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中西汇通争鸣区 -> (转贴)赵洪钧医案二则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转贴)赵洪钧医案二则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海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转贴)赵洪钧医案二则

1最近病案
脑意外遗留尿潴留并便秘
赵某某之母,77岁,威县某村人,2005年11月29日初诊。
四年前,患者因脑意外,导致左半身轻瘫。脑意外急性期之始,即有尿潴留,治疗至今不愈。近一年,更有大便困难。每有尿意,即欲大便,尿频、尿疼、尿急并大便之里急后重,致大便一次要努力约一小时,因而便后极为困顿。故患者常不敢饮水,又尽量少食。因此,精神、体力渐差。4年来,导尿次数已记不清。输液次数也记不清。总之,每年多次导尿,常常每次还要保留尿管数日;每年多次输液,一般每次输液一周以上。此番已经在家输液10日(同时为预防脑意外复发),完全无效。患者点名要来看我,故第一次就诊于我。
按:以上简单病史,是我反复询问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患者及病家所述。有些内容不是患者就诊时亲自讲的,而是亲属取药时再次询问得知的。
患者就诊时,耐心地问她如何不适,她只说:哎呀,难受得不行了。尿疼好几年了,大便也下不来。快死了,没办法了,才来找你。其实,她并不糊涂,本来也和我比较熟悉。所以,进我的门之后,她到我就说:啊!认不出来了,认不出来了!却又让我认认她是谁。将近30年没有见面,又不是在他家里,自然我一时想不起来。于是她说出了身份。原来,他的儿媳是我在县医院工作时的同事,那时就住邻居。她为儿媳看孩子(义务保姆也)多半年,后来也常常去,故那时是很熟悉的。不仅如此,她就住我的邻村,她的那位做医生的儿媳的父亲,也和她住在一个村子,和我更熟(过世约10年了)。
那么,患者如此痛苦4年,为什么不来找我呢。此事见下文。
查患者消瘦,面色萎黄,精神尚可。脉弦略细,舌暗而苔少。血压160/96HG。疏方如下。
党参10黄芪15茯苓15五味子10山芋肉10生山药15熟地15生地10桂枝25肉苁蓉15金樱子10捣川芎10怀牛膝15厚朴6生三仙各10生甘草6黄柏10。
金匱肾气丸9克日3次
补中益气丸9克日3次
需说明,大约近10年来,中药煎剂我从来不用戥子,直接用手“抓”,故取中药很快。10剂以内大约5分钟即可。但不是号召大家效仿 此种做法.而是说辩证大方向正确,不在乎药品多一克少一克,更不要相信,象数之说.
取完药,患者问我:保险不?我说:若是四年之前,服上方3日病去80%,拖的时间太长了,敢说必然有效,但不敢说一诊基本上好。但告诉她,病减即不必亲自就诊,来人取药即可。
12月3日:患者之女来诉,病大减。二便基本上不再痛苦,唯小便偶有轻度混浊。取原方7日量。
12月10日:患者之女来诉,谓未及服完上方,症状即完全消失。问是否尚需继续服药,取上方5日。
现在说一下患者为什么不早来找我——这是我的猜测,但应该大体不错。患者的长子——即那位做医生的我的同事的丈夫,5年前因脑意外病逝。但儿媳仍在县医院工作,又,儿媳的侄子也是医生,就在本村行医。4年前,患脑意外,开始必然不会找我。最初的尿潴留很容易通过导尿暂时解决,又在急性期,也不会找我。此后反复,每次都要到县医院作检查,她可以得到多方面优惠,又可以在医院开了房子回家治,一般也不会找我。然而,越来越重,痛苦莫名,患者忍无可忍,这次是患者自己提出非要找我不可,子女才把他送来。
这位母亲有9个子女,当年要把棉花亲手变成衣服,故单单为子女的穿衣,她付出的辛劳就不可想象。好在她身体非常好,虽终年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而精力充沛。即在就诊时,若只听其说话,不象重病人。有如此天赋,是她如此痛苦却拖了4年,还不危重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什么中药疗效如此之好。
然而,我却能看出,子女已经不大积极了。今天(11日)我就要离乡,子女却没有主动索取房子。治病中的人情,常常令人感慨。
总之,比较重的病,初诊疗效好,必然再诊。某人治肾结石、肾积水重症,患者就诊一次即永不再来,可以说天下少有。
又,治病可以不问病史,是欺人之谈。我断续在故乡行医36年,个别我接生的患者,有了第三代。故很多患者,不用问诊就知道他的很多家属和亲戚的病史(即家族史),往往比患者自己还清楚。至于经常找我的人,就更清楚。但是,我还是永远重视病史——即问诊。近五年的简单就诊记录,一般很快翻出。患者大多反而记不清。介绍病案,难道可以瞎说么。
最后,此案的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方义等,没有讲,请真正想闹清的同好先自己说说。其实并不难。
又,大约2年内,鄙人的临床经验将整理出来,作为最后一本书,贡献给同行,也是留给后人.
很久以前的病案
本村人赵某之母,74岁,1988年隆冬发病。
患者有不很严重的老慢支10多年,生活尚可自理。主诉感冒3、4天以来,不断全身出汗,因而更加怕冷(恶寒)、怕风(恶风)——有老慢支者本来怕冷、怕风。患者脉象滑弱略数,舌质淡紫——缺氧所致,不是淤血。
最初我不很相信患者多汗,因为她怕烟火,没有生火取暖,屋里很冷,据常理不应该汗出不止。但仔细看面部,的确满布小汗,摸摸身上,也略有潮湿感。看来有汗恶风毫无疑问,于是治以伤寒法。
  单纯太阳伤寒表虚证,正治使用桂枝汤。患者有老慢支,属于喘家,按仲景法加用厚朴、杏仁。若漏汗不止,需用桂枝加附子汤。
  患者虽然不是大汗不止,我给患者用的还是桂枝加附子汤再加厚朴、杏仁。结果一剂汗止,三剂病愈。
  这个患者,不是很严重,但是,单用西药——包括大量输液并大量使用抗菌素,肯定疗效不好。再用激素,病情会急转直下而难以收拾。
  老太太去年(2003)逝世,享寿89岁。看来有老慢支者,只要善于调摄,完全可以高寿。

