分二次温眼。
[用药大意]
三黄泻胃热,以治热痞;附子温肾阳,以治恶寒汗出。
[禁忌证]
有恶寒无汗之表寒证者,不可服;有恶寒有汗脉浮之桂枝证者,也不可服:没有恶寒、汗小之阳虚旺,或口苦、喜冷的内热证,更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治热痞之方。
半夏泻心汤方第五十九
[方义]
此调理肠胃寒热,兼补虚之方。
[主治]
伤寒误治后或没有误治的“心下痞满,呕吐,下利”。但必须具有口苦、心烦、胃肠部不拒按、脉象无力或服温补药无效等寒热虚夹杂的证候。
[药品]
半夏一至三钱 黄芩一钱至钱半 干姜一钱至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 黄连五分至一钱 大枣一至二二枚
按:呕多者可多用半夏;泻多者可多用干姜、人参、大枣、炙草;痞甚有热者可多加芩、连。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按:旧日有去滓重煎之说,试之效果没有显著差别,故去之。
[用药大意]
芩、连、干姜调肠胃之寒热,以解寒热互结之痞满,兼半夏并能止呕;人参、大枣、炙草以补肠胃因误下形成之虚,合干姜尤能止利。
[禁忌证]
凡没有寒热夹杂症状的痞满吐利等者,都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此治虚寒痞证之方。
(2)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之虚痞证偏于呕吐之方。
(3)甘草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之痞证偏于下利之方。
(4)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治实热痞证之方。
甘草泻心汤方第六十
[方义]
此补虚兼调理肠胃寒热之方。治心下痞证,但重点偏于止泻方面。
[主治]
屡经误下心下痞硬,下利重于呕吐。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心烦、胃肠部不拒按、脉弱或单服温补药不效等寒热虚夹杂现象。
[药品]
炙草二至三钱 黄芩一钱至钱半 干姜一至二钱 半夏一钱至钱半 黄连五分 大枣二至四枚。
按:根据各家注释并结合实践,本方应加人参一钱至二钱半。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人参、大枣以补肠胃屡下之虚,合干姜并能止利;芩、连、干姜寒热并用,以解寒热互结之痞,合半夏又能止呕。
[禁忌证]
没有寒热虚三方面夹杂之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此治虚寒痞证之方。
(2)人黄黄连泻心汤:此治实热痞证之方.、
(3)半夏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痞证呕吐下利并重之方。
(4)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痞证偏重呕吐之方。
生姜泻心汤方第六十一
[方义]
此调理肠胃寒热兼补虚之方。治心下痞证,但重点偏于止呕方面。
[主治]
误汗后肠胃寒热不调,心下痞满,呕吐重于下利,或千噫食臭,或胁下有水气,或腹中雷鸣。但必须具有口苦心烦、肠胃部不拒按、脉虚或服温补药不效等寒热虚三方面夹杂的证候。
[药品]
生姜二至三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至二钱 黄芩一钱至钱半 半夏五分至一钱 干姜一钱 黄连五分至一钱大枣一至二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生姜、半夏以止呕吐,并治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证;厂姜之温,芩、连之寒,以解寒热互结之痞满;人参、大枣、炙草以补肠胃之虚,合干姜并能止利。
[禁忌证]
没有寒热夹杂之证者,即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治虚寒痞证之方。
(2)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实热痞证之方。
(3)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不调,心下痞满,呕吐下利并重之方。
(4)甘草泻心汤:治寒热不调,心下痞硬,偏重下刊之方。
禹余粮丸方(阙)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第六十二
[方义]
此是乎性固脱止利之方。
按:此“利”是泄泻,不是痢疾,但痢疾较久,滑脱不禁时,也可借用。
[主治]
下利滑脱。但必须是日久泄泻不愈,气虚脉象无力,真有不能自禁现象方可用之。决不可把大便次数较多,或欲便时不能忍受,或不能迟延的现象误认为滑脱。有的患者,不敢大声说话,一说话就便下来,有的不自觉就便下来,这才是滑脱的具体表现。
[药品]
赤石脂三至五钱(捣碎) 太乙禹余粮三至五钱(捣碎)
[用药大意]
赤石脂、禹余粮都是收敛固涩之品,所以能治下利虚脱之证。但禹余粮较赤石脂性寒些。
[禁忌证]
下利初起吋不可用。因下利初起时绝没有滑脱之证。痢疾初起吋更不可用,因为用之会造成休息痢。
[类似方剂参考]
桃花汤:此是温性固脱治痢之方。
按:此“痢”是痢疾,不是泄泻,但有时可借用治泄泻之滑脱。
旋覆代赭石汤方第六十三
[方义]
此镇逆除痰、补虚祛寒之方。
[主治]
伤寒表证已解,或噫气,或呕吐,或呃逆,或兼心下痞满等证。但必须具有吐痰、不喜冷性饮食、脉虚或兼滑等现象。方能恰当。
[药品]
旋覆花三至五钱 生赭石三钱至一两 人参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 生姜二至三钱 半夏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日服二至三次。如系呕吐,可以少量频服,以免吐出药液。

[用药大意]
赭石镇降逆气;旋覆花、半夏、生姜消除痰饮,兼祛寒邪;参、草、大枣调补中气,以善其后。
[禁忌证]
有喜冷恶热的热证者忌之。大便硬、腹拒按的实证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虚夹杂,心下痞硬,噫气之方。
(2)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此乃治寒热虚夹杂之呕吐方。
(3)橘皮竹茹汤:此治虚热呃逆之方。
瓜蒂散方第六十四
[方义]
此涌吐痰涎宿食之方。
[主治]
胸膈痰涎或上脘宿食。其症胸中痞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身热有汗如桂枝证,或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或上脘部拒按。但必须具有痰和热相兼的症状,或有吐出为快的感觉,或有停食的事实,脉必须浮而有力。
[药品]
瓜蒂(炒黄) 赤小豆各等份
[制服法]
共为细末,每次服一至二钱,服时先用香豆豉二钱,热汤煮作稀糜,去滓和药散服之。不吐者,稍加之,以得快吐为度。如再不吐,可口噙砂糖一块,或兼饮热汤即吐。若一次吐量过少,病不除者,次日或隔日可再服之,但不可令人体虚。若吐过甚者,可饮葱白煎汤,或冷开水,或加减六君子汤即解。
[用药大意]
瓜蒂吐风热痰涎,赤小豆利水除湿,豆豉解热除烦。赤小豆、香豆豉二药合用,助瓜蒂苦毒之品以涌吐,并借谷物以保护胃气,使不致影响饮食也。
[禁忌证]
诸亡血家、虚家,脉虚无力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陷胸丸:此治胸部水饮燥热互结宜于攻下之方。
(2)小陷胸汤:此治心下痰热互结,清热降痰开胸膈之方。
白虎汤方第六十五
[方义]
此清阳明燥热之方。
[主治]
阳明经病,大热、大渴、大汗、大烦,喜冷饮,恶热,脉洪大有力,舌苔黄或黑而燥,甚则谵语,神昏。
[药品]
生石膏三钱至一两 知母二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粳米二至五钱
[加减法]
脉较虚者加人参;发斑者加犀角。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石膏多者,最好用频服的方法。
[用药大意]
石膏甘寒清热,知母苦寒滋水,粳米、甘草补中。
[禁忌证]
(1)伤寒无汗,表证不解者,不可与(此证当先解表,或加解表药品)。
(2)脉细或沉者,不可与(因系虚寒现象)。
(3)不渴者,不可与(因没有内热)。
(4)喜热不喜冷者,不可与(因是寒证的表现)。
(5)腹拒按者,不可与(此属承气实热证)。
(6)大便溏者,不可与(因是虚寒现象)。
(7)舌苔白润者,不可与(因不是燥热证,或兼有表证)。
(8)舌赤者,不可与(因热邪已入营血)。
[类似方剂参考]
(1)大承气汤:此治阳明腑病里实证之方。
(2)六味地黄汤加肉桂五味子:此治三消证口渴害饮之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六十六
[方义]
此清阳明经热兼补虚之方。
[主治]
阳明经病,大热,大汗,大渴,喜冷,恶热,口舌干燥,一般同白虎证,但脉洪大而力不足,或兼芤,或洪大无伦者。
[药品]
人参一至二钱 生石膏三钱至一两 知母二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粳米二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至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按:人参也可另煎兑服。石膏用量多者,煎成后,分若干次频频服之为宜。
[用药大意]
白虎汤清热生津,人参强心补虚。
[禁忌证]
(1)表不解,恶风寒无汗者,忌之。
按:恶风寒本是表不解的主要症状。但在有汗和口舌干燥、喜饮冷的情况下,或“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都不得谓之表不解。因为此为内热太盛,自觉室温较低而有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之感觉。
(2)脉洪大有力者忌之。因内热太盛,心气不虚,不需人参之补。
(3)舌红者忌之。因热已入营血,需配合清营凉血之品。
[类似方剂参考]
(1)白虎汤:此治阳明经热而心气不虚之方。
(2)玉女煎:此清热兼凉血之方。

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七
[方义]

此散风寒、补阳胜湿之方。
[主治]
风寒湿痹,风寒较盛,湿邪较轻,兼有阳虚现象者。其症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但必须具有恶风寒、不喜冷性饮食、口不渴、不呕、脉浮虚而涩或脉较微等风寒和阳虚现象。
[药品]
桂枝三至四钱 附子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生姜一至三钱
[加减法]
桂枝附子汤,减轻分量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太阳病误下后,胸满、脉微、恶寒之证。
按:此二方从药的品种上看是相同的,从药的剂量上看是不相同的,因此名称既异,作用当然不同,这是容易理解的。但在临床实际上互用起来是否会有害处,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彼方用于此证绝不会有显著效果,因为桂、附用量减少,甘、枣补缓之性相对增强,而此证宜于温散,不宜于补缓也。此方如用于彼证反会发生害处,因桂枝散性过甚,不利于阳虚之体。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生姜辛温以散风寒,附子补阳以胜寒湿,甘草、大枣和诸药以保护中气。
[禁忌证]
有内热现象者忌之,例如口苦、喜冷、脉象实大洪数等都是。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即白术附子汤方):此治阳虚寒湿较胜风邪较轻之痹证的方剂。
(2)甘草附子汤:此治脾虚阳虚、寒湿较甚之痹证的方剂。
白术附子汤方第六十八
(即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方义]
此补阳胜湿兼散风寒之方。陈修园谓之湿胜风之主方,是也。
[主治]
风寒湿痹,身体疼痛较甚,不能转侧,大便溏,小便利,脉浮虚而涩等。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不渴的寒证或阳虚现象。
按:此证脉较小者用之都有效,不一定只限于浮虚而涩,因为小脉属于阳虚范围之脉。又:桂枝不去亦无弊害,因此证还有外因的一面。
[药品]
生白术三至四钱 附子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服药后如身有麻痹,或神识昏冒现象者勿惧,此附子毒性副作用的表现,当减其量用之。
[用药大意]
附子、白术温经通阳,以治寒湿,余药调和营卫以散风邪。
[禁忌证]
口渴,喜冷,脉洪大有内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附子汤:此治风寒湿痹,身体疼痛,湿邪较轻之方。
甘草附子汤方第六十九
[方义]
此健脾补阳,祛寒湿,兼散风邪,治痹证之方。
[主治]
风寒湿痹,关节肿痛,不得屈伸,手不可近。但必须具有大便溏、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饮食,兼恶风寒、汗出等症。
[药品]
炙草一至三钱 炮附子二至四钱 白术二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白术、附子健脾补阳,以治寒湿;桂枝辛温以散风寒。
[禁忌证]
痹证有喜冷性饮食之热证者忌之;有大便不溏或小便利等脾阳不虚证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附子汤:此解肌和营卫兼温经回阳之方。
(2)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即白术附子汤):此补阳胜湿兼散风寒之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
[方义]
此敛阴回阳之方。
[主治]
发汗后,表证已解,汗尚未止反恶寒者,阴阳两虚也。但脉必微而数方能确定。表证已解,故不用桂枝:,汗未止,兼见数脉方为阴虚;反恶寒,兼见微脉方为阳虚。
按:仲景原文曰:发汗不解,反恶寒,虚故也,本汤主之。“不解”二字不是指表邪不解,而是指没有恢复正常,是指反恶寒之症而言。果系表邪不解,应有头痛、发热、脉浮,宜用桂枝加附子汤,绝没有使用本方之必要。“虚”是阴阳俱虚或营卫俱虚。以营为阴血,卫为阳气也,但绝不是单纯卫阳虚之证,因卫阳虚宜芪附,不宜芍附。
[药品]
生杭芍三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炮附子三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附子补阳以治恶寒,芍药滋阴以敛汗液,甘草补中兼和,既可固后天之本,又可和二药之偏。
[禁忌证]
有发热、头痛、脉浮之表证者忌之;有喜冷性饮食之热证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附子汤:此治表证不解兼阳虚之方。
(2)芪附汤:此治卫阳虚自汗之方。
干姜附子汤方第七十一
[方义]
此温中回阳,去里寒之方。
[主治]
阳虚烦躁,昼日发作,不得卧,夜间安静。但必须经过汗下,具有手足厥逆、脉沉而微、不喜冷性饮食、身无大热等症,且不兼有口苦、喜冷之热证,小便不利、苔白而滑之水证,恶风寒之表证,及年老体衰之虚证。
[药品]
干姜一至二钱 附子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干姜温脾胃之阳,附子补肾命之阳。
按:此方去四逆之甘草,其力甚猛,比四逆汤为峻,回阳力强,如增加药味,反牵制其力,减低功效。
[禁忌证]
一切热证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茯苓四逆汤:此治阳虚气虚兼水证烦躁之方。
(2)大青龙汤:此治表寒里热烦躁之方。
十枣汤方第七十二
[方义]
此寒性逐水饮之峻剂。
[主治]
胸胁腹部积水停饮,其症心下痞硬满,呼吸咳唾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但必须体壮,脉实,没有寒证、表证现象者方可使用。
[药品]
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份
[煎服法]
共研细末,每服三分至五分,用大枣十枚,煎水送下,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下少病不除者,隔日再服之。
[用药大意]
芫花、大戟、甘遂辛苦寒毒,功能逐水;大枣甘平补中,以防剧药有伤脾胃也。
[禁忌证]
有恶寒无汗之表证者忌之;身体衰弱者忌之;对于饮食有喜温恶冷之现象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小青龙汤:此治水饮兼表证之方。
(2)真武汤:此治阳虚水不化之方。
(3)五苓散:此温性利水散寒之方。
(4)猪苓汤:此育阴利水清热之方。
附子汤方第七十三
[方义]
此补阳益气、健脾利湿、养阴之方。
[主治]
少阴病,身体骨节疼痛,手足厥冷,背恶寒,脉沉而微细。但必须兼有口不干、不苦、不渴及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确当。因为口中发干、发苦、发渴乃系内热之证,不可使用附子;小便若利,便无湿邪,不可使用茯苓、白术。
[药品]
附子二至三钱 茯苓一至二钱 人参一至二钱 生白术一至三钱 生白芍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附子补阳,人参补气,苓、术利水。芍药养阴、和肝、补血。
[禁忌证]
口苦,口渴,口干,喜冷,脉浮者,均忌之。恐兼表证和热证。
[类似方剂参考]
真武汤:此回阳利水不兼补气之方。(不字疑误)
大承气汤方第七十四
[方义]
此排除肠胃中燥热、燥屎、宿食之重下剂,也系治里实里热主方之一。
[主治]
(1)阳明腑证,发热不恶寒或反恶热,谵语,日哺潮热,舌苔干燥,或黄,或黑,或有芒刺,大便燥结。
(2)热结旁流证,系阳明腑证,大便自利清水之证;或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之证.
(3)阳极似阴之证,即少阴三急下证,如神昏不知人,身不热,脉沉傚有力,但舌苔干燥有芒刺。或自利清水,色青。
(4)宿食证,腹胀满疼痛,恶食,大便不利。
(5)奇恒痢疾,即痢疾在上午四时至六时前后偶有神昏谵语、喉塞咽干等现象之证。
按:此证如不急治,下午三时后即会死亡。详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6)额部汗出如蒸笼.此系曾颖甫验案,详《经方实验录》。
以上六种疾病使用本方的主要关键,一般说来都必须具有腹部胀痛拒按的症状,脉必沉而有力,体必较健,且兼有热证表现。但在前三证中,舌苔或黄或黑干燥而有芒刺是比较肯定的;第四证,腹中胀痛拒按、大便不利最突出,但舌苔不一定会有芒刺,因为此证热势不太重;最后二证,腹部不一定完全胀满拒按,但脉象必沉而有力;第五证,只以大便不利或有其他里热证为重;第六证,只考虑它作用的效果如何,不必有其他顾虑。
[药品]
大黄二至五钱 厚朴二至三钱 枳实二至三钱 芒硝一钱半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先煎枳、朴,继入大黄,煎至多半茶杯时,去滓,再入芒硝,溶化后,温服。一服下利,停止后服。病证较轻者,共同煎之也可。
[用药大意]
枳实、厚朴导滞消胀;大黄、芒硝通便软坚。
[禁忌证]
(1)大便秘结兼有恶寒无汗之表证者忌之,恐外邪内陷也.
(2)大便秘结,不敢服食冷性饮食者忌之。这是寒实证,宜温下法。
(3)大便燥结,因于年老、久病、产后血液不足,或脉弱者,忌之。这是虚中夹实之证,宜补泻兼用。
(4)大便硬、小便少者忌之。因阳明尚未全实,服之恐大便溏泻也。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承气汤:此治腹胀满大便不太燥结的方剂。
(2)调胃承气汤:此治大便燥结而腹不胀满的方剂。
(3)黄龙汤:此治里实证兼里虚证的方剂。
(4)温脾汤:此治里实证兼里寒证的方剂。
(5)增液承气汤:此治里实证兼津液不足之方.
小承气汤方第七十五
[方义]
此排除肠胃积滞较轻之剂(偏重在胀满方面)。
[主治]
阳明病,肠胃积滞,腹部胀满,拒按,大便不利,但没有舌苔芒刺等燥热较重之证。
[药品]
大黄一至三钱 厚朴二至三钱 枳: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厚朴消胀,枳实导滞,大黄通便。
[禁忌证]
(1)腹胀满,不敢服冷性饮食者忌之。此系寒证之胀满,不宜用大黄。
(2)腹不胀满,但大便不利者,亦不宜用。此以通便为主,厚朴、枳实没有使用的必要。

