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力
级别: 荣誉会员
精华:
0
发帖: 260
: 225
经方币: 1975 元
: 0
好评度: 214 点
注册时间:2005-01-08
最后登录:2007-05-21
|
(转帖)《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整理说明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 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论述简明醒神。1960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论述较前详实. 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 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 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五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一是因为]960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1959年油印本资料 整理者 2000年8月20日 编写说明 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二、此编编写的目的主要有三点:①为了帮助学者容易领会古方运用的精神,避免受到后人“古方难用”说法的影响。②为了抛砖引玉,就正大方,以改正个人对伤寒方认识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共同发掘中医学宝藏的潜在力量。③为了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以便中西医早日走向合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三、本编分类:依据方剂类型,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等共十二类,使读者不但便于查阅,而且便于集中体会用药的具体法则。(整理者按:此次重新编排方序有所调整。); 四、本编每一方下分为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等栏目,其用意如下: “方义” 系说明本方对各种疾病的主要作用; “主治” 系说明主治疾病和具体症状,并根据实践指出在使用时必须注意的关键现象,以便易于掌握,并避免发生错误。 “药物” 列出原方的组成药品,并根据经验定出一般使用范围,以便临床斟酌采用。 “加减法” 以原有的加减药品为限,有的略加解释和用量,以便临床易于引申。 “煎服法” 本栏介绍一般用水的数量和服法的大概轮廓,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确. “用药大意” 本栏只根据各种药品的共同作用分类集中在一起,说明各类药物的治疗方向,一般不涉及其他不同之处。各药详细部分另详《药物编》. “禁忌证” 本栏只举出与主治疾病相反的关键证,是为了从反面进一步审查应用方剂是否正确,以避免看法片面的错误。 “类似方剂参考” 本栏是为了加强用方的准确性,只介绍两种情况:一系有关禁忌证的类似方剂, 一系有关主治证或轻或重的类似方剂。 李翰卿于1960年 桂枝汤方第一 [方义] 此太阳病解肌和荣卫之主方。所谓解肌,亦属于辛温发汗范围内的一种方法。不过这种发汗是在有汗时进行的,所以不叫作发汗而叫作解肌。从“和荣卫”三字体会,说明这种方法有时候不完全以出汗为目的。 [主治]) (1)太阳病中风,头痛,项强,恶风寒,汗出,脉浮缓。 (2)时发热,自汗出。 (3)常自汗出。 (4)身疼痛。, (5)气上冲。 以上五证,都是荣卫不和的证候,凡见一证,即可使用本方。但必须兼有舌无苔或苔淡白而薄、不喜冷性饮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等症方为妥善。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1)兼背强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 (2)兼气喘者,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3)发汗过多,桂枝证仍在,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 (4)兼腹痛,不拒按者,倍加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 (5)兼腹痛,拒按者,倍加芍药,更加大黄(即桂枝加大黄汤)。 (6)桂枝证误下后,兼脉促胸满者,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汤)。 (7)桂枝证误下后,兼胸满,脉微,恶寒者,去芍约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并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㈠巴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 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用药大意] 桂枝发汗解肌,芍药活血敛汗,二药配合起来,有解肌和荣卫的作用。但二药仍嫌力量不足,故加生姜助桂枝以散邪,加大枣、甘草调胃气以补正。更服热粥以助之,覆被以温之,使患者得微汗,邪祛而正不伤。此诚治中风表虚有汗,调和荣卫之主方。 [禁忌证] (1)口渴喜冷. (2)酒客及湿热证的身热汗出。 (3)小便数,心烦,脚挛急。 (4)鼻衄。 (5)脉浮紧,无汗。 门渴喜冷是最主要的禁忌证, 占人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阳盛” 二字,正是指这些证候而言(\我的经验,不但有口渴喜冷之症不可用.就是有口干咽燥之症,也不可用,因为这些症状都是有热的现象.除此以外,季节的春夏,我国地区的南方,都应该慎重考虑,因为这些季节和地区热性病较多,或转变为热证较为容易。至于酒客及湿热证,都不是太阳风寒之病,故不用。小便数,心烦:脚挛急。属于阴阳两虚的太阳证。鼻衄不是阴虚,便是内热,所以也不能用。此外,表实无汗之证,绝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此治太阳证无汗之方。 (2)九味羌活汤:此治四时感冒,兼有湿热,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之方。 (3)神术散:此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有汗用白术,无汗用苍术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一项病证参考之方。 (4)白虎汤:此治阳明病,发热,汗出,兼口渴饮冷之方。 (5)雷少逸清热保津法:此治温病发热,有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二项病证参考之方。 (6)参附汤:此治肾阳不足白汗之方。 (7)芪附汤:此治卫阳不足自汗之方。 (8)术附汤:此治脾阳不足自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三项病证参考之方。 (9)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此治汗后身疼痛之方。 (1O)桂枝附子汤:此治阳虚,风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1)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此治阳虚、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2)甘草附子汤:此治风寒湿骨节疼痛,偏于寒湿之方。 (13)附子汤:此治少阴病,身体疼痛,脉沉而微细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四项病证参考之方。 (14)桂枝加桂汤:此治寒性奔豚气上冲之方。 (15)烧裈散:此治男女劳复气上冲之方。 (16)乌梅丸:此治厥阴证,上热下寒,气上冲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五项病证参考之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二 [方义] 此治风寒客于肌表,其症较轻,为日较久,辛温发汗之轻剂。 [主治] 太阳病,微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脉较微,有欲汗的趋势。兼面有热色,或身痒等症。没有口渴喜冷的内热现象。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牛 生杭芍一钱至钱半 生姜五分至.钱炙草五至六分 麻黄一钱至钱半 大枣一至二枚 杏仁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因前此未汗。故不得不汗,但日数颇久,病势也轻,所以小发其汗。 [禁忌证] (1)寒热似疟,病势较重,脉较有力,适用重剂治疗者.不宜用。恐药轻不能胜任. (2)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者忌之。恐以火益火,犯阳盛之戒。 (3)由于汗后形成寒热如疟者,不宜用。因此方麻黄用量较多,恐发汗太过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此治病势较重,辛温发汗之重剂。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治风寒在肌表,兼口渴喜冷内热证,辛凉小发汗剂。 (3)桂枝二麻黄一汤:此治汗后形成寒热如疟,麻黄用量较少,辛温小发汗剂。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三 [方义] 此治汗后风寒仍在肌表的轻证,辛温性的小发汗剂。 [主治]' 太阳病,发汗后,轻度的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度发,脉较微,没有口渴、鼻冷等内热现象。(凌波按鼻冷如何是内热,有误)'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 生杭芍一钱至钱半 麻黄五至七分生姜五分至一钱 杏仁二五至七分 炙草五至七分 大枣一至二枚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但在汗出之后,虽有表证,也不宜过用发散之药,恐汗多津亡阳也,所以麻黄用量比较少些。 [禁忌证] (1)寒热如疟,脉虽微弱,但未经发汗者,不宜用。因麻黄用量较小,恐不能胜任也。 (2)兼有口渴、喜冷等症者,不宜用。恐误犯阳盛之戒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治寒热如疟,病势较轻,未经发汗,辛温小发汗之剂。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其症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四 [方义] 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症状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 [主治] 太阳病,轻度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不甚浮数,而较微弱,但必须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 生杭芍一钱至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麻黄五分至一钱 生姜八分至一钱 大枣一至二枚 石膏钱半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越婢汤发散表邪兼清内热。 [禁忌证] (1)寒热病势较重,脉较有力,兼有内热者不宜服。恐药轻不能胜任。 (2)没有口渴喜冷等内热证者,忌之。因石膏没有使用的必要。 (3)单发热不恶寒,虽有口渴喜冷症,也不宜服。因阳明经病,不宜用桂枝。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青龙汤:此是发汗兼清内热之重剂。 (2)桂枝麻黄各半汤: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多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 (3)桂枝二麻黄一汤: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少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 (4)白虎汤:此清阳明经热之方。 桂枝加桂汤方第五 [方义]t 此温经补阳,散寒降逆,治寒性奔豚病之方. [主治] 奔豚病,气从少腹仁冲,心腹疼痛,喜热畏寒,或兼桂枝汤发热恶风寒的表证现象。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二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肉桂钱半至二钱半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生姜散寒降逆,芍药、肉桂止痛温经,甘草、大枣缓急和中。 [禁忌证] 兼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奔豚汤:此治热性奔豚病之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六{ [方义] 此解肌兼温经回阳之方。 [主治] 太阳病,发汗过多,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之证。但必须注意要兼有恶风寒较重、脉较微、发热、不喜冷性饮食等症。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附子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解肌和营卫.加附子以温经回阳。 [禁忌证] 不发热者,喜冷性饮食者(不可使用桂枝汤),脉搏不微,恶风寒不甚或不恶风寒者(不可使用附子),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治汗后恶寒较甚而不发热,回阳兼敛阴之方。 (2)附子汤:此治有身疼痛没有发热之方。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第七 [方义]; 此辛温解肌,调和荣卫,降气润肺,定喘之方。 [主治] 太阳病,有汗兼气喘证,且没有下利、口渴、喜冷等现象。