[楼 主] | Posted: 2005-12-12 00:15 顶端
雪中梅花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7
: 55
经方币: 210 元
: 0
好评度: 37 点
注册时间:2005-11-30
最后登录:2007-05-1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党参10黄芪15茯苓15五味子10山芋肉10生山药15熟地15生地10桂枝25肉苁蓉15金樱子10捣川芎10怀牛膝15厚朴6生三仙各10生甘草6黄柏10。
金匱肾气丸9克日3次
补中益气丸9克日3次”
老师是否能够讲解方意?看不太清楚思路。

[1 楼] | Posted: 2005-12-12 08:27 顶端
雪中梅花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7
: 55
经方币: 210 元
: 0
好评度: 37 点
注册时间:2005-11-30
最后登录:2007-05-1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然而,我却能看出,子女已经不大积极了。今天(11日)我就要离乡,子女却没有主动索取房子。治病中的人情,常常令人感慨。
总之,比较重的病,初诊疗效好,必然再诊。某人治肾结石、肾积水重症,患者就诊一次即永不再来,可以说天下少有。”
这种情况很常见。有些病不是医生好就能治疗好了,我估计黄老师也有体会。

[2 楼] | Posted: 2005-12-12 08:29 顶端
绿江野客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75
: 68
经方币: 756 元
: 0
好评度: 48 点
注册时间:2005-11-28
最后登录:2007-04-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消瘦,面色萎黄,精神尚可。脉弦略细,舌暗而苔少

脾肾两虚,不能气化,清阳不能蒸腾而升则,浊阴不能降。故用药如此。
从春泽汤等方中化来,关键的是桂枝重用,又佐以黄柏。

[3 楼] | Posted: 2005-12-16 00:18 顶端
nsm22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29
: 1
经方币: 11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14
最后登录:2006-10-0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赵老师治病是不是也不要和阴阳挂钩,不过此医案二则阳阴就在其中。阳阴是象数最基本的内容,百姓日用而不知。


[ 此贴被nsm22在2005-12-17 09:58重新编辑 ]

