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经方沙龙论坛 -> 投稿浏览区 -> 转贴:三才在中医理论构建中的影响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转贴:三才在中医理论构建中的影响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马文辉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级别: 经方四段
精华: 0
发帖: 222
: 223
经方币: 2192 元
: 0
好评度: 222 点
注册时间:2005-11-08
最后登录:2007-05-23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转贴:三才在中医理论构建中的影响

[摘要] 三才,生命演化之大则,中医理论潜在之主线。宇宙之演,生命之化,三才为之纲,五行为之目。三才、五行,一体两制,统一于一体之精元、之太极,大则有三,细化成五。三才、五行,生命演化之两大模式。解读三才,洞察中医理论之奥秘。rB8
[关键词] 三才 中医 理论 贡献#qzQ6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r
三才,中医理论潜在之主线。长期以来,以哲学思辩在中医界被认可与诠释,但其科学要义被强烈忽视了。三才与五行一样,都是中国古典哲学里的宝贵财富,中医理论之核心内容。解读它,有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p
1.三才薮源考究\q
三才,即天、地、人。《易 · 说卦》载有“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三才,自然万物演生之大序也。《释序卦》曰:“三才之序,先天地而后万物,万物盈天地之间,人居万物之中。圣人之道,周万物而济天下,则万物复附于圣人,与天地相似,是以万物盈天地,圣人之道,亦盈天地。物尽则圣人之道尽,孟子所谓塞乎天地之间者也。”}1K\]p
三才,源于《易》,而推广于后世各业,变演并沉淀于中国文化中。例如:*Iac
时令之三才模式:三春、三冬、三秋、三时等;区域之三才模式:三山、三川、三河、三亚等;分类学之三才模式:三友、三世、三皇、三纲等;中医学之三才模式:三阴、三阳、三部九候、三焦、三里,三关,三阴交、三因学说等。Voc
2.三才与中医三焦@*ORU<
三才之模式,成就了三焦概念。三焦在中医理论中的意义有三:!m|d
六腑三焦说:强调形态结构,认为三焦是容纳内脏器官的一体之大腔,相当于胸、腹腔。对于其形质,历代医家众说纷纭。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倡“三焦腔子说”,认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含于肠胃之总司也……其外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六脏五腑之外也。” 明代张介宾《类经》中,认为三焦为一腔之大腑,“脏腑之外,躯体之内,一腔之大腑也”。Wh8P
部位三焦说:即上焦、中焦、下焦。是中医学对体内脏腑器官分部定位的特定名称。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下焦包括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三焦,实际是将内源性演化器官,按群落定位,无非强调其区域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D2r
辩证三焦说:清代吴鞠通,勇于创新,提出辩证三焦说。它是以部位三焦为大致界定路线,以此为辩证提纲,是对温病由浅入深、由上及下的病理概括。在其《温病条辩·中焦篇》所说,“温病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O)
3.三才与中医六经辩证@`f_~o
三才“天、地、人” ,每才再各自阴阳分演,就成《易经》之六爻。六爻,六经辩证之模型也。《素问·热论篇》始有六经辩证之雏形,“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内,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而囊缩。”。lcylh(
张仲景就是在《内经》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创立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学说。其六经提纲,清清爽爽。“太阳病辩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辩证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病辩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病辩证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病辩证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病辩证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yq