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厚朴一至二钱 杏仁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治太阳有汗之证,加厚朴以宽胸降气,杏仁润肺定喘. [禁忌证] (1)太阳无汗之喘证忌之。(参考麻黄汤。) (2)太阳有汗之喘证,兼有喜冷现象者也忌之。(参考麻杏石甘汤。) (3)发热有汗之喘证,兼下利者忌之。 (参考葛根芩连汤。) (4)太阳病,下后气喘,太阳证已罢者忌之。 (5)下后,利不止,而大喘者,乃上夺下争之危候,忌用本汤。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八 [方义] 此辛温散寒,救误之方。 [主治] 太阳病误用攻下药后,胸部发满,脉象急促,恶风寒发热之桂枝证尚在者。 按:未经误用攻下药,如遇此证时,也可使用本方。 [药品]l 桂枝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兼脉微,恶寒较甚者,加附子一至三钱,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煎服法] 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微汗,余如桂枝法调养。 [用药大意] 桂枝、生姜散寒,大枣、炙草补中。去芍药是因为这种胸满,宜升不宜降,宜散不宜敛,宜温不宜寒故也。 [禁忌证] 有口苦、喜饮、喜冷等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此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罢,阳气被伤较甚,除胸满外兼脉微、恶寒之方。 (2)小柴胡汤:此治少阳病胸满兼有寒热往来证之方。 (3)大陷胸丸:此治下后形成结胸证,表证已解,胸部满而兼痛之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九 [方义] 此温经回阳,救误之方。 [主治] 桂枝证误下后,胸满,脉微.恶寒,桂枝证尚在者。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附子一至三钱 [加减法] 没有脉微恶寒证,去附子,名桂枝去芍药汤。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微似有汗,忌生冷。 [用药大意] 附子回阳,治恶寒脉微之证;桂枝去芍药治太阳病有汗胸满之证。 [禁忌证] 凡有口苦、喜冷、喜饮等热证者忌之;脉不微,恶寒不其者,也须慎重。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去芍药汤:此治桂枝证误下后,阳气被伤较轻,形成胸满之方。 (2)四逆汤:此治阳虚脉微、恶寒、四肢厥逆之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第十 [方义] 此治太阳病,改解表为利小便之:方,乃太阳病治疗之变法。 [主治] 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无汗,胸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但必须在汗下后不效时方可用之。因为任何疾病,都是先用正法,后用变法。 [药品]l 生杭芍三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 二至四枚 茯苓三至五钱 白术二至三钱 [加减法]有喜热现象者,去芍药留桂枝。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小便利即愈。 [用药大意] 芍药开阴结而利小便;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生姜宣散水气;枣、草以和于中。 [禁忌证] 未经汗下者,不宜用。因为在开始时期病机不易肯定。 [类似方剂参考] 使用本方应允体会小便癃闭证有用麻黄开外窍的治法,这样才能体会到汗和小便的关系,才能体会到太阳膀胱的作用,才能体会到小便不利可用发汗法治愈,才能体会到发汗不解之证可以利小便。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第十一~ [方义]` 此补心阳,散寒邪,镇惊祛痰之方。 [主治] 伤寒误以火迫出汗后,阳气飞越,惊狂不安。但必须具有身热、恶风寒的表寒证和不喜冷性饮食、口不渴等阳虚现象。 [药品] 桂枝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钱至钱半 生姜一钱至钱半蜀漆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牡蛎二至五钱 龙骨二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炙草以补心阳;芍药性寒,不利于心阳之虚,故去之;姜、枣调和营卫,以解未净之外邪;蜀漆祛痰;龙、牡镇静,以疗心神不安的惊狂。 [禁忌证]j 喜冷畏热,有里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治心阳被伤,外邪已净,温性镇静之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第十二 [方义] 此系补虚、温散寒邪之方,治疗汗后气虚,津液被伤,外邪未净之证。也是治疗身疼痛的另一种方法。 [主治]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但须注意以下三点: (1)必须兼有喜温恶寒之现象(这是使用桂枝汤方的主要症状)。 (2)必须没有喜冷性饮食的症状(热性药对内热证是不适宜的)。' (3)脉必沉迟无力方可大胆用参。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牛杭芍三至四钱 生姜三至四钱 炙草一至二钱 人参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人参另炖兑服也可. [用药大意] 人参、大枣、炙单补中益气以生津液;芍药、桂枝、生姜调营卫,止身痛,以清余邪。 [禁忌证]W 喜冷性饮食者忌之;不恶寒反恶热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芍药甘草附子汤:这是治汗后反恶寒之方。 (2)附子汤:此回阳补气,利水养阴,治身疼痛之方。 桂枝加芍药汤方第十三 [方义] 此乃散寒、止痛之方。 [主治] 太阴病,腹痛或兼表寒,或不兼表寒。但必须具有腹不拒按、不喜冷性饮食、误食冷性饮食其痛即剧、脉沉而迟等症。 [药品] 桂枝二二至三钱 生杭芍四至六钱 生姜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腹痛拒按者,加大黄,名桂枝加大黄汤。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f 桂枝汤辛温解肌,温中却寒,倍加芍药,以治不拒按的腹痛。 [禁忌证] (1)腹痛喜冷有热证者忌之。 (2)腹痛拒按有实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大黄汤:此治寒性腹痛拒按之方。) (2)小建中汤:此治寒性腹痛不拒按,但补性较重之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第十四 [方义] 此散寒止痛,兼去积之方。此方系温下方的开始,也系治疗表寒里实证的一种类型。 [主治] 太阴寒邪腹痛,或兼表寒,或不兼表寒。但必须具有腹部拒按、大便不利、喜热性饮食、脉沉迟有力等症。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四至六钱 生姜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二至三钱 [加减法] 腹痛不拒按者,去大黄,名桂枝加芍药汤。 