[类似方剂参考]
(1)大承气汤:此荡涤肠胃之重剂。腹胀满拒按、大便燥结者宜之。
(2)调胃承气汤:此荡涤肠胃之轻剂,大便燥结、腹不胀满者宜之。
(3)厚朴三物汤:此治腹痛大便闭之方。
(4)厚朴大黄汤:此治胃中燥热逼水饮上逆之支饮胸满的方剂。
(5)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此治虚证胀满之方。
调胃承气汤方第七十六
[方义]
此清除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下剂(偏重燥热方面)。
[主治]
阳明病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证.其症或谵语,或汗后恶热,或胃小烦热,或胃中痛等。但须从大便燥结或胃部拒按、脉沉有力等须要轻下之证加以注意,方能确当。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炙草一至二钱
芒硝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大黄、芒硝通其燥结之粪便,炙草补中,以缓和之,防其苦寒伤胃。
[禁忌证]
(1)胃部喜按或脉沉迟无力之大便不通者忌之。因此系虚寒之证。不适于硝黄之攻下。
(2)大便不通兼腹胀满拒按者不宜用。因本方没有治疗胀满的药品。
(3)大便不通,腹胀满拒按,更兼舌苔黄黑干燥芒刺,譫语,神昏等者,更不宜用。因杯水车薪,不能胜任。
(4)兼有表寒证昔不可用。因此系攻里之方。误用之易使外邪内陷。
按:此证应先解表再用本方,或于本方中加解表药品。
[类似方剂参考]
(1)理中加大黄汤:此治肠胃虚寒兼大便不通之方。
(2)小承气汤:此治大便不通兼有腹胀满之方。
(3)大承气汤:此治大便燥结兼有谵语神昏、舌苔芒刺之证的方剂。
桃仁承气汤方第七十七
[方义]
此泻热祛瘀兼散表寒之方。
[主治]
蓄血证,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但必须具有小便自利、大便不利、身有微热或不喜冷性饮食等症。
按:此方对于昼日明了、暮则谵语之蓄血证有效。对于缠绵不愈的牙疼证,去桂枝加生地、丹皮也有效。
[药品]
桃仁二至三钱 大黄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芒硝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桃仁和硝、黄以攻其少腹之急结;桂枝以散其形成急结的外寒;炙草补中以固其根本。
[禁忌证]
本证兼有太阳恶寒无汗之表证者不可服。有口渴喜冷之内热证者,桂枝必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抵当汤:此治蓄血之偏于清热之方。
猪苓汤方第七十八
[方义]
此滋阴清热利水之方。
[主治]
少阴病,阴虚有热,水邪停蓄,或下利咳呕,心烦不眠。但都必须具有小便不利、口渴、喜冷性饮食等症。
[药品]
猪苓 茯苓 阿胶 泽泻 滑石各等份(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温服。
[用药大意]
猪苓、茯苓、滑石、泽泻利水清热,阿胶滋阴。
[禁忌证]
(1)阳明病,发热,汗出多,口渴,喜冷饮,小便不利者,不可服之。因为此是热甚伤津之证,恐重伤其津液也。
(2)不喜冷饮的小便不利,虽系水邪停蓄,也不可用。因为此系阳虚有寒,水邪不化之证,用之阳愈虚,水愈不化也。
[类似方剂参考]
(1)人参白虎汤:此治热盛伤津之口大渴、小便少的方剂。
(2)五苓散:此通阳散寒利水之方。
(3)猪肤汤:此治下利心烦咽痛,偏重滋阴之方。
蜜煎导方第七十九
[方义]
此外用通便之方。
按:现在用灌肠法,此方已少使用,但在偏僻地区无灌肠设备者,也可使用此方。
[主治]
大便燥结,急欲大便不得下。
[药品]
蜂蜜四钱
[制用法]
将蜂蜜用砂锅煎如饴状,稍冷(不可过冷,过冷则硬),捏作锭,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纳谷道中,移时粪便即能便出。
[用药大意]
蜂蜜有润燥之作用,故润大便之燥结。
[禁忌证]
没有急欲大便而不得下的现象则不必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新灌肠法:此是用灌肠器通便的科学方法。
(2)大承气汤:此治阳明燥热过甚,内服汤剂通便之方。
(3)麻仁丸:此润燥通便之法。
(4)猪胆汁导法:此有热者用之。
大猪胆汁并土瓜根导方第八十
[方义]
此清热润燥,外用通便之方。
[主治]
欲大便而不得出,有热证现象者。
[药品]
猪胆一枚
[用法]
在猪胆内加醋少许,用笔管根端插入肛门,一端插入胆囊内,用棉线扎紧,不让胆汁流在外面,用手捏之,使胆汁全部灌入肠中,十数分钟即能便下。现在使用灌肠器灌之,更为方便。
[用药大意]
猪胆汁有清热利便之作用。
[禁忌证]
本方并无禁忌的证候,无论热病后、产后均可使用,但有些热证现象,更为相宜。
[类似方剂参考]
蜜煎导法:此是润大便外治法,热证少者用之较宜。
麻子仁丸方第八十一
[方义]
此润燥、泄热、缓通大便之方。
[主治]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腹稍胀满,拒按,余热未尽。但没有谵语、神昏等热甚之表现。
[药品]
麻仁一至二两 生杭芍五钱至一两 大黄二至五钱 厚朴二至五钱 枳实二至五钱 杏仁五钱至一两(去皮尖)
[制服法]
上六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二钱半至三钱重。每服一丸,开水送下,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用药大意]
麻仁、杏仁润燥;枳实、厚朴导滞消胀;大黄通便泄热;芍药和肝,以疏通血脉。
[禁忌证]
大病后腹不拒按者,脉虚数者,不可用。因此证宜滋阴润燥,枳、朴、大黄绝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当归肉苁蓉汤:此治血液不足,腹不拒按,大便燥结之方。
(2)增液汤:此治热病后津液不足,腹不拒按,脉象虚数,大便燥结之方。
抵当丸方第八十二
[方义]
此是泻热祛瘀较缓之方。
[主治]
蓄血证,少腹满,小便利。但必须病势较轻,或时间较久,且兼有热证现象。
[药品]
水蛭一至三钱 虻虫(炒,去翅足)一至三钱 桃仁(去皮尖)一至三钱 大黄(酒洗)一钱至二钱半
[制服法]

上四味,共为细末,为蜜丸,三钱重。每服一九,空心开水送下。



[用药大意]
水蛭、虻虫,一飞一潜,均为祛瘀的要药;桃仁兼有生新的作用;大黄兼有泻热的作用。


[禁忌证]
少腹满,小便不利者,为水蓄证,不可用之。
[类似方剂参考]



抵当汤:此是泻热逐瘀之峻剂。

淮按:蓄血证深浅不同,治疗各异。如太阳病,脉不见微沉之象,其人如狂,少腹急结,是新瘀的表现,宜桃仁承气汤;如其脉沉微,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这是久瘀的现象,非抵当汤之峻不足以攻之。本条用抵当丸。除用较为缓和之剂型外,水蛭、虻虫之分量也较轻,对于抵当汤证而病情较为缓和的情况可以应用。(编者注:此条为李映淮所批注的按语。)
抵当汤方第八十三
[方义]
此泻热逐瘀较峻之方。
[主治]
蓄血证,或发狂,或如狂,或消谷善饥,或喜忘,或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黑,或身黄。但必须具有少腹硬满、小便白利及内热等证。
[药品]
水蛭一至三钱 虻虫(去足翅) 一至三钱 桃仁(去皮尖)一至三钱 大黄(酒洗)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水蛭、虻虫逐瘀破血,桃仁生新祛瘀,大黄荡涤邪热。
[禁忌证]
少腹硬满,小便不利者,不可服。因为此是水蓄而非血蓄。
[类似方剂参考]
桃仁承气汤:此是治热结膀胱兼有表寒蓄血之方。
茵陈蒿汤第八十四
[方义]
此清热利湿,去积,治阳性黄疽之方。
[主治]
黄疸小便不利。必须兼有腹部拒按或大便不利之里证现象,和喜冷或口渴之热证现象。
[药品]
茵陈五钱至一两 栀子二::至三钱 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茵陈清热利湿,为治黄疸的主药;栀子清热;大黄荡涤肠中积滞。
[禁忌证]
无腹部拒按或大便不利者,不可用;有表证者,也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此治黄疸兼有表证之方。
(2)栀子柏皮汤:此治黄疸不兼表里证之方。
黄连阿胶汤方第八十五
[方义]
此滋阴泻火、养血安眠之方。
[主治]
心烦不得眠卧。但必须具有口苦、喜冷的火证现象及脉来虚数等阴虚、血虚现象。
[药品]
黄连一至二钱 黄芩一至二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鸡子黄一至二枚 阿胶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先煎芩、连、芍三昧,煎至一杯时,去滓,入阿胶溶化后,约多半茶杯,少冷,入鸡子黄温服。
[用药大意]
黄连、黄芩以泻心火;阿胶、鸡于黄以养心血;芍药以滋阴养血。阴血既足,火邪不扰,心神得安,睡眠自能如常。
[禁忌证]
不兼口苦、喜冷,脉不细数的失眠证,忌之。恐芩、连苦燥,伤阴伤胃也。
[类似方剂参考]
栀子豉汤:此是治虚烦不眠之方。
黄连汤方第八十六
[方义]
此调理上热下寒兼补虚之方(也就是治腹痛呕吐,寒证多热证少兼中气不足之方)。
[主治]
腹痛呕吐。但必须具有口苦、不能食冷性饮食、腹部喜按、脉象沉迟无力等表现。
[药品]
黄连一钱至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 干姜一钱至钱半桂枝一钱至钱半 人参五分至一钱 半夏一钱至钱半 大枣一至二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频频服下,以防吐出药液。
[用药大意]
黄连、桂枝、干姜调寒热以止腹痛;半夏降逆以止呕;参、枣、草和中以补虚。
[加减法]
治腹痛重,加生杭芍最效;兼下利,用干姜最良;呕吐。可兼用生姜。
[禁忌证]
凡腹痛,呕吐,口不苦者,或喜冷性饮食者,或脉滑数者,或腹部拒按者,均不可使用本方。因为口不苦是上焦无热,喜冷性饮食系胃中不寒,脉滑数不是虚寒脉象,腹部拒按是腹痛的实证。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芍药汤:此治寒证腹痛不拒按之方。
(2)桂枝加大黄汤:此治寒证兼实证腹痛拒按之方。
(3)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此治寒热往来兼呕吐腹痛之方。
(4)大承气汤:此治实热腹痛拒按之方。
(5)理中汤:此治虚寒腹痛不拒按之方。
桃花汤方第八十七
[方义]
此固脱,治虚寒性下痢之方。
[主治]
少阴病,下利脓血。但必须具有脉微细、喜热怕冷、滑泻不禁、不里急后重等表现。
[药品]
赤石脂二至三钱(研细) 干姜五分至一钱 粳米五钱至一两
[煎服法]
水三杯,将干姜、粳米二味煎至米熟时,去滓,人赤石脂细末调匀服之。
[用药大意]
赤石脂性涩,固肠胃,止滑脱;干姜温中去寒;粳米甘乎补虚。
[禁忌证]
凡痢疾有内热之口苦、喜冷、里急后重等症,或未至滑脱不禁的程度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真人养脏汤:此治下利,少兼脓血,滑泻不止,日数十次,小便点滴不通,服利小便药丝毫无效者。用本汤送赤石脂细末三钱,一剂后,每日即便三五次矣。
吴茱萸汤方第八十八
[方义]
此为温中补虚、祛寒止呕之方。
[主治]
太阴、少阴、厥阴虚寒呕吐(包括干呕,吐涎沫,欲呕)、下利头痛(头顶痛)、烦躁等证。但必须兼有手足厥冷,不喜冷性饮食,脉沉、迟、弦、细、微、弱等现象。
[药品]
吴茱萸二至三钱 人参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吴萸、生姜温中散寒,以治吐利头痛;人参、大枣益气补中,以恢复肠胃之机能。
[禁忌证]
一切热证(如口苦、喜冷等)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治少阳病头痛呕吐兼有寒热往来口苦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治阳虚、气虚兼有水邪,四肢厥逆,烦躁之方。
猪肤汤方第八十九
[方义]
此治咽痛兼下利,养阴润燥和中、止痛止利之方。
[主治]
咽喉疼痛下利。但须具有心烦咽燥、脉细数等表现。
[药品]
猪肤四两 白蜜三钱 米粉四钱(炒熟)
[煎服法]
水六茶杯,煎至两茶杯,去滓,人白蜜、米粉,分两三次服之。
[用药大意]
猪肤、白蜜养阴润燥,以治咽痛心烦;米粉和中而止利。
[禁忌证]
兼外感证者,有痰证者,咽不干燥、脉不数者,手冷、脉微细者,均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通脉四逆汤:此治真寒假热,咽痛下利之方。
桔梗汤方第九十
[方义]
此祛痰排脓,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之方。
[主治]
咽喉肿痛有痰涎者,或喉痈脓成将溃时期,用之有效。
[药品]
桔梗三钱至一两 甘草五钱至一两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桔梗消炎,祛痰排脓,甘草清热解毒。
按:此方一般咽痛初起时都宜随时取用。喉痈化脓将溃时,桔梗大量用之,有开破之效。
[禁忌证]
喉痛兼有发热恶风寒之表证,或兼有口苦喜冷之火证,不宜单纯使用本方。因药力较轻不能胜重任。
[类似方剂参考]
(1)养阴清肺汤:此治阴虚咽喉干痛夜间较重之方。
(2)普济消毒饮、银翘散加马勃板蓝根汤:此都是治温热咽喉疼痛之方。

