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梅花
级别: 经方一段
精华:
0
发帖: 117
: 55
经方币: 210 元
: 0
好评度: 37 点
注册时间:2005-11-30
最后登录:2007-05-17
|
经方魅力读后感
周日,去图书大厦购书时,觅得到黄师《经方的魅力》一书。4月份去南京时,在黄师书房曾提前拜读过此书,当时黄老师正在做出版前的最后审定工作,因时间所限仅看大概,所知略而不祥。 今再见此书,甚感亲切,仔细阅读才得其梗概。简要评论如下: 一、最适宜读者。 此书可供不同人士阅读,但我个人认为,此书尤其适合由学习阶段转入临床者,尤其为对中医临床效果迷惑的者所必读。 表面看,此书散乱无章,实则从多个角度反复讲述个中医的几个关键问题。俗话说,“学医三年感天下无不治之病,业医三年叹天下无可用之方”。由于教育体制和方法的原因,很多学习者在学习和实践的衔接阶段出现了问题,或对出现的问题解救不当而出现迷惑,甚至对中医的疗效开始怀疑。据我所知,很多医生就是在这个阶段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而转求其它。 刚刚走进临床的医生,是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时期,而多数认为只要方证相应,药吃下去应该立即治愈或应当见到效果,而事实往往难以如愿。另外,很多病没有按照书本上症状意义对应,无从下手。对于中医来说,自己认为有充分把握的疾病,要么是患者自己知道去药店买药解决,要么就是被简单的西医手段轻易取效,而等待自己的更多的是从没有见到的怪病和方不对证的患者。 其实,疗效的取得受多种因素影响,而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对此缺乏认识而已。此书,针对这些问题反复进行了讲解。例如疗效的评定、药量的加减进退、方证适应范围的衍生、煎煮方法、哪些书直接对临床有效,对解决这些问题有直接帮助。我认为这本书是初涉临床的中医所必备,使自己走出困惑,驱除迷雾的有力助手。 二、薄云见日,直指谜团。 南京之行,让我感触颇深,黄师和各位师长知无不言,狠不得把自己的全部心得传授给你。于大多数正规院校毕业的医生不同,我是师从民间中医,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学习的,先后跟随三位老中医。师西去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水平,我到处寻师访友,民间的保守让我吃尽了苦头,深感学习别人“饭碗”的难处。 然而,我并非依次为业,也没有业医想法,我的目的只为探索中医的神奇,可以想像以此为业的学习者想得到“真传”的难处。我在从先师李永林学习时,就知同一个方子治疗同样的病,他能用我就不能用,而原因在于药量的变化。药量变化和结构是中医的不传之秘,而在这本书中且托盘而出。这本书对药物的加减、重投轻取、经方运用的问题、剂型等多方面指导临床,解决临床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更有针对性、直接性。如果说经方能在临症时薄云见日,那么这本书就是它的矫正器 三、临床指南针、学习导航器 这本书苦口婆心反复教导我们学习要选择务实的书、有实际意义的书。例如喻嘉言、徐灵胎、陈修园等 。中医存在的基础是疗效,没有疗效一切都是空谈。而对于病人来说更关注的是自己疾病是否能被解除,而不是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可以说疗效是中医的根、是中医存在的基本条件,作为中医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疗效。当然,要想取得疗效就要关心如何解决病人的痛苦。因此,临床家的书是我们的首选,没有实际经验的空谈家,我们可以暂时不去过问。黄老师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吸引了一大批学子,也培养出了许多经方高手,黄老师的学生多数也继承了这一风格,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砥柱作用,尤其是温兴韬大哥的务实和睿智让我钦佩。 经方杂谈,给出了几十个临床经验方,针对何病、何症、如何取证、如何衍生等多角度阐述,为经方在现在疾病的运用中有“起搏器”的功效,有利于对其他方症深一步探索,提高经方在疑难杂症中运用思路。 南京之行,除黄师以外,很多师长都给与我无私的帮助, 尤其顾志军、缪清云对我帮助很大。我们畅谈到深夜3点还有未尽余兴。温兴韬大哥更是关怀备至,他还送我一本《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专门送我到车站。读温大哥赠书就知其为人和学习风格。另知,黄力和赵立波对经方运用独有心得,但无缘相见甚是遗憾,更闻杨大华对黄师心得领悟最深,有黄师肚里“蛔虫”之称,而憾于无缘相见。然读此书84页,杨大华整理“经方运用”可以觅得杨兄踪迹。我读《十大类方》和《五十味》不下50遍,自感能把握黄师心得,然观黄老师临床用方,让我如坠云雾,难辨其踪迹。经方延伸是我南京之惑,然从此书和杨兄文章觅得其踪,甚幸。
[ 此贴被雪中梅花在2007-01-31 18:06重新编辑 ]
|
|
[楼 主]
|
Posted: 2007-01-31 17: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