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 伤寒六经岂能与内经无关!!!--伤寒六经之我见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伤寒六经岂能与内经无关!!!--伤寒六经之我见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ruixiang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8
: 9
经方币: 80 元
: 0
好评度: 8 点
注册时间:2006-06-07
最后登录:2007-03-0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伤寒六经岂能与内经无关!!!--伤寒六经之我见

  自成无己以内经注伤寒论后,历代医家尽皆宗之,已传至今时。古今经方家以六经辨证,,经方效宏,人所共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此六经为人体五脏六腑循经之经胳,表里互结,而素问明言。仲圣以此创六经辨证大法,千年人而从之,此正证明六经即为经络也。而最近余闻有些经方家以大理论据欲证明伤寒之六经非内经脏腑之六经也,余大惊,其文余拜读之,确为有理也,然细细参详,似有不妥之处,余且言之,以期与诸同道共论之。

  其言伤寒六经为病位深浅之层次,分为阴阳。太阳为表阳经,少阴为表阴经,阳明为里阳,太阴为里阴,少阳为半表半里阳,厥阴为半表半里阴证。此说有一定道理,其文亦以此说而注伤寒全文,确有心得。此方证相应法,先辨六经病位阴阳,再辨方证相应,确实不失为初学经方的一条捷径。然若长此以往,恐会误读伤寒,且临证水平亦恐难登上境。依我这见,六经确为经络,且待余细细评之。

  其文作者为冯世纶医师,经方大师胡希恕之弟子。胡老吾甚敬之,其临证水平已登上境,刘渡舟教授对他都甚是钦佩。其实六经病位说胡老早已研究多年,并参解日本古方派名医之论,并破译仲圣原序音准系后人杜撰。对此胡老研究多年,但一直未公开此说,只对他的学生和弟子说过,何也?吾思,胡老必认为此说还非完全正确,故不敢言之,倘若有误,必贻害后学也。此其苦衷也,且胡老必然亦发现其说之漏洞,故亦不好明言也。胡老此说之大论据即为日本古汉方派,其医用药弃内经,难经等,只求方证相应。但此派今何见?君不见日本废医存药乎?不见小柴胡汤事件乎?可见脱离脏腑经络,只求方证相应是站不住脚的。此吾论据一也。

  人乃小宇宙也,其身必乎于天地自然,六经辨证应呼于六气,六经如为病位表里,谈何呼于六气?只因其为脏腑经络,故而。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交相呼应,合五行,通六经,此经方治病所以正人也,正人者似治其疾,实为纠六气之偏胜也。况六经病位说在此中亦有表现。如太阳一经,以寒为本,少阴为中气,太阳为标。此非太阳少阴这阴阳表里乎?此何理也?六经六气标本中见之理也!况太阳有经证为表,有腑证为里,有两感证,少阴有热化,有寒化,其表表里里何其变化,岂表阳表阴之说能统之!非六经六气之理不能解也!况经方大家刘渡舟老在其晚年著作《伤寒论临证指要》中明言,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理论乃伤寒论之最高境界!其言何其真也,欲明伤寒六经大道,在经,在论,在张黄陈郑诸书。此吾论据二也。

  仲圣著书,东汉末也,内经成书必早于仲景。仲景当世名医,岂有不读内经之理乎?其既知内经已定经络,定名曰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诸经经络之名,倘伤寒六经并非经络六经,乃为病位表里,仲景何故引太阳,少阴诸经络之名,此举岂非故弄玄虚,徒增烦恼,惹争论乎?仲景必不会如此,其以诸经为名必是呼于内经也。