按:无恶风寒之表证者,应将桂枝换为肉桂,因肉桂温里之作用较桂枝更强也。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空心服之。忌食难消化的食物。 [用药大意] 桂枝汤加芍药温散肌表之寒邪,兼止腹痛;大黄荡涤肠胃,排泄肠中积食。 [禁忌证] 腹不拒按,或大便利,脉弱者,忌之;喜冷性饮食者亦忌之。因为前者系腹痛之虚证,不适用大黄之攻下;后者系热证,不宜用桂枝、生姜之温热。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芍药汤:此治腹痛不拒按之方。 (2)温脾汤:此亦系温下之剂,但温性药较多。 (3)理中加大黄汤:此亦系温下之剂,但补性药较胜。 桂枝人参汤方第十五 [方义] 此温补肠胃兼散表寒,乃表里虚寒正治之方。 [主治] 太阳病,误下后,胃脘痞满,下利,兼有身热恶寒之表证。但必须具有脉沉迟而虚和不喜冷性饮食等现象。 [药品] 桂枝一至二钱 炙草一至二钱 人参一至三钱 生白术二至三钱 干姜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先煎后四味,煎至一茶杯时,再入桂枝,再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后四味药名人参汤,即理中汤,以治肠胃虚寒之痞满下利;桂枝辛温,以散太阳之表寒。 [禁忌证] 有口苦喜冷等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先用四逆汤温里,后服桂枝汤解表之法:此治表里俱寒,分治之法。 (2)半夏泻心汤:此治虚而寒热夹杂、痞满下利之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十六 [方义] 此补心阳,镇心安神,救逆之方。也系温性镇静之剂。 [主治]r 火逆证误下后,心阳被伤,烦躁不安。但必须具有喜热畏冷的现象。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二钱 龙骨三至五钱 牡蛎三至五钱G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甘草补心阳以救逆;龙骨、牡蛎镇惊悸以安神. [禁忌证] 喜冷畏热者忌之,因热证不宜用热药。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此温性祛痰镇静,兼散外邪之方。 桂枝甘草汤方第十七 [方义] 此温补心阳,兼补中气,治心悸之方。 [主治] 发汗过多形成心悸之证。但必须具有喜用手按、小便尚利、喜热怕凉或脉沉迟等方能准确. 按:喜用于按,说明是虚证,需用补药;小便尚利,说明不需要白术、茯苓之补脾利水;喜热怕凉或脉沉迟,说明须用温性药品。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顿服。 [用药大意] 桂枝保心阳,炙草补中气。心阳复则液可回,中气和而悸白平. [禁忌证] (1)喜冷或口苦脉沉数者忌之。热证不适用热性药也。 (2)汗仍未止,脉虚而不调者忌之。因系气虚将脱之象,应该补气固脱。 (3)四肢厥逆,小便不利,有明显停水现象者不宜用。 因此系阳虚水泛之重证,此方力有未足,不能胜任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朱砂安神丸:此治血虚有热心悸之方。 (2)来复汤:此治气虚欲脱心悸之方。 (3)真武汤及茯苓四逆汤:此二方均为治阳虚水泛之重剂。但茯苓四逆汤还有补气的作用。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十八* [方义] 此方系桂枝汤加减方之一,亦为辛温解肌之剂. [主治] 太阳病,有汗兼项背强几几,但必须没有内热。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葛根三至五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取汗。余如桂枝汤调养法。 [加减法]'l 无汗加麻黄,名葛根汤。 [用药大意] 桂枝汤是太阳有汗恶风之专方;葛根退热生津润燥,是治项背强几几之专药。 [禁忌证]' (1)凡有口苦、喜冷、喜饮等热证者忌之。 (2)无汗表实之证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葛根汤:此治太阳病无汗兼项背强直的方剂。 整理者按:对于“几几”,注家多释之为紧固拘牵不柔和貌,或伸颈之貌。在临床实践中不必待至外在形貌显现方才用药, 只要主诉局部有拘急不适感即可投之。 葛根汤方第十九 [方义] 此辛温解表,兼滋生津液,引胃气上行之方。 [主治]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2)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按:此二证必须具有太阳发热恶寒、无汗脉浮之表实证,没有喜冷恶热等的内热证;在下利方面,更必须没有不敢服冷性饮食的里寒证和平素消化不良的里虚证。因为项背强几几是太阳经津液被伤之证,下利是太阳病外邪内陷之证。 [药品] 葛根三至五钱 麻黄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不下利,呕吐者,加半夏(即葛根加半夏汤)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牛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汤加麻黄治太阳无汗之表证,葛根治项背强及下利之刚明证。 [禁总证] (1)表虚有汗者忌之。 (2)里热口渴喜冷者忌之。 (3)里寒不敢服冷性饮食者忌之。 (4)里虚下利清谷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葛根汤:此治项背强几几有汗之方。 (2)麻黄汤:此治没有背强症之方。 (3)葛根芩连汤:此治表里俱热泄泻或痢疾之方。 (4)桂枝人参汤:此治表里虚寒下利或痞满之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第二十 [方义] 此辛温发散太阳和阳明表寒表实,兼降逆止呕之方。 [主治] 太阳阳明合病之呕吐证。但必须具有恶寒发热无汗之表寒、表实证,并不兼口苦、喜冷性饮食之里热证。 [药品] 葛根三至五钱 麻黄一至二钱 生姜二至三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三枚半夏二至四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呕甚者,频频服之,以防把药吐掉。 [用药大意]; 葛根汤治太阳阳明合病,表寒表实证;半夏降逆气,止呕吐。 [禁忌证] 没有呕吐症者,忌之;没有太阳无汗者也忌之;有内热喜冷性饮食者,更忌之;肠胃虚寒之呕吐,尤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二陈汤加藿香砂仁:是治呕吐兼表证和胃寒证之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第二十一] [方义] 此解表兼清里热之方 [主治] 泄泻或痢疾,身热,脉洪大有力。兼见喜冷性饮食或暴注下迫、肛门灼热等现象。 [药品] 葛根五至八钱 甘草一至二钱 黄芩二至三钱 黄连二至三 [煎服法]j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葛根辛甘平,解肌退热,以清阳明在表之风热;芩、连苦寒,燥湿清热,以除湿热在里之下利;甘草甘缓,调和诸药,并辅正以胜邪。 [禁忌证] 身不发热,脉无力,喜热不喜冷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此治里虚寒下利,兼有表寒证之方。 (2)葛根汤:此治表寒兼自利之方。 麻黄汤方第二十二' [方义] 此散寒发汗,辛温解表之重剂。 [主治] 伤寒,太阳病,头项强痛,或身疼腰痛,或骨节痛,或单恶寒,或寒热并见,脉浮而紧,气喘无汗。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不欲饮水,舌苔淡白而薄,或无苔而润,小便清白等。 [药品] 麻黄一至三钱 桂枝一钱至:二钱半 甘草一钱 杏仁一钱至二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覆被取汁。 按:旧日先煎麻黄去上沫的煎法,我试验去不去沫,在疗效上没有什么差别,故改之。 [用药大意] 麻桂以散风寒;杏仁以利肺气,并助麻黄以定喘;甘草和中以助汗源。并调和诸药。 [禁忌证] (1)阴虚或有内热者,如口渴喜冷性饮食者,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均不可服。 (2)虚而兼寒者,如身重、心悸、脉微者,尺中迟者,有汗或多汗者,素有寒者,均不可服。 按:以上各种病证,都指麻黄证兼见之证而言,深恐误发其汗,亡其津液,或热邪益甚。或亡阳厥逆,酿成种种事故.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汤:此治太阳病有汗之方。 (2)麻杏甘石汤:此辛凉解表之方。 (3)大青龙汤:此治表寒兼有内热之方。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三 [方义] 此治风热证,辛凉解表之方。 [主治] 风热气喘发热,或有汗,或无汗,但必须有内热喜冷之证。 按:有汗是属于内热较盛之证,麻黄性温发汗宜少用,生石膏清热宜多用。 [药品]l 麻黄一至二钱 杏子一至二钱 生石膏二至五钱(研细) 炙甘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用水一茶杯至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杏仁解表降气治喘,生石膏以清内热,炙甘草以和中。!u|=l [禁忌证] 无表证之喘者忌之,无里热之喘证更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此为治表寒不兼内热喘证之方。 (2)三拗汤:此为治表不甚寒、里无内热喘证之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二十四 [方义] 此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兼补中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其症发热恶寒,脉沉微,不喜冷性饮食。但病程略长,病势稍缓,或没有头痛,且身体没有显著虚弱症状。j [药品]' 麻黄一钱至钱半 附子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散表寒,附子温里寒,炙草补中,对于表里皆寒证,时日稍缓者,用之相宜。 按:此证甚急,虽二三日之间,也须注意虚弱方面。细辛、炙草之易正是为此,必要时还须酌加人参、熟地一类药品。 [禁忌证] 喜冷性饮食者,不可服,须防阴虚血虚兼受寒邪之病。 体有显著虚弱症状者,不可服,须防阳虚气虚兼受寒邪之病。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兼有头痛,病在开始时,体力没有显著衰弱之方。 (2)理阴煎或大温中饮:此治阴虚血虚兼感寒邪之方。 按:阳虚须加附子。 (3)补阴益气煎:此治血虚气虚兼感寒邪之方。 (4)麻黄汤(《千金翼方》卷十九方):此治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不仁而重。皮水用之良。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第二十五 [方义] 此治表里皆寒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发热恶寒,头痛,脉沉微。 不喜冷性饮食,从体质方面检查,没有显著可补的衰弱现: 象。 [药品] 麻黄一钱至钱半 附子一钱至钱半 细辛五分至一钱 [煎服法]azl 水一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dNds 麻黄散表寒,附子温里寒,细辛升内陷之阳气。对于表 里皆寒始得之证最为相宜,或兼头痛者,用之也可。 [禁忌证]R 喜冷性饮食者忌用,因此证须防阴虚血虚兼受风寒之 病。体质有虚弱现象者忌用,因此证须防阳虚气虚兼受风寒 之病。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附子甘草汤:此治表里皆寒,或体质较弱,或时间较长,或没有头痛之方。 按:此证须加人参。 (2)景岳理阴煎、大温中饮:此治阴虚血虚感受寒邪之方。 (3)补阴益气煎:此治血虚气虚感受风寒之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第二十六; [方义] 此解表清热、利湿退黄之方。 [主治] 身黄,发热,无汗,有表证者。 [药品] 麻黄一至二钱 连轺三至五钱 生姜一至三片 赤小豆三至五钱 杏仁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大枣一至二枚生梓白皮二至三钱( 按:生梓白皮可以桑白皮代之。 《千金翼方》 “轺”作“翘”。可从。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杏仁、姜、枣以解表,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以退黄。旧用潦水,取其味薄不助湿气而利热也。 [禁忌证] 黄疸没有发热无汗之表证者忌之,有里寒者亦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茵陈蒿汤:此治黄疸兼有里证之方。 (2)栀子柏皮汤:此治黄疸没有表里证,单纯湿热郁滞之方。 麻黄升麻汤方第二十七 [方义]^ 此升散下陷之郁阳,治上热下寒、热多寒少证之方。 [主治] 伤寒误下后,咽喉不利,吐脓血,下利不止,手足厥逆,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等证。但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得病久暂、治疗经过,以及饮食之喜冷、喜热,脉搏之有力、无力,全面细心分析,肯定属于上热下寒、热多寒少之证方可试用。 整理者按:李翰卿有麻黄升麻汤治肺痿案。 [药品] 麻黄五分至一钱 升麻五分至一钱 当归一钱至钱半黄芩一钱至钱半 葳蕤一钱至钱半 知母一钱至钱半 生石膏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钱至钱半 桂枝一钱至钱半 生杭芍一钱至钱半 干姜一钱至钱半 白术一钱至钱半 茯苓一钱至钱半 天门冬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汗出愈。i [用药大意] 麻黄、升麻以升散内陷之阳邪;黄芩、石膏、知母以清郁积之内热;天冬、葳蕤滋阴;当归、芍药和血。合之以治咽喉不利、吐脓血之上热证。桂枝、干姜温中去寒,苓、术、炙草补脾利湿,一方面助升阳之品以止泄,一方面防止清热滋阴之品有伤肠胃也。这是治上热下寒的一种方法。 [禁忌证].. 此方寒药较多,对于亡阳真寒假热之证,回阳救脱尚恐不及,何敢重用升散清凉之品,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乌梅丸:此方热药较多,且重点在于酸收。治消渴、蛔厥、久利之证属寒热夹杂或上热下寒而寒证较多之方。 大青龙汤方第二十八 [方义] 此麻黄汤加减方之一,乃温散寒邪兼清里热之方。 [主治]I (1)太阳病,恶风寒,无汗,身疼痛,脉浮有力,兼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 (2)溢饮,四肢发肿(此证因发肿的关系,脉浮不甚显著)。 