[4 楼] | Posted: 2005-12-17 06:44 顶端
海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海威代答:脾肾两虚是对的。黄柏不用也可。重用桂枝代肉桂是赵洪钧的习惯。五味子、山芋肉在所必用。无山芋,则五味子可以加倍。大约此方是金匱肾气、补中益气合剂,再重用五味子、山芋肉等。一般再略加理气、消导药药。对高血压川芎可以不必辩证,牛膝是张锡纯先生治高血压的发明,对小便不利而属虚者也是必用。诸位可以试一试,凡高年小便不利,此方是否有效。只要是肾脾两虚者——高年尿频或不畅或潴溜,十之九是此证。照用即可。
[5 楼] | Posted: 2005-12-17 21:00 顶端
三千一瞬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1
: 1
经方币: 1 元
: 0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5-12-20
最后登录:2005-12-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原文:又,大约2年内,鄙人的临床经验将整理出来,作为最后一本书,贡献给同行,也是留给后人.

没有批 刘力红 之前。我孤陋寡闻还不知道前辈是谁。
我想:你的最后一本书,一定不会有太多人批评。
因为,读的人会少之又少。想批你的概率也是少之又少。

前辈宅心仁厚,
但,前辈绝不是救世主。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
得到你想要的就足够了。

[6 楼] | Posted: 2005-12-20 15:05 顶端
雪中梅花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7
: 55
经方币: 210 元
: 0
好评度: 37 点
注册时间:2005-11-30
最后登录:2007-05-1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QUOTE:
下面是引用三千一瞬于2005-12-20 15:05发表的:

没有批 刘力红 之前。我孤陋寡闻还不知道前辈是谁。
我想:你的最后一本书,一定不会有太多人批评。
因为,读的人会少之又少。想批你的概率也是少之又少。
.......

我认为刘也不是救世主,更多商业内涵。
像黄老师说的:多么高深的理论开出来的也是药方。
套用一句:医生是用来治病的,不管您的理论多高明,或多肤浅,能治好病就行,作为病人要的是效果,而不是谁的理论更高一些。
中医爱好者多喜欢理论的高深,而真正的医生只在乎效果的好坏。

[7 楼] | Posted: 2005-12-22 11:52 顶端
小土豆



特殊贡献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
发帖: 426
: 263
经方币: 2258 元
: 0
好评度: 195 点
注册时间:2005-01-02
最后登录:2017-01-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DING
[8 楼] | Posted: 2005-12-22 17:54 顶端
ydh