[1 楼] | Posted: 2006-08-19 22:37 顶端
黄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260
: 225
经方币: 1975 元
: 0
好评度: 214 点
注册时间:2005-01-08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苦酒汤方第九十一
[方义]
此清热祛痰,消肿解毒,治咽喉疼痛之方。
[主治]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之证。
按:此少阴病不是脉微细、但欲寐之证,乃专指邪热侵入咽喉之证而言,因咽喉系少阴经脉之所过也。此方对于一般热性咽喉红肿疼痛,有痰有热者都有效。
[药品]
生半夏一枚(研) 苦酒(醋)一酒盅 鸡子一枚(去黄留白)
[煎服法]
将半夏和醋放入鸡蛋壳内,用铁丝做成一个环,把鸡蛋壳放在环上,用火煎三沸,取起稍冷,少少含咽之。用砂锅煎之也可。
[用药大意]
半夏消肿去痰,开发声音;鸡子清、苦酒清热解毒,而治肿痛。
[禁忌证]
(1)咽喉干痛者不可用。因此为阴虚喉痛。
(2)少阴寒证喉痛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桔梗汤:此清热消肿,治咽痛之方(但解毒力较差)。
(2)养阴清肺汤:此治阴虚咽喉干痛之方。
(3)通脉四逆汤:此治少阴寒证喉痛之方。
半夏散及半夏汤方第九十二
[方义]
此散风寒、祛痰止痛之方。
[主治]
咽喉疼痛,必须具有外感风寒表证现象,兼有痰涎、不喜冷性饮食等症。
[药品]
半夏 桂枝 生甘草各等份
[制服法]
三味共研细末,每服一钱,开水送下。不能服散者,用水一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小冷,少少咽之。
[用药大意]

半夏去痰,桂枝散风寒,生甘草清火止痛。
[禁忌证]
有喜冷证者忌之,喉干无痰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甘草汤:此清热,缓解咽喉疼痛之方。
(2)桔梗汤:此祛痰清热,解毒排脓,治咽喉疼痛之方。
(3)苦酒汤:此治咽喉肿痛有痰有热之方。
(4)猪肤汤:此喉中干燥无痰兼下利之方。
白通汤方第九十三
[方义]
此温中回阳,散寒止利,兼治头痛之方。
[主治]
少阴病下利厥逆,脉微头痛。但必须是寒邪直中之急性证,具有不喜冷性饮食及舌白而滑之表现。
[药品]
葱白一至二钱 干姜二至三钱 附子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姜、附回阳以止利,葱白通阳以治头痛。
[禁忌证]
没有头痛者不可用葱白;慢性下利较重者也不宜用,因葱白性散,防止虚脱也。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兼气虚之方。
(2)附子汤:此回阳补气、利水养阴之方。
(3)真武汤、茯苓四逆汤:此都是回阳止利之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第九十四
[方义]
此治阴盛格阳,热因寒用之方。
[主治]
少阴病,下利脉微,服白通汤后,利仍未止,反发现厥逆无脉,干呕烦躁之证。此阴盛格阳也,但必须是寒邪直中之急性证方宜。
[药品]
葱白一至二钱 干姜二至三钱 附子二至三钱 童便半杯 猪胆汁半枚至一枚 按:本方加人参更效。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加入童便、猪胆汁温服。
[用药大意]
姜、附回阳止痢,葱白通阳治头痛,童便、猪胆汁救液消除烦躁。
[禁忌证]
无烦躁证不可用,因不是童便、胆汁的适应证;慢性者也不宜用。因葱白性散,恐致虚脱也。
[类似方剂参考]
(1)白通汤:此温中回阳,止利之方。
(2)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此亦回阳救液之方。
真武汤方第九十五
[方义]
此补阳利水之方。
按:此方有人认为是强心利尿的方剂,我认为该提法不妥。这种心不强,是由于阳虚形成的,而不是由于阴虚、气虚、血虚形成的,此其一;在阳虚方面,也是兼有水气的心不强,而不是单纯的阳虚心不强,此其二。不然的话,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独参汤等治证都是心不强,为什么不用本方强心利尿,而要分别使用上述诸方呢?
[主治]
少阴病,阳虚水邪不化,或气喘不得卧,或咳嗽,或头眩,或肿满下利,以及热性病服清凉药后其病不解,或神昏谵妄,或斑点隐隐等证。但必须具有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或腹中有水声及不喜冷性饮食,脉沉而微。
按:此证有时从表面上看去,好象是有恶热的热证现象,但细加诊察,其脉沉细而微,四肢厥逆,舌润不燥,这是真寒假热现象。
[药品]
茯苓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生姜一至二钱 生白术二至三钱 附子二至三钱
[加减法]
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呕者去附子加生姜。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白术、茯苓利水补脾;生姜辛温暖胃散寒;附子回阳以助水气之吸收;芍药护阴以防辛热之劫液,或影响肝脏也。
[禁忌证]
凡是喜冷,口渴舌燥,及无水气证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五苓散:此是治寒性蓄水之方。
(2)猪苓汤:此是治热性蓄水之方。
(3)茯苓甘草汤:此是温散利水之方。
(4)茯苓四逆汤:此是治阳虚气虚兼水气之方。
(5)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此治太阳病偏重利水之方。
(6)十枣汤:此是逐水之峻剂。
乌梅丸方第九十六
[方义]
此治厥阴病,调和寒热之主方。
按:祝味菊氏认为,此方不是治厥阴病之主方,而是治蛔厥之主方。根据实践,此方不但对蛔厥有效,而且对于厥阴病主证,如提纲所指出的证候,尤有特殊效果。
[主治]
厥阴病,消渴,气上冲胸,心中疼热,饥不能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蛔厥(包括肠寄生虫病);久利等。但必须具有寒热夹杂或上热下寒,寒证较多,脉象微弱。
[药品]
乌梅三十枚 细辛六钱 干姜一两 黄连一两六钱 当归四钱 附子六钱 蜀椒四钱(炒出汗) 桂枝六钱 人参六钱 黄柏六钱
[制服法]
先将乌梅用醋浸一夜,去核置二两小米下蒸之,以米熟为度。去米同诸药焙干研为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米汤送下,忌生冷滑物臭食。
[用药大意]
附、姜、桂、辛、椒辛温祛寒;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人参、当归以补气血之虚;乌梅酸收,以敛厥阴之气。乌梅蒸于米下,和丸调以蜂蜜,服丸送以米饮,皆意在和中。总之,此方酸苦辛温,寒热并用,为治厥阴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主剂。
[禁忌证]
凡单纯寒证或单纯热证之消渴,气上冲,吐蛔,久利等,均不可服。证虽寒热夹杂,但热证偏盛者,亦须适当加减,不可照原方服,因方中热药较多故也。
[类似方剂参考]
(1)生姜、半夏、甘草三泻心汤:此三方虽皆系治寒、热、虚三方面夹杂之剂,但重点都在心下痞满一证。
(2)椒梅汤:此系治暑邪深入厥阴寒热夹杂之方剂。
(3)黄连汤:此系治上热下寒、呕吐腹痛之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第九十七
[方义]
此清热止吐,补虚开格,寒因热用之方。
[主治]
呕吐不止,饮食药品不能下咽。但必须具有口苦、喜冷的热证现象和脉虚的虚证现象,而且单用芩、连一类的寒性止吐药品完全不受。
按:呕吐不只一证,胃气已伤,是须兼用人参温补的主证,但脉不虚者,仍有所顾虑,必兼见脉虚,在使用上方更为准确。
[药品]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等分(一钱至二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徐徐服,一次服一口,后稍停,不吐时继续再服。如仍吐时,当减其量,或温饮之,以不吐为度。
[用药大意]
芩、连苦寒以泻胃热,人参甘温以补胃虚,干姜辛温以开寒格。
[禁忌证]
喜热性饮食之吐证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黄甘草汤:此治食已即吐之方。
(2)连理汤:此治虚寒性呕吐,服温性药格拒不下,热因寒用之方。
白头翁汤方第九十八
[方义]
此治热性痢疾之方。
按:凡是痢疾,都是由于湿热形成的,所谓热性者,指热胜于湿而言,非单纯的热证。
[主治]
大便赤痢,里急后重。但必须具有喜冷恶热或渴欲饮水等热证现象。
[药品]
白头翁一至三钱 黄连一至三钱 黄柏一至三钱 秦皮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一茶杯,去滓温服,不愈更服。
[用药大意]
白头翁治肠之湿热;秦皮清肠胃兼肝经之湿热;黄连、黄柏清肠胃兼肾经之湿热。湿热去而痢白止矣。
[禁忌证]
(1)不喜冷性饮食者不宜用。
(2)喜冷性饮食,但兼有外感发热恶寒之表证者不可用。
(3)白痢不宜用。因系湿胜于热偏于气分之热证也.,
[类似方剂参考]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此《金匮要略》治产后痢疾之方。
黄芩汤方第九十九
[方义]
此清热燥湿、止痛止利之方。
[主治]
泄泻或痢疾。但必须具有口苦、喜冷等热证现象。
[药品]
黄芩二至三钱 甘草一至二钱 生杭芍三至五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兼呕者,加半夏、生姜,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以止泻痢;芍药逐血痹以治腹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兼理肠胃之虚。
[禁忌证]
一切喜热性饮食的寒证泻痢绝对禁用。
[类似方剂参考]
(1)葛根芩连汤:此治兼有表证之热性泄泻下利的方剂。
(2)仓廪汤:此治兼有太阳少阳表证之下利的方剂。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第一百
[方义]
此清热燥湿,止痛止利,兼止呕之方。也系寒热并用。治泻痢兼呕吐的方法之一。
[主治]
泄泻或痢疾兼呕吐。但必须具有寒热证夹杂现象,如单用热药,则呕吐轻而下利重;反之,则下利轻而呕吐又重等。
[药品]
黄芩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半夏二至三钱 生姜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黄芩汤治湿热泻痢腹痛,半夏、生姜治寒性呕吐。
[禁忌证]
一切单寒、单热之吐利证不可使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黄芩汤:此治热性泻利之方。
(2)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虚夹杂吐利之方。
(3)黄连汤:此治寒热虚夹杂腹痛呕吐之方。
理中丸及理中汤方第一百零一
[方义]
此治太阴病肠胃虚寒之方。
[主治]
太阴病,吐利,腹满而痛。但必须具有腹不拒按、脉沉迟无力、口不干不苦、小便清长、不喜冷性饮食等现象。
[药品]
人参二至三钱 炙草二至三钱 生白术二至三钱 干姜二至三钱
[加减法]
(1)脐上筑筑者,去术,加桂。脐上筑筑是脐上跳动,乃肾阳虚,水气不化而上逆之故。去白术,恶其补脾阳;加肉桂,取其温肾阳兼能降逆也。
(2)吐多者,去术,加生姜。呕吐多由于胃气上逆,故去升补脾阳之白术,加温胃降逆之生姜。实践证明,如再加半夏,更有助于降逆止呕之作用。
(3)下多者,还用白术。下多,是由于脾胃虚而兼湿,用白术升补脾阳以止利。实践证明,如下多而兼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更效。

(4)悸者,加茯苓。心下悸,是水气凌心,加茯苓以利水,水行则悸愈。
(5)渴欲饮水者,加白术。脾阳虚,则水不能吸收上输于肺,故渴欲饮水,加白术者,补脾阳以助其吸收也:、
(6)腹中痛者,加人参。腹中痛而喜按,是里气虚,故加人参以补之。
(7)寒者,加干姜,因干姜善治肠胃之寒。但寒甚者,桂、附也宜加入。
(8)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腹满宜宽中理气,白术甘能令中满,故去之。
整理者按:理中去术加附子,有四逆加人参汤意。
[制服法]
丸剂倍加约量。共研细末,蜜丸三钱重,早晚米汤送下;汤剂按照现拟的分量,用水二至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人参、白术、炙单补肠胃之虚,干姜去肠胃之寒。
[禁忌证]
喜冷者忌之(此系热证);腹拒按者也忌之(此系实证)。
[类似方剂参考]
(1)小建中汤:此治肠胃虚寒,补力较少之方。
(2)附子理中丸:此治肠胃虚寒,热力较胜之方。
四逆散方第一百零二
[方义]
此宣达阳气、解除肝郁之方。
[主治]
阳气被寒邪所郁,形成热厥,四肢厥逆,兼寒热往来。但必须具有胸胁满痛,心下拒按,或肝气郁滞,脉沉等。此方治肝气郁滞、寒热、腹痛拒按、脉沉者有效.痢疾兼有寒热证者也有效。
按:仲景原文有“少阴病”三字,根据实践认为,绝不是真正阳虚的少阴病,乃貌似神非的证候。所以《医宗金鉴》云:“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正说明这一点。
[药品]
炙草一至三钱 柴胡一至二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枳实一至二钱
[加减法]
咳及下利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制服法]
将以上四味药共为细末,作为散剂,每服一钱,每日服二至三次,开水送下。或以所加之药煎水送服。
也可煎汤服: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升达阳气,故能治寒热往来,胸胁痛满,及由闭郁形成的厥逆证;芍药和肝,疏通血脉,故能治腹痛痢疾;枳实导滞,治心下拒按;甘草和中,以补正祛邪。
[禁忌证]
恶寒蜷卧、腹痛下利之四逆证忌之。因为这是四逆汤的症状。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亡阳寒证、四肢厥逆之方。
(2)治痢疾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泄利下重有互相启发之作用。
四逆汤方第一百零三
[方义]
此温中回阳之方,专治阳虚内虚之证。所谓阳虚者,即体温低落、机能沉衰是也。
[主治]
(1)太阴病,肠胃虚寒,寒邪较重,下利清谷等证。
(2)少阴病,亡阳,四肢厥逆。
按:以上二病都必须具有脉沉而微、舌无苔而润、不喜冷性饮食等表现。

