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 一分为三与三阴三阳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一分为三与三阴三阳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马文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222
: 223
经方币: 2192 元
: 0
好评度: 222 点
注册时间:2005-11-08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一分为三与三阴三阳

试论“一分为三”和“三阳三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太原三部六病门诊部   马文辉

主题词:一分为二   一分为三   三阴三阳
提要:“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不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说什么:“一分为三”是对阴阳学说“一分为二”的补充和完善,是矛盾的统一,是阴阳的平衡,是物质存在的第三态……这种把“一分为三”纳入阴阳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一分为三”《周易》称之为“三极之道”,是对时空的划分,“一分为二”《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为道”,是属性论。中医的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的阴阳之道和“一分为三”的三极之道的有机统一,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时、位、性三种特性。《内经》的经络针灸治疗体系和《伤寒论》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都是在三阴三阳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既不能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作为“一分为三”的立论依据,也不能把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过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割,二者不能混淆。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即“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一分为三”即“三极之道”的有机结合,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是中医的时、位、性三位一体的完美统一。三阴三阳是中医的时位观和属性论,是《周易》的“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领域的继承和发展。《周易•系辞上》说:“变化者,进退之象,刚柔者,昼夜之象,六爻者,三极之道也”。有了时间、空间、属性,运动着的物质就形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象。
一、一分为三对人体结构和部位的划分
1.上、中、下三部的划分:《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何谓三部,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古人把人体头、胸、腹称为上、中、下三部。按解剖学观点命名当称作“三腔”。《灵枢•百病始生》从病邪入侵途径阐述了三部的病位,说:“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2.三焦的划分:《灵枢•营卫生会》说:“愿闻三焦之所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古人把营卫循环于躯体的头胸、上腹、下腹不同的功能称作上、中、下三焦。《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气游三焦”的观点,明确了中下二焦的分界线:“半,所谓天枢也”。
3.表、里、枢三部的划分:《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素问•阴阳类论》说:“三阳为表,二阳为里,一阳游部”。其三阳为太阳、二阳为阳明、一阳为少阳,游部即枢部,介于表里之间,故《伤寒论》把它称为(半在里半在外)半表半里部。《灵枢•寿夭刚柔》称作“不表不里”。
二、三阴三阳在划分时位上的应用
1、时间的三阴三阳划分:一昼一夜,一寒一暑的划分是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天之中的六时(上午、中午、下午、前夜、子夜、后夜),一年之中的六节(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才是对时间的一分为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把一年分为六节和六步。
2、空间的三阴三阳划分:上下、左右、前后的划分是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分为三的三维空间划分才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三。”《伤寒论》的空间病位完全依据三阴三阳划分为三部六位。
三.三阴三阳的含义:
1、四时阴阳中太少的变化。最初的太少只是一个先后排序概念,太为初、为始、为一,少为次、为中、为二。后来发展成为老少、大小、多少的含义。太阳为阳中之阳以应夏、少阳为阴中之阳以应春、太阴为阴中之阴以应冬、少阴为阳中之阴以应秋。丰富了四时阴阳的内容。但为以后的阴阳排序造成了混乱。尤其是与医
学结合以后,其演变过程为:

                                                                暑                 夏                   夏        




寒                 冬                   冬
四时次序阴阳           四时老少阴阳           四时医学阴阳
  2、六时阴阳中三阴三阳的含义及排序。三阴三阳在六时中太为初、为始、为一,少为次、为中、为二,阳明、厥阴为终、为未、为三。《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阳明为二阳之合,厥阴为二阴之交,阳明、厥阴在三阴三阳中只有次序的含义,仅表示阴阳的消长顺序和过程。同样,三阴三阳附于气之多少概念后,其意义和排序则发生了演变。如图示:
            夏                           夏
     





冬                           冬
        六时次序阴阳                     六时老少阴阳
四、三阴三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三阴三阳在《内经》时代已经形成并开始应用于医学理论的构建。
1.六经三阴三阳。《灵枢•经脉》中的“六经”完全采用了三阴三阳的框架,六经的三阴三阳的排序和对应关系与六时三阴三阳发生了重大变化,三阴经的排列顺序厥阴排到了少阴之前。《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多)血,此为天之常数。足太阳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2.运气三阴三阳,五运与六气的结合形成了运气学说,《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三阴三阳也”。运气学说把三阴三阳分作一二三。《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厥阴也,厥犹尽也”。其排序及其对应关系为,一阳少阳,二阳阴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内经》中除七大论专门讲运气的内容外,其它许多篇章也是按运气三阴三阳论述的,如《素问•热论》、《素问•厥论》、《素问•经脉别论》、《素问•阴阳类论》等。
3.脉诊三阴三阳。《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阳在头,三阴在手”。《灵枢•四时气》说:“气口候阴,人迎候阳”。阳主外、阴主内,故《灵枢•禁服》说:“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其诊脉方法《素问•六节藏象论》讲述得非常清楚“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在三阴三阳之外补充了格阳、关阴。《灵枢•终始》所论更为详细具体,把手足十二经脉尽为列出,其排序为:少阳、太阳、阴明、厥阳、少阴、太阴。《内经》许多篇幅三阴三阳的内容讲的是人迎、寸口的脉诊法。如《素问•四时刺逆论》、《素问•腹中论》、《灵枢•终结》等。
4.生理三阴三阳。《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开合枢是三阴三阳在人体的生理功能。生理的三阴三阳排序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主开,厥阴主合,一开一合,主司表部功能;阳明为合,太阴为开,一开一合主司里部功能;少阳为二阳之枢,少阴为二阴之枢,主司半表半里部的功能。三阴三阳分之为三,合之为一,周而复始,循环无端。
5.病理三阴三阳。《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热病的病位、病性、病时的一种分类方法。它把病证分为六大类:病发于表,病性属阳,病势为热为实,病时为太阳,病证为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者称作太阳证;病发于枢,病性属阳,病势为热为实,病时为少阳,病证为口苦、咽干、目眩、胸中热烦、发热或往来寒热者称为少阳证;病发于里,病性属阳,病势为热为实,病时为阳明,病证为胃家实,大便难、日晡所发潮热、自汗出者称为阳明证;病发于里,病性属阴,病时为太阴,病势为寒为虚,病证为腹满而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称为太阴证;病发于枢,病性属阴,病时为少阴,病证为心动悸、短气、脉微细,但欲寐者称为少阴证;病发于表,病性属阴,病时为厥阴,病证为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肢节疼痛者称为厥阴证。如表。
  生理的三阴三阳与病理的三阴三阳,其排序及其对应关系和六时阴阳是相同的,其一脉相承,源渊流长,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辨证用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必须加以发掘提高。

病理三阴三阳时位表
六证    病性    病位    病时    脉证    病势
           发病    欲解        

近代医家往往把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混为一谈,过分强调了阴阳学说,忽略了一分为三的时空观念。另外,把《内经》的针灸经络体系和《伤寒论》的汤方辨证体系的基础理论三阴三阳变成了简单而具体的手足六经,从而失去了其对中医的指导意义。

[楼 主] | Posted: 2006-11-18 09:57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百家争鸣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4573(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9:05,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