4.从叶脉演化公式看三才0S$sJr
《老子·四十一章》曰:“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万物按照《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化演生息,无中生有。以此为思考切入点,来研究植物叶脉的演化,会发现,叶脉,是以中轴叶脉为核心,向两侧呈相对待演化。[1]2Is7t
《系辞》载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后再生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可以说,通段文字揭示出的宇宙演化律,实际就是阴阳二分法演化律,演化数学公式: N=2nV-2=
胚胎细胞分化,符合这个公式。以此为理论启源,研究叶脉演化(如图1),假设如下 :STbhL"
(1)任何一个叶片,都以叶的中脉为演化中心。(中心演化原则)*O?k-N
(2) 任何叶脉,潜在演化出的两侧子叶脉,均构成一一对应关系。(相对待恒等原则)]
(2)任何叶脉,潜在演化出的子叶脉总数恒等。(等数演化原则)?Exphk
每一片叶子,都有一条中轴叶脉,叫1级叶脉,或中脉。可用数字1来代表。,I}&
主叶脉,又根据叶脉相对待恒等演化原则,在叶脉两侧演化出相对应的子代叶脉,叫2级叶脉。2级叶脉总数,一定为偶数,用2m表示(m是一个有限自然数)。
同理,在以2级叶脉的每一叶脉为中脉的演化源,演化出的3级叶脉,总的子代叶脉演化数目为22m2。4级叶脉总数为23m3,5级叶脉总数为24m4……,第m级叶脉演化的总数为2m-1mm-1。y9UxL
设一片叶子,演化出的所有总的叶脉数(一级到m级),用N表达。那么,包括中轴1级叶脉1在内的所有潜在叶脉的演化数量,用分式表达:+d9
N=1+2m+22m2+23m3+24m4+……+2m-1mm—1=1+2 ( m + 2m2 + 22m2 + 23m3 +……+ 2m-2mm- 2 )V>m3e
因为m是一个自然数,所以,叶脉演化出的数一定是奇数。可用简化公式表示如下:@.s:o
N=2n+1L
N,是叶脉演化总数,n是个自然数,1,是中轴叶脉数,代表植物体每一相对独立演化的生命部分,都是中心(或中轴)演化,如植物的顶端优势。它表示,任何一片植物叶,都是以中轴1,为同源演化核心,演化出的子代叶脉潜在数量,永远是偶数 。那么,包括中轴主叶脉在内的所有叶脉数,一定是奇数。z(Jk
当上式N取3时,就是三才演化模式。化入上式,3=2n+1(h1PH
所以,n=1mnqA
题解:统一精元物质,演化出一对左右(阴阳)叶脉,一个中脉。三脉呈三权分立,最简而又充满着生命演化要义。对于动物演化,“‘三’,初次出现了 “循环”特性。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相生’是生命繁衍生存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许多生理机能的特征,如:血液循环、微生物和昆虫的生活史、泅游等,初次出现了反馈,即‘相克’。反馈也是生物化学反应中不可缺少的精细调节,如神经激素调节、生化反应中酶的调控,否则容易形成空耗循环。”[2] 三才,生命演化之大纲也。即统一精元,演化出三部或三层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子代结构物质。正象受精卵演化出的三胚层胎元。三才,就是统一精元演化出的“一体三态”。此时的天、地、人,只是物化的三才理论。三才模式,一定象五行一样,在生命演化中,承担各自的要义。E#
5.三才、五行,洞悉脏腑演化A^zCq
三才,为器官演化之大略,五行,为器官演化之细目。~Bh^;
对于生命之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3] “三生万物”,即三才“天、地、人”具在,成为演化万物的大前提。宇宙万物演化有“道”,规律可窥,尽在道中。万物化源于“一态”真元,以阴阳为相对待分演,以三才为器官演化总则界定,再以五行,为器官演化细则行规。F
三才之说,实为同源精气演化中的三段或三层界定法。其中在动物三胚层的演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4]:)J.5^-
如“多细胞高等动物原肠的形成,虽因动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并无本质的区别。其结果都是形成3个原始的胚胎: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从这3个胚层出发,进一步分化为动物体的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N6p
“从三个胚层形成胚体的各器官系统的一系列发育过程,叫器官演化,亦叫细胞分化。经过器官发生期以后,就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机体。并结束了胚胎发育。3个胚层各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其中,外胚层演化出:皮肤、毛发、指甲、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脑垂体;中胚层演化出:肌肉、血液、血管、结缔组织(包括骨)、肾、输尿管、睾丸、卵巢、输卵管、子宫、体腔膜、淋巴系统;内胚层演化出:消化管上皮、消化腺(肝、脾)上皮、气管、支气管和肺的上皮、尿道和膀胱的上皮、某些内分泌脾的上皮” 。F