  现有医经,经方之论,谓仲景乃经方之派,乃宗神农伊尹,其取法本经,汤液经法诸书与古经方系列残书如五十二病方一脉,并非医经一派,内经等书为医经一派,与经方一派为两在系别。且伤寒书中鲜有内经文语,不见五行生克,故言伤寒非宗内经。此说误也!古时或分医经经方之别,内经言人体之生理,病理,病因,病机,此集古人之大智慧也,经方如五十二病方载一些祛病之剂,此古人与病抗争之经验之记也!但假若医经经方分离,其势骇然也,通内经而不知如何治疾,内经有何用哉!懂一些经验之方,而不能愈未知之病,且不知病之何理,药为何用,用其方又何用哉!是故医经经方必统一也!何人成此大业,仲圣也!至此岐黄大道终成也!明病因,知病机,晓生理,懂用药,医之在道始昌也!故而医圣之称,仲景当之无愧!至于仲景书中少言内经文语,此明也!内经于生理,病理,病机已然言明,伤寒乃治病方书,仲景又何必多言!为医者必早通内经,了然于胸,仲景又何必多虑!此仲圣所以为圣也!

  综上四条,可以证之,仲景本内经而著伤寒,伤寒六经并非只为病位阴阳表里,实为经络,且六经呼于六气,标本中见之理为六经辨证之最高法门。诸位切切记之!岐黄大道本为一家,医经经方早由仲圣而统一,后世不可因此再起纷争而负仲景之愿。为医者若要为苍生大医,必先精内难本经,而后熟读伤寒,为此方筑纯正中医学术之底蕴,之灵魂。而后读遍后世诸书,方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囿于后世医家之偏理而失纯色也!如此临万病而无惧也!愿与诸君共勉!

[楼 主] | Posted: 2006-12-04 20:09 顶端
ruixiang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8
: 9
经方币: 80 元
: 0
好评度: 8 点
注册时间:2006-06-07
最后登录:2007-03-0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顶一下
[1 楼] | Posted: 2006-12-13 14:19 顶端
冷眼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53
: 54
经方币: 498 元
: 0
好评度: 53 点
注册时间:2006-10-27
最后登录:2007-05-18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从脏腑经络角度,利用《内经》研究解释《伤寒杂病论》者多矣!
比之不用脏腑经络、内经气化等理论者,远多矣!连教材都一直持此种观点。


然问题始终多多,临床终无突破。

请研究者努力,拿出实际的成绩来!

[2 楼] | Posted: 2006-12-13 20:31 顶端
小土豆



特殊贡献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426
: 263
经方币: 2258 元
: 0
好评度: 195 点
注册时间:2005-01-02
最后登录:2017-01-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中毒不浅!
[3 楼] | Posted: 2006-12-13 21:54 顶端
ruixiang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8
: 9
经方币: 80 元
: 0
好评度: 8 点
注册时间:2006-06-07
最后登录:2007-03-0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版主此言有失风度!

黄老师这个论坛是让经方爱好者进行学习和交流,你若认为我的说法有误,欢迎指正和交流.大家共同进步.
一句"中毒不浅"不知是何意!若然六经气化说是毒的话,那么你尽可直接伤寒论,根本不用读内经,你是不是认为内经也是"毒"呢?内经大部分是在说阴阳,说五运六气.

想听听黄老师的意见.

[4 楼] | Posted: 2006-12-13 22:59 顶端
沙丘沙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66
: 167
经方币: 1501 元
: 0
好评度: 166 点
注册时间:2006-07-08
最后登录:2015-08-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法华经》有四个境界,即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内经》言理,《伤寒论》言事。即不能因理驳事,也不能因事而废理。古德说:从事入者相应疾,从理销停得力迟。望楼主三思!
[5 楼] | Posted: 2006-12-13 23:09 顶端
andy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457
: 397
经方币: 3655 元
: 0
好评度: 382 点
注册时间:2005-09-30
最后登录:2019-11-2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说来话长,简言之,内经大部分属于古代黄河流域产生的针灸医学,伤寒属于古代长江流域产生的中药治疗学,二者所用名词有一些重叠,但是含义有所不同,故伤寒与内经有关,但关系甚微。当然,伤寒六经辨证也不是万能的。建议楼主阅读日本汉方医学的一些著作。国内也有介绍的,例如:
1题名/作者: 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 /贾春华著  
出版发行项: 吉林-长春出版社 1996
2题名/作者: 日本汉方医学 /潘桂娟,樊正伦编著    
出版发行项: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4.3

祝楼主学业精进!