[药品]
炙草一至二钱 干姜一至三钱 生附子一至五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附子回阳,以恢复其体温;干姜温中,以疗治其厥逆;炙草补中气,兼调和诸药。
[禁忌证]
(1)外感风寒开始,手足厥冷者,不可用。此阳气被外邪所郁,不得外达之证,脉必见浮紧。
(2)麻疹初起,手足厥冷者,不可用。因阳气内郁,尚未达外。必见发热、咳嗽、喷嚏等症。
(3)热性病,神识昏迷,手足厥逆,舌苔干燥,身冷脉微的手足厥冷证,更不可用。因为这是阳极似阴、真热假寒的证候,误用之祸不旋踵。
[类似方剂参考]
(1)通脉四逆汤:此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方。
(2)白通汤:此温中回阳兼治头痛之方。
(3)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兼气虚之方。
(4)真武汤:此回阳兼镇水之方。
通脉四逆汤方第一百零四
[方义]
此回阳之方,治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或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即古人所谓“真寒假热”证,或“阴极似阳”证。
[主治]
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或兼面赤(这是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症状),或兼身热,不恶寒(这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症状)。但必须具有脉微欲绝、舌润无苔、不喜冷性饮食或索冷水而不欲咽等表现。
[药品]
干姜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附子三至五钱
[加减法]
面赤者,加葱白一至二钱;腹痛者,去葱白加生杭芍一至三钱;干呕者,加生姜一至二钱;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至二钱;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三至五钱。
按:本方根据柯氏之意加葱白、人参二味,不但符合方义,实际上比原方只加重干姜有效。我的看法认为,如果不是寒邪直中证,葱白也须慎用,因为葱白或多或少总是散药,对于阴极似阳一证,千钧一发,纯粹温补尚恐不及,岂可使用散药乎!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用四逆汤以回阳,加葱白、人参以通脉。面赤者,阳郁于上也,故加葱白以通之;腹痛者,寒痹于中也,故加芍药以行之;干呕者,胃寒上逆也,故加生姜以散之;咽痛者,寒痰结于上也,故加桔梗以开之;利止脉不出者,津液将绝也。故加人参以补之。
[禁忌证]
无外热现象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没有面赤身热等假热证之方。
(2)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气虚下利之方。
(3)白通汤:此治寒邪直中下利之方。
(4)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此治阴阳两虚证,寒热并用之方。
人参四逆汤方第一百零五
[方义]
此回阳固脱、生津益血补气之方。
按:此证较四逆汤证险恶。
[主治]
霍乱吐利,或利已止,而恶寒脉微、手足厥逆之症未罢,或吐利未止而身体素弱,或吐利时间较长,或吐泻次数较多。只要恶寒脉微肢厥、不喜冷性饮食等虚而兼寒之证俱见,便可使用本方。
[药品]
人参三至五钱 炙草一至三钱 干姜一至二钱 附子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四逆汤回阳,人参大补元气。
[禁忌证]
凡单纯阳虚气不虚,或单纯气虚阳不虚者,均不可服。因用药上不够完全吻合。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单纯阳虚里寒下利之方。
(2)理中汤:此治肠胃虚寒下利之方。
(3)白通汤:此治寒邪直中下利之方。
(4)补中益气汤:此治单纯气虚下利之方。
茯苓四逆汤方第一百零六
[方义]
此回阳、补气、利水,治烦躁之方。
[主治]
伤寒汗下后,阳虚气虚,水邪不化形成的烦躁之证。但必须具有脉微无力、四肢厥逆及小便不利等蓄水现象。
[药品]
茯苓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干姜一至二钱 附子二至三钱 人参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四逆汤回阳,人参补气,茯苓利水。
[禁忌证]
凡未经汙下,及喜冷性饮食、小便通利之烦躁证,绝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真武汤:此回阳利水,但补气之力不甚之方。
(2)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气虚但无停水之方.
(3)吴茱萸汤:此治厥阴寒证烦躁之方.
(4)大青龙汤:此治太阳病表寒兼里热烦躁之方。
(5)干姜附子汤:此阳虚烦躁之方。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第一百零七
[方义]
此治少阴病,阴胜格阳,热因寒用之方。或治阴阳俱虚,寒热并用之方。
[主治]
少阴病,吐下已止,汗出手足厥冷,四肢拘急,脉微欲绝。但必须兼有烦躁,或面赤身热,或有对热性药格拒不受等现象。
按:此证兼有烦躁现象,用本方相当有效,但在时间上多有缓不济急的情况,必须注意。
[药品]
干姜二至四钱 炙草一至三钱 附子三至五钱 猪胆汁半枚至一枚
按:本方根据实践,当加人参三至五钱更有效,不当加葱白,盖恶其散也。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调胆汁,温服。
[用药大意]
四逆加人参汤回阳补气以通脉,加猪胆汁或益将绝之阴,或引阳药深入阴分,以通其拒格也。
[禁忌证]

单纯亡阳而见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之症者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通脉四逆汤:此治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之方。
(2)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兼气虚之方。
(3)四逆汤:此治亡阳虚寒之方。
当归四逆汤方第一百零八
[方义]
此温经散寒兼理血络,保护脾胃,助正祛邪,治寒邪直中厥阴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厥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但必须具有猝被寒邪侵袭厥阴的具体症状。
按:本证曾见有冬季在室外劳动,被寒邪侵袭,猝然少腹疼痛,牵引睾丸,四肢抽搐厥冷,脉微欲绝者。
[药品]
当归二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细辛八分至一钱 大枣二至四枚 炙草一至二钱 通草一钱至钱半(陈氏主用木通)
[加减法]
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钱半至三钱,生姜一至二钱,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细辛以散外寒;当归、芍药、木通以疏通血络;大枣、炙草以保护脾胃。
[禁忌证]
(1)兼内寒或久寒者不宜用。因内寒久寒宜加温里药,不宜单用温散也。
(2)单纯内寒或亡阳之手足厥逆证不可用。因此证宜温不宜散,恐阳气被散而虚脱也。
(3)阳气闭郁之四肢厥逆证不可用。因此证宜宣达阳气,不宜温经散寒。
(4)阳极似阴或热深厥深之四肢厥逆证更不可服。因此证宜寒不宜温也。
[类似方剂参考]
(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此治外寒兼有内寒之方。
(2)四逆汤:此治内寒阳亡手足厥逆之方。
(3)四逆散:此治阳气闭郁四肢厥逆之方。
(4)白虎汤或大承气汤:此治热深厥深或阳极似阴之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第一百零九
[方义]
此散寒温里,疏通血络,助正祛邪,治寒邪直中厥阴兼有久寒证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厥阴兼有久寒,其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但必须具有猝被外寒侵袭厥阴和久寒的具体症状,如少腹猝痛,阴缩,手足抽搐(这是外寒侵袭厥阴的主要症状),平素不敢服冷性饮食,偶服之或腹痛或吐泻,或喜温恶寒(这是久寒的主要症状)。
[药品]
当归二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细辛八分至一钱 炙草一至二钱 通草一至二钱(陈氏主用木通) 大枣二至四枚 吴茱萸二钱至二钱半 生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兑白酒半杯至一小酒杯,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细卒以散外寒;吴萸、生姜以温内寒;当归、芍药、木通以疏通血脉;大枣、炙草以补正祛邪。用白酒作引者,欲其通经活血,助药之力速行也。
[禁忌证]
凡单纯外寒或单纯内寒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类似方剂参考]
(1)当归四逆汤:此治厥阴经单纯直中外寒之方。
(2)四逆汤:此治单纯阳虚内寒之方。
烧挥散方第一百一十
[方义]
此治阴阳易的通用方。
[主治]
热性病后,房事过早,症见头重不欲举,热上冲胸,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
[药品]
裈裆一块,约四五寸(近阴处的裤裆布,旧者良。男病用女裆,女病用男裆)。
[制服法]
把挥裆布烧灰存性,每服一钱,日三服,开水送服。或用青竹茹煎汤送下,或用其他适应证的药品煎汤送下。服后小便利,阴头肿则愈。
[禁忌证]
本方并无禁忌证。若无男女劳复的事实,虽有类似症状,也没有使用本方的必要。
[用药大意]
取彼之余气,祛彼之余邪。邪毒从阴部入者,复使从阴部出也。
整理者按:由刘渡舟先生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的《伤寒论讲解》第461页有这样一段记述,值得参考: “关于阴阳易之病是否存在,烧裈散是否有效,历代医家都有所探讨,至今也未成定论。据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已故名医李翰卿先生1963年介绍,此病确有,用本方也确有疗效。李老以典型病例六七例,说明本病临证特点有三:一是头抬不起来,即‘头重不欲举’;二是少腹拘挛疼痛并牵引外阴拘挛;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气。治疗使用烧桿散, 皆已获效。李老的经验之谈,很值得重视。”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一十一
[方义]
此导滞清热,治劳复、食复之方。
[主治]
伤寒大病瘥后,因过劳或伤食致身热,心烦不眠,心下拒按。但必须根据过劳或伤食的事实,以定劳复、食复或劳而兼食之名称,根据脉象的浮、沉、虚、实决定诸药的运用轻重或取弃标准。因为单纯劳复没有心下拒按之证,即没有使用枳实的必要。
[药品]
枳实钱半至二钱半 栀子二至三钱 豆豉二至三钱
[加减法]
宿食较重者,如脐部拒按、大便不利,加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豆豉清表里之虚热;枳实导肠胃之积滞;大黄推陈致新,通利大便。
[禁忌证]
身热、心烦、腹拒按三种症状缺一则不可使用本方。脉较弱者枳实、大黄宜慎用。
[类似方剂参考]
小柴胡汤:此治病后更发热之方。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一十二
[方义]
此滋阴清热、逐水消肿之峻剂。
[主治]
热性病后,腰以下发肿。但必须具有大小便不利、形气较实、脉象有力,喜冷性饮食等现象,方宜用之,否则即会犯虚虚之戒。慎之,慎之!
[药品]
牡蛎 泽泻 蒌根 蜀漆(暖水洗去腥) 炒葶苈子炒商陆根 海藻(洗)各等份
[制服法]
共研细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小便利者止后服.
[用药大意]
牡蛎、蒌根滋阴清热,其余诸药逐水消肿。
[禁忌证]
病后饮食减少,大便溏泻,腰困腿酸,脉象无力,喜温恶寒,为脾肾虚寒之证,虽同样的发肿,绝不可服。不可与有甘草的药同服,因甘草与海藻相反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金匮肾气丸:此治腰酸腿困、喜温恶寒、肾阳虚发肿之方。
(2)四君子汤加减:此治饮食减少、大便溏稀、脾虚发肿之方。
竹叶石膏汤第一百一十三
[方义]
此治病后热邪未尽,津液已伤,气逆欲吐,补虚降逆、清热生滓之方。
[主治]
热性病后,身热不退,欲呕。但必须具有口渴、喜冷、脉虚等症状。
按:此证之身热,与使用小柴胡汤及枳实栀子豉汤之身热完全不同。后二方之身热,都是热止后复发之证,此证之身热,系病虽减轻但身热绵绵不休。
[药品]
竹叶二至三钱 生石膏二至三钱 半夏钱半至二钱半人參一至二钱 甘草五分至一钱 粳米一至三钱 麦门冬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约大意]
竹叶、石膏、麦冬清热生津;半夏降逆止吐;人参、粳米、炙草补中气之虚。
[禁忌]
凡没有身热、口渴、喜冷、脉虚、呕吐等任何一症者不可使用原方,应随症加减。
[类似方刑参考]
(1)小柴胡汤:此治热病后身热欲呕,偏于和解外邪之方。
(2)六君子汤:此治没有热证而虚羸少气、欲吐之方。

