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 明六经,识方证,人人可入仲景门——《伤寒论》学习体悟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明六经,识方证,人人可入仲景门——《伤寒论》学习体悟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顾志君

优秀斑竹奖
头衔:困学人困学人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811
: 495
经方币: 4902 元
: 0
好评度: 428 点
注册时间:2005-01-06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明六经,识方证,人人可入仲景门——《伤寒论》学习体悟



□ 鲍艳举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学习中医,必须要学好《伤寒论》。笔者有幸接触了经方大师胡希恕的学术思想,又加上临床上反复验证体悟,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六经理明,万病理通
  “辨证治疗”或“随症治疗”,是根据人体患病后所反应出的症状用适应症状的药物治疗的一种调节机能的治疗法。旁祝如教授将其归纳为三点:一是非特殊性,即几乎所有疾病都可适用;二是注意于病人的生理机转的促进,而不直接注意于病原和症状的消灭;三是整体性,即照顾到病人整体的生理机转,根据全身证候而采取相适应的综合疗法。冯世纶教授总结为:于患病人体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最能体现中医这种治疗规律的,就是仲景的《伤寒论》。
  根据人体患病后的反应情况,中医分为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八大类型,即八纲分类。如《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以平。乃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汤液经方》亦载:“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小泻脾汤,治……里寒外热。”由此可知,八纲辨证之理念早于《伤寒论》之六经辨证。由《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表)。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可以看出张仲景在八纲辨证之表、里理念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病位理念,由此创建了六经辨证体系,并作为辨证治疗得范例。因为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疾病病位相对而言,均属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在病位的反应。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应。病情必反应于病位,病位亦必因病情的反应才表现出来。故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必伴有或阳、或阴、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情反应,同理则所谓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亦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反应。任何疾病从病情上说不外乎阴、阳、寒、热、虚、实之分,又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任何疾病均有阴、阳两类不同的病情反应。同理,任何疾病的发生从病位上分不外乎表、里、半表半里。因此,结合疾病的病位和病情反应即可辨别出六种证候类型,即病位之表、里、半表半里均有阴证和阳证之分,恰为六经病之所属,也即表证之实、热者称表阳证(即太阳病),表证之虚、寒者称表阴证(即少阴病);里证之实、热者称里阳证(即阳明病),里证之虚、寒者称里阴证(即太阴病);半表半里之实、热者称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半表半里之虚、寒者称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有人认为《伤寒论》是治外感的,不治内伤杂病,是没有真正理解《伤寒论》之精神。实际上,仲景以六经赅百病,无论外感或内伤,皆不出六经范畴,临床可适用于任何疾病的辨证论治。故柯琴提出“六经钤百病”的观点,徐大椿亦说:“医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伤寒理明,则万病皆通。”笔者认为:六经理明,万病理通。
  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方剂的适应证,即简称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方证是《伤寒论》的精华。临床上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八纲、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也就是说,有无疗效,决定于方证对应与否。如八纲和六经,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能够制定施治的准则,但在临床治疗,确保疗效上,是远远不够的。若已辨明为太阳病,其治疗原则是用汗法,但发汗的方药很多,当然不是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中医辨证,更重要的还必须通过辨方药的适应证。如太阳病,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则宜用桂枝汤;若无汗、身体疼痛、脉紧而喘者,则宜用麻黄汤;若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则宜用大青龙汤。这些方剂,虽都属于太阳病的发汗剂,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不恰当,反而有害。
  方证是中医成才的捷径
  刘渡舟教授认为,要想通过《伤寒论》,做到登堂入室,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方与证是学习《伤寒论》的关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叶橘泉先生强调,中医的主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亦即辨症求“证”,论治施“方”,方证相应,疗效卓著。
  经方是中医入门的基础,也是中医成才的捷径。经方组成简单,但非常严谨,要随证用药但不可乱加减,甚至其中药量的比例也不能乱。黄煌教授喻学经方就像读棋谱、学书临颜柳、作诗先吟唐诗一样,是规范和基础。清代医家陆九芝说:“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而大难。”学中医不学《伤寒论》、经方者,必难成大医。
  人人可以学好经方
  求实是《伤寒论》、经方医学的灵魂。多少年来,辨证论治常常被理解为对病机的思辨,使临床上直观的东西少了,而思辨的玄学的东西多了,许多本应成为规矩的东西变得不可捉摸,中医学变得越来越难学,临床疗效也越来越不明确。日本的汉方派,他们大多不讲传统的阴阳五行、脏腑辨证以及一些玄学的东西,指导他们的就是“方证相应”的思想,临床应用中药治疗疾病也颇多效验。
  其实学好《伤寒论》,学好经方并不难,清代柯韵伯说过:“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伤寒论》的方证、论述简洁实在,无空泛之谈,只要认真研读,反复对比,多学习讨教,多交流,并反复运用,自然可以达到左右逢源。
  受胡老学术思想的影响,笔者渐渐理解了《伤寒论》之独特经方理论体系,六经辨证的实质以及“方证相应”之思想内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方治病三步曲”:第一步是定病位,即症状反应的病位是表、里或半表半里;第二步是定病性,并结合病位以判断六经之属;第三步是辨方证,六经属性定后,再寻找与疾病症状反应相适应的方证,整个过程简洁明了,易于把握,临床上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之魂,经方是中医之根,《伤寒论》亦是“至平至易”之书,把握六经之实质,经方方证的内涵,并加以归纳总结,临床反复验证,人人可以学好《伤寒论》,用好经方,人人可以成为仲景的“入室弟子”。

[楼 主] | Posted: 2007-01-08 18:58 顶端
小土豆



特殊贡献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426
: 263
经方币: 2258 元
: 0
好评度: 195 点
注册时间:2005-01-02
最后登录:2017-01-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拨云见日
[1 楼] | Posted: 2007-01-08 21:38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7909(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09:38,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