胚之三层,细胞各异,相互识别,自相认识归队,“同气相求”,聚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胚层,演生出不同的内脏器官。三胚层的存在,是由于生命在进化过程中,仿三才之“天、地、人”而演化出三类粘着度有异、迁移度不同的细胞。三胚层的三才模式化生,为器官再进一步按“五行模式”细化,准备了必要条件。+~Bt+
五行模式演化:胸腹腔内五脏、五腑的演化,完全按照《易经》揭示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而演化,并与五行研究揭示出的五模式,高度吻合,堪称生命演化奇迹。7'_
基于腔肠类动物统一的“腔肠”,动物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以循环为主要功能的“循环腔”,和以消化为主要功能的“消化腔”。rqt
在腔肠类动物,“循环腔”结构非常简单,相当于毛细脉管,主运水液。随着动物演化出血液,它又运送血液。它最后演化出包括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在内的“大循环系统”。而原来的 “消化腔”,就特化成动物的“大消化系统”。2UKU
原始统一的“腔肠”,梅开二度,一源两支,演化出运动功能强的“大循环系统”、与运动功能相对弱的“消化系统”。一个主动、静脉血交换、循环及水液代谢,一个主水谷消化、吸收与残渣排泄。“大循环系统”和“大消化系统”这两 大系统,又在食管与气管交汇的会厌处会合,暗示着它们都有相同的演化起源,都是从原始动物的“腔肠”中演化而来。“循环腔”与“消化腔”同源“腔肠”而演化,显示出“太极一气产阴阳”的原气演化本质。(如图2)。|
“肝、胆、胰都是由消化道特定部位发生内陷,并由消化道内皮、平滑肌等相关功能的细胞在结构上进一步特化、功能上进一步加强而来的。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实际上是原始消化道内皮相应功能的特化和发展,消化腺管道平滑肌系统,是原始消化管肌层的特化与延伸” [5]。1Xh*
阴阳反属性演化,不但表现于同一腔肠,演化出有重大差别的“大循环系统”、“大消化系统”,而且还表现于,在这两个系统上,与五行序数一致,各演化出5类脏腑,而且相表里的脏腑,空、实相应,阴阳互对。(%J>;
如,大消化系统,演化出5类器官:胰、肠、肝、胆、胃;大循环系统,只演化出4类器官:肺、心、肾、膀胱。与大消化系统比,还缺一个器官,即是后来的脾脏。脾从中焦演化而来,加入大循环系统。-z;6+
中焦脾胃,也是同源演化。“脾也是从原始消化管上皮分化出来的……是从胃背侧系膜的间充质团发生的,以后完全独立而与胃无关[6]。脾演化出后,入大循环系统。}
这样,“大循环系统”也有5类脏腑“肺、心、肾、膀胱、脾”,3类是实体器官“肺、脾、肾”,2类空腔器官“心、膀胱”;“大消化系统”也有5类脏腑,2类实体器官“胰、肝”,3类空腔器官“肠、胃、胆”。相表里的脏腑,上位是脏,下位是腑,表达出脏腑演化严格序位排列,(如图3)。\4b
胰——肠;肝——胆;脾——胃;肺——心;肾——膀胱。KIVw.X
在这里,胰与肠相表里,主消化。心是空腔器官,是腑不是脏,与肺相表里,共主气血。肠,又在自己定义的范围内拚命演化出:小肠、大肠等。阑尾,也是肠的演化残留证据。它们都以相同的肠类结构,定义于肠腑中,在五腑中只占一员。}]]
三才、五行,对于脏器演化,各有其深意。五脏:肺主肃降、肾主利水,两者趋降为降势;胰主消化吸收,肝主疏泄上达,两者主升为升势。中焦之脾,交通之中枢,可承上达下,中间派也,为中势。五脏之演,即符合五行演化之模式,一“腔肠”演五脏“胰、肾、肝、脾、肺”,又符合三才演化模式,五脏有三势“升势、降势、中势” 。0Y$J[
6.三才、五行,透视人体的骨骼演化+kqD9
骨骼,中医概念中的“奇恒之腑”。因中空似腑,贮精似脏,故得此美各。从人体骨骼演化产生的段数或痕迹中,能清晰地读出同源骨演化出的“三才”、“五行”之神秘[7]。J
(1) 上肢骨,从上到下依次呈辐射性演化 五行演化模式:j%yU
肱骨      1块y
尺骨、挠骨 2块%b
上腕骨     3块:舟骨、月骨、三角骨(再演化出1块子骨:豌豆骨)。{4
下腕骨     4块: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1p
  掌骨   5块:第一掌骨、第二掌骨、第三掌骨、第四掌骨、第五掌骨。E1m
用数字表示:A8$xl6
1、2、3、4、53+
包含于五行的数集{1,2,3,4,5}中。W_
三才演化模式:臂骨、手腕骨、手掌骨。J~MwV
(2) 下肢骨,从上到下依次呈辐射性演化%O
五行演化模式:K]Vh?\
股骨     1块f#3Bjm
胫骨、腓骨 2块B|18
上踝骨   3块:跟骨、距骨、足舟骨。E-)w+u
下踝骨   4块:骰骨、外侧楔骨、中间楔骨、内侧楔骨。1+^Y\
跖骨    5块: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               用数字表示:$e15Z
1、2、3、4、5+K
包含于五行的数集{1,2,3,4,5}中。~
三才演化模式:腿骨、脚腕骨、脚掌骨ln3EBh
(3) 脊椎骨,从上到下依次呈线性演化w%}
五行演化模式:L(rw
颈椎骨   7   块\S
胸椎骨   12   块V><!
