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1,742 位读者阅读

中医之学问

老慢按:“学问、学问”就是既学又问,有的老专家就非常提倡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善思考就会有进步,老慢觉得童鞋们学经方道理也一样!在此老慢再多说一句,学习经方,学习伤寒论,还是要多多读读伤寒论序,好好体会张仲景的价值观。

中医之学问

广东省中医院 古求知

摘要

中医的学问是什么,从哪里来,该如何做,是中医学者们关心的话题,本文就以上问题展开探讨,认为中医之学问是学习和问难,依靠文献得以传承,中医做学问应讲求循序渐进、讲求恒心、追求理想之境界等。文末笔者展示了个人对未来中医之学问的憧憬。

 

何为“学问”

《易·乾》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即君子通过学习积累知识,通过问辩获得真知。学和问实质上包括知识获取和思想交流两过程,都是获得知识的方式,后来人们将学问引申为通过学习和问辨获得的各种知识。因为一个学者的成长除了需要吸收历史上累积下来的成果之外,还需要与当代的其他学者进行切磋而产生共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它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深入的观察和体悟。

 

中医之学问从哪里来

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中医从远古走来,依靠“文献”得以传承发展。“文献”的本义包含“文”和“献”两部分,“文”是文章,即典籍;“献”即贤人,即有才学的人。“文”的传承方法是古籍整理;“献”的传承方法是师徒相授。历史上,中医主要围绕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籍的整理研究、应用发挥而进步。学问以古籍和贤人为源头,通过读书、传授获得真知。更确切的讲,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土壤,中国传统的文化生活以及医学临床实践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源头活水。

譬如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对于生命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也有一些譬如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但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没有关于生命是神造的或者是神赋予的这样一种观念,而是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之气。天地之元气是生命的本源。中医是中国人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中医之学问该怎么做

 古人做学问是讲求循序渐进的,《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讲的是做学问的步骤,首先是学会读书,领会书中精义;然后是广泛的涉猎、多方的寻师访友,如此可获得“小成”,只有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可称得上“大成”。这里的学问除了指学会读书外,还包括学习为人处事。中医做学问同样如此,它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就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医生的医德和气质也在这个文化之上建立起来的。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学习现存成百上千的中医古籍就变得轻车熟路,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此外读书须分先后,先要精读经典,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神农本草经》等,如此则可把握医学之规矩准绳,再可广泛涉猎后世诸家之说则可通晓学术之源流脉络。

古人做学问是讲求恒心的。知识的领悟和积累是一个渐进式的相对漫长的过程,正所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曾国藩认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事以急败,思因缓得”。中医学问的获得同样如此,年轻中医临床往往要能吃苦,要“坐冷板凳”,这是因为中医的治疗经验要积累,学术思想需要交流,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耐心。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一生淡泊名利,自25岁开始研究《素问》,一直到60岁,从未中辍,终有一日“醉后悟道”,终成大医。另一位大家朱丹溪则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恒心拜师学医,成为罗知悌得意弟子,成一代大家。其实,讲求恒心,“坐冷板凳”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做学问,不盲目的追求名利,同时在学术上也不要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积累。

古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境界。柯韵伯认为学者须:“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徐灵胎也认为做中医“必具过人之资,通人之识,又能摒去俗事,专心数年……与古圣人之心,潜通默契”。我想,除此之外,其他的所谓“反观内视”、“鬼遗托梦”、“醉后悟道”、“凿心开窍”无非也是如此,与其说它们是神话传说,倒不如将其看成是学者潜心研究所达到的一种高深莫测而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精神境界。现代中医做学问除了要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汲取养份以外,还要参与学术争鸣,发现问题,理清是非,更需要“胸中、目中无半点尘”,淡泊明志,坚持自己的研究,特立独行,不惧淡泊,甘于寂寞。

未来中医之学问

北大教授楼宇烈先生对中医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最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的就是医学。因为我们学习了许许多多西方医学的理论,西方的医疗手段、方法,而我们自己又有那么深厚的中医传统,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能超越我们。

楼教授的期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却令人堪忧,当下医疗界中医西化现象十分普遍。正如楼教授呼吁中国的现代化要重树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一样。我们要呼吁中医现代化要树立中医文化的主体意识,在此基础上参考其他形态的医学体系,取长补短,成就最完美的中医之学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