[6 楼] | Posted: 2006-12-13 23:37 顶端
云飞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6
: 7
经方币: 60 元
: 0
好评度: 6 点
注册时间:2006-12-10
最后登录:2007-03-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转帖]中医阴阴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故阴阳必须要应象.所谓象者.糸指有形象之物体.若应象于人则五脏为胡.六腑为阳.血为阴而气为阳.荣为阴而卫为阳.所以[伤寒论]以太阳应膀胱.阳明应胃家
.太阴应于脾. ........于是六经辨证体糸得以建立矣.倘无脏腑经络人之客观基础则无象可应.而阴阳辨证之法亦无法落于实处.可见阴阳是不能脱离物象而独立存在.[伤寒临证指要]

[7 楼] | Posted: 2006-12-14 00:36 顶端
nba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5
: 6
经方币: 50 元
: 0
好评度: 5 点
注册时间:2006-12-15
最后登录:2007-01-2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否认《伤寒》与《内经》的关系值得商榷!
其一,从地域因素来看,长沙为楚地,而从出土医学文献看来,无论马王堆还是张家山的出土医学文献,均属楚地,特别其中一些出土经脉文献,基本可以认定为与《内经》中的经脉学说关系密切(不仅是后世奉为经典的《经脉》篇),可见,楚地医学的风格应该可以作为《伤寒》成书的知识背景。
其二,从具体内容分析来看,六经的一些所谓的辨证提纲与经脉病候极其相似,相关性很大,(需要注意的是,经脉病候不仅局限于《经脉》篇,实际上《内经》其他一些篇章中也有以其他形式表述的经脉病候。)
其三,《伤寒》中也是含有一些针灸方面的内容,
其四,《伤寒》中对“厥”的相关论述与《内经》关系密切。
冯老师的讲座大致听了,似乎先生说过“杨氏再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提过《伤寒》序伪”,恐怕证据有所欠缺,需要注意的是,杨氏的学术背景,当时史学界是受“古史辨”之风影响,不要说《伤寒》序,就是一些重要的史书、子书也不能幸免,那是时代产物而已,但随着以后大批出土资料的发现,学术界发现以前矫枉过正了,因此伤寒》序伪的观点恐怕难以成立,那么由此而来的就是,冯老师所认为《伤寒》与《内经》几无关系的观点,正是基于“所考证的《伤寒》序伪”的前提,那么最终结论恐怕也值得商榷。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无攻击师长的意图(相反从冯老师哪里深受启发),亦非欲抬高《内经》,贬低《伤寒》,只是觉得学术问题值得好好探讨,我以为,之所以存在分歧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一方面是从学理的角度研究,另一方面则是从临床的角度出发,我想需要做的是,开阔思路,从知识背景的角度去探讨。

[8 楼] | Posted: 2006-12-16 15:22 顶端
沙丘沙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66
: 167
经方币: 1501 元
: 0
好评度: 166 点
注册时间:2006-07-08
最后登录:2015-08-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冯先生提出《伤寒》与《内经》非一体系的主要依据,并非杨氏的“伤寒序伪”,而是《汉书。艺文志》,黄甫士安之言,以及《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说《伤寒》与《内经》不是一个体系,丝毫没有贬低《内经》的意思。大家何必这样敏感呢?
说“伤寒序伪”的不仅杨氏一人,日本学者忠西惟中,山田正珍均有相关论述。尤其是山田氏那种讲事实、摆道理的治学方法,是严谨的。