[2 楼] | Posted: 2006-08-19 22:39 顶端
黄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260
: 225
经方币: 1975 元
: 0
好评度: 214 点
注册时间:2005-01-08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李翰卿语录220则
病机挈要
1.燥证,喻氏谓属热,沈氏讲属凉,其实,他们所说到的都是燥证的一个方面。故吴鞠通、俞根初都指出,燥有热燥、凉燥之分。其机理喻以蒸笼,如水火不偏,则熏蒸而无燥;如火盛水少,则无气为热燥;水多火微,蒸不起气来为凉燥。临证必须有此两种概念,则易分析,但仍凭见证为依据,方能无误。
2.四损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是也。杨栗山所谓气血两虚、阴阳并竭是也。大劳、大欲、大病、久病、老人、产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是其因。气虚者。真气不足也,其症气不足以息,言不足以听,或欲言而不能;血虚者,真血不足也,其症通身萎黄,两唇白,或素有失血之证;阴虚者,真阴不足也,其症肌肤甲错,五液干枯;阳虚者,真阳不足也,其症厥逆,下利,肢体畏寒,口鼻气冷。单虚者单治,兼虚者兼治,虚而兼寒者温而补之,虚而兼热者清而补之,虚而兼实者须审其标本、先后、缓急、多少随机而治之。
3.仲景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巳至未就是北京时间上午9时至下午3时。这个时间正是阳气最盛的时间。太阳病本来是风寒损伤了卫阳的证候,故遇阳盛之时卫阳有所帮助,故能自愈。我的看法,这不是绝对的,不可完全依靠,只可作为治疗本病的有利条件之一。
4.虚热证是虚而兼热或兼火的证候,亦称之为虚火,非单指阴液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性亢奋病理状态。其形成,或因虚而生热,或热久致虚,或体虚兼患热证。临证证候与火热证相同,其主症为烦热,口渴喜冷饮,但服清凉泻火药不效或反加重,只有用滋阴养血生津,引火归原,或甘温除热之法方效。如伤寒后期竹叶石膏汤证,阳明经病人参白虎汤证,口糜龈烂之甘露饮证及十味地黄汤证,咽痛之养阴清肺汤证等。
5.头不痛项不强,便知非太阳证;但头痛不项强也非太阳证,如项强痛反不恶寒,脉不沉,不可谓非太阳病。太阳病以头项强痛为提纲。
6.结胸是伤寒误用下药而成的胸腹硬痛的证候,分为大、小、寒、热、水、血、痰、食八种。其中胸腹不按自痛,按之更痛者,为大结胸;心下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者,为小结胸;兼不热、不渴,小便清白,为寒结胸;兼烦渴便闭,为热结胸;兼怔忡,头汗,无大熱,揉之有水声,为水结胸;兼漱水不咽,喜妄如狂,大便黑,小便利,为血结胸;兼脉滑喘嗽,为痰结胸;兼气口脉大,为食结胸。
7.人参白虎汤之“背微恶寒”、“时时恶风”,非谓之表不解,乃因内热太盛,自觉室温较低而有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之感觉。
8.胸背腰痛,皆有因痰者。痰者,痰饮也,为水湿不能吸收所致,脉多带滑象。同时,痰饮在胃即呕,在上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肺则咳喘,在胸膈则满闷短气,郁于经络则麻木偏枯。若忽患腰背胸胁牵引痛,走而不守者,即可考虑痰。但痰与风要加以鉴别,从体质上、脉象上和患者每感痛处有寒凉重着的感觉等,稍加留意,不难辨认。
辨证心法
9.辨证要结合整个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不要单凭某一症状。如伤寒的证候群和温病的证候群好辨,假如单凭一“恶寒”症,究竟属风、属寒、属湿、属热,如何能认清呢?因此,辨证一定要注意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不致误。
10.若表里证俱在时,症状是区别表里多少的关键;虚实证俱在时,脉色、腹诊相结合是区别虚实多少的关键;但对大实如羸状或至虚有盛候的患者必须按腹,若腹满硬痛拒按则为实,腹软喜按者为虚。
11.寒热真假之辨别关键,一在于舌苔的干燥与否,二在于口渴喜冷与否。真热假寒,必见舌苔干燥,口渴喜冷;真寒假热,则舌苔多润滑,口虽渴而不喜冷饮。当明辨之。
12.虚火上逆(炎)有两种情况,一是阴虚,须用滋阴降火;二是阳虚(虚阳外越),须用引火归原。阴虚水不济火而致虚火上炎者,小便必黄赤,脉必兼数,兼见面赤、唇红或口鼻出血、齿痛、齿衄等症;如系虚阳外越者,为阴盛龙雷之火浮越,亦现面赤、口渴、烦躁等热象,但口虽渴而不欲饮,小便必清长,脉沉小兼迟或浮大无根(尤其须注意右迟之脉),更有下肢发凉的见症。二者性质不同,当明辨之,不可误人。
13.伤寒是百病的基础,伤寒之方,通治百病,善治伤寒者,杂证自易,确实如此。例如,承气汤不是单纯治伤寒的,当归四逆汤也不是单纯治伤寒的。曾用承气汤治腹泻、痢疾、失眠、昏迷、咳嗽、发热、郁证、虫证、瘀证、痰证、火证、湿证等病证,均取得良效,特别是一些危急重证,用之更是得心应手,往往一剂承气,即可救危难于既倒,使病人转危为安。日人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我曾用桃仁承气汤治疗宫外孕一一均说明一个道理,即伤寒为百病之基础,伤寒方通治百病,关键在于掌握伤寒每一方剂之功能、主治病证和应用规律,临证运用,才会得心应手。
14.小儿之热,如手心热盛,多为肠胃积滞,每以保赤万应散开泄之而愈;如手背热,多系(或兼)表证,宜疏风清热。发散清解之。
15.高热证要注意其兼表、兼里各个方面。兼表者,多无汗,间有恶寒;兼里者,必大便秘,腹胀痛拒按。前者宜汗,后者宜下,看证无误,才能取得效验。
16.战汗一症,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病程中,为邪盛正虚之时,突然出现战栗,继而全身汗出,是正邪交争之象。有战后脉静身凉而愈者,此为正盛邪去,有战栗而不汗出者,或战而汗出不泽者,或战而汗出太过者,均属正虚之危象。若战而汗出太过,来复汤、既济汤可急用之;战而不汗者,可啜温水以助之,必要时可助以强心剂;汗不止,脉仍大者,以葡萄糖之类辅佐之。热性病过程中,若突然肢冷、脉伏,即应考虑战汗之先兆,做好救治准备。
17.湿,有寒湿、湿热,有在表、在里,有在上、在下之分,但都必须以湿为主,寒热只属兼证,居从属地位。如若热胜于湿,寒胜于湿,则不在湿证范围。必须明辨其主次,这是诊断中的一个关键之处。
18.痰证,要辨别寒热虚实。热痰黄而.口渴,溺赤,用竹沥、胆星有效。若病垂危之喉间痰鸣者,忌之。此属虚痰、寒痰之属,因三焦火衰,土崩水泛所致,《医学从众录》中风篇曾论及,可参阅之。
19.太阳头痛大部分为后头部疼痛,但根据临床,也有前头部痛者,因为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也,但必须具有发热恶寒、项强脉浮等方能正确,因为这是感冒风寒的表证。
20.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但要考虑夹杂的主次,是阳虚为主稍感风寒呢,还是外感为主稍兼阳虚。前者附子多用,麻黄用量宜少;后者,则按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比例用之。如病情稍久,可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必要时还须加人人参。所以临床必须细心体会分析,方能用之妥当。
21.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也属于肝风内动之范围,有实有虚,从全身证候、舌苔脉象综合分析,实者宜下,虚者大小定风珠之类可选用。
22.亡阳有二,一种为亡阳厥逆,一种为阳气飞越。亡阳惊狂,卧起不安者,属于后者。这种阳气飞越,以阴虚不能潜阳者为多见,临床见症,必须有脉数、喜冷之阴虚现象,如属下寒迫阳上越者,必须从实际证候上体验才对。
23.腹满身重,难以转侧,有属湿者,也有属热者。如阳明篇内白虎汤证,即有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必须综合舌苔脉象及全身症状分析,才能诊断无误。
24.吐衄为热伤阳络所致,但热须辨实热、虚热。如突然发病者,体壮实者,脉象有力者,夏季之时发者等,多为实热,症见舌苔黄、口苦、便秘等,便为确据。另一种,久病者,或热病之后期者,脉虚数者,乎素有阴虚情况者,即应以虚火沦治。
25.升阳之药,什么时候可用呢?如带证、崩漏、腹泻日久,导致清阳下陷者。又治头部之病,用升阳药的机会多,但脑充血者忌用。用药方面,都要抓住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才有把握。
26.喘无善证。喘之陈发者,以虚证为多。
27.费绳甫有一治胃火郁结之案,甚佳,当细心留意体会。临床上遇到口吐冷沫之症,当然应以寒断之,可问题在于用温药而更盛,此时又不能用苦寒,所以滋胃阴以清胃火,实属良法。但我们不能因为有此案而怀疑吐冷沫之症。开始用药寒热乱投,常致影响以后用药,所以开始用药不宜太乱,用量不宜过大,即是这个道理,当注意之。
28.消化性溃疡,一般应采取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曾治一例,因其遇冷即发,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好转。所以,临证用药,不能拘于常法,而应细心辨证。
29.曾治一西医认为是麻痹性肠梗阻之病人,经诊为虚寒夹实之证,融合黄龙、温脾、大承气之意,一剂即减轻。再诊,右脉稍有力,左脉沉,此为兼有郁结,再加香附,一剂则梗阻现象基本解除。
30.痢疾初起兼热者,多为表热,葛根等为必用之药。曾治一小孩,9岁,患暴发型痢疾,因兼表热,给以葛根芩连汤加银花、连翘,一剂即热退。一般如系热痢、白痢,用白虎汤,赤痢用白头翁汤(不兼表证)加减。便涩的加大黄以疏通之,亦为治痢之要则。
31.凡泻证,泻前即痛,泻后痛止者,此为有夹实的征象,治宜补中寓泻。如系胃苓汤证,亦须少加入大黄、枳实方可。
32.曾遇一例再障贫血,审其证系肝气郁结,用逍遥散治之好转。凡遇再障贫血,应从肝、脾、肾三个方面辨治。如脾的方面,血为水谷之精气,由脾胃所化生,若脾胃伤,何以生?但导致脾胃受伤不能生血的原因又是什么。需要进一步辨识,找准这个原因,即可治好。上述从肝论治用逍遥散,仅系一个方面。
33.曾治一失眠患者,多时不愈,诊之发现下腹部有压痛,考虑为瘀血,用桃仁、赤芍、枣仁、茯神等,予数剂,显著好转。此失眠之由于瘀血所致也。
34.痹证昼轻夜重者,阴邪在阴分也。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阴邪犯阳分之证也。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体重者,为感湿之着痹证也。用散风除湿之行痹方而不效者,属寒湿之证。痛处发红,按之热者,为风化为热之证也。
35.痹证,其在皮脉者易治,在筋骨者难已。五痹日久入脏,其人中虚者,难治多死;五痹日久,不见五脏痹之症状者,为脏实不受邪,易治。
36.痹证大抵知痛知痒者易治,不痛不仁者难医。入脏者死,留连于筋骨之间者,痛久难愈,留于皮肤之间者易治。
37.虚劳须分阳虚与阴虚,其共同点为盗汗、脉数、经闭、咳嗽等症,不同点为阳虚畏寒,不喜热饮,阴虚畏热,口千口渴,喜饮,当辨别清楚。
38.数脉有虚有热,数而无力为虚,虚劳之证脉皆数,其中数而有热象为阴虚,数而无热象为气虚。临证遇数脉,宜详辨之。
39.大脉属虚(大虚有盛候),当结合病史及临床见症加以分析,如属热盛者,即白虎汤证的一面,当不难辨认。这种脉象,老年患者居多,或久病之后亦可见到,不论阳虚、阴虚都有,尤当细加辨之。
40.真武汤,用治喘证、咳嗽、气短、心脏病等,辨证着眼点在于有水气而属寒性者,用之即效。本方为治阳虚不能化水而设,虚者应加人参,临床如见浮肿不得卧,小便不利,畏凉喜热者,皆可用之。
41.乌梅丸证之特征即上热下寒,如发现呕吐蛔虫,心中痛热,气上冲胸,并有腹泻,即属此证,细心体会,不难辨识。久痢之寒热夹杂者,亦可用之。曾治一胆道蛔虫症,疗效很好,但必须符合上述证候特征,才会有效。
42.伤寒论小建中汤小柴胡汤条,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予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两种证候常易混淆,示人以腹痛胀之证候,须先分清这两个方面,前者属于虚寒,后者属于肝气不舒,即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之意,非叫人先用小建中试之,而后再用小柴胡也。
43.补中益气汤治中气下陷变生诸证,问题在于什么是中气下陷,我们如何去辨识它,只有辨清是中气下陷,用之才效。如临床见到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崩漏不止、白带日久而多、小便多而频等,都可首先考虑是否中气下陷,再审其全身症状,必有倦怠懒言,多汗,气短,脉虚,或大而无力,则不难辨识。
44.礞石滚痰丸主治顽痰怪证,应用目标为体格壮实,有热,口苦,痰粘稠,便秘者,脉象必沉滑而有力,舌苔粘腻。至于控涎丹,为逐饮之剂,无此证之热象,痰为清稀者宜之。
45.升麻葛根汤,宜于麻疹将出未出之际,而伴有腹泻者宜之。其表证常兼有目痛鼻干不得眠,口稍渴。阳明热甚者禁用。无下陷之机者,亦勿用。至于发斑者,宜犀角化斑汤,勿须透表。疹则必须透达,故多宜升散之剂。
46.月经痛连乳胀痛者,多属肝经,兼腰困者,多属肾。前者逍遥散加减,后者川断、杜仲等选用,但临床多混合出现,孰轻孰重,用药当权衡之。
47.曾治一女性患者,呕吐较剧,饮食人口即吐,伴有月经过多疾患,左脉沉,已20天,胃部尚有拒按、便秘。此病为肝郁导致胃气不降,为寒热虚实夹杂之证。仿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之意,加半夏、当归、大黄、旋覆花、代赭石等品,效果很好。
48.白带一证,总的来说不外湿热、寒湿郁结几个方面,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辨其性质,这就需从全身症状来鉴别。如兼胸满、胁胀、嗳气、寒热,脉沉弦(尤其左脉),即可考虑肝郁的一面,同时肝郁可影响心,又可影响脾,临床务须随机应变。例如,用逍遥散时,如有心悸失眠、血虚诸症之时,可合归脾;有肝热之征时,宜加丹栀;如日久,又兼肾虚者,可合六味。必须是审证明确用之才有效,否则乱用妄用是不会有效的。
49.黄带,为妇科常见的证候。傅青主有易黄汤的方子,然黄带也有不同情况,究竟哪一种黄带适用易黄汤呢?以药测证,当为子宫有湿热,兼脾肾两虚者,可以用之。同时,不是脾阳虚而是脾阴虚的情况下可用,症见带如浓茶,气味臭秽,饮食减少,不喜燥热,腰困带多。
50.病情是复杂的,寒热虚实常交互出现,临床须在这些方面多留意。如曾治一妇女产后之病,表现为呕吐、腹泻、口苦、胃脘有压痛,平素是虚寒体质,当然产后为虚,腹泻为虚象,兼有体质偏寒,拒按为实,口苦为热,证情是复杂的,给以人参补虚,干姜温中祛寒,半夏止呕,大黄去其实兼清泄其热,一剂即愈。

51.一产后病患者,系剖腹产,产后腹胀,经西医检查,为继发性肠梗阻。经会诊,发现两个特征:一是吐痰清稀量多;二是腹虽胀,无明显拒按,鼓肠较剧,微热。拟方二陈汤加莱菔子、大腹皮、柴胡、桃仁、益母草等,服后即减轻。又治一例产后鼓肠,审证系瘀血,拟归、芎、桃仁、乳、没、腹皮、台参,亦治愈.因无明显寒热,故药亦不用温凉之品。总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用药恰如其分,自然见效。
治法撮要
52.治病必须找到其根源,不能头痛医头,足痛医足。如一人舌质红,用滋阴之法而不愈.珍之脘腹拒按。并无其他阴虚症状,以消导之法即愈,一月经闭止者,曾用大承气而愈,一神昏谵语者,亦以承气而愈等等,均是认定病因均在肠胃,所以取效的。
53.对一症的治疗,必须了解它的产生原因。如治疗发烧,不能单纯退烧,要了解烧是怎样发生的,如系表热,则予解表即愈,如系阴虚,则必须滋阴才会取效。假如一味地退热,不究其原因,就达不到治愈的目的。《内经》言:“治病必求其本。”即是这个意思。
54.治病要结合病机,关注病变趋势。病情向纵深发展者,可以阻截之;向愈的阶段,可以诱导之。如肝炎久治不愈,即有向肝硬化转变的趋势。为什么会硬化呢?因津液受伤,脉络阻滞的结果。如何阻截呢?滋阴养血通络等法是也。考虑其肾虚者,更当滋肾,当然亦须避免色欲,戒酒,以免重伤其阴。
55.治病当结合气候环境不同而施治。例如在久旱无雨的干燥气候下,明明需要宣透,但用药就不能过分温燥;反之,在淫雨缠绵的湿润气候之中,纵然需要滋阴,用药也不必过度濡润,否则对于疾病是有害的。
56.表证,遇有表寒、表热不明显,或似是而非之际,用药宁可偏其凉而不可偏其温。
57.温病邪在卫分的主要治法是辛凉解表,但在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舌苔白、口渴不甚的情况下,亦有用辛温解表的时候。例如春温之用荆防解表汤,阴暑之用三物香薷饮,凉燥之用杏苏饮等。
58.表证汗解是千古不易的定法,但不管内部有无兼证,片面地进行发汗,不但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有汗不出或使病情加剧的可能,所以发汗之法也必须根据一定法则,不是随便使用的。
59.伤寒病愈后气虚滓液朱复,余热未尽,而有喜冷、少气、欲呕等现象吋,最忌一般溫补药品,如人参、黄芪等药。因为这些药品虽能补虚,但不能清热,最易留邪为患。
60.伤寒病解后,周身发热,汗出即解,须臾又热而汗,如此多次,汗出如洗,目上窜不露黑睛,寒热往来,气喘,怔仲,气虚不足以息,以及左脉微细,按之即无,屆肝胆虚极,肝风将动,元气欲脱之证,药重用山萸肉30~60克,方用来复汤.
61.治内伤吋要考虑到有无外感,治外感时要考虑到有无内伤。如有夹杂,要考虑其孰轻孰重,孰宾孰主,治法上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兼顾。只有辨清夹杂,审清其主次量比,对证下药,才能得当。
62.甘温除大热,其热为内伤热,而非外感热,内伤与外感之区别,均可作为其鉴别的依据。又,甘温所除之热为虚热,而非实热,其脉象以虚而大为特点,手心烧(应与阴虚、停食之手心热相区別),伴有倦怠(须与清暑益气汤证区别,从时令上区别)等特征。须综合分析,细心体会,方不致误。
63.滋阴剂应用一个阶段后,须回头用补阳之法一二次,然后再继续用滋阴,则阴复反能增速。同理,回阳剂用一个阶段之后,改用滋阴剂一二次,再接着用回阳之法,则阳升更旺。此阳生阴长、阴阳互根之意也。
64.热自足直冲股内,上入腹中,为肾经火旺证,治宜滋肾丸或知柏地黄丸。
65.气有余便是火,故理气可治火证。
66.眼花,两目干涩,属肝伤血少证者,治宜和肝养血,方取逍遥散。