按:以上二证必须注意有恶寒无汗和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因恶寒无汗方宜使用麻桂,烦躁喜冷方宜使用生石膏。 [药品] 麻黄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生石膏(研)二至四钱 杏仁一钱至钱半 生姜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全身微汗为度,不可如水淋漓,因汗出多易致亡阳。若一服汗出则停后服。 按:旧日对于汗出多者用温粉扑法。根据实践认为,只要诊断和用量上考虑确当,即无采用之必要。 [用药大意] 麻黄汤加姜枣以散表寒,生石膏以清里热。 [禁忌证] (1)脉微弱,汗出恶风之烦躁不可服。因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睏,造成亡阳之证. (2)少阴病,不汗出,烦躁者,忌之。因此系阳虚阴寒之证。 (3)无喜冷现象者不可服。因无里热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麻杏甘石汤:此解表清里,治表寒较轻里热较重证之方。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解表清里之轻剂。 (3)犹龙汤:此治温病不汗出烦躁之方。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九 [方义] 此辛温解表兼祛水饮之方。 [主治] 太阳病,无汗,咳嗽,吐痰,气喘,不得卧,身肿等。 但必须没有口渴、喜冷饮的内热现象。 [药品] 麻黄一至二钱 生杭芍一至二钱 细辛五分至一钱 桂枝一至二钱 干姜五分至一一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五味子五分至一钱 半夏一至二钱 [加减法] (1)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一至二钱,因半夏性燥,故以清热生津之蒌根代之,或仿《金匮要略》加生石膏一至二钱。 (2)利者,去麻黄,加茯苓一钱半至二钱。原系加荛花,太原本地无此药。因利为里证,不宜发表,宜利水,故加茯苓。 (3)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至钱半。噎是痰涎水气阻碍食道或胃脘之间,饮食不得下行之证,不宜麻黄解表,而宜附子温里,因痰涎水气得温方可散也。 (4)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者,去麻黄,加茯苓钱半至二钱。 (5)喘者,加杏仁(原方去麻黄,根据实践经验,麻黄治喘有效,不必去掉)。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桂二方以散表寒.细辛、五味以止咳嗽,干姜、半夏以除痰饮水气。(根据实践,生姜、杏仁不可去掉。) [禁忌证] 无表证者忌之,有口渴喜冷饮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香苏散:此治外感风寒咳嗽之通用方。 (2)银翘散、桑菊饮:此二方是治外感风热咳嗽之方. (3)小青龙加石膏汤:此治本证兼有热证之方。 (4)从龙汤:此治服本汤后其病未愈或愈而复发之方。 小建中汤方第三十 [方义] 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 [主治] 腹痛喜按,或心悸心烦。但必须是不喜冷性饮食,脉虚弱者。 按:此方补而不滞,治虚而兼寒之胃下垂、大便不利、腹胀,不适用参、芪补剂者用之最效。 [药品] 桂枝一钱半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钱半至二钱生杭芍三至六钱 大枣二至四枚 饴糖二至四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一茶杯,去滓,人饴糖再煎至半茶杯,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芍药温通血脉,饴糖、大枣、生姜、炙草补中散寒,故治虚而兼寒之种种疾病。 [禁忌证] 呕家不可服,甘能动呕也。喜冷者不可服,热证不宜用温性方药也。腹痛拒按者不可服,实证不宜用补性方药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芍药汤:此是治寒性腹痛之方。 (2)桂枝甘草汤:此是治心阳虚心悸之方。 (3)内补当归建中汤:此是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绞痛不止之方。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一 [方义] 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散风清火,降逆止呕,补正祛邪,治少阳虚证之方,也系少阳病之主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头晕目眩,或头角痛,口苦,咽干,苔白,耳聋,溺赤,脉浮弦而细。 [药品] 柴胡二钱半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人参一钱至一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 生姜二至三片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1)胸中烦而不呕者,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烦是热证,不宜人参大补,恐助热也;半夏止呕,今不呕,故去之;瓜蒌实能通胸中之热,故加之。 (2)渴者,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根.渴者,津液不足也,半夏性燥伤津,故去之;人参、蒌根生津,清热止渴,故加之。 (3)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4)胁下痞坚者,去大枣,加牡蛎。去大枣者,恶其甘以助满也;加牡蛎者,取其咸以软坚也。 (5)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心悸、小便不利者,是阳气虚,水气停宿也。黄芩性寒,恐伤阳气,故去之;茯苓利水,故加之。 (6)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不渴是津液尚足,故不须人参之生津;外有微热是兼太阳之表邪,故须加桂枝之解肌。 (7)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咳是寒邪与水饮伤肺,肺气上逆之证,故去参枣之补,生姜之散;加干姜温肺寒,以化水饮,加五味敛肺气,以止咳逆。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渣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主药,对于寒热往来、胸胁满、头眩痛等症最为相宜;黄芩泻火以治口苦;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参、草、枣补胃气之虚,并调和诸药。 [禁忌证] 少阳实证,胸下及腹拒按,大便燥者,忌之;伏暑、湿温所见之胸痛寒热如疟,及太阳病寒热如疟等证,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三十二 [方义] 此是小柴胡汤加减之方,也是和解方中寒热并用之剂。 [主治] 太阳病误用汗下后,形成小柴胡证的兼证,其症寒热往来,胸胁满结,口渴,心烦,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必须具有大便溏,或口苦,太阳证未尽,或脉浮有力等。 [药品] 柴胡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干姜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 牡蛎一至三钱 瓜蒌根钱半至三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按:此方初服微烦,因药力未及,且用桂、姜散阳郁之寒,散寒必先助火,虽有黄芩以减其热,但仍难免出现心阳火郁之心微烦之症。再服桂、姜,辛温之性已升达,而火郁外发,故汗出便愈。 [用药大意] 往来寒热、胸胁满是小柴胡汤的主症,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渴而不呕,故去半夏加瓜蒌根;胁下满结,故去火枣,加牡蛎;心烦是内热的表现,故用黄芩以清之;下后大便不正常,故加干姜以温之;因太阳证未尽,或但头汗出,或外有微热,或身有痛处,或脉浮有力,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调和营卫。 [禁忌证] 没有大便溏,不得用干姜;没有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不得用桂枝;没有脉浮无力,不得用人参。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的加减法:此是本方用药的依据。 (2)栀子干姜汤:此是本方使用干姜的标准。 (3)金匮柴胡桂姜汤:即本方之异名,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此是本方使用桂枝的标准. 柴胡桂枝汤方第三十三 [方义] 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方。 [主治] 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桂枝证),呕吐,胸胁满闷,口苦(柴胡证),脉较弱。 [药品] 柴胡钱半至三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半夏钱半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桂枝一至二钱 芍药钱半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此合桂枝、柴胡二方,而各取其半,用以和解太阳少阳各半之邪。 整理者按:《千金翼方)卷九本方的方论“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亦足资参考。 [禁忌证] 脉有力者不可使用,因方内有人参之补,恐犯实实之戒。 [类似方剂参考] (1)人参败毒散:此补正祛邪之方,但散邪药较多。 (2)桂枝人参汤:此祛邪补正之方,但温补之药较多。 (3)柴葛解肌汤:此治三阳合病之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三十四 [方义] 此散邪安神,泻火祛痰,兼扶正之剂,乃救误中较为复杂之方。 [主治] 伤寒误下后神识失常,烦惊,谵语,胸满身重,小便不利等。但必须兼有寒热往来或发热恶寒等太少两阳的表证现象。及大便不利、口苦、吐痰、脉虚等虚实错杂现象。 [药品] 柴胡一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生姜一钱至二钱半 龙骨一至三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桂枝一至二钱 牡蛎一至三钱 铅丹五分至一钱 茯苓二至三钱 半夏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煎时大黄可在煎至水去一半时加入。 [用药大意] 柴胡、桂枝、生姜以散邪;人参、大枣以扶正;龙骨、牡蛎、铅丹、半夏以安神祛痰;黄芩、大黄以泻火通便;茯苓利水以祛湿。 [禁忌证] 单纯精神失常,或脉不虚,或大小便通利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人参同用治少阳虚证之方。 (2)大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大黄同用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桂枝和龙、牡同用,治心阳虚,镇心安神之方。 大柴胡汤方第三十五 [方义] 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表里两解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口苦(少阳表证),心下或腹部拒按,及大便不利(阳明里证)等。但舌苔必黄白相兼,脉象必浮沉有力。 [药品] 柴胡二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生杭芍钱半至二钱半 半夏钱半至三钱 生姜二至三钱 枳实钱半至二钱半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加减法] (1)大便利者去大黄,恐攻下太过也。 (2)舌苔黄燥或舌质红赤,内热太甚者,宜去半夏,酌加石膏、生地、芍药。 [煎服法] 水三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半夏、黄芩、生姜以解少阳之表;芍药、大黄、枳实以泻阳明之里;大枣之甘以保护胃气。 [禁忌证] 单纯少阳半表半里证,不兼阳明实证者,不可用;单纯阳明实证,不兼少阳半表半里证者,也不可用。因奉方兼有两方面之作用故也。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治少阳虚证,和解之方。 (2)柴胡加芒硝汤: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燥热之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三十六 [方义] 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实证,救误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口苦,胸胁满,呕吐,日晡潮热,因误下后大便微利,但必须腹有拒按。 按:此证腹部不拒按者,也可先用小柴胡汤,因小柴胡汤也有治疗潮热的作用。若小柴胡力有未胜,则适用本方为是。 [药品] 柴胡二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炙草一钱 生姜一至二钱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芒硝钱半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减半,去滓,人芒硝,再煎至半茶杯,温服。 [用药大意]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芒硝治阳明之潮热。 [禁忌证] (1)少阳病兼潮热下利,如腹不拒按者,不可用。 (2)腹拒按,潮热下利,如没有少阳虚证也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2)小柴胡汤:此治少阳虚证之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三十七 [方义] 此利水补阳,散寒健中,预防奔豚证之方。 [主治] 发汗后,阳气被伤,寒水初动,脐下悸欲作奔豚。但必须兼有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饮食、脉沉而迟等寒证和水证现象。 [药品] 茯苓三至五钱 桂枝二二至二钱 甘草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淡渗利水,桂枝补阳散寒,甘草、大枣补中以防寒水上泛。 [禁忌证] 兼口苦喜冷者忌之,恐兼有热证也。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加桂汤:此为治寒证奔豚但不兼水气之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第三十八 [方义] 此补心阳、散寒邪、降逆气、补脾利水之方。 [主治] (1)伤寒误用吐下药,心阳被伤,水气凌心,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2)水饮短气。 (3)心下支饮,胸胁满,目眩。 以上三证都必须具有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不喜冷性饮食、脉沉紧或沉迟等现象。因为这都是心阳虚而有寒,水邪停蓄不化之故。 [药品] 茯苓三至四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白术二至三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利水;白术、甘草补脾,并助水邪之吸收;桂枝温散寒邪,兼降水邪之上逆。 [禁忌证] 凡有口苦、喜冷性饮食等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真武汤:此回阳镇水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回阳治水兼补气之方。 (3)肾气丸:此系治气短但偏于补肾阳之方。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九 [方义] 散寒利水。此方治证较五苓散证寒证较重而水证较轻。 [主治] 外感寒邪,心阳被伤,水邪不化,留于心下致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兼发热恶风寒的表寒现象。 [药品] 茯苓二至五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制水,桂、甘、生姜解表散寒。 [禁忌证] 小便利者,喜冷性饮食者,无表寒证现象者,均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五苓散:此散寒利水,治水证较重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回阳利水兼补气之方。 (3)真武汤:此回阳利水兼理脾和肝之方。 五苓散方第四十 [方义] 此化气利水、温经散寒、表里双解之方。 按:此证较茯苓甘草汤证水证较重寒证较轻。 [主治] (I)蓄水证:小便不利,烦渴,汗出,微热,脉浮数。 (2)水逆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 但都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舌不黄燥及表寒现象。 [药品] 猪苓 泽泻 茯苓 桂枝 白术各一钱半至二钱半 [制服法] 共研为细末,每服一钱半,开水送下,服后频服暖水,使之汗出则愈()也可作汤剂,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之。 [用药大意] 茯苓、猪苓、泽泻利水,白术补脾,桂枝温散寒邪。 [禁忌证] 无小便不利,或有喜冷性饮食现象者,均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猪苓汤:此治有喜冷性饮食现象、小便不利的寒性利水之方。 (2)茯苓甘草汤:此治寒证较重水证较轻,散寒利水之方。 (3)真武汤:此回阳镇水之方. 甘草干姜汤方第四十一 [方义] 这是在阴阳两虚情况下的回阳之方。 [主治] 太阳桂枝证兼阴阳两虚,误用桂枝汤,致手足厥逆、吐逆(亡阳现象)或咽干烦躁(阴虚有热现象)等症。 [药品] 炙草:二至四钱 干姜(炮黑)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两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干姜温中治厥,炮黑变辛为苦,使回阳而不伤阴,倍用甘草更从中以控制之。 按:干姜,一药对于此证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热太过,对于咽干烦躁之阴虚现象确实不利。故炮黑使用,方才稳妥。 [禁忌证] 没有咽干烦躁阴虚热证现象的厥冷证,不可使用本方。因力小不能胜任。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阳虚手足厥逆之方。 (2)干姜附子汤:此治阳虚烦躁之方。 (3)茯苓四逆汤:此治气虚、阳虚兼有水气烦躁之方。 芍药甘草汤方第四十二 [方义] 此滋阴养血,治腿脚拘挛之方,也是健脾和肝并行不悖之剂。 [主治] 阴虚血虚,腿脚挛急,兼咽干烦躁。但必须具有阴虚内热现象,如脉数无力、喜冷等症。 按:根据经验认为,此方能够使肝胃相互协调,两不相碍,对于胃溃疡、肝硬化有一定的疗效。 [药品] 生杭芍三至四钱 炙草三至四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补中和中,以滋血之源;芍药敛阴和肝,兼逐血痹,以畅血之行。故血行之障碍可除,四肢之拘挛得解。 [禁忌证] 兼有四肢厥冷、脉沉而迟、喜热怕冷之挛急证者忌之。因为这是寒证,《内经》所谓“诸寒收引”是也。 [类似方剂参考]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此治寒中厥阴手足拘挛之方。 炙甘草汤方第四十三 [方义] 此心经气血俱虚温补之方。 [主治] 伤寒心悸,脉结代。但必须兼有不喜冷性饮食的阳虚寒证现象。 [药品] 炙甘草二至三钱 生姜五分至一钱 人参一至二钱 生地三至五钱 桂枝五分至一钱 阿胶一至二钱 麦门冬一至二钱 麻子仁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白酒一小盅,煎至半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大枣、人参补中强心,麦冬、生地、阿胶养血,麻仁润燥,桂枝、生姜祛寒,白酒通血脉。 [禁忌证] 喜冷恶热之心悸脉结代证忌之。因热性病不宜使用温补药也。 [类似方剂参考] 加减复脉汤:此治脉结代,心悸,属于热性病喜冷性饮食证之方。 甘草汤方第四十四 [方义] 此清热泻火解毒,治咽喉痛之方。 [主治] 轻度咽喉疼痛初起时用之最宜。但必须没有寒热之表证和大便不利之里证,以及饮食不能下咽之重证方宜。 [药品] 甘草三至五钱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甘草性味甘平,有清热缓急的作用。 [禁忌证] (1)少阴真寒假热之喉痛(即脉微细,手足冷,有痰,局部不红之症)忌之。此宜温性药引火归原,不宜清热泻火。 (2)兼有表证、里证及肿痛较重之咽喉痛不宜用。因药力轻不能胜重任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桔梗汤:此治喉中疼痛较重,除痰排脓之方., (2)养阴清肺汤:此治阴虚有热之喉痛,即晚间喉中干痛较甚,且无表证者之方。 (3)苦酒汤:此治咽中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清热消肿之方。 (4)半夏散及汤:此治外感寒邪咽喉疼痛之方。 (5)通脉四逆汤:此治咽喉疼痛真寒假热之方。 (6)三黄汤:此治火盛红肿喉痛之方。
|
|
[楼 主]
|
Posted: 2006-08-19 22:3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