优秀斑竹奖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2
发帖: 441
: 234
经方币: 1939 元
: 0
好评度: 146 点
注册时间:2005-01-04
最后登录:2007-05-14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据说在解放军过长江前夕,斯大林要求毛主席划江而治,毛主席没有听老大哥的话.后来,毛主席到苏联访问,对斯大林说,我们没有听你们的.斯大林说,胜利者是无可责备的!拿破仑是惟结果论者,认为只要结果好,什么都好.对于中医来说,我们首先不要强调理论的如何美好,提高临床疗效才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如果没有什么效果,那么,中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9 楼] | Posted: 2005-12-22 20:12 顶端
雪中梅花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7
: 55
经方币: 210 元
: 0
好评度: 37 点
注册时间:2005-11-30
最后登录:2007-05-1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高深的理论,蹩脚的效果,神化的中医,无效的结果,中医就会忘得更快。
[10 楼] | Posted: 2005-12-23 08:51 顶端
雪中梅花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7
: 55
经方币: 210 元
: 0
好评度: 37 点
注册时间:2005-11-30
最后登录:2007-05-1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我喜欢务实精神,尊重事实说话的人,所以我敬仰黄老师和赵老师
[11 楼] | Posted: 2005-12-23 10:40 顶端
海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海威按:下面所说就是赵洪钧想要的。当然,不可能勉强任何人。
赵洪钧说:病要看,理也要争。不然,处在信息时代太可惜了。争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一定对,听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反对者的看法,有好处。别人批评得对,自己的认识就提高了。如果自己的看法对别人有帮助,不是更好吗!
我不赞成看病不需要“理”——理论。反之,理论更重要。学生读书时,学的就是理。那都是前人留下的。任何时候都有人在争论,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历史上有几个大学派。特别是河北的河间和易水学派就是同时出现的互相争的大学派。可以说,他们一直影响至今——不是泛泛影响。
近代以来则有中西医之争,汇通学派就是这样出现的。目前的中西医之争——试看网上多少贴子基本上都于此有关,就知道大家都在争。
争论的核心问题,大概是要不要“中西医结合”?能否结合?怎样结合?
这是当代中医不可能回避的问题。
使我不明白的的是:中医院校是中西医兼授的——近代以来没有例外。难道,那些西医课,不是为了更好的学好中医?假如不是,应该砍掉。然而,似乎没有人主张完全不学西医——即便有人主张也没有砍掉。学过西医(可能比西医院校浅一点),不主动、自觉结合,不是很可惜吗!所以,我主张自觉结合。
我不是中医世家出身,也不是西医世家出身。年轻时考上的是西医学院。但我入学时就带了几本中医书自学。那时我想,既然都是研究看病的,多学点总比少学好。我学的西医不比目前中医学院课时多——文革停课。中医则完全是自学的——只有做研究生时脱产学过几个月。当然,所谓自学也是以前人和他人为师。总之,我的朴素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告诉我要“中西医结合”。
所以,对很多青年一提中西医结合就畏惧或反感,很不理解。这不是化地为牢,自我限制吗?
不但学生不应该自我限制,先生更不应该如此。如果一语道破,近代以来的中医学院,就是中西医结学院。于是,先生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就不言自明了。
中西医结合果然很难吗?
我立即发一篇关于《内经》的,请看是否不难,而且是否只有中西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
总之,我主张中西医结合,门户之见毫无必要。无论从实用考虑还是从理性出发,都应该中西医结合。在我看来,西医院校也应该增加中医课时。中西医兼通,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条件。但是,自觉结合西医对中医更有意义。中医院校自然应该挂中医的牌子,但是,指导思想应该是中西医结合的。不然,无法说清为什么还要有西医课。甚至连为什么学习生物、化学等也说不清。如果认为,拙见可取,先生应该首先结合。最好编出尽量中西医结合的教材。这也不是很难做到的。我曾经举出,经典也容易而且必须中西医结合地理解,才能发扬提高。这自然不是说所有中医课都可以一步做到,但应该这样努力。我相信有远见的教育家,会组织讨论和实施的。在没有结合的教材之前,学生自己也应该而且可以在很多问题上结合。

[12 楼] | Posted: 2005-12-24 21:44 顶端
海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二段
精华: 0
发帖: 194
: 63
经方币: 762 元
: 0
好评度: 29 点
注册时间:2005-11-29
最后登录:2006-05-07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海威按:下面所说也是赵洪钧想要的。顺便也提到了他不想要的。
从文字学想到“甲骨四堂”等