67.高血压,肥人,可考虑痰的一面。遇有热象,用寒药而无好转者,应考虑滋阴的一面。肺气清肃,肾水充足,方能涵木,肝火之逆自可好转,故治之法,当滋肾水、平肝木、利肺气。便秘者,须兼泻法,避免精神刺激,忌食辛辣之品。
68.治痢久滑脱、脱肛.虽有脓血,但无里急后重者,治宜温中补虚.涩肠上泻,方用《局方》真人养脏汤,很有效。但对初期之痢,不宜早用补涩,应推荡之,同时要注意表证之有无,如有表证,必须先解表。治白痢须从气分用药,治赤痢须从血分用药.
69.脉与证不合.而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中绞痛剧烈者,委中、曲池放血,放十宣,很有效。
70.痹证当早治,不当迟治,迟则易成为入脏之死症。
71.痹证初起,三气未行热化者,仍按治三气之法治之。治行痹。以散风为主,御寒利湿辅之,再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以散寒为主,疏风燥湿辅之,再参以补火之剂,盖非大辛大温之品,不足以释其凝寒也。治着痹,以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仍不可缺,再参以补脾补气之剂,因脾强可以胜湿,气足自不顽麻。
72.痹证失治,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又当于通经活血疏散邪滞剂中,再参以降火清热豁痰之品。
73。治痹总以通经活血、疏散邪滞之品为主,随所感之气、邪之轻重及见症之寒热虚实,而加以对证的药品。
74.虽云痛无补法,然病久痛,伤及元气,非补气血不可。参芪术地,随证用之,不必拘于痛无补法。
75.初潮提前属先天禀赋薄弱.血未充盛。气不摄血者,用人参养荣丸。
76.产妇乳头生疮,汗出疼痛难忍者,名垢乳,用鹿角9克,甘草3克,共为细末,用鸡子黄和之,置铜器内炙热,敷于乳头并固定,每日2次。
77.治产后青肿,以干漆、大麦芽等份为末,铺于青瓦中,干漆一层,麦芽一层,如此重复至满,盐泥封瓦,煅赤。研末,酒送服6克,并治产后诸证。
78.产后血晕预防:妊娠五月、七月服安胎饮,至八月、九月再加大腹皮、黄羊脑,元气虚弱者服八珍汤,临产服保生无忧散,或预烧红炭投醋内置产床,以醋涂口鼻。
79.久病有邪者正必有虚,不攻其邪正气必伤,故攻邪为治久病邪实者之要法,然攻之太过则正必不支,故攻邪时应务求其缓。如气虚而有风邪外客之久病者,欲用防风3克时,只可用至O.6~O.9克;大便秘结者,若欲用大黄9克时,只可用至1~2克。否则非但邪气不除,亦且正伤,病邪难除耳。所以,治久病邪实者,只可求其缓。
80.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故湿邪为病在妇科可见带下量多,经前泄泻,经前后浮肿等。湿证与热证兼见者为湿热证,其治法为清热除湿,分别湿与热之轻重主次不同,清热除湿偏重不同。除湿有健脾燥湿、温阳化湿、利水渗湿之分,温阳化湿为寒湿证治法,然对于湿热证之湿邪偏重者,以祛湿为主,清热为辅。祛湿之中温阳化湿不可或缺,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况清热药必寒凉,而温阳化湿则有助于湿祛从速,并可防寒凉太过。
方药心得
81.凡用药之前,首先应该一分为二地考虑其效果,即既要考虑到其正面作用,亦要考虑其负面作用,究竟会否发生别的问题。如果用热药,寒证虽宜,但容易伤阴,或引致肝阳上逆;用寒药,热证虽宜,却易伤人之阳。因此,不要因某药有效而过量或连续多用,而应掌握好度,中病即止,见好就收,方不致出现负面作用。
82.药品的作用必须弄清楚,用量也是治疗的关键,同样的病证,同样的处方,有的见效,有的无效,就是用量上的问题。所以要学习,须从头做起,先弄清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配伍规律,庶几临床加减应用,心中有数,头头是道也.
83.用药须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正面作用;二是反面作用,也就是用药后有什么副作用,有多大,如何补救和防上;三是和同用药的关系,有无矛盾和相互影响。用方也是一样,同样要注意三个方面,即主要作用、方中药物配伍的相互作用、副作用。只有掌握了所用方药的上述三个方面,应用才能正确无误。
84.驱邪药能除邪,补虚药能扶正,然药皆有毒,过则生病,故《内经》有“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的警句。至若病久,虚实寒热夹杂证尤多,或寒,或热,或补,或泻,用药稍有不慎则过之,故不可乱施药饵.若少服或间断服用,针对其虚、实、寒、热治之,候其气之来复,自然可愈也。
85.补药之用,如异功散之有陈皮,归脾汤之用木香,意在行补药之滞。所以,用补药时,一定要注意反佐.些行气之品,以防滞腻。
86.治外感病,每用荆、防、羌、独。一般发散用荆、防为主,身痛者以羌、独为主,上半身痛用羌,下半身痛多用独,恶寒无汗而喘者,用麻、杏,兼热者加生行膏。如需用辛凉解表,只要无汗,也可以用荆、防,不过须结合连翘、薄荷、竹叶等同用之。麻黄、石膏配伍,亦成辛凉,如大青龙汤都属之。又如虚者无汗,配合党参用之。总之,用药当灵活掌握之。
87.童便,咸寒,滋阴降火,凡属各种上行之出血,由阴虚所致者,皆可用之。如系实火,类似于泻心汤用大黄之意。
88.白术为补脾之正药,陈氏说过,术能补脾之阴,又 能益脾之阳。欲补脾阳宜炮用,补阴可用生术,欲补气白术合党参,欲胜湿白术合云苓,欲行气白术合陈皮,所以,四君子汤既为补气药,又为补脾方也。
89.石膏之清热,为清燥热,厌烦口渴饮冷之证宜用。芩连之清热,为清湿热,大热、口不太干燥而口苦、苔稍腻若为宜。
90.甘草有和胃、解毒、泻火、补中等功用。遇用药时,需顾护胃气者,可炙用;需泻火解毒者,可生用。,
91.紫河车本身偏于补肾阳,如欲其滋肾阴,则必须配伍滋阴之剂,如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92.海螵蛸之止崩漏,当注意以下问题:①因血热妄行所致者,不宜用;②因气虚不能摄血所致者,用之无效;③因瘀滞所致者,不宜用。其所适应者,为肝肾阴虚,冲任不固之崩漏。宜合茜草用之。海螵蛸又有去寒湿之作用,故又用于带下之证属寒湿者.
93.天麻治眩晕证多用之。但眩晕的原因不同,如血虚之晕,宜养血平肝;阴虚肝阳上升者,应滋阴平肝;如邪热炽盛,引起肝风者,又须清热降火。惟肝风夹痰湿者,天麻始为相宜。天麻辛燥,功能祛风燥湿化痰。所以火盛者、阴虚者均应慎用。
94.有寒热往来之症,不一定完全用柴胡,但用柴胡时,必须以寒热往来为主症。如桃仁承气汤之用于热入血室,可以将桂枝改为柴胡,效果很好。所以必须细心辨证及掌握方剂之主要精神,临证才能运用自如。又如用柴胡时,夏季多并用连翘、银花,或者不用柴胡。疟疾夹痰湿者,用柴胡于平胃散中很好。
95.山萸肉主治之证有八:①肝肾不足,腰酸眩晕,阳痿遗精,小便频数。②女子月经不止。③大汗亡阳虚脱。④止老人尿不节。⑤大能收敛元气。⑥肝虚自汗。⑦肝虚胁痛腰痛。⑧肝虚内风萌动。
96.丹参主治之证有十:①月经困难。②经闭癥瘕。③产后恶露不尽及瘀滞作痛。④消肿止痛。⑤乳痈初起红肿疼痛。⑥热病伤营,心烦不寐。⑦腰脊强。⑧脚痹。⑨破宿血,生新血。⑩安生胎,落死胎。
97.麻黄发汗解表,医家言其为诸药之首,然其用于临床亦有不见发汗者,亦有少量用之而大汗不止者,综其原因有三:①新鲜者发汗作用强,陈久者发汗作用弱,甚或无发汗作用。②气虚、阴虚证发汗作用强,风寒闭郁至甚者发汗作用弱。③热证发汗作用强。
98.麻黄宣肺定喘,医家言其为诸药之首,然其用于临床有有效者,有加剧者,综其原因有二:①风寒闭郁,肺气不宣之咳喘其效甚佳。②肾不纳气之喘和肺气虚的喘用之必甚。曾治一咳喘难止之患者,先予诸种定喘止咳方无效,后邀余治,诊为肾不纳气,予金匮肾气加蛤蚧,某医恐其无功酌加麻黄无效,及至改为去麻黄后愈。
99.白术:有健脾燥湿、补气安胎之功,为补脾正药,临证用之,欲运多于补则生用,欲补多于运则炒用。本品不宜炒焦,炒焦则伤脾增胀。
100.西洋参:苦、微甘,寒,补肺胃之阴,降火生津,凡肺胃津虚有火者用之。可用人参配麦冬或生石膏代之有同样效果。
101.百草霜:止血消积,主治吐衄、外伤出血、卤衄、脏毒下血、妇人崩中、食积泄痢及肠鸣泄泻。本品能止血但无益肠胃,救标则可,治本则非,故不宜多用。
102.泽兰:活血化瘀,通经利水,能舒肝脾之郁,不寒不燥,行而不峻,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103.胆矾:酸、辛,寒,有毒。用本品治重证沙眼时,以本品小块平面快速擦过,隔日1次,3次即愈。
104.玳瑁:甘、咸,寒,可解岭南百药毒、蛊毒及一氧化碳中毒。
105.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凡表证未解,中满邪实者忌用。
106.草蔻、草果:二药辛温,皆治寒湿,草蔻偏补,用之不宜过多,恐助脾热,伤肺损目,草果偏消。
107.桂枝:能升能降,升大气,降逆气,孕妇慎用,因胎前多热,恐胎堕。
108.荆芥:风邪郁于上之头痛多用穗,炒炭入血分止血,单用治风在皮里膜外,症见肌肤门热,头目昏眩,咽喉不利,身背疼痛,与防风同用兼治风入骨肉。
109.防风:通治一切风邪,为风病之主药。临床常与多种药物配伍,治疗各种风证.与南星同用,能治破伤风,如本事玉真散。与荆芥同用,能治时疹血风和皮里膜外、骨肉全身之风,如荆防败毒散及其他一切散风之方,不过兼寒者,配合苏叶等辛温之品,兼热者,配合连翘、薄荷、桑叶等辛凉之品,兼食滞者,配伍神曲、麦芽等消食之品,兼痰者,配伍陈皮、半夏等祛痰之品,兼疮毒肿痈者,配伍银花、连翘等解毒之品,更为有效,如不谢方“风寒温散剂”、“风热凉散剂”、“风寒夹食剂”、“风寒夹痰剂”、“连翘败毒散”等方剂,都属这一类的例证.与苍术、白术、防己等药同用,能治风邪兼湿之证,如海藏神术散、白术散、不谢方“风寒夹湿方”等即是。与黄芪同用,能治卫虚兼风之自汗证,如玉屏风散便是。与羌活同用,能散太阳经之风寒,治头痛项强,一身疼痛.发热恶风寒,或有汗或无汗,如九味羌活汤等方即是。
110.黄芪:补气升气,止痛生肌。气陷者生用或伍升麻、柴胡;中虚者炙用或伍人参、白术;虚甚者配人参,防热则再伍知母。
111.升麻:透疹解毒宜多用,升阳举陷宜少用.
112.柴胡:和解寒热,升举阳气,疏肝解郁,可解伤寒少阳旺,热入血分之寒热如疟证,及小儿食积、午后发热等证。退实证寒热宜多用,升阳解郁宜少用.
113.桑叶:疏风清热,凉血明目,并滋肾阴,故可用治肝阴不足之眼目昏花,寓肝肾同源之意,并治劳热咳嗽,
114.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酒炒可使上升,醋炒入肝去瘀。泄泻腹痛宜酒炒,失血 醋炒,大便燥、肝阳上逆者宜生用。
115.生姜:与大枣同用调和营血,生用发散之力强,煨用温中之力大,治脾胃虚寒证,浸汁点赤眼,捣汁与竹沥 同用,既制竹沥之阴寒,更借辛温之力以畅达其葯性。炮姜、干姜守而不走,治胃中寒,姜炭温经止血,用于寒性出血。
116.大黄:苦、寒.峻下宜生用,缓下宜熟用,泻头目之火宜酒制,破瘀血宜醋制。凡血中无郁热,肠胃中无积滞,及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哺乳期均应慎用,否则出血 不止,泄泻不止,或胎墮,或断乳。
117.生地:多液,性凝滞,胃气弱者服之恐伤胃,宜酒炒,忌铁。
118.猪蹄:补血生乳,解百药毒,煎汤煎药或单眼。
119.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活血用酒洗,止血用头,补血用身,行血用尾,通络用须,和血全用。多生用,炒炭则具止血之效。
120.炒三仙:为消食药品,于脾虚证少用,如脾虚兼停食则须与参、术、苓等药相伍,方能有利无弊。
121.砂仁、藿香:二药利气行滞,化湿开胃,与熟地、人参、黄芪等补益药同用能防止其雍滞影响食欲之性。
122.马槟榔:常嚼二枚水送服,久则子宮冷而不孕,临产细嚼数枚町治难产、,
123.黄柏与知母同用滋阴降火,与苍术同用清热除湿。
124.治病当处处吻合病机.曾治一腹胀满因子气郁,但系久病体弱,仿厚姜半甘参之意,用人参、厚朴,酌加香附、木香以疏其气,半夏、茯苓以燥湿利水,应手而效。如果单纯疏气或单纯补虚,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25.暑邪最易伤气耗沖,伤气则气短、倦怠,耗津则汗出、口渴、心烦,暑伤肺则咳,可以人参、麦冬、五味子为治.徐洄溪说:“麦冬、五味,咳者忌用,不咳之暑证可用。”我认为,因寒之咳,忌用麦味,而暑证之咳为热,又无痰,用之无妨,但须注意夏季贪凉而感寒咳嗽者多,用时必须辨明。
126.心脏病如引起气短、浮肿,兼有畏寒喜温的情况,可酌用真武汤治之。虚者,可加人参。
127.肝炎,用逍遥散时,须用赤芍;肝区疼痛时,可酌用郁金、姜黄、乳香、没药;肝炎初期,不必加补药;食欲不振者,可以调理脾胃为主;憋胀甚者,可以加青皮、枳壳、香附等品;兼见口苦、舌黄、脉弦数者,可加丹皮、栀子、龙胆草等。
128.月经过多服他药而无效者,可用红枣,不拘多少,烧服之,每验。
129.病后虚烦不眠,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吋,如有呕吐者,可加人生姜,少气者,加甘草,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腹泻者,加干姜,这是栀子豉汤应用的加减法则,本系仲景之意也。
130.疣子,以薏米煮粥食之有效。
131.胃脘压痛,可用枳实,胀满可用厚朴,便秘加大黄,燥用芒硝,兼虚者,辅以参归,兼郁者,加入香附,兼寒者,酌加姜桂。用泻下法必须如此,可触类引申,灵活掌握。
132.根据我的经验,无腹胀满症,虽大便不通,也不用枳朴,有胀满症,即使是泄泻症也可用之。仲景曰: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第249条)我认为凋胃承气汤中(大黄、甘草、芒硝)没有除胀满的药品,本条当是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的适应证。
133.痛痹,若初感寒即痛者,可用桂枝及酒煎熨治,寒化为热禁用。
134.痹证见筋脉拘滞,屈伸不利者,此血虚血燥之证,非养血养气不可。
135.痛风,痛久邪必入络,如木通、刺蒺藜、红花、银花、钩藤之类,最能入络,可随宜加之。
136.痹证不愈,久痛必夹郁,郎而成热,热盛则生痰,如南星、半夏、瓜蒌根、黄柏、郁金、川贝、竹沥、姜汁之类,都能解郁清热化痰,可随宜加入。
137.痛痹,凡用乌附辛桂之药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麦冬、桑叶、生芪、菊花、蒺藜、阿胶、甘草之类为膏,柔润熄风之法。
138.闪挫扭伤所致腰背肢体疼痛者,可用活血通络之品,酌加麝香效果较好。麝香有活血通络之功,可入丸剂,如入汤剂,可冲服之,用量0.03~0.06克即可。
139.关节炎之急性者,用少量醋柳酸,每次O.2克,1日3次。有热者,加生石膏效果很好,用量不宜多。
140.药物配伍,要注意有机配伍,而不是随意堆砌。如厚朴配人参,用于虚胀;厚朴配枳实、大黄,用于腹胀满而拒按;厚朴配干姜,用于寒胀;厚朴配栀子,用于烦满等。还有一种配伍为复用,可增强其同类作用。如败毒散中的羌活配独活,柴胡配前胡,清肺汤中的麦冬配天冬等,虽然作用有所差异,但大的方面作用还是一致的,互相配合,协同应用,取其力量增强之意。如无机地配合,则没有什么意义,也难以取得较好疗效。
141.白虎汤用治燥热之证,不论舌苔黄黑或绛,只要是干燥者,即可用之。曾治一例因注射606后发热者,午前热盛,午后热渐减,口燥舌干。考虑其为辛苦热毒之剂,给以白虎汤而愈。又治一热病,舌干口渴,但兼腹泻,予白虎汤粳米易薏米加苍术而愈。
142.达原饮治湿盛之湿温证可用,若热偏盛者,下宜用。
143.生脉散为清暑之剂,暑伤元气用之为宜。清暑益气汤宜用于虚多而夹湿之暑证。六一散为清暑之轻剂,白虎加人参汤为清暑之重剂。临证斟酌选用。
144.远血用黄土汤时,方中附子可易为姜炭,量也不宜多用,因此证湿热者多。如便血多者,再加些椿皮为佳。
145.逍遥散为疏肝解郁之剂,其治疗目标为:郁怒伤肝,肝血虚少,寒热如疟,暮热朝凉,五心烦热,鼻咽干燥,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肢体疼痛,嗜卧少食,月水不调,或少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或遍身瘙痒,赤白游片,或瘰疬痰核等。
146.理中汤所主之虚寒证,为吐泻而腹痛者,若无吐泻,甚则便秘,审系虚寒者,小建中汤主之。临床须细心加以区别。
147.炙甘草汤之应用,应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症,脉兼细小而数,不任循按,常致心悸不寐,常出虚汗者,本方桂枝可用4.5~7.5克,生地须18克左右,便秘者加火麻仁适量。甚者加入大黄,便溏者,去麻仁,失眠者,加炒枣仁、朱砂,如热者,去桂姜,加白芍,复脉汤之意也。
148.金铃子散治心腹痛之非寒凉性者皆效,张寿甫加入乳香、没药用之亦佳。
149.芍药汤中之肉桂为治湿而设,盖痢兼湿热,纯用苦寒,热去而湿不去,仍不愈,必加肉桂以佐之,庶几湿与热可尽化耳,但须少量为妥。
150.治痰饮用干姜苓术汤为主,干姜之意在于温脾阳,脾阳得复,水饮白化。咳者,干姜细辛五味也,有痰者,属寒者宜之,临床夹杂者多用,量不宜大,必要时口苦伍黄芩,口渴热甚者,伍石膏,随症加减方有效。
151.四逆之与附子理中,一是温法,一是温补法。如大吐泻之后发厥,四逆汤加人参以补之,因虚故也。又从病的日期及平素病人体质来看,如有虚弱情况,都可酌加补药,总之,必须吻合病情病机,才会取效。
152.玉枢丹芳开之力不及苏合香丸,凡中暑秽浊、中湿呕吐、腹泻等均可用之。又可用于夹有疠气之喉痛.
153.桂枝附子汤是治疗阳虚兼风寒湿性身体疼痛之方,症见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此方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的症状,单不渴一症,不能说明没有内热现象。
154.除内湿羌活汤(羌活、防风、柴胡、藁本、苍术、升麻、生姜)是治疗风湿在表的方子,症见一身尽痛,日晡发熱。使用此方必须没有喜冷现象方能合拍,并治兼有大便溏症最效。
155.桔梗汤是治疗咽痛的普通方剂,热轻者用之固佳,有脓欲溃时用之更好,但桔梗必须重用。
156.甘草干姜汤中干姜温中治厥,炮黑变辛为苦,使回阳而不伤阴,倍用甘草更从中以控制之。干姜一药对于此证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热太过,对于咽干烦躁之阴虚现象确实不利,故炮黑使用,方才稳妥.
157.《金匮要略》肾着汤(甘、姜、茯、术)主治寒湿在肾之经络诸证,因此证寒湿不在肾脏,故不宜用桂附。恐伤肾阴。
158.使用桂枝汤吋必须具备汗出、脉浮、不喜冷性饮食三个主症,否则就会出现医疗事故或轻病致重或重病转危。这三个主症当中不喜冷性饮食一症更为重要,临床体会使用桂枝汤不一定都有汗,但不喜冷性饮食一症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59.桂枝加葛根汤的主症是项背强直,余如桂枝证即太阳有汗之证,没有喜冷现象。桂枝汤是太阳有汗恶风之专方;葛根退热,生滓润燥,是治项背强几几之专药。
160.温经汤加减可治宫寒不孕,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或少腹冷痛诸证。
161.九痛丸乃温中散寒、导滞攻下之方。善治寒实结滞、脘腹剧痛、按之更甚、舌苔薄白、大便秘结之急腹症,如胰腺炎、肠梗阻等。
方证(病)治验
162.湿温初期,须发汗时,以藿香、紫苏为宜,兼见胸痞闷,选用三仁汤加减治之。
163.湿热证,身热、脉洪、口渴、自汗,此属热重之白虎汤证;若兼身重、胸痞,为热中夹湿。湿热夹杂时,如热重湿轻,则白虎汤少加苍术、厚朴即可;如兼腹泻,石膏即不宜用,改为滑石,再加薏仁;如热不减而胸痞,蔻仁可以用,为藿朴夏苓汤之意也。
164.暑伤气分,热甚烦渴,倦怠气短,多汗,食欲不振,有时大便溏泻,清暑益气汤主之。
165.一位经常感冒经久不愈的患者,遍用玉屏风、补中益气等方药数百剂无效。经过认真观察,发现其病多发在夏季,苔黄厚舌质红,脉滑,为三焦郁火熏肺,肺被火灼,卫外失固,予牛黄上清丸而愈。
166.一例头晕患者,久治无效,经诊察症见头晕恶心,食欲不振,心神不宁,失眠,脉缓,予以二陈加天麻、白术、龙骨、牡蛎、石决明。3剂即显著好转。复诊仍照原方略有加减,渐愈。
167.治牙龈出血,全身紫斑,曾用考的松即可,但离不了,停药即复发如初,化验为血小板减少,给以犀角地黄汤而愈。
168.曾遇一证,舌肿满口而硬,不能言语,以针刺廉泉、玉英二穴出血,以生蒲黄细面掺之,内服黄连泻心汤而愈。此心经实火也。
169.治喉证,兼外感者,酌用荆防或银翘散治之;无表证之实火,以三黄汤治之;阴虚者,养阴清肺汤加减治之。
170.一喑哑患者,因素体有火,又加过食生冷,导致寒中包火之喑哑证,仿麻杏石甘汤之法,加薄荷、牛子、连翘、蝉蜕、胖大海,1剂即显著好转。由其他原因致喑哑者,不宜用此方。
171.治一咳嗽患者,平时不咳,每于下午即咳,久不愈,给以麦味地黄丸而愈。
172.曾治一例咳嗽,病已迁延20余天,症见咳嗽,两胁胀满,痰多,易咯,咽干口苦,不喜饮,兼头痛。此属肝气郁结,上热下寒之证,给以贝母、桑皮、柴胡、香附、橘红、半夏、茯苓、干姜、黄芩等剂,以清肺化痰解郁,平调其寒热,一剂即见好转,3剂而愈。此证关键点在于寒热夹杂,用药特点也在于寒温并用.
173.肺气肿如审其属虚寒者,薯蓣丸很好。如兼肾虚者。方中可加入紫河车。原方以分计量,每分折为二钱半。用此药时,应注意起火。
174.曾治一喘者,病势已危,患者喘不得卧,呼吸促迫,脉数无力,微有热,苔白,脘腹拒按,即以真武汤为主,加人人参,另少加麻黄1.5克以祛其表热,莱菔子以去其脘腹痛,一剂即好转。说明用药须灵活掌握,才能收到良效,死搬硬套不行,无的放矢也不行。
175.呃逆,有一种因阴虚大逆而发者,其声长,患者自觉有气由脐下上冲咽喉,町用知柏地黄丸治之。
176.腹中气痛上冲,俗称肾气,即痃癖、奔豚等证。临床上大体可分为三类:一属寒者,宜桂枝加桂汤加减:二属热者,宜奔豚汤加减;三属寒热夹杂者,宜黄连汤加减。具体应用仍须辨别虚实情况和兼证而定。又,奔豚汤从药味分析,主药芍药、甘草以止痛,归芍以养血,姜夏止呕,芩葛李根白皮分解内外之热,是以奔豚证,兼血虚内外有热,上冲又兼呕逆者用之为宜。寒热夹杂者,黄连汤或乌梅丸均可随证选用。
177.曾治一初期肝硬化患者,以逍遥散为主,柴胡少量用之,疼痛加入乳香、没药、郁金、姜黄,偏胀又加厚朴、青皮、香附,如肝区热痛,加元胡、川棟子,如发热有块者,加鳖甲、丹皮。治疗中时时应注意。
178.痹证寒湿胜,手臂、肩肿痛,用散风除湿之行痹方,不效者,用草乌、苍术、白术、当归、乳香、没药。
]79.痹证风胜者,治当行散,宜败毒散、乌药顺气散之类治之。兼火者,大秦艽汤或九味羌活汤主之。
]80.痹证寒胜,察其表里俱无热证者,宜五积散或小续命汤、甘草附子汤主之。
181.痹证湿胜,疼痛重着,小续命汤倍防己主之,增损五痹汤亦主之.
182.一例腰椎结核患者,前医以阳和汤治之不效.余审其面色姚白,脉滑数,诊为气血俱虚,热毒壅滞,予黄芪15克,当归9克,赤芍6克,银花9克,连翘9克。40剂获愈。
183.水肿一证,用五皮饮是一般方剂,必须辨证加减,始为恰当。如上肿,宜汗,酌加麻桂;下肿,则酌加渗利之品;实者,酌加消导之品;虚者,酌加参术;寒者,酌加桂附;热者,酌加滑石、木通之品。必须如是用之。又,茯苓导水汤为实证相宜,虚者不宜用。
184.痢证兼发热,葛根、连翘等可酌用之。如屆热痢,葛根芩连汤主之.
185.一慢性痢疾久治不愈的患者,曾用补法、泻法及攻补兼施,但3年多疗效不显,余审其症见里急后重,便痢脓血,脘腹胀痛,按之更甚,脉弦而细,子附子1.5克,木香4.5克,焦山楂10克,山药]5克,大黄3克,1周1剂,仅服4剂便愈,其效甚佳。关键在于祛邪不伤正,谨候其气之来复,病自愈。
186.大便不利,属于肝气不舒的,芍药、香附即可治愈。
187.一老年男性,患肠梗阻腹痛不止,用复方大承气汤治之而腹痛加重,余审其腹胀尚濡软,脉微而肢厥,神倦欲寐,舌质淡苔白,诊为中气大衰,先宜枢利,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一剂而愈。
188.痿证,在我区以湿热者居多,好发于夏秋之季,清燥汤治之较好。见症必须有口粘腻、胸满闷、午后身热等湿热症状。用时尚需随症加减。
189.治狂证,用防风通圣为主,加用镇静之品,有良效。
190。休克。病血压降低,脉微欲绝,似应属虚,然临床听见非尽属虚,至其治法亦应虚实有分,寒热有别,经络必分。若大实者虽承气亦不可缺,若阳虚者虽四逆亦不可少,至如气脱者莫若人参,阴脱者生脉可为佳方,肾脱者可考虑山茱萸,血脱者可考虑当归补血等。
191.努伤证,胸中刺痛,憋胀,有吋夹痰,常用旋覆花、茜草伍以灵脂、郁金、瓜蒌、半夏、葱白,效果很好。此即旋覆花汤、失笑散之意。
192.升阳散火之证,以发热较著、不恶寒、无汗、无舌苔、脉沉数为特征。究其原因,为阳郁于脾,由于过食辛凉所致也。其邪热用辛凉、寒凉均不能退,可予升阳散火汤,效果很好。
193.一西医诊断为脉管炎患者,症见右下肢膝以下自觉发憋发凉,无浮肿疼痛,其他无明显征象。给以活络效灵丹加牛膝、肉桂、麝香,外用葱熨法而愈。
194.曾治一妇人寒热如疟,一日二三度发,病已半年之久,诸药不效。余诊其脉虚而数,舌色如常,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陈皮,加白芍、熟地,气血双补而愈。这也可说是少阳类似证之一。
195.曾治一梅核气患者,过去经医用半夏厚朴汤无效,透视检查亦未见实质性病变。诊之属痰热郁结之证,给以王节斋化痰丸而愈。
196。一例功能性子宫出血久久不愈的患者,输血、中药、刮宫等措施均效果不著,视其症除面色胱白、息短语微、两脉沉细外,并见舌苔黄燥,腹满硬痛,便秘溲赤。脉证相参,诊为内有实热之证,方用生地10克,白芍10克,丹皮7.5克,焦栀子10克,大黄10克。1剂崩血止,6剂即愈。
197.月经过多一证,原因很多。如属虚证者,每以归脾汤加入鸡冠花治之,效果很好。若虚甚者,原方党参易人参。
198.温经汤,为妇科常用而有效之方,其着眼点为寒热夹杂证的情况,用之为宜,而非单纯的寒证。
199.带证,清带汤最宜,可以作为治带证之基础方。寒者加桂、姜,热者加黄柏或苦参,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归芍,肝气不舒者加香附、柴胡,有瘀滞者加桃仁。临证须活用之。
200.妊娠因负重伤胎而胀痛者,保生无忧散效果较好,如下血者,酌加阿胶。
201.九痛丸(附子、狼牙、巴豆、人参、干姜、吴茱萸)对胃痛拒按、不喜冷性饮食者有效,为温开之法。曾用治宫外孕患者,胃痛拒按,脉沉而似有力,无表证,无热象者,取效甚验。方中人参应用高丽参,狼牙可改用狼毒,剂量仍以原方比例为准。应预制备用。
202.升降散有升清降浊之功,曾用于大头瘟,效果很好。《寒温条辨》的15个方剂都很好。曾用其中增损大柴胡汤、增损三黄石膏汤等方剂分别治疗乙型脑炎、重症肺炎等,都收到了出奇的效果。
203.大柴胡汤为阳明少阳合并之证,柴胡加芒硝为误下之后,柴胡证仍在而有便燥,为虚中夹实之疾。用时须加以区别。
204.当归四逆汤是治寒邪直中厥阴之方(麻黄附子细辛为寒邪直中少阴之方)。曾治一证,由于冬季早晨室外劳动,突然发现下腹部疝痛,抽掣睾丸痛,四肢发凉,脉沉细,给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即愈。 日人用此方治冻疮,有效。如单纯内寒之证,不可用,恐阳气被散而虚脱也;阳气被郁之四肢厥逆,不可用(宜宣达阳气)。方中通草,陈氏意见,应改为木通。本方即桂枝汤之变方,凡桂枝证兼血分闭塞者,可以用之,为温中散寒、宣通血络之法也。冻疮之红肿痒痛,予本方四五剂即效。
205.白通汤和通脉四逆汤之用葱白,对格阳证来说,是不适当的,因为葱白总是散的药品,以不用为妥,如系寒邪直中,可以酌用。至于加猪胆汁,有认为系从治法,对格阳证可用;有认为阴阳两虚,胆汁系治阴虚的一面,也不妥。阴阳两虚,系用四逆加人参,猪胆汁有通便的作用,对通脉四逆证也不相宜。如系因格拒,用量不必多。
206.玉女煎,治因牙痛而牵引头痛者,有效。患者自觉有气自颊车上冲头部而痛,不冲则头不痛,上证用之有效。但要注意,本方是适用于表里气血皆热之清热滋阴剂,用时必须体会到这一点。,
207.三甲复脉、大定风珠之类方剂,为滋刚熄风之剂,温病后期,肾水亏不能涵养肝木,致肝风内动者宜之。临床必兼舌红、口干之象,根据临床经验,应加人参为佳.
208.增液汤所治之便秘,为无水停舟,腹痛尤压痛,如兼拒按,则属增液承气之适应证。
209.九种心痛丸,有止痛攻积、除寒杀虫补虚的作用, 虽治几种心痛,但主要治胃部拒按,属寒属实之心痛,主治中恶腹胀,口不能言,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冷气攻冲,落马坠车,血疾等。
210.桂枝芍药知母汤所主力历节,游走性关节剧痛。曹颖甫曰:“历节证起于风寒外感,汗出不畅,湿流关节,脉迟而滑,属寒湿。轻者宜本方,剧者宜乌头汤。”可作参考。又受风邪,于某一处疼痛,麻杏薏甘汤很好,但游走而遇阴雨风冷反复发作,久延不愈者,服桂枝芍药知母汤,效果很好。
治学方法
211.读古人之书,尤其是医书,不可拘于章句,应分别地加以选择,进行归类分析,然后根据实践加以条理化。古人的东两,应该经过我们的再实践加以验证,有效的加以肯定,无效的给以否定,未经验证过的,不能否定,留待今后实践之。既不可教条地迷信古人,也不可无原则地一笔抹煞,因为社会是发展的。一切事情都不能割断历史,都是从古至今逐渐地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的各种总结,也是为后人奠定基础的.
212.学习古典医学,要重点记忆,全面理解,融汇贯通,并通过临床实践加以验证.以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补充完善.
213.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具备辨证的基本功。例如望神,什么是神,如何体现,正常人喜怒忧思,表情各有不同,可以从望而知之。这就是基本功,没见过濒死状态的人,病已垂危而不自知,这就是基本功的问题。所以,平时对各方面要多加留意,久之自然通达,这就是经验,这是书本上找不到的,
214.要想做到方药丝丝入扣,必须熟记数千方,数百药,否则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
215.研究处方,以胃苓汤为例,要注意它的配伍应用。方中之厚朴有人认为足通阳,那么要问:通阳为什么要用厚朴?用其他药行不行?根掘经验,厚朴的主要作用是除胀满,问题在于厚朴有降的作用,对泄泻不宜,故用量宜小。假如腹胀拒按,则不妨多用,甚则枳实、大黄亦可加入。如虚的方面显著。则白术须多用,甚则还须加人参。寒的方面较著,则桂枝可多用,甚则还须加干姜。这样研究,处处结合实际,一通八达,又易理解,又易记忆,而且实用。
216.学习方剂,不但要从其正面、反面体会,而且要注意区別同类方的细微差别.举承气为例,研究大承气时,必须把小承气、调胃承气的应用一同加以区别,更须把备急、温脾的区别弄清楚,进一步再弄清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的不同用法,然后才能应用自如,取效如响。
217.研究药物,应从它的实际性能作用上入手,从它与其他药物的配伍上深究。这也是临床应用的关键。如人参配当归以补血,配黄芪以补气,配石膏、知母治热盛伤津,配干姜、附子治气虚亡阳,配厚朴治虚胀等等。只要把这种精神掌握住,临床应用还有什么问题呢?
218.下利一症,有需利尿法治之,有需消导疏通法,有需开提法。究竟什么情况下应使用哪种方法,这就要从正确的诊断上,从药物的选择上分析之。如因表证失于表散而有内陷之机引致的下泄,必须用升提之法;如腹痛拒按,有积滞者,必须兼用疏通之法。余者类推,可于临床上体会其精神。阅书时,亦须处处以临床应用的观点去体会之。
219.认真地作科学检查对于诊断是最正确的一种方法,对于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不然的话,治好了病也拿不出成绩来。
220.继承老中医的经验,不仅是要记住老中医几个秘方、验方,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老中医的治学方法与诊疗思路,临床上如何辨证,如何分析病情,如何处方用药,甚至于在用药的剂暈上、服用方法上,都应细心留意,才能达到真正继承其学术经验的目的。因为宝贵的经验并不在几个所谓的秘方、验方上面。后记

