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辉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222
: 223
经方币: 2192 元
: 0
好评度: 222 点
注册时间:2005-11-08
最后登录:2007-05-23
|
第六节 半表半里部兼合证 一、竹叶石膏汤证 原文: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释:本证为少阳热与少阴虚合证。本方是在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的基础上加半夏,麦门冬而成,本证较白虎加人参汤伤阴重,故加麦门冬,去知母之苦寒伤阴之弊。整个方剂具有清余热,补气阴的功效。临床上本方广泛使用,如肺空洞,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咳血,胸膜炎低热,心肌炎发热不退,鼻出血等属少阳病气阴两虚证。 二、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 诠释:从以上六条白虎加人参证来看,本证在白虎汤证高热,汗出的基础上,增加口大渴,心烦,时时恶风,背恶寒,脉由浮滑转为洪大,出现少阴征象,形成了由阳转阴的过渡证,即少阳热与少阴虚合证。本证的辨证重点是时时恶风,背微恶寒。后世所谓白虎汤四大证,实际上是白虎加人参汤证。 三、黄连阿胶汤证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胖子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误补缺:少阳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甚则眩冒,经脉动惕,脉浮大,上关上,黄连阿胶汤主之。 诠释:参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睡眠,目合则汗。”补入:“眩冒,经脉动惕”,“脉浮大,上关上”。改“少阴病”为“少阳病”。吴鞠通以本方化裁而成大小定风珠以治温病热盛伤津动风之证。本证为少阳热与少阴虚合证。本方不仅使用于伤寒病少阳伤津之证,临床上更多使用于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失眠,梦遗滑精,女子梦交之神经衰弱等证。 四、牡蛎泽泻散证 原文: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395) 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诠释:本证为下焦病变,应有浮肿、小便不利。 五、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 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了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诠释:栀子甘草豉汤证为栀子豉汤证兼少阴虚少气证,栀子生姜豉汤证为栀子豉汤证兼太阴寒呕证。 六、栀子干姜汤证 原文: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诠释:本证为少阳热与太阴寒合证,参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此条为栀子干姜汤证。 七、栀子厚朴汤证 原文: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诠释:本证为少阳热与太阴虚合证。 八、枳实栀子豉汤证 原文: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393)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搏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正误补缺:大病差后,劳复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诠释:参392条“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裤散主之。” 392条,在伤寒流行时常遇见,起初按本方治疗,不但病不减轻,反而助热,后改用了393条枳实栀子豉汤才得解决。此条方证与临床不符,而393条却有方无证,主治与392条证一致,验之临床,确实如此,故合为一条。枳实平痉挛,栀了豉汤除烦热,方证相合,属少阳病范畴。烧裤散暂存疑。 九、附子泻心汤证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两(炮,去皮破,另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正误补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而背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诠释:参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补入“按之濡,其脉关上浮”。改“复恶寒”为“背恶寒”。本证为少阳热与少阴寒合证。泻心汤以麻沸汤渍,附子另煎,合服。取寒热各司其职,不相制约之意。 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释:本证为表寒与半表半里寒合证 十一、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释:上述两条证同而治异,一个为始得之,一个为得之二三日,由于时间的不同,因而治疗上方药就不同。 十二、真武汤证 1、真武汤主证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共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诠释:或见证及方药加减存疑,本证为少阴寒与太阴虚合证。“腹痛”“小便不利”机制是相同的,腹痛为胃肠平滑肌痉挛形成,小便不利为肾小管平滑肌痉挛形成,平痉挛特效药为白芍,由此白芍间接地起到利尿作用。 2、真武汤适应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诠释:本方为肌原性小便不利及肾功能衰竭的主方。本证是阳虚水泛,伤及经筋,发热为虚阳外浮,头眩为越部证。属少阴寒与厥阴寒合证
|
|
[30 楼]
|
Posted: 2006-11-10 19:3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