讲中国文字学,自然会从甲骨文谈起。我不懂甲骨文,却浏览过某些书籍。其中,使我最为感叹的是“甲骨四堂”。
所谓“四堂”指对甲骨学贡献最大的四个人,字号末尾都是“堂”。
即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
不过,在我看来,贡献最大的还有一个人——最早认出甲骨文的王懿荣。即便不承认他的贡献超过四堂,至少也应该和他们并列。
然而,王氏不叫什么堂。我看,完全可以给他起一个——甲堂、文堂或干脆“甲骨文堂”。当然这和他的名字不很相应——“字”是对“名”的含义的另一种称谓;“号”一般与名字无关。不过,王、郭二氏的,也不相应。
总之,最好称为“甲骨五堂”。
因为无论谁、还是占在什么立场上,谈甲骨文,总要从甲堂或文堂谈起。没有他,大概就没有甲骨文了——至少要推迟50年。殷墟埋了3000多年,甲骨不是没有出土过。但是,大都被视为土苴,随便丢了——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这证明,机遇实在太渺茫了。是否3000年一次还很难说。比如,若非有现在的甲骨学,不太好的卜骨(常常只有一个或几个字)摆在当代学者面前,恐怕不会像甲堂那样认为是古文字记录。对研究文化史来说,其意义远远超过现在的电子书。总之,甲堂或文堂才最具有优先权——来自传统文化修养和出类拔萃的眼光。
其实,我的感叹主要不是以上所说。而是——
王懿荣的悲剧人生和中国的大悲剧那么密切,而且和中医密不可分。
王氏发现甲骨文,大约始于1898年,正值民族危急存亡的一个大关头。义和团运动迅速兴起,很快就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这位“中央大学校长”没有来得及——也许不想,跟着西太后逃跑。他自杀殉国了。须知,他的在京家人大多也要自杀的。当时,举家自杀的也远远不止王氏。这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情操和节气——尽管是在忠君思想的意义上而言。文天祥被视为民族英雄,也是这样。故我不是说都应该这样做,或者没有自杀的人都是不可原谅的。只是,城破之后,食君禄的高官们,是不应该苟且偷生的。
如果说,有一个人可以原谅,倒正是王氏——为发扬传统文化忍辱负重。可惜,他没有。
郭沫若说过:甲骨文的发现可能比辛丑事件——即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等,意义还要大。怎样理解呢?他的意思大概是,民族危机是暂时的,文化是永恒的。甲骨文出土证明中华民族的“信史”至少有3600年,对一个民族的自信影响深远。此种理解不是全无道理,不过,倘辛丑事变提前发生几年,大概至今没有甲骨学。
甲骨学发源和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医的关系,也很令人感慨。
最初,或相当长的时期内,甲骨完全被视为土苴而扔掉。一旦甲骨被当作“龙骨”——即联系上中医,它的价值才可能被博学的人发现。故甲骨文的发现出自“龙”的传人——那时的“中央大学校长”,并系于“龙”的医学完全不是巧合——尽管很偶然,却是又必然。不少人认为这样的说法(王懿荣从“龙骨”发现甲骨文)有演义色彩,我看,它的文化底蕴非常充分。
令人感慨的是,最先发现甲骨文的人,两年之内就自杀殉国了。所以,我讲医学史时,总要联系上述国耻和这位有气节的人。
更令人感慨的是:王国维也自杀了——1927年自沉于昆明湖。
很多人承认,王国维是20世纪,中国最具天才的学者。我相信,让他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会是超一流的。而他自杀时只有50岁。
观堂的自杀并非忠君而殉国,当时他就在古文化中心,而且正在连续发表文章。但恐怕还是忘不掉辛丑或庚子国耻,而且,面对积重难返的中国感到绝望。所以,他选择了那样一个地方自我了结。可以说,他是殉难于民族文化。这个人物,和屈原差不多。
在我看来,像王懿荣、王国维这样的人,只要不去卖国,有多少缺点和错误——比如杀过人,也可以原谅,以便他做出常人不可能做出的贡献。天才太难得了。就甲骨文来说,天才再加上机遇,出现的几率大约是,3000年一次。
请看,真正治学的人,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对鼎堂的某些做法也可以原谅。“文革”还没有正式开始,他就说自己发表过的东西都是四旧,应该烧掉。早在文革前大约35年,鲁迅说他(鼎堂)“太聪明了”。我想,很多人知道此话怎样理解。我看是,鲁迅的话,不幸而言中。
鼎堂上述做法固然不值得效仿,但他确实聪明,在甲骨学上的贡献远非流俗可比。他还精通诗歌,戏剧其他古史等。也是极罕见的天才。
反观近来某些想卖弄文字和所谓“国学”的人,却要搞运气、算命、内证等,而且被称为大师,而且有很多人拜在门下,和上述学者相比,我不知道怎么说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谁也不会为了民族尊严和真的传统文化,效法观堂和文堂。用最文雅的语言评价他们,大概是:从文化高度看,无论是道德还是学问,都是传统的没落或怪异变相。

[13 楼] | Posted: 2005-12-24 21:49 顶端
柳谷素灵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新手
精华: 0
发帖: 15
: 10
经方币: 152 元
: 0
好评度: 2 点
注册时间:2005-12-23
最后登录:2006-09-06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赵先生所言极是!文人的可贵,并不在于文章写得多么美,而在于他的胸怀、见识和操守,所以,屈原是文人中的一座丰碑。
[14 楼] | Posted: 2005-12-25 19:59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中西汇通争鸣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9131(s) query 5, Time now is:11-23 08:46,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