李翰卿先生(1892~1972)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8年了。对于其学术经验的全面整理、专册出版这还是第一次。此次整理发端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的世纪性选题。李翰卿资料的整理受到山西省卫生厅、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高度重视,责成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具体承担完成。此次整理的基础有三:
一、李翰卿现存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资料笔记等总凡277册(其中包括1960年《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方临床使用经验》的手稿,由于体例、字数所限,这部分内容以“精要”的形式出现,全书留待日后出版)。应当说明的是,这些资料仅是李翰卿当年为完成其“病证方药医学体系”而搜集的全部资料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资料在文革中散失了、文革末期原基本理论研究室贾得道主任责成陈重光先生专职整理李翰卿遗稿,十年磨一剑,稿成盈尺,然未能出版,事亦中辍,实为遗憾。需要说明的是,陈重光先生对当时所能征集到的李翰卿资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类编号,这是占有和驾驭资料的基础性工作,对维护李翰卿现有资料的完整什和条理性起别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份珍贵的遗产是此次整理的主要依据。
二、1992年山西省卫生厅主编的《山西名老中医经验汇编》,该情收录了山丙近现代中医名家38人的临床经验,其中首位为李翰卿,由朱进忠撰文;1995年朱进忠主编的《山两省中医药研究院名医精华汇萃》 (又名《中医精粹汇 集》),该书收录了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14位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其中第3篇为“宫外孕非手术疗法的创立者、内科医家李翰卿”,由朱进忠、平全意、杨鸣一撰文.以上二书均部分收载李翰卿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但因字数、体例所限,仅能窥其一斑。以上二篇虽未能反映出李老学术经验之全貌。但此次整理于其间论说可取之处酌情采录,特此说明,并对原作者丧示感谢.此外,前人撰写、见诸报刊杂志的相关文章,此次整理也有部分引用,但由于年代久远、收集未全。暂不附其洋细名目。
三、一年多来专程采访知情人士了解的情况和收集的资料。由于人已隔代,多所不便,此间委曲,难以尽述,但更多的是无私帮助、慷慨奉献,这让我们无法忘怀。谨将主要访询过程罗列如下:
1999年10月30日下午拜访陈重光(以后曾多次拜访)。
1999年lO月31日下午拜访李翰卿之女李映贞(以后曾多次拜访)。
1999年~2000年间多次拜访李翰卿的弟子平全意、王立华主任医师。
1999年~2000年间多次拜访历史见证人马宁启老先生。
2000年2月16日请侯振民来讲述有关情况。据侯老云李翰卿关于内科、妇科和中草药方面已经有成文的资料(内科、妇科资料今未见)。侯老并提供《杂病百证举要》(新拟名)的手抄本。(以后曾多次拜访。)
2000年3月9日下午到北京拜访安邦煜。安提供1963年4月15日中医带徒调查登记表一份,表中说明1959年安邦煜拜李翰卿为师,主攻内科、妇科。
21)00年3月13日到北京拜访金赫炎。金给于载畿教授写信推荐造访。
2000年3月15日上午拜访于慎中。于提供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科普委员会1984年12月出版的内部参考“机密”资料《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汇编》(第一集),其中第95篇论文为李翰卿、于载畿、药朝昕等11人合作撰写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方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
2000年3~4月间门诊上拜访陈友葵大夫。陈谈当年宫外孕研究小组合作情况。
2000年3月21日第一次拜访于载畿教授。于讲李老生平故事和合作经过.
2000年4月4日第二次拜访于载畿教授。于讲宫外孕的治疗并提供病案7则。
2000年4月18日朱进忠提供山西医学院中医教研组1974年9月油印的《中医临床资料》,其中有李翰卿的5份文稿:关于阳虚、我对阴虚病的研究、不寐的原因、泻下剂应用的经验、杂病百证举要(凡164条)。
2000年6~7月间到李老原籍灵丘县调研,县医院中医科刘志伟大夫提供《灵丘民间故事》《灵丘县县志》等二书,其中有李翰卿资料若干。
2000年8月20日拜访韩履祺大夫。韩无偿提供1959年1月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内部出版的油印本《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一书。
2000年9月9日拜访张才。张说李翰卿有关于伤寒用药的专稿,曾经出版有“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一个小册子。
2000年1O月10日拜访李翰卿之四子映源。
2000年10月18日拜访山西省政协原副秘书长贺德宏老先生,核准部分历史年代。贺老提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历届常委简志》,该书60页有李翰卿简介。
此次整理。山西省卫生厅厅长李俊峰任名誉主编,原山西省卫生厅厅长赵震寰、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秘书长齐炳义任顾问,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名誉所长朱进忠、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李先荣任主审,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王象礼、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赵通理任主编.乔连厚、文渊、任光荣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王象礼整理大部分杂病、语录、诊余漫话,并为全书统稿;任光荣整理部分杂病及语录等;王红梅整理宫外孕、湿病、温病等;赵怀舟整理伤寒部分;薛勤梅整理妇科部分;何小明起草医家小传,并整理部分语录、专病等;李庭凯整理阴虚、阳虚等;李映贞负责年谱和后记的审阅。此外,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许逸民大夫参与了李翰卿部分资料的收集和历史照片的复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此致谢。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涉及药物计量单位,除《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及部分原方叙述等处维持原貌,仍使用两、钱、分等计量单位外,余皆按一钱相当于3克进行了统一换算,这是符合李老用药习惯的。另外,基于尊重原始资料的考虑,书中犀角、虎骨等现在禁用的药品仍有出现,请读者留意这些药品,临证时注意使用代用品。回顾一年多来经历的坎坷挫折,不免感慨万千.实际上这短短一年的上溯路程凝聚了整整28个春秋的因缘。亲眼目睹了多少白发老人的默默奉献,亲耳聆听了多少医学前辈的奋斗经历,亲身感受了多少是是非非的悲壮凄凉,一位名医的百年历史渐渐清晰,一位智者的言谈举止渐渐生动,一位老人的血肉情怀渐渐丰满,一位学者的思想智慧渐渐重现,唯独他视之重于生命的书籍和手稿散失较多,未及充分利用。实为憾事。此次整理虽极尽搜求之勤,且集众人之力,然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恳请知情者不吝赐教,庶几一家之学粗完。是为后记。
编者2000年12月12日