[9 楼] | Posted: 2006-12-17 11:45 顶端
小土豆



特殊贡献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426
: 263
经方币: 2258 元
: 0
好评度: 195 点
注册时间:2005-01-02
最后登录:2017-01-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欢迎深入讨论。
[10 楼] | Posted: 2006-12-17 13:12 顶端
nba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5
: 6
经方币: 50 元
: 0
好评度: 5 点
注册时间:2006-12-15
最后登录:2007-01-2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汉书 艺文志》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其实《艺文志》的分法仅仅是代表当时人对学术的一些看法或分法,并不能代表早期医学真正的情形,比如,同样是《艺文志》对道家的论述,显然就是指“黄老道家”,因为汉初“兴黄老”,但早期道家绝非如此,所以讨论《伤寒》成书、理论渊源之类的问题时,应尽量将时限退回去,“以今律古”不可取。
[11 楼] | Posted: 2006-12-17 16:18 顶端
沙丘沙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66
: 167
经方币: 1501 元
: 0
好评度: 166 点
注册时间:2006-07-08
最后登录:2015-08-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11楼否定《汉书艺文志》的理由,与否定杨氏“伤寒序伪”是一样的。把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学说,一律以“时代的产物”一笔抹杀,是不严谨的,也难以使人信服。杨氏,及日本学者提出“伤寒序伪”,不管正确与否,都列举了若干证据。这种以理服人,让证据说话的治学态度,我还是很欣赏的。
  既然《艺文志》不能代表早期医学的真正情形,试问:什么文献可以代表早期医学的真正情形?

[12 楼] | Posted: 2006-12-18 10:57 顶端
nba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5
: 6
经方币: 50 元
: 0
好评度: 5 点
注册时间:2006-12-15
最后登录:2007-01-25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多注意出土医学文献的研究,其实其他一些出土资料中也包含一些早期医学情形的资料,如与“方技”关系密切的“数术”文献,如出土的各种《日书》,仅仅从《伤寒》来研究《伤寒》是不够的,特别是在理论来源研究上,要注意从思想史的视角下去解读,这方面中医界尚未完全意识,但史学界,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社会医疗疾病史的研究对中医界而言,是富于启示意义的,可参台湾中央研究院李建民相关著作
[13 楼] | Posted: 2006-12-18 11:49 顶端
沙丘沙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66
: 167
经方币: 1501 元
: 0
好评度: 166 点
注册时间:2006-07-08
最后登录:2015-08-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请问:怎样才能看到李建民先生的著作?在这里既然有人回帖了,何必再帖一次。
[14 楼] | Posted: 2006-12-18 15:03 顶端
沙丘沙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166
: 167
经方币: 1501 元
: 0
好评度: 166 点
注册时间:2006-07-08
最后登录:2015-08-1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2002年2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刊登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14碳年代测定结果石破天惊渐江文明史上溯两千年》,文章说:“北京大学博学院实验室对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五个地层所出土的六个木头标本进行14碳测定,今日公布结果石破天惊——跨湖桥遗址所处年代距今八千至七千年间,也就是说,比名扬世界的河母渡人至少还早两千年”。接着是关于中医药在七八千年前情况的介绍:“跨湖桥遗址中新近证实身份的中药罐,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距今七八千年的跨湖桥人原来已会煎药治病!……医学界将中药起源定在《黄帝内经》出现的战国时代,但事实上史前人们就早已认识到自然物材的药用价值了。传说商初重臣伊尹发明复方草药,而这次出土的显然是单方草药。据业内人士评价,这一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中草药起源尤其是煎药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看了上文,想起了太老师的一首诗:“鹿食豆苗解乌毒,雀衔艾叶夺燕巢;
                        禽兽何曾读本草,自识药性谁人教?
  因此。我说:中医药的起源,夸张地说,是和生命的起源同步的。

[15 楼] | Posted: 2006-12-18 15:50 顶端
一笑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44
: 44
经方币: 390 元
: 0
好评度: 43 点
注册时间:2006-01-27
最后登录:2007-05-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nba兄有见地
[16 楼] | Posted: 2006-12-24 22:07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教学大平台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12570(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09:3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