腰椎骨   5   块*9hx
骶椎骨   5   块2!z
尾骨     1   块E72o
共有5大类骨。亦包含于五行的数集{1,2,3,4,5}中。|~\E>T
三才演化模式:骶尾骨(对应盆腔)、胸腰骨(对应胸腹腔)、颈骨(对应头)。!{O
(4) 头盖骨(婴儿期),五块头骨依次呈弥形演化:GtGc`
五行演化模式:LQ<
枕骨     1 块_RA
左顶骨   1 块],
右顶骨   1 块ga
左额骨   1 块l@q|&a
右额骨   1 块+B#oE2
5块头盖骨,亦包含在五行的数集{1,2,3,4,5}中。vqVsf
三才演化模式:前对骨(两对额骨)、侧对骨(两对顶骨)、后枕骨。(
当上肢演化出5块掌骨后(如图4),以此为基础,呈线性再演化出指骨。除了拇指演化出2块指骨,其余各指均演化出3块指骨,不大于数字5。包含于五行的数集中。下肢趾骨线性演化亦然。D#
对于脊椎骨,尾骨3块,骶骨、腰椎各5块,均不大于5。3:]L
胸椎12块,即3×4,倍4演化,即以4为基数而演化。颈椎7块,是正处于演化过度态的变动骨序,有的骨没有表达出来。Mn#<
正象植物花的演化,花瓣以不大于5为演化基数来演化,但由于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如倍4演化的花瓣数,两轮演化应该出现8个瓣,但往往有个瓣空缺,只表现出7个瓣,从而掩盖了花的演化定律[8]。J*V
7块颈椎骨,如果它是倍3演化,应该演化出9块颈骨,即3×3,还有2块颈椎骨没演化出来。或者是倍2演化,即演化出8块椎骨,即4×2,还有一块颈椎骨没有演化出来。 演化中骨的数目减小或增加,是平常的生命演化现象。如人体5块尾骨,现在只剩下2到3块。5块骶骨也已融合成一块大骶骨。CpX%E3
凡是构成数字1,2,3,4,5的五类骨,都是同源骨的演化,即骨是从简单、到复杂,从1 类,到5类,渐次演化。它们粗化为三,细化成五。四肢骨、椎骨、头盖骨,都是如此。说明了这些骨的演化有二大模式:三才模式、五行模式。且具有显然的演化证据可考证。而每块子骨或连接骨,也具有演化出这两大模式的潜能,只是没有演化出来,不便考证罢了。Ng7|H
7.结论I"m c;
三才,与五行一样,中医骨干理论之一。三才,五行,是“一体两制”。一体,统一于相同演化之精元;两制,即两种演化方式或模式。精源之化,总纲有三才,细化成五行。二者,以精气为演化之质,以阴阳反演为演化之性,以三才、五行,为演化之制(模式)。在生命演化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对透视中医理论之妙,生命演化之奥,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都是中医理论之精华。)[
参考文献m=Fu
[1] 王全年,等.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月8月第一版,122-124~!dQ:<
[2] 刘玉庆,郭林.从简约性看中医“阴阳五行”的生物学意义.自然杂志 ,2003,25(5) ,296-2983q1
[3] 老子·第四十二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936Fv@c
[4] 田清涞·普通生物学·海洋出版社,2000年1月,420UR<XW
[5] 田进文,等.从脾胃为后天之本理论看人体内脏太极结构的生成规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14;y\
[6] 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光盘1.1版:消化WoTLW$
[7] 王全年,等.走近中医.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月1月第一版,315\S"LF
[8] 王全年.花的演化律[J].生物学杂志,2003,20(5),17N7N
作者简介:s\yya&
通讯地址:r

[楼 主] | Posted: 2006-10-29 16:02 顶端

经方沙龙论坛 -> 投稿浏览区




Powered by PHPWind v4.3.2 Code © 2003-06 PHPWind
Total 0.005363(s) query 4, Time now is:11-22 23:10,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