[3 楼] | Posted: 2006-08-19 22:39 顶端
黄力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260
: 225
经方币: 1975 元
: 0
好评度: 214 点
注册时间:2005-01-08
最后登录:2007-05-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一书中“类似方剂参考”一块非常好,切于临床,是入细的功夫。
[4 楼] | Posted: 2006-08-19 23:15 顶端
黄煌



终身成就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11
发帖: 1187
: 786
经方币: 6825 元
: 0
好评度: 627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感谢黄力医师为广大网友提供十分重要的学习参考资料!
[5 楼] | Posted: 2006-08-20 10:23 顶端
huangzl100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8
: 7
经方币: 57 元
: 0
好评度: 5 点
注册时间:2005-12-15
最后登录:2007-04-0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万分感谢,非常珍贵的学习资料.
[6 楼] | Posted: 2006-11-13 17:51 顶端
吾本於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21
: 22
经方币: 210 元
: 0
好评度: 21 点
注册时间:2006-03-22
最后登录:2006-11-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感谢。感谢。
[7 楼] | Posted: 2006-11-14 22:46 顶端
大成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9
: 10
经方币: 90 元
: 0
好评度: 9 点
注册时间:2006-11-02
最后登录:2007-01-21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简而约,珍而真,好资料,非常感谢。
[8 楼] | Posted: 2006-11-17 00:07 顶端
yudf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2
: 3
经方币: 20 元
: 0
好评度: 2 点
注册时间:2006-04-28
最后登录:2007-03-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感谢。感谢。
[9 楼] | Posted: 2006-11-22 15:49 顶端
xahon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6
: 17
经方币: 132 元
: 0
好评度: 16 点
注册时间:2006-11-06
最后登录:2007-04-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唯有 俩字 谢谢
[10 楼] | Posted: 2006-11-24 16:02 顶端
gancao1977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8
: 9
经方币: 80 元
: 0
好评度: 8 点
注册时间:2006-08-02
最后登录:2007-03-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万分感谢黄力。
[11 楼] | Posted: 2006-11-29 14:01 顶端
wm1979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3
: 4
经方币: 30 元
: 0
好评度: 3 点
注册时间:2006-09-08
最后登录:2007-05-0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十分感谢!
[12 楼] | Posted: 2006-12-03 18:32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10742(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09:4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